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联简易教程——入门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4:46

前言 

声 律 第 一

四声四声有古四声和今四声之分。

所谓今四声,就是小学所教的第一声调(-,例:婀ē)、第二声调(ˊ,例:鹅é)、第三声调(ˇ,例:恶心的“恶” ě)、第四声调(ˋ,例:厄è),关于轻声,将在下面谈到。

所谓古四声,就是平、上(念shǎng)、去、入,平声又分阴平、阳平。阴平者,就是今四声中的第一声调(-);阳平者,就是今四声中的第二声调(ˊ);上声者,就是第三声调(ˇ);去声就是第四声调(ˋ)。

那么剩下的那个入声呢?在语音规范化之后,入声字已经在普通话中被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了,但在吴闽粤等南方地区的方言中仍有不少入声字,在入门篇中暂且不谈入声字。

轻声的作用在于区别词义或词性,不属于四声。

 

平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附:古今平仄查询 

诗律第二

格律诗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只有4句,分为2联(首联和尾联),律诗有8句,分为4联。 格律诗中的1句是以逗号为结,而不是以句号为结,而2句就是1联。下面以古今七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诗薮》语)——杜甫的《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绝句常见的有5言、7言两种,又可分为古绝和律绝,我们这里只谈律绝。

律诗常见的有5言、7言两种,又可分为小律、律诗和排律(长律),我们这里只谈律诗,即8句4联的律诗。

五绝四式由于律诗演自绝句,7言演自5言,故而五绝可谓律诗最基础之格式,其有四种句式:

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起”指首字,“收”指末字,下同)

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只要记住了以上四式,那么,恭喜您,律诗的句式您已经记住一半了,而这四式记起来也是有规律的,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是对仗的,仄起仄收和平起平收又是对仗的。当然,这句式的确定绝不是古人一时兴趣,而是与音韵学有关,每个句式中的音步都达到了一定的和谐,入门篇不作探讨。

5言怎么演为7言?只要在每句前面加2个与首字平仄不同的字就行了,如5言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演为7言,只要在前面加上仄仄就行了(仄仄平平平仄仄),不过这就不是7言平起仄收式了,而是7言仄起仄收式。以下附上7言四式:

    平起仄收 ——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 ——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 ——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 —— 平平 仄仄仄平平

 韵脚由于绝句和律诗押的都是平声韵,所以偶句都是平收。

 粘对联内用对,联间用粘。所谓对,就是平仄上的对仗,1联中的2句是要对仗的;所谓粘,指的是2联之间相连的那2句的平仄是要相同的(指偶字),如绝句中2、3句之间要粘,律诗中2、3句之间,4、5句及6、7句之间要粘,如果平仄不相同,那么就是“失粘”了,以下以拙作《五绝·通宵创作(新韵·九文)》为例说明粘对:

 残烛燃碎影,—— 平平平仄仄
    豸啮亦惊心。—— 仄仄仄平平
    弱手执纤笔,—— 仄仄平平仄
    疾思越古今。—— 平平仄仄平

首联中1、2句为对仗,首联与尾联之间,即2、3句之间为粘。因为首句的选择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可以是平起仄收,也可以是别的,正是由于粘对的存在,再加上押平声韵的关系,所以第一句确定后,后面推起来也就简单了,如首句用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则第2句对仗,当为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因为要押平声韵,偶句末字必须是平声,所以对仗后不是平起仄收)。下面2、3句要粘了,偶字相同,但由于偶句末字是平声,所以奇句末字必是仄声(除第一句),依此可推知第3句当为平起仄收,而不是平起平收,最后句根据对仗可知是仄起平收。

绝句怎么演为五律?上面第4句是仄起平收的话,粘一下,可知第5句是仄起仄收,粘对下去到第8句为止,律诗与绝句相同,只有第1句可以随意挑选(不过首句若选平收的句式,就必须押韵)。

接下来我们把五绝演为七律,首句挑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第2句当为平起平收,第3句当为平起仄收,依此可推:

