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伤感 凄怆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0:02
   忧郁伤感  凄怆动人一一浅谈李煜后期词的抒情特色 
[内容摘要]: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这些词作在情感的抒发及写词的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善用白描手法,笔下的人物景物虽只是简笔勾勒,却都能神形兼备。他还善于以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表现得生动传神。在词中,他大量使用日常用语,感情浓郁深挚,发人深思。今昔对比也是李煜常用的抒情手法。用悲欢互衬的方法抒发感情让人感痛。李煜的篇篇词作还无不显示其真诚直率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不虚伪,不做作,句句直抒胸臆,再加上不堆砌典故,创造了极佳的抒情效果,读之令人伤感不已。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白描、比喻、口语、对比、率真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 六月李璟去世后在金陵嗣位, 在位十五年, 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时, 南唐政权已岌岌可危,再加之性格软弱,治国无能,惟有进奉赵宋,委曲求全,以求偏安。 宋开宝七年(974), 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李煜担心去后不得归,借口有病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 宋兵南下攻金陵. 次年十一月城破, 后主肉袒出降, 被俘到汴京, 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 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 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 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 葬洛阳邙山.李煜独特的身世遭遇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描写他帝王的享乐生活,亦有表现他多愁善感的词作;李煜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后期。亡国后,他从终朝宴乐,尽日笙歌的乐园里到“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囚室,人生遭际的转换给了后主彻心的痛苦和悲怆,所以此一时期的词多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对身世零落的哀叹,对国仇家恨的悲伤。词的情感格调从亡国前的热烈明快,千娇百媚,婉转缠绵变为忧郁伤感、凄怆动人,如杜鹃啼血,似雁唳长空。无论是情感的抒发,还是艺术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本文尝试就李煜后期词的抒情特色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展示李煜词的艺术魅力。
一、    白描手法写出无限忧郁
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其特点在于不加雕饰,以朴素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词的发展史上,第一个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当推李煜。李煜前期的作品多写艳情和宫庭欢娱,他善用白描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捕捉人物具有特征的活动和心理,摄取最能激发人物某种情感的景物。如前期的词作《长相思》就以白描法写一女子,“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简笔勾勒人物的发饰、服饰和神态,用语轻灵简约,笔调清新飘逸,有如一幅风格淡雅的仕女图;又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的小词。词人将女子偷会情人时小心翼翼、一往情深的复杂心理描画得幽约传神。在一个月色迷朦、轻雾弥漫的夜晚,一多情的女子手提绣鞋,以袜着地,蹑手蹑脚,屏息静气,神情紧张地走向画堂南畔,一见情人则激情拥抱,依偎着他,激动得身子微颤,口中喃喃自语:“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一个令人心动、柔情可人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全词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动作、神态描摹细致,语出自然,纯真直率。精炼的景物、细节、语言,还有丰富的情感,把爱情表现得温软细腻。此词白描手法使用得相当有力,没有斧凿之嫌。再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全词用白描手法将宫廷里彻夜不歇的歌舞狂欢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煜白描手法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不露痕迹的地步。亡国后,他更爱用白描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悲伤和忧郁。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开头一句就运用了白描手法,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这就是白描的作用。用白描手法倾诉心中苦痛的词李煜写了许多,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词首先就以白描手法开头,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春意阑珊”,虽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岂不是国家衰亡、个人的人生走向末路的象征呢?如此情景,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更何况是在深夜“五更” 这一天中最“寒”的时刻!既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不管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一个“客”字使我们好象看到了作者在无情而痛苦地自嘲,随后的“一晌贪欢”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国亡被俘后内心的可悲可怜……这首词纯用白描手法倾诉心中无尽的苦痛,全词情景交融,梦里梦外、欢乐悲哀相互映衬,语言生动传情、哀婉动人,颇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前赤壁赋》) 之感!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具有动人心弦的感人力量。总之,李煜词白描语言的运用是极为成功的,他笔下的人物景物的形象虽只是施墨点染,简笔勾勒,却都能神形兼备。再加上不堆砌典故,语言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创造了极佳的抒情效果。
二、善用比喻诉说哀愁
李煜善于以贴切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将心中的意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生动传神。如《虞美人》以江水喻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茫茫,像浩荡江水奔涌不息,一发不可收,并以此结束全篇,深沉有力,余意绵绵。又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一首借吟咏春逝抒发离愁别绪和寄寓亡国之痛的词作。上片写惜春,以春去花谢的无奈,暗喻故国之消亡,隐藏无限悲痛;下片写离愁,以流水长东喻人生长恨,不禁让人想起另一首《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有“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句,《浪淘沙》更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日繁华有无情流逝的江水,一去不返矣,留下一腔挥之不去的苦痛!这首词写得有景有情,有喻有议,一个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除以水喻愁外,李煜还以丝缕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以“春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两句虽说所取喻体不同,却都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些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
