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讲主题表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28:22
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人物,都蕴含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小说当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篇幅短小的小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巨制那样,去完成一个宏大主题的表达。这是它先天性的局限,谁也无法改变。它只能从小角度入手,用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回味人生,或者是对人生的某个侧面进行透彻的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主题一定是清浅的而不是深刻的,也并不意味着它的主题是单一的而不是多重的。
多重主题的表达,在小小说当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比如原非的《花婆》,似乎就在不经意之中,完成了双重主题的协调而完美的合奏。
作品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名叫“花婆”的女人。花婆嫁过三个男人,三个男人先后都死掉了,她认为自己命不好,“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花婆不是一般的叫花子,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拍爽端正”,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自尊。虽然沦为叫花子,但花婆还是维持了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
还不仅仅如此。在下面的叙述里,一种最值得称道的美德,在花婆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为一个商人转送款子的途中,花婆遭到了土匪的劫持,讨要不成,竟然以身殉“职”,跳了悬崖。按江湖的说法,花婆看重的是一个“义”字,用当代的观念来看,她讲究的是“诚信”。这无疑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作品的另外一个主题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这种善良不是体现在普通人的身上,而是体现在没有人性的土匪的身上,因而这种表达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花婆跳了悬崖,却意外地只撞破了头,土匪头子“张秀”出人意料地把劫来的银元还给了她。在张秀身上,这是人性的复苏。“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从此不再打扰花婆了。这是人性的成长。“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死后个把月,凶手到花婆的坟前自戕谢罪,子弹从两只眼睛射进的,以示有眼无珠。一篮子白花花的银元也送到花婆的身边。这无疑是人性的果实。
在这篇作品当中,双重主题似乎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等重要。
与《花婆》类似,在谢志强的小小说《精神》中,我们可以品尝到多种味道截然不同的果实。一方面,“肯德基快餐店老板”要奖励一种拾金不昧的“感人的精神”。而另一方面,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却是出于无奈。“她”的生活显然是非常窘迫的。经“儿子”多次恳求,她才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当儿子吃鸡腿喝饮料的时候,她只能在一边看着。她想把捡到的18元钱留下来,于情于理似乎都说得过去。人穷志短啊,在这件事情上,谁都难以脱俗。但儿子坚持要交给老师。有什么办法呢?她必须在儿子面前保持一个“正面的形象”。所以,当奖励迎面而来的时候,她拒绝了,而且感到受了作弄。儿子却是满心欢喜,因为“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很显然,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多重的,用一两句话是很难概括。
双重乃至多重主题的表达,可以增加小小说的厚度,这无疑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一种艺术手段。
相关链接之一:花婆/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过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残。三次寡遇,无需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拍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长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由开始的不习惯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习惯,她不会喊叫,只朝敞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抢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做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便想到了花婆,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又东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川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一百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罗唆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直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牙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貌,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摊污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二百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知道了便深感羞愧,就送还了劫物,自戕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二百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