五绝(平起平收式)          到            七律(仄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平可仄所谓可平可仄,指的就是句式中有些字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也可以的。在绝句中,可平可仄处一般在第1个字处(例外:平起平收式为第3字,为何下面将谈到);在律诗中一般是第1、3字(例外:仄起平收式中为第1、5字),以拙作《七绝·一个人的七夕(新韵·八寒)》为例说明可平可仄:

 年年乞巧总潸然,—— ⊙平⊙仄仄平平(韵)
    灿灿银河几度寒?—— ⊙仄平平⊙仄平(韵)
    纵有鹊桥连两岸,—— ⊙仄⊙平平仄仄
    何来素手与吾搀?—— ⊙平⊙仄仄平平(韵)

上面律谱中的⊙符号标示的就是可平可仄处,第3句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但因为七律句式中第1、3字可平可仄,所以第3字用仄声也可以。

变格上文所说的五绝四式是为正格,但诗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出现了几个变格(其实是拗救的结果),变格用得多了,也就渐渐成为了“正格”。因为不赞成初学者用变格创作,所以这里就介绍一个常用变格:由平起仄收演化来的平平仄平仄(注意,变格第一字不是可平可仄的了),可以演为7言(下同)。

附:诗律检验(请选择《中华新韵》)


诗病第三

这里讲的诗病,并不是南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说”,而是初学者应该避免的一些常见错误。

出韵即韵脚处没有押韵。

失对这里的失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上文“粘对”中的“对”,即平仄上的对仗,另一个就是要着重讲下的律诗中的对仗,我们主要讲后面一个含义。这个错误一般在律诗中比较容易犯,因为绝句不追求一定要对仗 -->-->-->-->-->-->-->-->-->-->-->-->-->-->-->-->(但平仄上一定要对)

实际上律诗中的对仗可谓五花八门,曾有“上官八对”之说,对仗种类至少有10种,我们不学那么花哨的,就学比较宽的对仗就可。

对仗的要求:1、字数相同(这个是废话);2、平仄相谐(见“粘对”);3、结构相同(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4、词性相合(如名词对名词);5、意义相关(但不能相同,相同就是“合掌”了,也不能毫无关系,毫无关系就成了对联中的“无情对”了,下文将述)。

下面我们以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来说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就不说了。结构相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并列结构,对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也是并列结构,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又都是主谓结构,对句“渚清”、“ 沙白”、“鸟飞回”也都是主谓结构,下面几句依此可推。

词性相合,如“无边”对“不尽”,都是形容词;“落木”对“长江”,都是名词;“萧萧”对“滚滚”,都是副词;“下”对“来”都是动词。

意义相关,如颈联2句写的都是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但着眼不同,出句着眼于空间,对句着眼于时间,更多赏析请朋友们自己查阅资料。

无怪乎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那么律诗是不是每联都要对仗呢?也不是,要求上只要中间2联,即颔联和颈联对仗即可,其他2联随自己的喜好了。

失粘见“粘对”。

孤平这个也是诗家大忌,对于孤平的定义,自古各家说法不一,笔者取王力老师的定义为绳矩,孤平指的就是除韵脚(即收字、末字)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不过孤平这个概念是仅对五绝四式中的平起平收句而言的,以下为详细说明:

5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该句式的可平可仄处为何是第3字,而不是第1字?因为若第1字可平可仄,就会犯孤平——仄平仄仄平。

7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式的可平可仄处为1、5字,其第3字是不能改平仄的,否则就会犯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那么其它句式是否会犯孤平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仄起仄收句,即使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仄仄仄平仄,这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

三尾三尾有三平尾、三仄尾两种,三平尾就是末三字全平,三仄尾就是末三字全仄,就不举例了。

拗句除上述所说的诗病以外,平仄不谐的句子,统称为拗句,如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等。

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管是孤平、三尾,还是拗句,多是由于动了偶字而使平仄不谐,那么是否不动偶字,改下奇字就没关系呢(第七字是韵脚或和韵脚相对的字,若看到这里的朋友还会问“第七字的平仄是否可以改的问题”的话,您下面也不用看下去了)?

