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网络化:付费阅读进入倒计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2:44:11

《纽约时报》网络化:付费阅读进入倒计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纽约时报》网络化:穿越旷野, 直抵迦南

  历史, 处处轮回。

如果说, 世间的每一样发明都终将在时光中的某点遇到其终结者, 成为历史太空中永恒漂浮的碎片, 就如汽车终结了四轮马车, 录音机终结了留声机, 计算器终结了算盘——那么, 在这多媒体交响乐日臻高潮的年代, 报纸是否也将宿命地沉入历史的洪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 种种迹象, 都在预示着报业的寿终正寝。

  印刷版报纸:

  400岁的恐龙, 正遭遇灭顶冰川

“1950 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鼎盛里程碑——100% 的美国家庭至少每天订阅一份报纸。而在57年后的今天,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家庭仍保持着这一做法。按这样的速度递减, 在不久的将来, 美国将不会有家庭订报。”此话出自著名媒体评论员迈克尔·沃尔夫在2 月份《名利场》中的一篇文章。

该文揭示了一个显著现象: 报纸读者数目正在不可阻挡地下降, 而罪魁祸首, 就是日益壮大的互联网。不可否认, 网络打开了信息的无底深渊, 并用迷人的新工具, 迅捷的速度让新闻记者以更有效的方式发布其文章。一个故事可以通过添加彩色图片, 视频, 相关故事链接, 或至关重要的反馈来赢得生命。由于新闻业的核心就是公共表达, 即提问, 将一些事、一些人置于显微镜下, 行使同意或不同意的权利, 比起报纸, 网络运作高效了太多, 是以短短十多年间, 它已成长为举重若轻的大媒体, 攻城略地, 所向披靡, 黑洞般日复一日吸纳着报纸读者和广告客户。有调查显示, 由于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22% 的美国网民已不再订阅任何报纸。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读者和广告双双琵琶别抱之际, 报业又遭遇了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经济危机, 致使其在困顿的泥沼中陷得更深。2009 年,《纽约时报》宣称将出售公司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总部大楼部分楼层;30 多家日报的4 名所有人申请了破产保护; 有着150 年历史的美国《落基山新闻》于2月27 日黯然出版了最后一期……更令人沮丧的是,2007 年11 月, 全国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for the Arts)发布了“ 阅读面临危险”的警报。该警报披露了美国人读写能力的严峻衰退: 从不以阅读为消遣的17 岁人口数从1984 年的9% 上升到了2004年的19%;18 至24 岁之间的半数美国人从不以阅读为乐; 仅有三分之一的高中高年级学生能在熟练的水准上阅读。换句话说, 美国人在读写技巧上的持续衰退已严重影响了报纸阅读。

  简言之, 这是一个不再读报的年代。以笔者接触过的人为例:A 是一位电脑公司中层管理。他的习惯是, 每天清晨拿到报纸, 只看一眼首页标题, 整卷报纸就都进了回收桶;B 是一位公寓管理者, 对任何报纸, 向来只用一分钟浏览体育消息;C 是一位家庭主妇, 每周只看星期日报纸中的广告夹页和折扣券;D 对读报毫无兴趣, 所订唯一一份当地报纸“Mercury News”只是为了援助勤工俭学的高中生。而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完全没有订报, 对他们而言, 电脑和当前正风靡全球的iPad就是每日读报的工具; 随意走过一个星巴克店面, 你会发现店里店外坐着读报的, 基本都是四十开外的中年人, 或七、八十岁的老者……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有着四百多岁高龄的印刷版报纸, 正大步走在“向死而生”的路上。

  网络化生存: 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道

  不久前,《纽约时报》董事长苏兹伯格在一次探讨报业未来的会议中说,“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 日期待定。”一时间,世界媒体哗然。这样一个赢得过104 项普利策殊荣、销量居全美第三的百年老号尚且惨淡至此,整个行业该情何以堪!

  对此,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 的创始人亨利· 布洛吉特认为, 如果《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网络新闻业务的经济模式将无法支持其传统媒体的基础构架, 即使在线收费项目能成功实施, 也无法承担报纸目前的成本结构。

照他的分析,“ 《纽约时报》目前在新闻编辑部上的开销是2 亿美元, 而在线收入是1.5 亿美元。如果收费项目非常成功, 假设有100 万用户每年花100 美元订阅, 这就为在线业务增加了另外1 亿美元的收入。有这2.5 亿美元的收入,《纽约时报》也许可以承担1亿美元的新闻编辑部费用。”

  对这些雄赳赳气昂昂、弥漫着权威味道、被满世界转载的数据, 笔者实在是无语。如果此刻能跟这位大牛面对面, 笔者一定会不耻上问: 敢问大侠,您的数据, 都是打哪儿来?

