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制度的那点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2:27

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我是这样闯过创业板的
 《创业家》 2010年10月18日19:52口述 / 牧佑整理 / 《创业家》记者 刘恒涛 插画 / 周南平动漫工作室 董瑾 不去做关系、不去跑没戏。再好的企业,说不让你上就不让你上,一点脾气也没有  中国的创业板,真不是说你公司治理好、概念好就能上的。创业板被批准设立之后,我们公司也递交了申请。走了一圈下来,发现这里面关系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你不去做关系、不去跑根本没戏。再好的企业,说不让你上就不让你上,你一点脾气也没有。  其实要挑你一点毛病太容易了。你想,企业这么多年、这么大规模,完全合规,一点毛病没有,这几乎不可能。很多问题在于怎么认定,他往那儿认定你就不行了,往这儿认定你就行了。创业板有很多东西完全在于那些相关部门,有些还不是大领导,就是底下这些人,他说怎么看就怎么看,你没有任何沟通和辩驳的余地。我们当时遇到好几起这样的事情,比如关于损益,到底该算非经常性损益还是经常性损益。他一会说应该算非经常性损益,我们就往这儿弄,后来又说应该算经常性损益,那我们再折腾回来。就是这样,完全是随意的,企业没有任何说话的空间。我们第一轮预审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个副主任,死活觉得我们不好,你也没法跟他去沟通,他也不跟你沟通,弄来弄去他一直在那折腾,耗了很长时间。  预审过后就是过会,过会的审核每个小组7个人。发审委委员一共35个人,大致分成5组,发审处为企业确定该由哪个组审。一般都是临时看,哪个组正好有空,一拨拨轮,分到哪个组就是哪个组。组里的人临时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有些人正好跟过会企业认识,或者合作过,那就必须要回避;或者有些人临时没时间,也会换几个人,但大体就在这个组里面。不过分给哪个组你是不知道的,它也会公示,但要等到预审以后,在企业过会前两三天你才知道是哪7个人。  创业板引进了一些行业专家,每个组里配备了一个,有来自基金的,也有来自像科技部或者高校这样的机构的。但这些人有时候还来不了,因为创业板一开始特别紧张,他们基本上就得圈在这儿,但这些人又忙,不能保证天天在,所以他们基本没参加过几次会,后来变成了以律师和会计师为主。像我们那个组里面有4个会计师、两个律师,还有一个是深交所的委员,没有专家,因为找的几个专家都来不?了。  虽然小组的名单公布得很晚,但发审委35个人的大名单会公布,一般企业都会做工作,尤其是券商。做这方面的工作,PE能做的工作有限,主要还靠券商,券商在这里起的作用比较大。但有时候也看企业,企业能力强一点就多做一点工作,如果没有什么资源就靠券商。  那些在北京的企业还是有点主场优势的,外地企业,老板为了上市,在北京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天天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就跑这个事,可不容易了。我们一开始什么工作都没做,他们说哪有你们这么上市的呀,这能上得去吗?肯定不行!事实还真是这样,如果不做什么工作,我估计我们就被搁那了,他不说让你上,也不说不让你上,你就不断反馈呗。反正总有问题,补充、核查、反馈,可以耗很长很长时间,一年两年都可以,一直给你放着。中国就是一个权力社会,民营企业家没什么权力,说折腾你就折腾你,所以大家只能想办法去跟权力结合在一起。  像老百姓熟知的某个公司,他们是XX部重点推荐的两家企业之一,做了很多工作,主席、副主席、主任都见过好几圈了。要不它也难啊,一开始它也没有很快通过,因为有疑问,核心因素就觉得收入不稳定,有风险。他们有点像项目公司,你怎么能保证每个项目都赚钱呢,万一不赚钱了怎么办?这就是收入有风险,而且高度依赖于某些个人。不过他们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应该还算比较顺。  不做工作不行,中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太多了,几万家、十几万家肯定有,凭什么你就能上啊?要不你就是运气特别好、命特别好,也有这样的企业,真的是顺顺利利就过了,但太个别了,绝大部分都是做了很充分的工作,最后才能进。  在这种体制下,上市就像鲤鱼跳龙门,上去跟没上去天壤之别,所以没办法,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头钻。里面的经济利益太大了。比如某家轻资产公司,不上市的话它能值多少钱?三五亿就了不起了,上市之后市值变成几十个?亿。中国这种体制就是这样,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变成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投资者买单,政府你别管那么多,才可能会好一些。  在券商这个层面,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我记得我们报材料的时候,证监会要求券商为自己的企业排序,比如说像某券商报了8个企业,你要给这8个企业排个序。就因为要排第一,各个券商里头的企业打得一塌糊涂。因为当时基本比较明确,先审第一拨,后面的往后排。写条子的、托人的都有,要么就是地方政府,要么就是谁谁谁,都有打招呼的,大家尽可能弄呗。券商在这个时候就会抬价,谁给的钱多就把谁往前排,或者选那些和自己有直接利益的企业——券商有一些直投的企业。总之得有好处,还是那句话,光企业好不?行。  现在想在2012年前上的人很多,因为对创业板,普遍的态度是认为目前的高市盈率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越早越好。很多人动手做准备晚了,所以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还是限制了一大批企业,但现在已经有200多家排队了。已经报了材料,等待审核。其实只要能报上去的,就算已经是比较靠谱了。证监会不接的概率很小,因为券商在做的时候已经做了方方面面仔细的准备。如果报上去肯定不行的也不能报,被拒的话他在会里影响也不好,基本上报上去都能受理,受理了之后无非在那排队。现在报上去的材料2011年才有可能出来,2010年基本上没戏了。现在的200多家差不多就要排一年了。  证监会也够辛苦的,尤其7~10月份那个阶段,负责预审的人每天基本都干到凌晨一两点,弄了差不多两三个月,没有什么节假日。你想,103家企业报进去,他要在两到三个月内把所有的材料都看完。他们加起来也就20多人,对他们来说也挺挑战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制度,来不及就只能排队呗。  中小板现在反而快了,因为原来中小板排着一大串长队,现在很多转创业板了。一个是市盈率高,另外大家觉得创业板快。这两个板也有一个内部竞争,会里面其实大家互相看不上,中小板觉得创业板都什么企业啊,就往上弄。上市要排的时间太长,真等不起,你一旦报了材料,很多事都不能干了,甚至企业的很多正常经营都受到影响。比如说你要投资,券商跟你说,先都别弄,因为你弄一个事就多一个事,你就得向会里报告,他就有可能审核,能不做的都先别做,踏踏实实等着他审核完。有很多企业就有可能被拖死了。10年前创业板就拖死过一批,为了准备上市,花了很大的代价,最后没戏了。(牧佑为某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