首先,后半句原则上是对的,偶字必须分明,平仄不能乱改,偶字的平仄若改了,那就属于大拗了,是一定要救的(入门篇不谈拗救)。

前半句有个很严重的错误,第五字可以不论(就是可平可仄)的句式,只有七言仄起平收式,而这个句式的第3字的平仄又是不能改的,第三字不能不论的还有五言仄起平收式,会犯三平尾。

附:诗词知识一

        诗词知识二

                                                                  词律第四

如果您已经学完了上面3章,那下面的内容学起来就轻而易举了,我只是说些词律上的常识即可,填词对于会律诗的人而言,可谓依葫芦画瓢。

词的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据笔者所知,最短的是《竹枝》,仅14字,最长的是《莺啼序》,达240字。

词牌也就是词谱,前文所说的“葫芦”就是这个词谱,填词必须依词谱填,所以它没有一定的句式,词谱对平仄的要求如何,你就要怎么填(个人认为,词比诗自由,所以笔者词作更多)。

那么根据什么词谱呢?词谱网上有,最“流行”的《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前者简便,后者全面,个人认为初学者宜照龙榆生老师的《唐宋词格律》填,但对前两者最好也要有一定了解(原因下述)。

词还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我们这里只谈前两者,单调的话就只有1阕了,也就是1段,而双调有2阕,即2段,成为上阕和下阕。

变格词的变格比诗多多了,如《忆秦娥》当以李白之仄韵格(指押仄声韵,不同于诗多押平声韵,词平声韵与仄声韵差不多)为定格,而以贺铸之平韵格为变格(选自龙榆生老师所著《唐宋词格律》):

《忆秦娥》定格:

 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上阕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下阕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变格(平韵格)

 中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平平平(韵)〗,中平中仄,仄仄平平(韵)。——上阕

    仄平平仄平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平(韵)。
    〖平平平(韵)〗,中平中仄,仄仄平平(韵)。——下阕

 

-->-->-->-->-->-->-->-->-->-->-->-->-->-->-->-->-->-->

    贺铸《忆秦娥》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
    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
    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这是首双调,上面的“中”就是可平可仄处,〖〗表示重复前面3个字,可以不用在意,该词不能用《中华新韵》念,所以可以不必在意其平仄(韵书将在下述)。对于这类变格,古今有些词谱的定格说法是不同的,如《眼儿媚》,《白香》中以刘基之作为定格,而《钦定》和《唐宋词格律》中则以左誉之作为定格,可见应以《钦定》为绳矩。

有些别格是用特定手法谱成的,以下了解即可:

减字、添字:不多说了。如《采桑子》添字后是《添字采桑子》,《木兰花》减字后是《减字木兰花》

摊破,所谓摊破,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其中一句添字后分为了两句,如《浣溪沙》摊破后是《摊破浣溪沙》。

入慢:所谓入慢,就是将一首双调根据音乐节奏演为慢曲,如《卜算子》入慢后就成了《卜算子慢》

叠韵:就是用原韵重叠一遍,如《梁州令》叠韵后就成了《梁州令叠韵》。

还有偷声、转调等手法。

 押韵词的押韵有时不是只押平声或只押仄声的,有时平仄相错地押,但要属于同一韵部的,如都属于麻韵;但有些词牌的韵脚不仅平仄相错,而且在转换平仄时,连韵部也换了,这就称为“平仄转换”了(韵部将在下面讲到)。以上所述的平仄相错或韵部转换的词牌在词谱中还是属于少数的。如拙作《定风波·怀东坡》:

