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36:33
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个人来讲,知识又是怎么获得的呢?一方面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再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成为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这是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代替。”
那么,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知识财富在什么地方呢?
在书、刊和报纸里;在教师、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人的头脑里;在录音带、录像带和电影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以语言文字形式贮存起来的书籍中。人们经常说书籍是贮存人类知识的宝库,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
如何打开这个宝库,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呢?通过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继承人类知识财富的一条主要途径。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书籍不存在了,将会给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无限的,但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因此在人脑中贮存的知识也必然是有限的。知识不能遗传,随着生命的结束,个人头脑中贮存的知识也不复存在。这样,经过一生艰苦实践获得的宝贵知识财富也就很难保存下来,更谈不上传播了。所以,提倡有实践经验的人,有贡献的人,把他们一生所得写成文章编成书,存进知识的宝库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从而完成了个人知识向社会知识的转化;再通过阅读,使前人的、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可见,有了书,通过阅读,就可以使知识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有的学生认为,一个高中学生主要通过老师的传授来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因此阅读并不重要。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把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大家想一想,在校学习期间仅仅依靠老师的讲授我们就能理解全部知识吗?显然不行。可以说,在学生时代学习一天也不能离开阅读。上课前的预习要阅读课本;上课时要阅读课本;下课后复习要阅读课本;做作业要阅读题目,有了问题还要去阅读课本;复习时就更要系统地阅读课本和参考书了。开学第一天就发书,教和学的依据是课本,可见离开书.离开阅读,就会给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是学生最好的终生伴侣。
学校里的优秀生,知识丰富、头脑聪明、成绩优秀,往往与他们阅读大量书籍有关。高中学生踏上了阅读这条途径,人类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就有可能用来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而这种聪明才智,正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用劳动血汗换来的。有不少学生,往往与他们长期不注意阅读,不善于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去吸收“营养”有关。
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继承人类的知识财富,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更新的现代社会里,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独立地去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在校学习期间,不注意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将来离开老师,就不会独立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就会成为一个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新文盲”。 因为那时仅仅识几个字已经不够了,必须学会阅读,学会高效率地科学地阅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我们说,要知识,也要方法。要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以便更快地获得知识,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精力旺盛,好学上进,由于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强了;再加上学习目的明确,自觉性的提高,意志的坚定,自控力的加强,使高中学生有可能长时间专心致志地去阅读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阅读自然也是终身的事情,中学时代是以求学为主的时代,要珍惜这一生中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学生时代,多看点书,多继承一些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
总之,阅读是我们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的心理过程。它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我们继承人类宝贵知识财富的先决条件。因此,一个中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1. 要具备阅读的基本条件
要能独立阅读,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认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从积累字、词开始。没有足够数量的字、词、句和篇章的知识,谈不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常用汉字3,500个。常用词汇则至少在1万个以上。一个人如果能掌握3,400个常用字,阅读一般文章,识字率可达99%。如果能掌握3,700个字,则识字率可达99.9% 。中学阶段如能掌握5,000个,那么阅读一般文章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中国的汉字多达48,000多个,可是经常使用的只需几千个,因此达到这个条件也并不太难。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差,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词表达的是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子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连结而成的语言单位,用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子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也要求掌握语法。由此可见,阅读困难,往往是从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开始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知识,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家们用他们亲身体会说明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数学家陈景润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的好处。”
②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这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不了解,就会给阅读带来种种困难。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那么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看不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才行。
③要会用工具书
具备了上述的两个条件,也难免有些字词不会,或一时想不起来。所以阅读时准备好工具书是必要的。起码手头应当准备好《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等,并熟练掌握查找的方法。另外,根据阅读的内容,还可以准备相应的书籍,以备查找。
如果一个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得不多,科学知识懂得不多,工具书不会使用,那么,阅读时必然困难重重。所以,必须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以丰富阅读过程中必须的基础知识。
2.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为什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呢?
