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诗中归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3:46
北宋文人诗中归乡

  很难想象,一个心灵里没有村庄的所谓文人,能写出什么精彩的文章

  ■许锋

  自古以来,村庄便是文人的心灵圣地。村庄在文人的笔下,像哨音划过天空,像柳叶拂过水面,激起无限的遐想,让人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

  贬谪地 思乡浓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进谏,因此三次被贬。仕途的不如意,人生的挫折,事业的磨难,使得人在异地他乡的范仲淹格外思念“故乡”。他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随着词人脑海中跳跃式闪现的几个关键词,乡村那天,那地,那波,那烟,盈漾袅袅而来,“迷”了我们的眼。词人对秋末季节的“临摹”,传递和表达的是因思乡而导致的黯然神伤。游子对村庄的思念,在特定的场景下,愈加令人伤感和凄切。词人萌生的难舍难分的故土情结是每一个离乡游子的真切感怀。“梦”、“酒”、“愁肠”,都是抒发情绪的载体,唯有此,才能使情绪的表达淋漓尽致。

  多难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避之不及的灾祸。北宋政局的动荡,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使得国家硝烟弥漫,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文人却往往是“受益者”。这决非文人的幸灾乐祸,而是文学对多样性情感的需求。北宋文人在颠簸的战车中,隐藏了大爱、大恨,而把对故乡的情愫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客观地讲,对故乡的写意是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阻挠的。也委实挑不出一点端倪。

  白话朴实乡村 深眷吾土吾民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官至翰林学士兼礼部尚书),命运一样多舛,仕途一波三折,多次遭贬下基层。有一年春天,在他担任徐州太守时,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作为地方官的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并创作了一组词作,其中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所描述的场景与作者的故乡自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作者在“此地”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看不到令人忧心如焚的旱灾,感觉不到老百姓所陷“水深火热”之中的疾苦和无奈,更感受不到“老愤青”的愤懑和苦楚。相反,苏轼儿歌似的唱了一曲美丽、灵动、朴实的乡村歌谣,童趣盎然。那情形似乎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与现实之中的大灾毫无“瓜葛”。我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通过对乡村原生态的“白话”写意,表达了强烈的眷念,他对乡村的爱越内敛,对百姓的爱就越深厚,对统治者的仇视就越深厚。

  思一番故乡 酌一坛老酒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少年得志,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他还在官府担任提举官,属于政府机关干部。

  周邦彦的词善于抒情和叙事,对细节的把握也十分传神。他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对故乡充满深情:“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我想起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过去的荷花塘。词人词作毫不掩饰对故乡的思念,乡亲的思念。浓郁的乡情如一坛老酒,香味儿扑鼻而来。对于周邦彦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古今之人多有评介,有人曰:“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很难想象,一个心灵里没有村庄,从来不知村庄为何物的所谓文人,能写出什么精彩的文章。事实上,我们今天阅读的宋朝经典诗词,关于村庄的“对话”与“眷念”信手拈来,宛如清澈的溪水中一颗颗光洁晶莹的鹅卵石,擦亮了我们的灵魂。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