 乱风挟云布雨愁,
    飘零花落叶湿眸。
    回首平生虚度岁,
    惭愧,
    无为功业竟白头。

    断瓦破屋风雨漏,
    抖擞,
    穿云残照异常柔。
    问遍青山皆不老,
    绝妙!
    仙风道骨任逍游。

 词谱:

 中仄中平仄仄平(A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A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B韵),
    平仄(B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A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A韵),
    平仄(A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A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C韵),
    平仄(C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A韵)。

此例不仅平仄相错,而且有韵部的转换,不过这个概念大家了解就行了 -->-->-->-->-->-->-->-->-->-->-->-->-->(后面A\B\C是笔者所加,词谱本无)

对仗词的对仗与律诗中的对仗有些许不同,如位置不固定,以词谱为准;不忌同字,律诗中的对仗是不能用同一个字的,如,你不能在“寒冰释春绿”后,对“暖日泻春红”,这样“春”字就重复了,但词中不忌,如苏轼《水龙吟》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句,用“一分流水”来对“二分尘土”,不过总的来说,对仗中有同字还是少数。

附:《唐宋词格律》

        《白香词谱》

        《钦定词谱》
                                     曲律第五

曲又称“词余”,可见其格律上比词更宽,我们这里指介绍一些常见的概念,规范大家对曲的认识。

元曲元曲分为北曲和南曲,我们这里只谈北曲(原因下述) -->-->-->-->-->-->-->-->-->-->-->,北曲又可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大家说的元曲一般指的是这个小令,套数就是把几个、十几个小令串在一起。

   曲牌也就是曲调,根据其与词牌的相似性可分为3类。同名同律,如《忆秦娥》、《风入松》;同名异律,如《捣练子》、《满庭芳》;异名异律(占大多数),如《山坡羊》、《叨叨令》。

 宫调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北曲共六宫十一调。

六宫:1、正宫 2、中吕宫 3、道宫 4、南吕宫 5、仙吕宫 6、黄钟宫

十一调:1、大石调 2、双调 3、小石调 4、歇指调 5、商调 6、越调 7、般涉调 8、高平调 9、宫调 10、角调 11、商角调

之所以要在曲牌之后注明宫调,大家只要记得因为有些曲牌属于好几个宫调,如端正好有正宫端正好和仙吕端正好之分(其它原因不在入门篇中赘述)。

以下以拙作《端正好[正宫]·新年快乐(中原音韵·一东钟)》为例说明:

舞金龙,

迎鸾凤。

别银鼠,牛气方冲。

礼缘情谊无轻重,

暖暖春风送!

 

其曲调为:

仄平平

平平仄(韵)

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去(韵)

这首元曲的曲牌是《端正好》,宫调是正宫,题目是新年快乐 -->-->-->-->-->-->-->-->-->,用韵用的是《中原音韵》,而不是《中华新韵》

 平仄用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端正好》的末句中,收字竟是去声,不错,曲和宋的一个差别就是某些仄声要分清上、去(其实词中有些地方也是要分清上、去、入的,只是没有曲那么明显)。

押韵词中平仄通押或平仄相错,还是少数,但在曲中就比较常见了,如上例《端正好》。 -->-->-->-->-->-->-->-->不过元曲是一韵到底的,不能转换别的韵部。

衬字衬字是曲的一大特点,它是在曲牌规定字数之外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可以是实字或虚字),或者加在句中(多为虚字),但是不能在句尾,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里的《叨叨令》中有一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其中下划线字为衬字,注意,“也么哥”不是衬字,而是唱腔上所需的定格。

附:常用曲牌

 

赋律第六

押韵我们知道,诗词曲赋,同属韵文(广义上的),赋当然也是要押韵的喽,赋可分为古赋(主要是骚赋和汉赋,不过我们只谈汉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其中律赋押韵最严。

赋的押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需要换韵,由于赋的篇幅一般较长,要一韵到底,是不太可能的;2、赋的押韵间隔不定,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句押;3、韵脚不一定在句末,也可以在句中(一般在句末虚词前);4、尤忌重韵,但形同义异的字可以重复。

