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09首届感动军营人物”揭晓 辽宁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3:06
编者按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热心参与双拥工作,拥军氛围空前浓厚,涌现出一批心系部队官兵的拥军典型。为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省双拥办、省国教办等单位联合举办了 “2009首届感动军营人物”评选活动。经过前期自下而上的推荐、省评选委员会评选、公众投票、实地考核等程序,现评选结果已经揭晓,翟艳、王洪艳等7名同志当选为“2009首届感动军营人物”。这7名同志多年来真情拥军、无私奉献,深受驻军部队广大官兵的称颂。他们的拥军事迹虽未惊天动地,但却持之以恒、感人至深,展现了新时期社会各界人士拥军优属的高尚情怀。社会各界要以他们为榜样,树立双拥双赢的意识,继续做好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的工作。
情洒军营的“张大姐”

在具有双拥光荣传统的本溪市溪湖区,无人不知张金芝的拥军事迹。从2000年至今十载春秋,她在拥军的道路上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用姐姐般的情怀爱护着 “兵弟弟”,驻地官兵都亲切地称她为 “拥军大姐”。因事迹突出,张金芝曾荣获“辽宁省双拥模范先进个人”、本溪市“三八”红旗手、“爱国拥军模范个人”等称号。
今年50岁的张金芝是本溪市全得利超市总经理,在2000年超市刚起步时的一场火灾中,她感受到消防官兵亲人般的温暖,从此与部队官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00年的“八一”建军节是张金芝走进军营的第一年,她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军营。在“八一”前夕,张金芝心想:消防官兵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扑火,使我免受损失,我应当为最可爱的人做点事,献点爱心。于是她与丈夫拿出1万元,购买了3只羊和其他慰问品,亲自送到消防中队。
从此以后,拥军成了张金芝念念不忘、记在心里的一件大事。 2001年以来,张金芝每年都会拿出几千元,为战士购买衣物、洗衣机、电风扇等生活用品。 2002年“八一”建军节,张金芝会同彩北社区有文艺专长的志愿者到武警中队慰问演出,送去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2004年“八一”建军节,张金芝拿出3000元购买了200册科技图书及光碟送到了部队;2008年张金芝的老父亲因病去世,8月1日这一天正好赶上出殡不能亲自去部队慰问,但她在悲痛之余仍然挂念着“兵弟弟”,并亲自委托超市经理为部队官兵送去慰问品;她还向退伍军人赠送购物卡,他们凭卡购物可享受优惠价。 2004年的一天,张金芝得知现役军人家属高丽下岗失业在家,就主动找到高丽说:“如果你愿意,就到我超市来工作吧!”高丽的丈夫得知后,万分感激地对张金芝说:“您不仅给高丽找了份工作,也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啊。 ”张金芝常说:“是子弟兵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忘死保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才能有今天这样安定的生活,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的功劳和恩德。作为个人,我只是尽了微薄之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
张金芝在拥军的路上无怨无悔,她怀着感恩的心与部队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她心里装着部队,想着“兵弟弟”,真诚地希望为部队做点事,虽然是点点滴滴、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可贵之处、难得之处。张金芝以此为乐、以此为荣,拥军成了她一生的心愿,她将继续前行,将爱心洒满整个军营。
边境小镇谱写拥军赞歌

“支持部队建设是地方党委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党委书记分内的职责”,这是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党委书记刘向波的心声。他心中装着部队,时刻关注官兵的疾苦,为了部队建设,他协调资金、组织人力、竭尽所能,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2007年11 月,驻振江某边防哨所需要修建护坡,但时入冬季,建筑施工队都已停工。刘向波得知后立即和建筑施工队协调,并3次深入群众,向群众说明部队建设的重要性。在他的号召下,40多名当地群众与驻军官兵顶着入冬的严寒投入到施工中,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460立方米的护坡围墙施工任务。施工前刘向波就患上了感冒,可他嗓子哑了还坚持在现场指挥。部队首长在视察工程时非常满意,由衷地称赞刘向波有着军人般的意志和素养。
驻军某部新建办公楼,需要按时拆除原营房。刘向波协调当地企业单位出铲车和翻斗车,并亲自组织群众30余人同官兵一道施工。他对群众说:“只要部队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做好,我们要学习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在他的协调下,仅用两天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400平方米的营房拆除任务。