三、口语入词直说愁
为了抒发愁情悲绪,李煜词在语言方面较前人有所突破。他在词作中大量使用日常用语,语言生动流畅,言简意丰,而且感情浓郁深挚,发人深思,抛弃了花间词人浓艳香软、柔靡绮丽的风格。如《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江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全词句句口语,直接抒情。词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人生愁恨难免的无奈慨叹。开篇直抒胸臆,荡出满怀的恨愁, 以“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结句。结尾这句凄绝哀婉的悲叹平白如话,却是荡气回肠。词人心中无限的“愁恨”脱口而出,奔涌不止。李煜词中类似得词句比比皆是。如《相见欢》中“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语言浅近,平白如话,却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孤寂凄凉的意境中,令人感同身受——月无语,人亦无语,何等凄清难耐啊!丰子恺曾据此词意境创作出著名漫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深受称誉。再如“别是一番滋味”也是口语。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好像是散文一样,很通俗、很朴素,都是口语化 。他摆脱了过去的词那种“镂玉雕琼”的传统。过去的词讲究雕琢字句,李煜的词语言朴素、朴直说出。大凡大作家,都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典范,如屈原、李白、杜甫等。李煜的作品里也有民歌的这种风格、风味,所谓“粗服乱头”不加打扮的一种“本色美”。
四、今昔对比,凄怆动人。
这也是李煜常用的抒情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李煜这样的文学家,短促一生,先是贵为人君,享不尽富贵荣华,最后却落得个山河破碎,贱作囚徒。可说是天堂地狱之别,历尽大起大落、极喜极悲——他的“喜”,是大喜;他的“悲”,是大悲。这种独特的命运遭际让他深切体会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正如有人所言:“当他被自己的个性、时代动乱、战争频仍、是非颠倒等编织而成的命运推到生存的极境时,他就能对人的存在、对人的生命有深切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李煜能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这种悲愤之情抒发出来,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诗篇。读他的词,我们能感受到他细致尽情的快乐,更能感受到他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哀痛。如《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此词以“多少恨”开篇,恨什么?为何恨?并非为昨夜梦中之事,而是梦醒后的残酷现实。梦回故国,还是往日的上苑,依旧车马喧嚣,春风得意,一派繁华热闹景象,而梦醒后的现实却只有一腔遗恨。表面写对昔日繁华的眷念,实际表达的是今日之凄凉愁苦。梦里欢聚依依,梦醒悲恨连连,强烈的比照中,使人读后为之动容。又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上片回忆故国旧景。立国四十年,国土方圆三千里,称霸一方,堪为大国;宫中楼阁林立,花木茂密,一派繁华景象,亦可见后主当年豪华安逸、穷奢极侈的宫廷生活。“几曾识干戈?”带有强烈的无奈和自责。下片接着感怀:过去罔顾苍生,荒废国事,终致今日归为臣虏,倍受屈辱!往日的欢歌艳舞不再,只有今日的绵绵不尽的悲伤。昔日之人君与今日之臣虏作比,今昔之感何等强烈,人生之沉浮悲欢还有比这更深刻的吗?这种今昔对比、悲欢互衬的写法来抒发感情在李煜后期的词中广泛运用,感情浓烈,让人感痛,让人唏嘘……
五、率真性情道出绝世伤感
李煜的词在抒情特色方面除了前面讲的几点艺术手法以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真诚直率。无论是前期对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帝王生活的迷恋和陶醉,还是后期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哀吟,无不显示其真诚直率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不虚伪,不做作,悲喜皆出天性,字字句句真情。“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均明白如话,真诚地表露自己亲身的感受,体现出李后主直抒胸臆、直率真诚的特点。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因此,李煜后期词便完全脱去了浓丽色彩与脂粉气味,也减少了对于感情直接显露的阻碍,使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他后期的作品大都是发自肺腑的哭喊、呼号,充满了一种无可遏抑的真挚感情,而且形象生动、概括力强、意境阔大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感受李煜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应是他"恰似一江春水"般的真切抒情。看他的《虞美人》便体现了这一特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俞平伯评此词开端曾云:"奇语劈空而下。"的确,词的开头两句气魄博大,概括力极强,寓意鲜明,远非"花间词"的吟风弄月所能比拟。一般认为,这是李煜的绝命词。全词以问起,以答结,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代指过去的岁月,“了”就是完结了,那过去的岁月,是什么时候完的呀。这既是对过去岁月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无奈。好象他还是糊里糊涂的,唉,过去的“春花秋月”多好呀,怎么就没了?“往事知多少”,“知”是知道,往事还知道多少?也是自问,李煜呀,往事还记得多少!暗指往事不堪回首,但仍情不自禁的要回首。真是 “剪不断,理还乱”。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我住的这个小楼,昨天晚上刮了一夜的东风。因为金陵在汴京的东边,那“东风”,是从故国吹来的,可我的国在哪里呢?唉,故国已经没有了,我的国亡了,我丢掉了祖父、父亲所创的基业,尤其在月明之夜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想那故国的宫殿里 雕花的栏杆,玉做成的台阶,大概还在吧!,“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得很伤心。“朱颜”,“朱”即红,“朱颜”即红颜,指女人。“改”是“换”的意思,只是这里的女人已不是我原来的嫔妃了,已改换成我不认得的人了,真是“物是人非”呀.言外还有一层意思,我的嫔妃们不知哪里去了?她们现在哪里?她们过得还好吗?然而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就是问他自己,你要问我有多少愁,我要告诉你,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那样宽、那样广、那样深、那样地浩浩荡荡、那样地奔流不息。我的“愁”之多,也就像那无穷无尽的春水向东流去。这首词所表现的悲哀、悲痛以及在词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亡国的仇怨均率真道出,有很强的感染力。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着实令人无限伤感,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不幸的人生遭遇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为后代苏、辛所谓的“豪放”派开了先河, 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至于其抒情特色更是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