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内幕交易调查风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7:27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时间: 2010-11-30 10:10   对华尔街,今年的感恩节又不寻常。涉及内幕交易的案件不见刀光血影,却更加曲折跌宕、环环相扣。  

  谁是大鱼?

  对华尔街,今年的感恩节又不寻常。假期前的三个工作日,四家大型对冲基金被查抄,至少三家开始接受调查,商业情报网络雇员遭捕。曼哈顿知名白领犯罪辩护律师的黑莓手机被涌入的信息和电话“冲爆”……一些对冲基金和投行大佬,要加倍珍惜这次团圆机会了。

  涉及内幕交易的案件不见刀光血影,却更加曲折跌宕、环环相扣:

  10月26日,搜集和提供内幕信息的商业情报公司Broadband Research主管金努坎(John Kinnucan)通过电邮向20家对冲基金客户发出警告:两位联邦调查局(FBI)干员不期而至,明显已监听其手机通话许久,他们坚信他提供内幕消息,并要求为FBI佩戴监听设备。

  11月19日周五晚,《华尔街日报》网站爆出美国执法部门将依据已开展三年的调查结果采取行动。11月22日,周一,为防备涉案公司和人员销毁证据,FBI对三家对冲基金展开搜查、收缴交易记录和公司文件;周二,查抄第四家对冲基金,对更大规模的三家公司发出传票;周三,本轮行动中首次逮捕嫌疑人,某“专家人脉网络”(expert network)公司雇员被捕。

  华尔街风声鹤唳。仅仅在一年前,涉案2100万美元的拉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的帆船集团(Galleon Group)还被官方称为美国对冲基金内幕交易的最大案件,纪录似乎马上就要被刷新。

  在2009年主持审理拉贾拉特南案件的纽约南区联邦法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也是本次行动的牵头人之一。今年10月21日,他在纽约市律师协会发表演说,称华尔街内幕交易十分猖獗,并有上升趋势,告诫在场律师要忠于职守,成为违法交易的“解毒药”。事后看来,这次讲话正是对内幕交易的宣战和采取行动的先兆。

  但至此,上述行动并不意味着当事公司已被证实违法。不过,有限的信息还是显示一些突出迹象:

  第一,政府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对象是相互关联的完整网络。在22日的行动中,FBI几乎在同时查抄了位于纽约州的Level Global Investors、康涅狄格州的Diamondback Capital Management和马萨诸塞州的Loch Capital Management。美国证监会(SEC)执法部门副主任弗莱斯德(Scott Friestad)就表示,SEC从拉贾拉特南案23名被告人中得到的经验是,内幕信息总能持续不断地供应,必然存在相当复杂的信息交易网。

  第二,案件的一条主线是拉贾拉特南案的延续。在周一查抄的三家公司中,Loch Capital创始人麦克-斯威尼兄弟(Timothy和Todd McSweeney)与帆船集团案中已经认罪的佛图纳(Steven Fortuna)交往甚密。在周三逮捕的“专家网络”雇员朱丹程庄(音译,Don Ching Trang Chu),则败于已认罪的对冲基金经理“李周明”(音译,Richard Choo-Beng Lee)与FBI联合上演的“窃听风云”。

  第三,条条线索指向对冲基金SAC Capital Advisors老板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en)。Level Global与Diamondback Capital均由科恩的前任下属在离开SAC后创立。到了周二,资产规模为160亿美元的SAC证实已接到法院传票。福布斯杂志在2009年估计,科恩身价为105亿美元,位列全球第87位,远高于案发前排在236位的拉贾拉特南。

  如果说“专家网络”是小虾,周一查抄的三家公司仍只是“小鱼”。其实三家公司已属大型对冲基金,但他们与第四家被搜查的Balyasny Asset Management相似,资产规模均不超过50亿美元。

  与SAC同日接到传票的还有Janus Capital Group(资产规模1170亿美元)和威灵顿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资产规模4480亿美元)。此前三只“小鱼”也是先接到传票后被查抄。三家巨型对冲基金公司,正是金努坎在10月预警邮件的20家机构的一部分,其他如Citadel Asset Management, MFS Investment Management尚未证实。

从麦道夫到拉贾拉特南到科恩,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对冲基金收益率远高于行业水平,SAC旗下投资产品自1992年以来竟保持年均30%的回报率。

  问题是,科恩是不是终点?在同时展开的相对传统的并购内幕交易案中,政府可能正在调查高盛公司作为投资顾问参与的两起医疗领域并购案——2007年Astra Zeneca收购Med Immune,2009年Abbott Laboratories收购Advanced Medical Optics。被收购公司股价都在消息公布之前的几个交易日内上涨超过五成。据报道,瑞银集团和保德信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各自的基金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已因类似原因收到传票。

  无怪乎,美国政府展开行动的当天,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美国大通银行股价齐跌,引领美国股市在一天内市值蒸发150亿美元。

  从内幕信息的出处来看,也可能涉及诸多行业巨头的管理层。涉案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有苹果、高通、谷歌、eBay、甲骨文等股票,若这些IT巨头中存在“内鬼”顾问,也将是执法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

  “令人气愤的是,这些想尽办法获取内幕消息的人,本就是现代金融市场中处于最有利地位富有知情人士。”巴拉拉在演讲中说。美国联邦法院、SEC与FBI上演的“终极无间”会止于华尔街投资机构的哪一个梯队、揪出怎样的金融大鳄,真相只有在层层迷雾剥开后才能见分晓。

