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官亦诗 情系国计民生 ——南朝边塞诗人的政治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11:11
亦官亦诗 情系国计民生  ——南朝边塞诗人的政治情怀

  “亦官亦诗”是南朝边塞诗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且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高慧斌

  边塞诗派盛行于唐朝,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上溯于南朝。南朝偏安于长江一隅,与长江以北的北朝长期对峙,其间既有战争,又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边塞诗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形成,并对盛唐时期繁荣的边塞诗体产生了深切影响。

  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录来看,南朝时期,边塞诗人总计有64人,边塞诗162首。尽管其数量不足南朝诗歌总数的1/25,却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南朝各代边塞诗人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的甚至身居高位,且为官清正,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其中尤以刘宋的鲍照,萧齐的孔稚圭、谢朓,萧梁的沈约、吴均、萧纲,南陈的周弘正为代表。

  抒政治抱负 发壮士情怀

  “亦官亦诗”是南朝边塞诗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且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字明远,是南朝最杰出的诗人,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先后当过海虞(今江苏常熟)令、永嘉(今浙江永嘉)令,后迁秣陵(今江苏南京)令,孝武帝时官居中书舍人,又曾做过临海王荆州刺史刘子顼前军参军,负责掌管书记,故世称“鲍参军”。鲍照出身寒微,在南朝讲求门阀制度的社会里,屡受排挤,一生不得志,备受压抑,但他却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将满腔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内容,多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他的诗文更负盛名,流传千古,特别对杜甫、李白诗文创作等产生过重大影响。清初文学家张问陶曾说,“七言之制,断以明远为祖”。

  萧齐的孔稚圭,字德璋,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早年州举秀才,后累迁至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孔稚珪曾因北朝南侵,国家征役不息,百姓死伤,上疏皇帝,希望罢战休和,减少百姓的痛苦,但没有被皇帝采纳。其《白马篇》云:“早出飞狐塞,晚泊楼烦城。虏骑四山合,胡尘千里惊。嘶笳振地响,吹角沸天声。左碎呼韩阵,右破休屠兵。横行绝漠表,饮马瀚海清。”抒发的是大破胡军,驰骋北方的壮士情怀。这表明诗人内心一方面心系国家,希望通过战争扫除外族对国家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心系百姓,希望百姓安宁、轻徭薄赋的矛盾心理。

  居王贵显要 怀江湖之远

  南朝边塞诗人也有身居高官者,这些人通过自身的政治地位及影响,促进了边塞诗体的发展。

  萧齐时的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从最初的豫章王太尉行参军,不断升迁至南东海(今江苏丹徒)太守,后又得皇帝赏识,30余岁就擢升为吏部郎。这一职官官居五品,历来是世家大族子弟为之终生追求也难获得的清要显贵之官。

  谢朓史称“小谢”,他的诗深受谢灵运影响,但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也抒写了较多的边塞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从戎曲》:“选旅辞轩辕,弭节赴河源。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该诗以清新的手笔描写了黄河上游地区的雄浑和苍凉,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谢朓的诗古今独步,不仅得到当时人沈约“二百年来无此诗”的赞扬,更得到唐代诗人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誉。

  南朝诗人中政治地位最高,影响也较大的当属萧梁时期的萧纲。萧纲是梁武帝第三子,于武帝中大通三年即公元531年即皇帝位,为梁简文帝。萧纲最擅长宫体诗,其边塞诗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萧纲在未继承皇位之前,曾有8年时间驻守雍州(今湖北襄樊地带),写下不少以边塞为主题的乐府诗。如《陇西行》中言:“悠悠悬旆旌,知向陇西行。减灶驱前马,衔枚进后兵。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回山时阻路,绝水极稽程。往年郅支服,今岁单于平。方欢凯乐盛,飞盖满西京。”描述了盛大出征、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胜利还朝的场面。萧纲的《从军行》、《陇西行》、《雁门太守行》、《度关山》等,在某些写作技巧上,影响深远,开了唐人边塞诗的先河。

  慨边疆安危 叹世间离乱

  南朝因偏安长江一隅,社会中世家大族占主导地位,因此崇尚及时行乐,浮华奢靡,但由于边塞诗人多数有历任边疆官员的经历,他们切实体会到百姓饱受离乱之苦,因此,他们大多生活简约、为官清正,这也为南朝为官风气注入一丝清新的味道。

  萧齐、梁时期的沈约,字休文,素有“一代词宗”的雅号,也是南朝时期较有影响的边塞诗人。沈约早年官居奉朝请,因才学出众,后历任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官居三品,后又历经擢升至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位居一品。可谓位极人臣,深受皇帝重用,却安家于城郊,深居简出,朴素俭约。在担任尚书仆射期间,沈约举贤任能,不拘泥于门阀大族的限制,力荐有能力的庶族子弟担任要职。如任昉,不仅有才识,而且为官清正,后被沈约举荐,官居吏部郎要职。年幼聪敏的刘孺,也因文采得沈约赏识,引为主簿,并常与刘孺游宴赋诗,后又经举荐,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

  南朝边塞诗人亦官亦师、身居高位的身份特征,以及为官清正的职业操守,得益于他们曾经为官边塞的经历。正是这种政治经历,促使他们体察百姓疾苦,而具有了为官清正廉洁的、朴素的政治情怀,可以说两者相互表里、相得益彰。而他们创作出来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体的繁荣打下基础,因此,南朝边塞诗的发展在边塞诗体的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