振江镇是个偏远的边境小镇,财政收入很紧张。可当刘向波得知边防部队没有靶场时,他立即召集党委会研究解决方案,并亲自帮助部队挑选场地,多次去修建现场帮助解决问题。几个月后,一处由镇财政投资23万余元的高质量靶场建成完工。看到部队营房内部的沙土院面不利于战士训练,他又筹集资金1万多元为部队铺设了水泥院面。当别人问他:“你为部队建靶场做了那么多工作,还投入那么多资金,值得吗? ”刘向波说:“在支持部队建设上花钱,应该、值得! ”
每次慰问驻军部队时,刘向波都要说:“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你们尽管说出来,我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的。”刘向波在慰问中发现浑江哨所生活用水需从江里提取时,他立即筹集资金 6万元购置管材,帮助哨所铺设了960米长的管道,让哨所官兵吃上了自来水。振江哨所官兵平时用水要走很远的路去挑,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去年,他与镇水利站工作人员遍山寻找水源,并投入近7万元资金打井,为哨所官兵送去了干净的自来水。
像振江这样一个偏远小镇,财力相当有限,但在支援部队建设方面,几年下来的投入竟达40多万元。在支持部队建设的件件实事中,无不凝结了刘向波的汗水和心血。作为镇党委书记,刘向波的行为诠释了拥军的内涵,在他的感召下,振江拥军爱民的传统还在不断地发扬光大。
汩汩深情暖兵心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提起双拥工作,广大军民都不会忘记全区曾荣获市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和省双拥模范区“三连冠”的称号;在军营提起王东红的名字,部队官兵都会交口称赞,崇敬至深。
从2003年至今,王东红一直分管全区双拥工作。他始终把拥军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每年都定期召开全区双拥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双拥工作。
2007年,沈北新区实现了沈阳市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和省双拥模范区“三连冠”目标后,又提出了创建高标准双拥模范区的远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王东红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拥军工作上。经过调查研究,他结合本地实际与区领导共同研究出台了《沈北新区双拥工作“四个确保”工作方案》。 “四个确保”使沈北新区的双拥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了双拥工作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经费保障、有活动内容。
王东红到驻地部队慰问时,发现驻地某部在修建操场时资金出现了短缺,有的部队营院还都是土路,风大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难行。王东红回去后,将这些情况向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区政府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60余万元,为部队铺设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柏油操场和3条10公里长的柏油路。为帮助部队军官解除后顾之忧,王东红千方百计做工作。2007年,区政府将3名随军家属安置在了乡镇机关和敬老院工作;今年7月,又将3名随军家属安置在社区工作。
王东红积极协调全区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开展拥军活动。近年来,沈北新区全方位开展了为部队送科技、送文化、送图书、送健康、送法律、送咨询的拥军“六送”活动。区政府筹措资金4万元,为驻区部队修建了4个流动图书室,送去图书5000册,在军营掀起了读书热和学习热;组织秧歌队、高跷队等到部队慰问演出,组织部队官兵到区影剧院免费观看文艺节目。区双拥办还协调驻区知名企业援建驻区部队微机室,赠送部队15台电脑。区司法局在驻军某部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和心理咨询热线,为部队官兵学习法律知识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
王东红为双拥工作鞠躬尽瘁的精神彰显了他的爱兵本色,也体现了一名双拥工作者对军营、对官兵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创业舞台上展现拥军情

任宏君,男,40 岁,1988年12月入伍,历任武警阜新市支队战士、班长、代理排长等职。 1993年退役后,他用东拼西凑来的7万元资金白手起家,到如今创建了拥有固定资产过亿元、下设3个子公司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现代物流公司。他致富不忘责任,多年来积极关心部队建设、情注公益事业,累计为部队捐款百万元,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先后担任海州区人大代表和阜新市人大代表,并获得 “爱国拥军模范个人”、“优秀退伍军人”、“杰出青年企业家”、“阜新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成为优秀退伍军人的杰出代表。
