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掏出心来,学生也不会感激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3:42
最后一堂课终于结束了,我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可是,孩子们呆滞,麻木的眼神笼罩在我的心里,让我背脊寒凉。曾几何时,站在三尺讲台,面对自己的学生,我的脸上总是淌着自信,我的课堂总是充满欢笑,我的孩子们总是在不断进步。但是现在,这些美好感觉都渐行渐远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春风,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渐行渐远了。
我时时刻刻在反思,反思自己究竟应当为孩子们糟糕的学习成绩和日益沦落的道德品行承担多大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就是那个教不好的老师。一年前我中途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学生家长说,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一定会把孩子们的成绩提升起来。一年过去了,我真为当初的豪情壮志感到羞愧。坦诚地说,班上有一大群孩子根本无法正常学习,他们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他们甚至连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不会,除了怀疑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退步外,我也怀疑这些孩子是否经历过小学教育,如果经历了,那么他们又学到些什么东西呢?而更让我心境悲凉的不止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在这个纷繁复杂,暗流涌动的都市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流连于网吧,混迹于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和社会不良青年甚至黑社会勾结一起,偷盗抢劫,收取保护费,殴打同学,敌视父母,威胁老师,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自私,蛮横,丧失了感恩之心和是非之心,越来越多有家长根本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多的老师的用尽心血也难以挽回学生飘荡的灵魂。
“现在的学生,就算你把心掏给他,他也不会对你有丝毫感激。”这是一年前我刚回到这座城市任教时,一位老教师给我的忠告。或许这话是片面了一些,但现在我愈来愈明白了他说的是事实的一部分。不久前的班会课上,我给孩子讲述洪战辉的故事,讲述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讲述责任和良知,可是当我讲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是你编的故事,这根本不可能。”一群孩子跟着笑起来,那一刻, 我的心被孩子们冷漠麻木的笑容深深刺痛了。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中,孩子们还能相信什么?还有什么人什么事能打动他们本应纯真的心灵?我们的学生可以对超级女生顶礼膜拜,可以因周杰伦而绝食自杀,但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却感动不了他们的心,学生的世俗麻木瞬间让我对曾经深爱的教育感到索然寡味,我们的素质教育推行得如此轰轰烈烈,到头来我们却培养出越来越多冰冷麻木的心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还咬紧牙关说教育改革成功了,成功在什么地方?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这个城市里,至少有40%的家长根本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至少有10%的学生道德品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至少有5%的学生经常参与打架斗殴,偷盗抢劫,收取保护费甚至参与黑社会组织等违法犯罪活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混乱的社会秩序的冲击,让本就脆弱的学校教育雪上加霜。在学生道德品行的沦落这个问题上,学生家长,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总是把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家长重复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也管不了孩子了,你帮我们想想办法吧。”亲生父母都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老师们又应当怎么办?而一旦学生的品行出了问题,首先遭到指责的一定是老师,因为孩子永远是对的,错误的是老师的教育方法,老师的教育水平,老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老师总是不公平地承担着教育责任,面对指责,谩骂已经习以为常了,我并不想在此为老师喊冤叫屈,但老师的苦痛又有多少人知道?我曾经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坦诚地说,以前我对学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但现在,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尽到责任,不愧对良知罢了,我和学生之间曾经拥有的那种单纯真诚的师生情谊越来越淡漠了,我甚至不知道要如何对待学生才能让他们有一丝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每每想到这一点,我便感到心寒意冷。曾经有老师劝慰我,别把教书看得太神圣,教书不过是谋生的手段罢了。这真是一句悲凉的话语,当我因喜爱孩子喜爱教书而教书时,我是一个教师,当我因为良知因为责任而教书时,我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没有激情,没有快乐,没有创造性,这样的“教书匠”日子对孩子们来说是灾难,对我来说更是灾难,在我的生命中,没有谋生的手段,只有真正的快乐,但现在,快乐流逝到哪里去了?
