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1:32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国光同志的谈话是基于对中国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的认识,而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观相关。所以,本文讨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说:“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应得到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为了纠正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小平同志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以经济为中心,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经济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偏差,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忽视社会进步、忽视精神文明,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

以经济为中心,实践中就成为GDP为中心,上项目为中心。于是,发生了的江苏“铁本事件”、浙江“东洋事件”……类似事件,全国到处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为发展经济,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置环保以不顾、置全局以不顾、置法律以不顾、置百姓以不顾。这种现象现在依然继续,那些欠发达地区,为了把经济搞上去,仍在千方百计地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

这种非科学发展观,导致全国生态恶化、资源紧缺;贫富差距拉大,超过国际警戒线;精神建康问题日益严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搞清楚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非科学发展观。所谓非科学发展观就是,片面发展经济,把经济增长看作高于一切。它的表述就是“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其它都是次要的”,“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发展是硬道理,GDP是硬指标”。这种经济增长至上主义,就是“物本位”的发展观。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经济搞上去,我们接受了西方“物本位”的发展观。经济为中心、经济为首位,就是“物本位”发展观的政策体现。

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意义和精神实质就是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现代化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可持续转向可持续,从失衡转向和谐。

科学发展观即“人本位”发展观,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人的持续为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不是不要物,而是把物看作人的需要之一。而以“物”为中心,则把物放在首位,把物看作人需要的全部,甚至将物当作衡量社会、衡量人的价值尺度。

至今,我们没有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因此,在解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总是与“经济为中心”相提并论,并说这是不矛盾的。其用意可以理解,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防止产生忽视经济的倾问,保持发展经济国策的连续性。然而,事关发展观,容不得含糊,值得认真讨论。

一项政策、一句口号都是针对某种倾向而提出的,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济为中心”,是针对“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这项国策在从“政治为本位”转向“物质为本位”的历史阶段中起了巨大作用,推动全党抓经济建设,推动民众发家致富。

今天的情况不同了,通过25年的改革,确立了利益原则、建立了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就有了原动力。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百姓都在谋发展、求致富,不愁没有积极性。现在的倾向恰恰相反,是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忽视社会、忽视精神,甚至不顾法律法规、不顾百姓生命。经济为中心、经济为首位往往成了不持续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的借口。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差。现在继续强调经济为中心,应该说已失去了针对性,只有弊而无利。

不错,发展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的国力需要增强,地区差别很大,很多老百姓还很穷,环保、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事业都有待发展经济来解决。然而,这恰恰不是“物本位”发展观,“经济为中心”、“GDP为目标”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靠“人本位”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是不重视发展,而是这种发展不是片面发展,而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经济为中心的含义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其价值判断、价值标准、价值选择明显不同,即经济是重要的,但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及人的生命、人的权利、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同样重要,或更重要,不能忽视、不能损害。经济很重要,经济是基础,但不一定要以经济为中心。正像物质是基础,但不一定以物质为中心;金钱是基础,不能以金钱为中心;粮食是基础,不能以粮食为中心。当然,当着贫困,没钱、没粮、没物的时候,这一切是基础,也是中心。以经济为中心的口号,对于当时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奔全面小康,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来说,这句口已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

经济为中心、为首位的国策,与我国的许多国策相冲突。比如,为保护环境,我们曾推出环保一票否决制,项目上马必须经环保部门审批。但实践中违规项目依然在上,导致我国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全面恶化。究其原因,是经济第一,还是环保第一的问题没有解决。所有违规项目都是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符合经济为中心的国策,环保部门怎么否决得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导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发展第一,其他是次要的,谁会重视环境生态呢,又怎么持续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纲领,自已就否决了自己。

又比如,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我们又一项国策。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拜金主义,然而在经济为中心的国策指导下,我们的媒体与民众都是以金钱为第一。这不奇怪,经济第一与金钱第一,都同属于“物本位”。我们提出要建设先进文化,许多地方提出文化立市、文化立省的口号,然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建设先进文化也就是要倡导先进理念,文化立市、文化立省就是要靠先进的理念来发展,结果全都讨论什么行业最赚钱。

总之,经济为中心,在理论的本源上是物本位的发展观,与人本位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继续提这个口号,会混淆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为那些坚持非科学发展观,不全面、不持续、不协调发展提供借口,对实现新的伟大转折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