任宏君常讲:“是部队这所学校培养了我。今天我能够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在部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确立了人生奋斗的正确坐标,磨砺了坚忍不拔的品格。 ”为此,他始终对部队怀有浓厚感情,竭尽所能支持部队建设。每逢部队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八一”建军节、春节等节日,他都要带钱携物慰问战友;每当部队建设遇到困难,他都主动靠前,真情帮助。这些年在慰问部队上,他就拿出了四五十万元。 2002年,市武警支队机关进行搬迁,但选址筹建工作很不顺利。任宏君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忙做协调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奔走,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仅征地一项就为部队节约经费几十万元。建设完工后,他个人又出资10万元,对机关大院的操场和路面进行铺设,绿化美化营院环境。
阜新是座老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滞后,下岗失业人员众多,给干部转业安置和家属就业带来很大困难。任宏君以为党分忧、为部队解难为己任,针对这些情况在招聘员工时确立了一条原则,就是优先照顾优秀退伍官兵和现役军人家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几年来,他先后为20名转业干部联系到合适的单位,为39名退伍士兵安排了工作,为16名干部家属解决了就业难题。
任宏君带着这样一种拥军情怀踏实工作,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但他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社会责任是企业长久制胜之道,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多年来,他为阜新的扶贫帮困工作投入资金十万余元,还与5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解决学习费用;四川汶川地震时,他一次性就为灾区捐款5万元。
任宏君拥军优属、扶贫帮困的行为在阜新被传为佳话,为阜新各界人士树立了榜样,在阜新市掀起了拥军优属的热潮,受到社会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广泛赞誉。
自主创业情系军营

朱重屹今年27 岁,1998年12月参军, 2000年12月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抚顺后,朱重屹开始了创业之路。其间,他艰苦奋斗、守法经营、拥军助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复员军人自主创业的模范,2008年9月被评为“辽宁省军队退役人员先进个人”。
坚持拥军,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部队的深情厚谊。朱重屹是在英雄辈出、战功卓著的部队服役的,在英雄的部队里,他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服役时他热爱部队,复员后他仍关心国防建设。他把自己的酒店命名为“战友海鲜酒店”,按部队的建制命名房间,并布置上军人用品,处处洋溢着部队的氛围;对现役军人就餐实行打折优惠,表现出他对部队的深情厚谊。每年“八一”建军节,朱重屹都坚持组织酒店员工到雷锋生前所在团和市消防支队慰问,送去各种慰问品,号召酒店员工学习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2003年至今,他累计为部队送去鞋垫4500副、香皂1460块、袜子8000双、长途电话卡500张。雷锋生前所在团为战友海鲜酒店送去“拥军无悔,世代光荣”的牌匾,以示感谢。对朱重屹的思想和行为,革命老英雄郅顺义同志十分称赞,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04年,郅顺义到抚顺演讲时,了解到抚顺还有一家“战友海鲜酒店”,便专程来到酒店见了朱重屹。当时,郅顺义亲切地与朱重屹交谈,对他的先进事迹给予了表扬,嘱咐他要将这样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并亲笔题词“战友酒店,世代拥军”,以示鼓励。
关注民生,为民服务发光发热。这些年来,朱重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虽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创业很艰苦,但他依然持有“报效国家”的理念,关注社会民生,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作贡献。从2004年开始,朱重屹同志积极参加抚顺市组织的春蕾助学活动,并与4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一次性为他们支付了3200元的学习费用。他还为这些困难家庭的学生购买笔、本、书包等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奋发成才。多年来,他一直与这些孩子保持书信联系,在信中,他不断鼓励这些孩子不要惧怕困难,要坚强起来,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朱重屹的思想和行为、胆识和毅力,展现了一个复员军人永不褪色、永不停息的爱国、爱军、爱民思想,也使他成为复员军人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的典范,拥政拥军的模范。
昔日好军嫂 今日兵妈妈

翟艳,女,56 岁,中共党员,鞍山市铁东区园林街道退休人员。她曾荣获“鞍山市十大社区女干部”、“三八红旗手”、“鞍山市文明市民”、“鞍山市学雷锋标兵”、“鞍山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鞍山市铁东区劳动模范”、“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先后被鞍山电台、鞍山电视台、《鞍山日报》、《千山晚报》、《北方晨报》、《鞍钢日报》等媒体报道,并引起很大反响。