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品行下滑的根本原因,教育本身也有很多需要检讨的地方。自从素质教育改革实施后,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过分强调人文关怀,过分强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准体罚学生,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要和风细雨,象春天般温暖,前段时间更从报纸上看到某所学校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以圆圈代替大红*,以此显示对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尊重从而赢得赞声一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给学生越来越宽容的空间,给老师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如此宽容学生,准确地说,是如此地纵容学生,导致学生的自私,蛮横,凌驾于老师之上。我曾经亲眼目睹过学生对着老师叫嚣:“有本事我们俩拿着刀子到外面砍,你有没有胆量。”即便是学生如此嚣张,老师也没有办法,只能忍让退缩,就是因为孩子永远是对的,错误的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水平。下面是我在网上摘到的一段辞职教师的经典言论:离开曾经深爱的三尺讲台,是因为我不想延续我学生之间的战争,为了学生,我可以把心掏出来,但学生却不会把丝毫的感动留给你。所谓热脸贴到冷屁股,我想大抵就是我现在这样的感受吧。现在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行为越来越嚣张,但领导还不停地叫我要善待学生,甚至要忍受学生给我们的窝囊气,他说没有学生,老师就没有饭碗。我决定不要这个饭碗了,临行之前,我真想给班上那一大群不思进取,无法无天的学生狠狠地抽上一耳光,告诉他们我不教书了,但他们必须懂得师道之尊;同时我也想提醒那些教育专家们,有本事你们都到学校去教书,去教教现在的学生,看你们能熬到什么时候。
这仅仅是牢骚怨言吗?就算是牢骚怨言,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想把这话说得更严重些:今天我们放弃惩罚教育,将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遭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总有教育专家说惩罚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遗毒,难道我们这一代,我们的父辈不都是经历过惩罚教育过来的吗?回味十年求学生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恰恰老师的刻骨铭心的惩罚,我感激我的老师,记得我的老师,不仅仅因为他们教给我知识,更因为他们严厉的惩罚让我沿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前行,现在的学生还有这样的幸运吗?一味的表扬,宽容让我们的学生不能经受任何挫折,鄙视父母,敌视老师,甚至自杀等极端行径时时发生,我们没有因此警醒,我们还在时时为学生寻找理由进行开脱。
适度的惩罚远比千百次的说教更有效,更能在孩子们心里刻上印记,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逃避呢?1998年11月,我第一次到贵州支教期间,当时孩子们迟到现象相当严重,在多次说教没什么效果后,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就这样撞到我惩罚的枪口上。那一天有七个学生迟到,其中有五个学生的成绩排在班级前十名,我让那七个孩子在细雨中一动不动地站立了三节课,连校长都来替这几个学生说情,其实那个时候我又何尝不痛心,我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随后,我把孩子们带回宿舍,从同事捐赠的衣服中给他们挑选衣服换上,我没有说一句话,我知道我不用再说任何言语,孩子们已经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希望他们做到什么了。是的,我的惩罚有些苛严,如果现在我用这样的方法惩罚我的学生,也许我早就被社会舆论千刀千百万剐,早就被驱逐于三尺讲台之外了。但我的惩罚教育的背后是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而那样的惩罚也最终有了回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孩子创造了两个月无迟到旷课的记录,在寒冷的冬天,在偏远的山村,那几乎是一个难以置信的记录。最终的回报还是体现在成绩上,在那年地区举行的期末统考中,我的孩子们创造了数学平均分95.2分,及格率100%的奇迹,而我的那个班级是全县最优秀的班级之一,那段经历构成了我教学生涯中最醇厚浓香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因为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胜利,而是我与学生心灵交融,是严父慈母般师生关系的胜利。但这样的成绩在现在只能是一个梦幻,是不可复制的,面对现在的学生,我曾经同样地关爱他们,我甚至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但收获却是如此地寒怆,无论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还是道德品行,现在的学生与我的第一批山里学生的差距太大了,而这样的差距当然不是孩子们智力和情感的差距,而是教育的差距,是七年前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的巨大差距。
现在的学生真是很可怜,名义上是生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间,实际上是生活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冷酷的应试教育漩涡中,而作为教育改革的实验品,这一代学生终究要为教育改革付出沉重的代价。孩子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成绩还越来越糟糕,这真是教育之怪现状。说实话,我真是佩服教育部的勇气,他们居然能坦然面对教育的窘境抛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这样惊世骇俗的论断。
这是教育的困境,是学生的困境,也是教师的困境。
