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是势利眼的艺术 ? 千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5:11
 

  那些名留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家,在他的履历表里,都会有一官半职。古代以科举取士,书法成为晋升仕途的其中一个有利因素,就像现今社会必需掌握电脑技术,方能将工作做好的道理一样,能做官的,字写得好,自然未可厚非。所以古代书法家多有官职,本无可非议之处。

  由于官僚主义文化的影响,一些书法家虽无一官半职,却愿意攀附达官贵人,以抬高自己的的身价。看过怀素《自叙帖》的人都知道,怀素虽为僧人,但他在《自叙帖》里,从头到尾叙述自己的书法成就时,都是通过一些达官贵人的评论文字,这些达官贵人的个人书法成就如何,似乎都没有什么记载。虽然如此,没有人会因此质疑怀素的书法虚有其表,所以虽然他有抬高身价之嫌,但却也名副其实,众望所归,无从诟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怀素。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专业的书法家,靠的是真枪实弹,扎扎实实的功夫,在书法史上留名。例如明朝时的文征明,他可说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专业书画家,虽然曾经补了一个翰林,但他很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不久还是回老家写写画画,最后得享高寿,死时手里还握着毛笔,堪称完美的结局。

  有更多字写得好的人,因为没有一官半职,结果字虽写得好,名声却不彰,终于还是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例如敦煌写经残卷保留了许多一流的书法,但是那些专事抄经的写经生,名不见经传的多。

  董其昌对这个历史现象看得很透彻,在《画禅室随笔》里,他说:

  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与不遇,有最下最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子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章,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

  将董其昌的话对照现今中外书法艺术界,多有符合之处。有些人是懂得这些游戏规则的,或者是历史现实的一面,所以对于在历史门槛前的人格分裂,是需要抱着理解与同情的。只要你认清了这些事实,对于这些现象,就会一笑置之,见怪不怪了。

  另外,董其昌说这话时,是把书法当做“不朽事”看待。一涉及到“不朽”,就是看能否名留后世。有些老实人回到基本面,规规矩矩,埋头苦干,从攀登书法艺术高峰,一步一脚印蹒跚前进,更多的人选择了投机取巧,如果掺杂了现实利益,那就更丑态百出了。不只书法,世事多如此。西方一些心理学将人格特质分类,其中有一类是所谓“Name Dropper”,很不幸的,书法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属于“Name Dropper”的艺术。

  所以书法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对我而言,第一,书法是读书人的传统艺术,只要是传统艺术,我就有兴趣搞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当然直到现在,我还是搞得不清不楚。第二,把字写得美,本身就是一件美事。第三,当然也希望可以得到赞美声,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第四,书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可以遥契古人,可以是人生的精神寄托。第五,我深知书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我只是在进行一种没有什么前途的艺术活动,但是只要我认为是重要的,我就可以乐此不疲了。

  如今,我还没有从学习书法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我的字写得好不好,也少有人知道。几年前,上DDM Course,曾经代表同组老师写了一幅字送给某某部长当纪念。最近,为了配合学校的义卖会,还自掏腰包,办了一个小小的圣经书法义展。让公众得以用他们买来的义卖会固本换取这些展品。除了太太的支持,5岁女儿的鼓励:“爸爸,我要去看你的展览会,你的字好美啊!”,1岁半女儿看我写字时的“咦咦呀呀”,部门老师和朋友的赏脸和帮助外,真正有评论的,却是裱过无数字画的老师傅的一句话:“写楷书不容易呀,还写得很用心!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写楷书了!”虽然短短的一句话,却仿佛高山流水,天涯知音。

  书法的学习教我虚心和尊重,尽可能不做一个满眼势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