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让子弹飞》:牛逼电影以及它的牛逼逻辑 - 司马平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0:24

再评《让子弹飞》:牛逼电影以及它的牛逼逻辑

白话 2010-11-27 11:19:04 阅读34 评论0   字号: 订阅

再评《让子弹飞》:

牛逼电影以及它的牛逼逻辑

司马平邦

按:也就是在11月26日晚,在台湾正在上演另一出《让子弹飞》:连战之子、国民党中央委员连胜文11月26日晚在新北市选举造势晚会遭到近距离枪击,子弹射穿脸部;27日凌晨完成清创手术,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密切观察。另一名男子黄运圣不幸遭流弹波及,脑部中枪死亡,凶嫌当场被警方逮获,为地方帮派分子、绰号“马面”的林正伟--北京飞假子弹,台北飞真子弹。

---------------------

牛逼,这两个字,连新华字典都没给出过准确的解释。

所以,我才觉得用这两个字来解释姜文的《让子弹飞》最合适。

这是一部暂时在现有的话语体系还里找不到合适的语汇形容的电影,我只能这么说,不管你懂与不懂。

为了这部电影,特地从网上订了本马识途的《夜谭十记》,找到里面的《盗官记》看,才知,这个小说20年前自己上大学时就读过,只是后来把它记成了另一个名字,马识途的小说写得不像小说,像一个识几个大字的人小文人只言片话记录了一下自己听说过的被千百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一个山里的大匪,有一天遇到一机会,买了一个县官,在任上遇到了一个当地之霸,于是土匪和恶霸开始斗智斗勇,后来假县长做了许多好事,但还是挂了。

这事就完了,如果再有后来,就是那个土匪的兄弟们在死了大哥之后群龙无首,上井岗山当了红军,跟了朱毛。其实,井岗山早期红军里的王佐、袁文才都是土匪出身。

而姜文的《让子弹飞》里,大土匪张牧之(张麻子,姜文饰)没有死,而是退隐山林,而他的兄弟们也没有去井岗山,因为姜文将故事发生时间提前了10年,正是北洋时代中期,共产党还没有成立,北伐也没有开始,大家还坐着马拉火车,一路气笛,带着美女花姐(周韵饰)奔上海浦东而去,里面有句台词是“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北洋时代的人怎么会知浦东会最终成为上海的代名词的?这实在突兀――如果你没有想像的翅膀就会难以理解,这想像又正是这部电影最需要的理解方式,六成的故事,三成的志异,加上一成的想像。

不过,八成的中国观众都是不习惯靠想像为一部电影圆满故事,好在他们还能适应中国传统的传奇志异的小说方法:中国大部分古典小说,即使四大名著,至少有两本算得上传奇志异,水浒和西游,后者尤其是志异的范本,而所谓志异,是用千人万人民间传说的力量在原有的故事之上加一个壳,因为这壳又不是一个人垒的,所以,也不会遵循着一个人思维和描述的逻辑,《让子弹飞》的原型故事,即那个六成的真实,是发生在北洋年间的一件强盗进城的事,导演姜文和他的编剧们假定让它进入一个千人万人传说的通道里,又在其外在覆了一层又一层的传奇和志异,这传奇和志异其实也不只是人的嘴在说,而是画面、音乐、蒙太奇――即电影语言。

所谓牛逼,正在于它六成故事之外的这四成东西--三成志异加一成想像。

其实志异和传奇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11月23日朝鲜与韩国发生延坪岛炮战,战事一发,你看谁还在乎它的真实内容到底怎么样的呢?

就是那些标榜客观真实的西方媒体,还不是故意忽视韩国“护国军演”的挑衅,以及韩方开炮在前的真实,而是借机大力抨击朝鲜的武力侵略,为之后可能采取的军事、政治行动做铺垫;而朝鲜方面,亦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战胜者的姿态,那个“声音比枪炮还牛逼”的长得颇像邢志斌的的国家女主播李春姬一播而世界闻名。

当然,韩朝炮战这事不是张麻子他们干的,也不是姜文他们导演的。

但张麻子他们干的和姜文他们导演的这部电影,可以是任何事,也包括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把土匪张麻子比喻为朝鲜,而把黄四郎(周润发饰)比喻为韩国以及背后撑腰的美国,把这部电影比喻成现在日趋严峻的朝韩局势,又有什么不可以?