不瞒你说, 基于那些数字堆砌在一起的诡异逻辑, 以及咱天生对专家的不信任, 笔者手持放大镜, 逐字逐句研究了《纽约时报》2010 年前三个季度的所有财务报表, 从白纸黑字上得出响当当的结论如下:2010 年第一季度,《纽约时报》在线广告收入增长了18.3%, 为8000 万美元, 第二季度, 增长了21%, 为8200 万美元,10 月19 日刚刚新鲜出炉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正被到处引用, 所以大家正熟悉着——增长了14.6%, 为7830 万美元。那么就是说, 单单是这三个季度的在线广告收入之和,就已达到了可观的2.403亿美元。保守估计, 第四季度在线广告收入即算只有6000 万美元, 今年的在线广告总收入也已达到3 亿! 那么, 您那个让《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看起来不可能的关键数字——1.5 亿——是从何而来? 即便是去年, 该报在线广告收入也已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啊!

  此事再次印证: 对外行的胡说八道, 要嗤之以鼻, 对内行的言之凿凿,要竭力质疑, 这样, 才不会被忽悠。事实证明, 内行往往比外行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头顶权威的帽子, 满脸权威的正气, 让人一打照面, 精神上先缴了械,被威慑得找不着北。

言归正传。3 亿在线广告收入, 加上《纽约时报》其他在线收入和未来的付费阅读所得, 支撑起其全面网络化后的成本构架, 该不成问题了吧?《纽约时报》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 该公司广告和发行收入均出现下滑, 其三季度营收下降2.7% 到5.543亿美元, 低于分析师普遍预计的5.588亿美元。在过去11 季度中的10 个季度,《纽约时报》销量均出现下滑, 导致其广告收入下降1% 至2.87 亿美元, 发行收入下降4.8% 至2.291 亿美元。在线广告收入增长14.6% 至7830 万美元,而印刷广告业务收入则下降了5.8%。该公司预计四季度在线广告收入有望增长 10%。

  追溯2005 年以来的收支报表可见, 年复一年,《纽约时报》收入和支出间的差额都在缩小, 目前几近持平。今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为5.543 亿美元, 而运营费用达到了5.229 亿美元。更令人沮丧的是, 新闻印刷费用上涨了19.6%!

这些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印刷版广告收入仍占总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比例, 但持续处于下滑中, 而在线广告收入则持续上涨, 所占比重日渐加大。如果这是一个稳定的发展势态, 那么我们可以预见, 当印刷版广告和发行收入坠落到某个临界点, 印刷版报纸的出局将是必然之事。

  付费阅读进入倒计时

站在生死存亡的转角,《纽约时报》再一次决定对其在线内容进行收费。据悉,2011 年初,《纽约时报》将和Google 合作推出“初次点击免费(firstclick free)”这种付费阅读方式。 该项目将允许读者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在超过限量后, 读者将被带入付费页面, 付了费才可以继续阅读其他文章。免费文章的数量将由网站自己决定。

  该付费策略的很多细节尚未做最终决定。苏兹伯格表示:“我们正在进行深度研究, 以决定价格和收费内容的范围。我们将完善这些政策, 因为我们已准备好在不久的将来推出( 该模式)”。

其实早在2005 年9 月, 该报就曾启动过一项名为TimesSelect 的订阅服务, 在网上对许多以往免费的专栏进行收费。TimesSelect 的价格为一个月7.95美元, 或一年49.95 美元, 对报纸订阅家庭及大学生和教授则是免费。2007年9 月17 日,《纽约时报》宣布停止对部分网站内容的收费。

  当时笔者正忙着赶论文, 每天昏天黑地地查资料。某一天, 跑到纽约时报网站上输入几个关键字, 居然搜出来一篇相当对口的文章, 点击, 却没有如常打开, 而是跳出一个提示框, 上书:请您订阅, 再行阅读。笔者当时一愣,再试, 仍被要求订阅。岂有此理。在google 搜索栏输入同样的关键字, 心想小样儿, 我就不信找不到相似的材料了! 搜出来一长串链接, 定睛一瞧, 第一个链接赫然竟是《纽约时报》那篇!再一点击, 居然长驱直入! 敢情, 所谓的订阅政策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咱当时可没想当小人, 一不小心被当了一回小人, 是以有此重大发现。) 难怪,该收费政策时隔两年就寿终正寝了。现在, 又要收费了。建议《纽约时报》此番好好建个“院墙”, 不要这边累死累活修花园卖票, 那边小偷早在后墙上开了个洞给人行方便, 一边行方便, 一边还发小广告。