 赋就说到这里,毕竟会去写的人少,留到进阶篇中再论吧。

 

联律第七

楹联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韵文,因为它不押韵。

尾字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如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其中“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对联四要素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例: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基本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关于词组对仗,可参考律诗中讲对仗的部分)。

上下联避免出现“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病例:
  且咏春风寻皓月
  不教春雨问浮云
    “春”同位重字,是词性规则中的的禁忌。此例应将上联或下联的“春”字换用其他字。

  病例: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不”异位重字,也是禁忌。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复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称为“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四、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

楹联在平仄上的对仗类似于律诗“粘对”中的对,偶字平仄必须相反,奇字可以不相反(除句脚和联角),这只是对初学者而言,一些特殊格式,如鱼竿韵等在进阶篇中讨论。

对仗与律诗的对仗类似,忌“合掌”,内容不相关而具备对联其他三要素的作品,称为“无情对”。

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无情对无情对作为“内容相关”要素的特例,别具情趣。不过需留意:无情对和“内容不相关”的“准对联”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尽可能字字相对,且最好是小类相对(名词即为义类相对),但是联意却毫不相干。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树”“果”皆草木类;“已”“然”助词;“半”“一”数字;“寻”“点”转义动词;“休”“不”副词;“纵”“相”副词;“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如果不能字字相对,词组也必须是同一小类: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葡萄”“苹果”是不能拆开单字相对的联绵词,但两者均属水果。此例其他字词的对应情况:珍-瑞,同小类的形容词;妃-士,人称代词;脸-牙,人体部位。

附:更多楹联知识

 

韵书第八

上文皆是以《中华新韵(十四韵)》为前提,那么,如我们所知语音是在不停变化着的,以前的语音和现在的语音是相差甚远的,以前有的入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我们从后往前数下韵书的发展。

韵书所谓韵书,和字书(即字典)不同,字书是解释字的字音和字义的,但韵书和字书在最早时是有很大关系的,如《玉篇》既是本字书又是本韵书。我们知道,现在的字典的拼音排序,是以声母的顺序排列、归类的,而韵书则是以韵母的顺序排列、归类的。 《中华新韵(十四韵)》可以理解为就是普通话发音版的韵书,但有极少数的例外,如“衰”字,可能是习惯的关系,还是把它分类在了五微(ei\ui),而不是四开(ai\ i),发音为cuī,这些极少数的例外可以不计。

附:《中华新韵(十四韵)》

《洪武正韵》用于填南曲,明代编写,共22韵部。由于南曲在用韵等方面原因,创作的人少,所以讲到作曲也常被跳过。

《中原音韵》用于填北曲,但也可填南曲(南曲的北式唱腔),元代编写,共19韵部。《中原音韵》因为是以“北方话”为依据,所以取消了入声部,将其派入平、上、去声中,并首次(指正式科学地分类)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附:《曲韵常用字》

《词林正韵》以宋人的用韵归纳而得,编者为清人戈载,共19韵部。

附:《词林正韵》

《平水韵》这个韵书有宋朝的版本和清朝的版本,现在大家说的多是清朝的版本,如《诗韵合璧》和《佩文诗韵》都是平水韵系的,共106韵部。

附:《平水韵》

还有许多韵书,这里不一一说明了。

所谓“诗必平水,词必词林”,即使在现在国家推广新韵的情况下,诗人们也大多喜欢用《平水韵》写诗,用《词林正韵》填词,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有诗人认为《中华新韵》是垃圾,这未免太过偏激,但道理也不是没有,平水韵分106部,而新韵只有14韵部,使写诗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一个韵部可用的字大大增加)。用平水韵写诗,的确可以提高格律诗的写作水平,但不免让人觉得“假”,就是为了押韵,变化太少,而且常常用来用去就那么些字,诗意的表达受到了阻碍,所以我是支持“双轨制”的,学诗要看平水,但写作,还是用新韵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