心灵的跋涉(国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20:08

心灵的跋涉

龙口市润新小学 于民龙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心灵的成长史。自打读了《论语》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体味的加深,我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

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读《论语》还得从06年九月说起。06年金秋时节,伴随着新学年的开始,润新小学《国学启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也正式起航。我有幸作为课题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说句实在话,诵读之初,我内心深处对于历来被人所景仰的至圣先师很不以为然,这也许是受了近代“批孔”思想余孽的影响,也许是自身古典文化水平所限。因而我在思想上无论是对孔子还是《论语》都是比较排斥的。对于记录孔子言行的那些语录,我读起来味同嚼蜡,给人以云山雾罩、似懂非懂之感,实在难以下咽。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限于其中的只言片语。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耳熟能详,并且经常在论文写作中加以引用。藉此,自以为对孔子、对《论语》已经很了解了,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了。

为了课题的开展,为了给学生作出表率,为了提升自身素养,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耐着性子,继续自己的《论语》诵读。每天早晨与学生一起听广播;中午与学生一起诵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渐渐地,经过近一年的诵读,不知不觉中,我豁然开朗了。对孔子及《论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经过反复诵读,加以深思熟虑,在我脑海中已然清晰起来。我也从最初的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了。当我真正走进《论语》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浅薄、鄙陋与无知!

于是我对孔子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恰如颜渊所喟叹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那样对孔子敬畏有加了。从而也明白了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所言不虚。孔子所提倡的“仁政”、“德治”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是多么深邃而具有前瞻性,这也难怪前几年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倡言:人类要想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相处,就得学习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

08年暑假,为了使国学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升教职工的国学素养,学校聘请了市教研室陈老师讲解《论语》。陈老师引经据典、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我们走进了孔子的历史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透过那些朴素的文字,跃然纸上,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智者。“万世师表”的形象日渐高大,令人景仰。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的教学思想,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启迪后人。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唯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方能胜任教学工作,而且不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老师为我们开启了《论语》学习的大门。使我具备了登堂入室,深入学习的条件。我的《论语》学习又有了新的突破,又有了全新的情感体验。那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让人感佩不已。

09年暑假,我们又在陈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论语》后十章。因为有前十章的铺垫和平时的不断研读,我的《论语》学习如虎添翼,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随着步入不惑之年,我的人生态度也在《论语》诵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庸俗、偏执与狭隘,已被《论语》里的仁者之风荡涤干净,我也脱胎换骨般的日渐成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于是见到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同事之间有一些小误会,也能够宽容以对。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诸多挫折与不顺亦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真正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我也时常以“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自励,告诫自己应有一颗恬淡之心,不急功趋利,以一颗平常之心做好教育这件不平凡之事。

我读《论语》已满三年。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整整三年,如白驹过隙。难怪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慨叹。是啊,时光飞逝,我心依然。《论语》包含的人生哲理真的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在读《论语》过程中,我的心灵路程也经历了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智。这话是有道理的。与《论语》亲密接触更是一次全新的心灵之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漫长的心灵跋涉过程中,我相信只要天天浸润在经典之中,孜孜以求,就一定会收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