  话说, 第一次收费尝试的流产, 可是在美国经济如日中天的2007 年。这令人不禁为其捏把汗: 好年景时结局不过如此, 何况深陷金融危机泥沼中的今天? 举目四望, 失业率依然高居不下, 失业救济领了两年多的人比比皆是;7000 亿救市方案如同打了水漂, 下一个几千亿救市方案正在酝酿中; 多少中产阶级像遭遇了不可抗的山体滑坡, 一天天被甩出中产阶级队伍; 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搞促销,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等高水准的杂志10 美元就可订阅1 年; 而向来不知存钱为何物、工资到手即花光的美国大众终于在水深火热中学了乖, 开始精打细算, 努力存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你让老百姓为多少年都免费阅读的内容付款,不是开玩笑吧?

  与此同时, 统计数字也证实了收费的不乐观。据今年2 月《时代》周刊所作的一份调查:52 个国家的2.7 万名被访者拒绝为网上内容付费, 另有71 人表示, 如果付费内容的质量明显超过免费内容才愿意付钱。

  英国《卫报》总编辑阿兰· 拉斯布里杰激烈地批评这种收费行动是“自取灭亡”,“树起一道‘收费墙’, 你将把你的新闻业与世界割裂开”。对此,美国著名报业专家阿兰穆特痛心疾首地表示, 上世纪90 年代多数报纸对其网站实施的免费政策是报业的“原罪”。

  美国民众对付费计划的反馈

对于《纽约时报》的收费计划,一位新闻记者( 注意: 是新闻记者) 颇不以为然。他在博客中写道:“我很难为信息付费, 即便它包含着艰苦的劳动和一些智谋。《纽约时报》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可能无与伦比, 但我不会为它付费, 除非他惊世骇俗地低廉, 比方说, 一块钱一个月。即便如此,对我而言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有很多重要的科学数据, 政治信息和金融统计, 只能通过付费渠道得到。然而作为一个消费者, 我无法逃离这种思维定势: 真正重要的信息是免费的。”对此我很想说, 这位大哥, 做人要厚道。新闻是您的衣食父母, 这位父母久卧病榻, 垂垂待毙, 现今为了活下去向全社会募集一两个小钱, 您不解囊也就算了, 还第一时间广而告之: 我可不会给我娘一分钱! 无情无义, 有过此乎?您真该自行扫地出门, 别再拿新闻换五斗米!

  话虽如此说, 这厮的想法在美国民众中还是颇具普遍性。连手捧新闻饭碗的家伙都如此拆台, 收费之难, 可想而知。

  该收费项目还受到了一些专栏作家的批评。《纽约时报》国际版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曾公开说:“我讨厌它, 它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因为它切断了我和很多很多人的关系。我有很多海外的读者, 我觉得我和读者完全隔绝了。”

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作家察克· 迪纳斯坦因(Zack Dinerstein) 认为,《纽约时报》停止印刷对生态环境或许是件好事,“想想每天印刷报纸用掉的那些纸, 以及因此被砍伐掉的森林。如果我们用电脑或手机来阅读, 将可以大大减少纸的用量。”这些话, 笔者一万个同意。在此笔者也愿意分享教授当年说过的一句肺腑之言:“我希望, 我后代的子子孙孙仍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说这话时, 她正满地捡新生派对上扔得遍地都是的矿泉水瓶子。她的眼神, 特别真挚, 特别干净。那句话从此就深印在我脑海里, 成为我的座右铭。

  一个朋友在被问及是否愿意付费阅读《纽约时报》在线文章时, 万分惊讶:“都什么年代了, 还花钱看新闻?”其实, 不是花钱看新闻, 是花有限的钱, 支持无限的新闻精神。不是每一篇新闻稿中都会闪耀着客观, 公正和智慧。历经百年的积淀而可信的品牌, 就如喂给孩子的每一勺Enfamil 奶粉——贵, 但是让你安心。

  别的不说, 在美国写论文,《纽约时报》的文章你可以援引, 但你找个杂七杂八的网页内容试试, 教授会对你说, 对不起, 这些东西没有权威性, 你还是重新查资料吧!

  结束语

  圣经《传道书》中说: 生有时, 死有时。哀恸有时, 舞蹈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说的, 就是《纽约时报》现在的处境了。

不管目前的情况有多糟, 笔者始终相信, 这只是《纽约时报》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中一段痛苦的炼狱。最混沌不安的境遇, 往往孕育着最明亮的生机。审时度势, 重组和转型, 把握一切可把握的机遇, 抛弃一切羁绊和负累,《纽约时报》终将以明媚的容颜重新屹立于万千媒体之间。文|冯艳( 发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