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中国“人均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8:09
日前,瑞士瑞信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成年人人均财富值,在过去十年中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000美元,而2010年全球人均财富为4.38万美元。报告称,中国财富总值从2000年的4.7万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约16.5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新兴财富阶层的主力。

  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相当明显,但这一人均1.8万美元的财富值,无疑仍有可观之处。这意味着,中国家庭户均财富将至少在3.6万美元,也即差不多24万人民币以上。如果再考虑到“中国人的负债相当低,只有人均136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因素,人均1.8万美元财富值的数字,更是显得成色十足。

  可是,在“人均”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前提下,“1.8万美元”的财富,究竟是贴近生活的普遍事实,还是飘浮在纸上的枯燥数字,显然又是值得追问的。众所周知,就统计学而言,要想保证“人均”统计更具现实意义,一个重要前提正是:被统计的对象之间,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否则,一个亿万富翁和一群穷光蛋论“人均”,除了数字游戏之外,是不可能有多少令人信服的现实价值的。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总体分配分布格局,正是一个差距较大的状况。一方面,全社会的总体财富并不主要掌握在居民手中,而主要是由政府在支配、掌控。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人财富在居民之间,所呈现的差距也是相当悬殊的。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国被统计遗漏的居民“隐性收入”高达9.3万亿,其中,5.4万亿为“灰色收入”,而这些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以及垄断性收入的不适当分配”。考虑到这些“隐性”“灰色”收入的存在,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间,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差距是相当“可观”的。

  社会财富主要集中于政府而非居民,而居民财富又主要集中于少数富人而非大多数普通居民,在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之下,谈“人均财富值”显然是奢侈、空洞的,也是禁不起多少社会现实、民生实际检验的。

  温总理曾说,“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这话说得非常好。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若长期存在,一方面无疑会打击削弱人们继续积极创造财富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加剧社会的分配性冲突,严重损耗社会财富创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