首先,可读的书太多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藏书已达7.7亿册以上,每年出版的科技书达56万种,科技杂志10万种。一个人一天读一本书,50年读不到2万本书,但是,这与书海相比,只不过是几滴海水而已。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面对浩瀚书海,将会无所适从。
其次,可供阅读的时间太少。高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里度过,学习的负担又很重,因此,阅读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时间很有限。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几乎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宝贵的阅读时间,将被白白地浪费。
第三,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会自觉地按照学习目的来选择读物。但是高中学生又缺乏经验,在选择书时往往比较片面。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阅读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书。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里去看《科学画报》、《中学生数理化》、《科学生活》和《北京科技报(中学版)》等科普报刊。一个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定期去看各种文学刊物,还可以去借各种文学著作来深入学习。一个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学生,不妨看看《普通逻辑学》《教学心理学》中的学习部分。由于书海浩翰,怎么选择符合自己需要,能达到自己学习目的的书呢?靠自己通过广泛阅读来选择,时间是不允许的。可以向老师请教,向优秀同学请教(尤其是高年级或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是先行者,把他们的好经验直接学过来,这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方法。
书选好了,就应当认真地把看书的时间、进度计划一下。不少学生用课余时间进阅览室有计划地阅读;利用星期日和假期集中学习一些厚一点的书,并在每次读书之前,都给自己规定一个进度,这些做法都是可取的。由于书选得好,阅读的目的明确,又有计划,所以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知识上的不足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还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丰富课余的精神生活。
但是,有目的地阅读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理解。特别是为了深入认识某个问题而参阅许多资料的时候,目光往往格外敏锐,能够迅速发现有关的内容,为了同一个认识目标,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吸取各种见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所以,看书的目的明确,效果就会更好。
这里顺便讲一下,除了根据目的选择读物以外,还应该根据读物的质量决定取舍。具有启发性的书籍,能够增加智慧;不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却能抑制思考。高尚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壮志;低级趣味的东西,却会诱人步入歧途。因此,提高鉴别书籍的好坏、美丑的能力,十分重要。
此外,课外的阅读一定要有利于课内的学习;不能离题太远,更不能光从兴趣出发。记得有一个学生,对心理学很爱好,课外化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这方面的书,结果冲击了课内学习,使学习成绩下降。应当认识到,高中仍然是普通教育,学的是基础知识,专业化太强的课外书,适当看一点可以,但绝对不能影响基础学科的学习。
3. 浏览和精读
浏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对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以发现书内精采的地方或自己急需的内容。不全面翻阅一下,就难以发现书中精采之处,不浏览群书就无法采撷众家之长,正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停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浏览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你进入图书馆翻了一天书,做了点记录,第2天你来借书,就可以准确地说出要借什么书,要借的正是通过浏览发现的你所需要精读的书。
怎么才能使浏览达到高效率呢?最快的办法是看目录,然后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部分,再翻看具体内容。到书店选书就是这种浏览法,挑中的就是要精读的书。第二种方法是看内容提要。第三种方法是看书开头的几段和结尾的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第四种方法就是快速阅读。初学阅读的学生,总是把一字、一词作为认读单位,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步一个短语、一句话作为认读单位。而高级的阅读方式,要求一眼能看一整行文字,目光不必左右移动,因而可以一行一行自上而下地阅读。快速阅读的质量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关键的字词,这时所读材料的主要意思就会在我们脑海中更为突出和清晰。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寻找一句话中关键词语的练习入手。还可以看分栏多的书面材料,以便控制眼球不由自主地左右摆动,逐步扩大目光的扫描范围。这里还需要做个说明的是快速阅读与心浮气躁、不求甚解的阅读是不同的。快速阅读不单重视阅读的数量,而且重视阅读的质量,即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意义也就更大了。
在自己浏览的基础上或经别人介绍,确定自己需要精读的书,最好在同类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后再看同类的其他书,由于大同小异,就会势如破竹,加快精读的速度。读书就怕浮在表面,仅知道点皮毛,没有获得精髓。精读就是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精读就是要多动脑筋;精读就是要反复阅读;精读就是要做出较好的读书笔记;精读就是要对书的基本内容达到理解的程度,能熟练地将书本内你理解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能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页,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象吃书一样’。”
还要说及的一点是,由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浏览,要围绕各门学科去进行,围绕当时教学的中心内容进行,以加深和加宽知识面。
4. 阅读要多思考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把阅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什么也没留下;第二类好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象是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阅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这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所以,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穷究道理。一边读,一边思考。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或讲的基本原理。应当每看一段,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全文看完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来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一章内容。