电影里的黄四郎为了霸害乡里,特地招来一个和自己样子一样的替身(当然也是周润发自己饰演的),我们说韩国总统李明博就是美国或者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替身又有什么不可以?

若果如果,其实,姜文在电影里给出的一系列造反和革命的影像哲学亦都可铺张开来用在这些更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上,比如,电影最后解决黄四郎的办法,并不是办了黄四郎本人,而是先办了他的替身。

比如,萨达姆为什么要被勒死(2006年)?

再比如,而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抓住本·拉登,或让他死(未来)?

或者,许多人看到这个段落也会在这个北洋时代的故事里想几十年后的到文革(过去)和更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在)。

我相信绝大多数看《让子弹飞》的观众,走到那三成的志异部分就已经为它深深沉迷,姜文在那个部分里铺排了大量华丽的电影语言,它所以被为称为电影语言,因其在被完全理解之前,就是只凭电影的声光像足以击倒观众的观感,比如“告祭老六”、“鸿门宴”和“为强奸辩护”3大段大戏。

老六(张默饰)在讲茶大堂里与黄四郎的主管胡万(陈坤饰)“比恶”,不惜自剖肠肚让对方看自己是不是只吃了一碗凉粉,中计身死,死后一众兄弟个个到他的墓前做哀痛科诅咒发誓,一人一句,每句都颇耐玩味,尤其是老五(李静饰)和老三(廖凡饰)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未到场祭拜的老二(邵兵饰),这一桥段与“为强奸辩护”那一大段五兄弟轮流说“大哥,你是知道我的……”一样,将电影的黑色幽默表演到极致,这种描述方法,我们之前只在《两杆老烟枪》或者《好家伙》里看到过,中国导演姜文玩了,而且一玩就将其玩出了传统的志异传奇派头。

“鸿门宴”一场,明显是导演为了彰大3位大牌明星的商业号召力精心设计的,黄四郎摆宴,县长马邦德(张麻子)带着师爷老汤(葛优饰)赴宴,3个人就着身边的血光玩弄语言高潮,据说那场戏整整拍了8天,剧组在他们喝酒的桌子周围架设360度全轨道,每一条都要一气呵成,每人一句你来我往且谁也不能让话语落地,表面上是3个大牌演员轮起来飚戏,其实,更要求剧本的台词难度要一句比一句高,内容里那股气势也一点儿不能松,而且,镜头要与语言切换进行,观众看到的痛快淋漓的背后是创作者们的呕心力血、精益求精。

2005年,叶京曾在他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充分利用剧剧的海量时间长度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甚至用12个主人公一人一句且“轮”上N圈的办法带动观众在“轮圆”了的节奏里体验视听快感,但姜文在《让子弹飞》里面临的难题是电影时间有限,不可能有那么长的时间为观众铺设慢热过程,所以,姜文、周润发和葛优的台词密度就一定要加强。

姜文的霸气、周润发的阴鸷,以及葛优的圆通――尤其要提一笔的就是葛优的圆通,一句“步子大了,就容易扯着蛋”就将前两者的对峙、对立完全化解于无形,把北洋时代的人间乱像集于一身。

或者,用这种“轮起来”的感觉具体描述所谓的“牛逼美学”最合适不过,但你能说清“轮起来”的具体含义吗?

电影在一个片段被画面蒙太奇和对话逻辑压迫之下进入一个高密度高速度的接受通道里,观众也被刺激且压迫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有人形容,它甚至压迫得观众想尿尿,但又不给你尿点。

相信,鸿门宴一段,不止在大众层面将广为传播,且一样可以如姜文过往的电影段落一样成为学院派们的教科书范例。

当年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长,讲武堂出身的革命汉子张牧文,看破革命上山为匪,又假冒县长,为财而下鹅城,却最终陷在为义为仁为勇不能拔身的困局里,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到了除暴安良的大团圆,他没想到失去了善恶对峙的鹅城却变成了无政府,连一张容他坐下的椅子都没有了,他掀翻了恶的偶像黄四郎,最后也因之让自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英雄落寞在于对手湮灭。

《让子弹飞》的结局是电影化的而不是哲学化的,姜文脱离了《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里多用的纠结说教,重新回归于意象,《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尾是马小军们是坐着轿车迷失于北京1990年代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让子弹飞》的结尾是张牧之骑着老马踟蹰于一条延伸向上海浦东的铁轨延伸线上。

音乐从当年的《乡村骑士》也换成了现在的《送别》。

但,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