翟艳同志是一名真正的 “兵妈妈”。她有着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丈夫是一名革命伤残军人,在部队因公受伤导致双目失明;儿子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将孩子送入部队,希望他子承父业、报效祖国。 1997年,因单位效益差,翟艳从鞍钢福利工厂提前退休,街道将其安排到居委会工作。第三年,她就被选举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在担任社区书记期间,她经常带领社区干部走访军烈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社区18户优抚对象都把她视为亲人。这些年来,她克服了丈夫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治疗等种种困难,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在责任与忠诚面前,始终坚持做到爱家、拥军两不误。
翟艳所在的教工社区附近有一支驻军部队,她与这个部队的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到部队去慰问官兵,关心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怕战士训练脚上出汗多,她把自己亲手做的鞋垫送来;怕过节时战士想家,她带领社区居民到部队与官兵联欢;怕战士有事联系不上自己,她在自己家中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现在这个部队已经形成了惯例,每当新兵入伍时,要有“兵妈妈”的一堂课;每当老兵复员离队时,要有“兵妈妈”在场告别。小到头痛脑热、大到思想问题,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何时何地,她无疑就是这些孩子的第二个母亲。翟艳在这些军人的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兵妈妈”。
翟艳同志真情拥军、乐于奉献,强烈的爱国拥军意识促使她以母爱之情关心子弟兵的成长,用真爱精心呵护着这份军民鱼水之情。
一位烈士母亲的拥军情怀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一提起“拥军妈妈”王洪艳,无人不晓。王洪艳今年65岁,是临湖街道桂花社区的一位军烈属。她的儿子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1995年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中为保护国家财产壮烈牺牲,年仅22岁。刚刚失去儿子的时候,她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与老伴双双病倒,驻区65012部队官兵经常登门看望这位英雄母亲并帮她做家务。看着生龙活虎的战士们,她仿佛感觉自己的儿子就在身边,从此老妈妈与65012部队的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心灵上有了新的寄托和依靠。她说:“我儿子为国家牺牲,是我的光荣,虽然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这些战士不都是我的儿子吗?我把对儿子的爱用来爱这些战士,儿子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高兴的。 ”部队官兵敬她如母,王洪艳爱官兵如亲生儿子,演绎了一个个母子情深的动人故事。
王洪艳凭着对部队的感情和对官兵的爱,14年持之以恒,用实实在在的拥军行动展现了新时期一位烈士母亲的风采,为双拥工作树起了一座丰碑。老人常说:“我和这些战士是真有感情,时间长了看不着就想。 ”王洪艳老人家庭并不富裕,但是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她都会自掏腰包购买水果和生活用品到部队看望官兵。新兵下连了,她会主动来到部队和新战士拉家常、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安心服役;自家种的菜成熟了,她自己舍不得吃先送到部队让战士们尝尝鲜。14年来,王洪艳老人省吃俭用为部队官兵送去慰问品累计折合人民币8000余元。随着与部队共建活动的不断深入,王洪艳老人操心的事就越来越多。由于工作原因,部队的一些单身干部成了大龄青年。了解情况后,老人又主动当起“义务红娘”,至今已有11名部队军官在她的帮助下步入婚姻的殿堂。
老人常说:“人家部队这么关心我图个啥,我不能顶着军烈属的光环享现成的,我也得为人家做点事。”有一年老人听说部队建起了蔬菜大棚,但是官兵们不懂育苗技术,就自己花钱买来菜子,把苗育好后送到部队,并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育苗、侍弄蔬菜。从那以后,王妈妈家的菜园子就成了部队的育苗基地。1999年部队建起了养猪场,老人主动请缨,走村入户为部队购买猪仔,这一买就是5年;她还将自己的养猪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士们,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养猪能手。 2006年,老人搬入楼房,没有了菜地,但她想到部队买菜出行不方便,就把自家的一辆人力三轮车无偿送给了部队。在支持部队建设方面她从未计较过钱,只要部队需要,她都会尽自己所能为部队提供帮助。
14年来,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妈妈的拥军情却一直在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