第二点是要抓住文章的思路。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这些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得到提高。为什么呢?因为从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以学到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华罗庚教授说:“应当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书有千万种,但只要是科学的著作,必然会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掌握具体的个别的科学结论,而且要从引出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去寻找共同的、普通的、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第三点是要善于提出问题。阅读时的问题有两类:第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针对书中的一些不正确见解,提出异议;第二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由于不懂而提出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带着问题继续深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进行深入地思考,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大。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又推动深入地阅读。这样勤于思考,抓住问题穷追不舍,不仅可以去继承作者提供的基本知识,而且有可能使你通过阅读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阅读不能象录音机转录似的,原封不动地搬进头脑中去,而应当通过思考去“加工”所阅读的书,使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最后一点是能独立回忆,准确表达。在阅读结束后,要认真回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都理解了吗?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等等。
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当然最好,以备今后使用。读一本书,要清楚了解它的梗概,抓住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不少学生阅读后以为懂了,就过去了,很少再认真地回味一下,或做点笔记,阅读效果差,这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吧!
5. 要记好阅读笔记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100多本。马克思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的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内容提要。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摘抄的纸片就有5,000张。
黑格尔读书学习,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史学、心理学等类别,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写作时需要什么材料,随时可以找到。这种习惯,他一直保持终生。
著名学者吴晗,在学生时代就随手写读书笔记,遇到有价值的资料就记在本上。后来资料多,觉得眉目不清,又改用卡片,一张卡片记一件事,一段话,一生中积累了几万张卡片,都是珍贵的资料。他认为卡片来自百家,经过分类整理,分析综合,就有可能超过百家。
从上面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伟大的导师、学者、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的。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做笔记,就是做些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择最佳者摘之。至于要把读书时的体会写出来,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记笔记自然会使你专心去读,细心去读,用心去读。再加上与书相比,笔记总是要简明、深刻、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十分有利于记忆。
做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阅读总是与一定的学习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经过长期阅读和做笔记,就可以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了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头脑的记忆比起资料的记载,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可以长期为学习和工作服务,只要不丢,不乱,没有“忘记”的问题。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做笔记还便于随时复习或取用。笔记是平时阅读的成果,也应当说是书本中符合你需要的精华所在。一旦学习、工作需要,可以随时取用。需要使用某一部分知识,就可以把有关的笔记取出来,加以复习。
有的高中生阅读时,肯动脑筋,阅读时深受启发,有不少体会,但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到真要用时,不是连文章的出处都想不起来,就是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看原文,感到十分遗憾。、
有的高中生有记阅读笔记的习惯,但不知道定期整理和分类保管,因此,使用的时候,不是找不到,就是因太乱一时查不出来。因此,做笔记时,还要想到使用和保管的方便。
一般对要精读的专著,可采用笔记本的形式做笔记;对于平时的阅读,可能涉及各个知识领域,就是同一学科,阅读的实际顺序也并不见得符合知识的体系。因此,采用活页纸做笔记的方式较好。一页一个中心,有摘录、有体会。活页纸右上角可有分类的细目,要写上文章的出处,以便必要时找出原文加以研究。活页纸积累多了,就可以分门别类,按照知识的体系来进行整理,保管。用时取出,十分方便。高中三年如果坚持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也是很可观的。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学会看书,做阅读笔记、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用渊博精深的知识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由于学会了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必将给今后的自学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不会因为阅读能力差,而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