  灰色地带边界

  内幕交易案一向充满争议:行业数据采集、分析、散发和从业人士——“专家网络”一直处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但对政府来说,一旦开战执法,不可避免地要在灰色地带中划出一条清楚的边界。

  反对从严惩治的一方认为,内幕交易至多为渎职、玩忽职守,而不该像“专家网络”公司朱丹面临的证券诈骗(securities fraud)和电汇诈骗(wire fraud)的重罪指控。

  问题是,美国至今沿用的1934年《证券交易法》并没有一项“内幕交易罪”,更没有对“内幕交易”的定义。该法只是含糊地规定,“以操纵和欺骗手段购买或销售证券”及“任何对其他个人构成欺骗或诈骗的行为、业务或商业活动”都为非法。

  这种情况下,执法部门的尺度成为惟一准绳。前SEC官员艾金斯(Paul Atkins)表示,当信息具有非公开的事实性,而当事人负有保密责任却传递、泄露信息时,就构成了内幕交易。但在现实中,这“二元要素”构成的准绳却不那么直白。

  今年9月,SEC对佛罗里达东岸铁路公司的两名雇员提出起诉,认为他们透露公司将被收购的消息,使自身和亲友通过买卖认股权证获益100万美元。但实际上,两位雇员并非公司管理层,他们做出判断依据的是肉眼观察——一些西服革履商务人士的频繁到访;此外,其中一名工程师被上级指派清查火车头、挂车、货车箱和集装箱的数量及状况。这种自身判断做出的结论,是否也属于内幕交易,而它又会促使投资机构分析师的行为准则发生哪些变化?

  正如巴拉拉所说,内幕交易的新迹象是不再局限于华尔街,而蔓延到了主街。除了传统的并购案,“专家网络”和普通分析人士都已开始在供应链条上大做文章。

  比如,RBC Capital Markets一名分析员曾告诉客户:“苹果上调了iPad四季度销售预测,但2011年生产计划不变,仍为4000万台;2011年1月,苹果将停止生产现版iPad,开始生产下一代。”这些关键信息造成了苹果股价波动。

  另一起争议案件,是美国零售连锁店Big Lots将研究公司Retail Intelligence Group告上法庭。后者通过最原始的店前停车位计数(以推断顾客流量)、与顾客面谈、收集72位店面经理的调查问卷后,得出结论:Big Lots利润增长已大幅下降。报告传出后,Big Lots股价急跌数日。这种情形下,究竟是研究机构跨过了边界,还是店面经理应为第一被告?

美国Gibson, Dunn & Crutche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尔·科恩(Joel Cohen)认为,在麦道夫“庞氏骗局”案中被指失职之后,美国执法和司法部门出现扩大内幕交易定义的倾向,他们不再以打击个案当事人为重点,而是瞄向更为全局的维护公平环境、确保各方投资人对市场的信心。当然,这种以执法手段弥补法律空缺的做法,也引起对其随机性和政治干预的担忧。

  猫鼠游戏

  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教授布埃尔(Sam Buell)表示,破获内幕交易案有两大支柱:股价异动(或非正常收益率)和已认罪的“污点证人”。

  包括巴拉拉在内都表示,对内幕交易的普遍程度难以估计,在内幕交易的警匪游戏中,执法部门似乎总会处于劣势。不过,SEC的策略也在发生变化。美国政府逐渐加强对污点证人的保护,从过去的口头协议到与政府签订正式合同。朱丹落网,既由拉贾拉特南案中的罪犯转为污点证人破获。今年以来,SEC与至少16名污点证人签署了协议。

  另外,美国政府也着重破解日益复杂、先进的“专家网络”,以此出发引出“大鱼”。

  “专家网络”一般由现任或前任企业雇员构成;服务客户是内幕信息的需求方——对冲基金、共同基金、投资银行中的交易员、分析师,及有需要的律师行;内幕信息的提供方则一类出自一般实体企业,另一类是有机会获取信息的投资业内人士。他们由“专家”招募,通过电话、邮件、面谈传递内幕消息,获得一小时数百美元的回报。

  “专家网络”公司正是内幕信息交易的中间人,收入来自于客户的咨询费,其中一部分支付顾问。研究机构Integrity Research Associates在2009年做出的一份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机构投资者使用“专家网络”服务。

  在技术领域,双方也在竞赛。前联邦检方律师米勒(Stephen Miller)认为,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以时间记录的电子信息理论上可以在服务器上永久保存。但另一方面,由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工具传递的坊间传闻,将一幅极度复杂、凌乱的马赛克拼图摆在执法者面前,信息买卖与凭此做出的交易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裂。

  据了解,一些“专家网络”公司在招募顾问之初,就会用现金方式购买只有WiFi功能的网络浏览器(如iPod touch);专家与顾问专机专用,新设立专门的邮件几户;他们只在公共网络环境中上网查收邮件;在邮件中,也只谈及下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FBI的最佳应对是派出“污点证人”窃听获取证据,但至少“永久留存”的电子痕迹已经成为防范对象。

  除了传统的并购案信息,“专家网络”也已向更为隐秘、甚至需要更多技术加工的供应链条领域拓展。此外,如SEC控书中描述的,朱丹曾说,新兴市场越来越受追捧,亚洲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规定和数据,都成为客户的新宠。

  不过,病毒总会走在杀毒程序之前,硕鼠并不会被根除,政府却不能因此放弃努力,学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