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支的牛皮吹破了 淘宝式公关何时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2:28
风妖
Donews
上周我休假,发生了至今仍在被众人回味和探究的"雅巴"事件。我在网易科技负责跟踪互联网领域的新闻,本来是可以在家关注此事的,但是我只是看了几篇新闻和评论,并没有采访和做专题等,因为我很迷茫。
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我可以相信也不会从心里接受。可是,雅虎在收购完成后将拥有阿里巴巴40%的股份,这和Monster收购中华英才网的股份一样。Monster保留了继续收购中华英才网股份的权利,雅虎有没有保留这一权利?明明是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为何在众媒体的报道中却成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其实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不能说不对,但明显是避重就轻了。
刘韧在一次Donews聚会的演讲中谈到,在采访时总有种害怕,害怕无法接近新闻的事实。被采访的对象可以不对记者撒谎,但可以对记者有选择地公开真相。在有限的真实面前,记者很可能被影响、被引导,从而报导了一个假相。
许多人都认同一句话:新闻不等同于事实的真相,但可以通过不断的新闻报道不断接近事实。
我相信在此次事件中,阿里巴巴并没有向媒体公开全部的真相。而且以我个人的经验和众多记者朋友的经验,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公关是同一拨人在做,有着同样的公关风格——淘宝式公关。这种公关方式在淘宝对eBay易趣的挑战中一仗成名,在被一些公关人士羡慕的同时,也在被更多公关人士和业内人士质疑与不齿。
淘宝式公关不外乎吹大牛(对自己)和捅刀子(对竞争对手)。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阿里巴巴是如何把这两种极其极端的稿件在媒体上发表出来呢?我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 黑金新闻。其实媒体的灰色收入早已不是秘密,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黑色收入呢?记者去参加发布会,会议主办方一般会给200元左右(少的有100的,多的有300的,各企业规矩不一样,也有政府部门的会议是不给的)的车马费,而参加专访的媒体,因为占用了记者更多的时间,还有希望记者能够给稿件一个好位置和好篇幅,会给500元的专访费。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的会议给500元的车马费或者1000元甚至更多的上稿费时,黑金新闻往往就已经产生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在曾经的公关战中曾经出到过1个字5元的高价,所以再吹牛再捅刀子的稿子也可以发出来并且广泛传播。据阿里巴巴公关部人士称此次发布会给的钱比以前多得多,即使没有证据表明发生了黑金新闻,但也不能排除一些记者在面对比正常车马费"多得多"的深灰色收入时会按"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潜规则行事。而各平媒和网媒的竞争实在激烈,很难想象大家会不同时按几乎相同的口径报道此事(信息有限+潜规则诱惑)。
二、 预先精编细造的"新闻".我的很多记者朋友很有新闻理想,为追求新闻事实辛苦奔波,但也知道很多记者是被媒体品牌和新闻稿撰稿人养着的蛀虫。这少数记者开了发布会新闻稿稍微改一下或者根本不改就发了出来(其实这样的事我也干过的,呵呵)。对于不重要的"垃圾"发布会,这样的处理可以理解,但是养成了习惯,面对重大新闻也这样处理就有点对不住自己服务的媒体了。有了相当数量的对新闻不求证、不采访的记者,预先精编细造、合乎逻辑的"新闻"可以面世自然不奇怪了。
三、 媒体的激烈竞争和生存险境。目前中国媒体的竞争现状,使得媒体无力和无暇坚持新闻理想,一切都要以生存为根本。狗咬人的新闻根本没人看,换成人咬狗很可能这月的奖金就可以翻番了,所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和"雅虎收购阿里巴巴40%股份"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容易受媒体青睐用脚趾也能够想出来了。
四、 中国式人情链的威力。记者不在媒体做了干什么?"公关和厂商!"几乎所有人都会响亮地回答。现实中大多数的记者在离开媒体后也都是选择进入公关公司或者进入厂商的市场、公关等部门。媒体和公关公司、厂商是个大圈子,所以记者原有的人际资源不会浪费,也不会有重头创业的挫败感。中国人极讲人情,许多新闻记者知道真相,但是考虑到不给在事件主角厂商或者厂商的公关公司里的朋友添麻烦,在下笔行文时就可以避重就轻,甚至进行必要的"取舍".
更多的原因大家可以继续探讨。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众多阿里巴巴主动的努力和媒体界客观的环境使得此次阿里巴巴的淘宝式公关发挥到了极致。许多人在今天读到雅虎财经上公布的雅虎向SEC提交的文件时都感到莫名的愤怒"原来是马云把自己卖干净了,却吹了天大的牛皮来糊弄我们!"
某些新闻在过去多年以后也不一定已经完全暴露出真相,何况这起刚刚发生的并购。就像在文件公布前许多人不知道淘宝网原来并不是阿里巴巴完全控投的公司一样。
其实我从淘宝网成立之初就知道淘宝是马云替孙正义养的孩子,但是由于人情链的威力,为了不让我在阿里巴巴的朋友难做,我在今天之前都不好对人提及这个真相。我相信还有更多关于此次收购的真相会被陆续披露,因此我不敢妄下结论,说马云有没有彻底卖完了在阿里巴巴的投份,但从阿里巴巴的紧张程度可以看出,马云的牛皮好象吹破了,正在极力弥补。
马云吹牛吹了很多年,虽然有很多人怀疑,但一直没有明显地破过,如今破了,还带了一个大大的响声。虽然吹破了牛皮,但不影响马云是个赢家,怎么着也至少到手了2.5亿美元啊。所以说,这件事不管真相如何,都还是件好事。
可是,淘宝式公关还要继续多少年?PR=Public Relationship=公众关系,PR不等于骗人!不管有多少不得已,我总觉得淘宝式公关不是件好事。有长远发展眼光、珍惜自己品牌和公信力的媒体都应该抵制这种不健康的公关方式继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