前段时间,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给我讲了几则教学上的尴尬事:在讲《角平分线》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70度的角,然后在这个角内画了一条角平分线,他请了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平分后的两个角各为多少度,那个学生急得满头是汗,楞是没有回答出来。还有一次在解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他班上还有好多个学生不知道三分之一的一半是多少。听到这里,我笑了,我说你的问题难度太大了,你应当问学生三的一半是多少,恐怕全班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了。这不是玩笑,而是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以前我们经常戏谑“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五分之二”,现在,很多小学毕业生根本就不会计算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令人触目惊心群体现象。我为什么说现在的很多初中生其实很可怜,因为这部分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被所谓的素质教育抛弃了,现在的小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差,至少有30%的小学毕业生到中学后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当然,我并不是质疑小学教师的水平,但我非常担忧小学教育的现状。我曾经和一个小学副校长交流过这个问题,他的观点非常前卫,他说,我们只要孩子们玩得开心,不出事故就行了,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玩得开心”堂而皇之地成为教学目标!没有了升学考试,没有了评价标准,孩子们学到多少知识都显得不重要了,但受害者始终是学生,当然还有中学的教师。说实话,在我周围的这群老师真的十分敬业,十分认真,他们为自己的学生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老师牺牲了中午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他们甚至要从小学二三年级的知识给学生补课,但老师们劳苦耕作,收获却难如人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教育是连续性的工程,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教育的溃败,看看现在学生的成绩,我想分数总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但说到分数,又总会引起某些专家的愤怒指责。我曾经和某教育专家就考试和分数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执,他对我说,现在的教育看重的是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分数并不重要。我说:考试分数不重要,但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数决定学生的未来,难道说中考高考都不重要了吗?我想这样的争执在中国的教育界是极其普遍的,教育官员和教育专家都说素质最重要,但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清楚,最终还是分数最重要,因为不管我们如何高呼素质教育,但我们的教育始终都是应试教育,都还处在分数决定未来的阶段。其实我也不相信教育官员和专家真的不在意分数,我想如果他们的孩子求学数年连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都不会计算,每次考试都给他们带回去十几二十分甚至几分的“厚礼”的话,他们还能坦然地说考试不重要,分数不重要吗?因此那些口口声声地说分数不重要的人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他们暂没有孩子在学校上学,二是他们的孩子有条件到最好的条件去接受最好的教育,甚至可以送到国外去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可以说考试,分数都不重要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分数确实越来越不重要了。我们的小学教育已经彻底脱离考试,脱离考试了,快乐学习已经贯穿了整个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快乐的小学,炼狱的中学,然而千百万的学子照样要挤独木桥,哦,已经不是独木桥了,这座桥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坦荡,最终我们可以实现人人都有大学读的梦想。看看吧,现在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还有很大下降空间),而大学收费越来越高(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现在的大专院校,每科平均分二三十分就可以迈入校门,如果想读成人大学,平均每科十几分就行了(福州一位考生平均每科成绩十六分,堂而皇之地跨入成人大学校门)。而与此同时,现在的大专院校,就算一些三流的大专院校,每学期没有五六千元钱别想踏进校门半步。分数不重要了,金钱越来越重要了,在贫困山区呆了那么多年,我最清楚高等教育产业化扼杀了多少贫困山里孩子的前途。
元旦的时候,贵州的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她是我的第一批山里学生,历经千辛苦终于考上了大学。她说她实在不想读大学了,她一天也不想呆下去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大学里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他身边的同学都是在吃喝玩乐混日子,大学根本就来是她想象中的样子。而去年年底,我的一个大学校友在和我互致新年时发起了牢骚,她说她的很多学生还赶不上中学生,什么都不懂,真不知道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她现在是贵州某师范院校的讲师,也是那群大专生的辅导老师。
我无话可说了,面对教育。面对我的学生,我的良知在淌着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让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