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少克:台湾报业解禁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5:45
台湾报业解禁前后
默少克
【该文章阅读量:194次】【字号:大中小】
1988年,蒋经国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也许,这位政治强人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在这一年解除了报禁。此前一年,台湾解除了“戒严令”。
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在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传媒人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高压气氛中抗争,有的在主流媒体内兢兢业业,有的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局外人以为他们坚定勇敢,他们却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狼狈不堪。
进入新的时代,台湾的报人们开始发现,原来大家共同面对的威权体制并不是新闻自由的惟一敌人。在商业时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戒严”的威力
1949年,根据国民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抵抗“共产主义”,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宣布在台湾地区“实行戒严”。
从此,台湾进入战时军事体制,传媒受限的情况尤为严峻。当时国民党政府将新闻用纸视为“战略物资”,不准民间人士任意购买。连电影胶片、摄影胶卷都是战略物资,私自购买相关物品,会被视为意图叛乱。
当时,能够在台湾取得办报资格的人,无不与国民党中央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台湾地区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老板余纪忠和王惕吾,更是跻身国民党中常委之列。
通常,报纸只能出“三大张”,还要受到层层审查:警备总部、调查局、国民党文工会和军队政工系统。情报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任意上门调查记者采访情况,质问记者为什么要与“党外”人物走动,看到不满意的文章,可以直接去报社调阅稿件,通过笔迹对比来检查谁是稿件写作者。
现任《自由时报》副社长俞国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有天晚上,几个同事到我家打麻将,因为听到搓牌的声音,好几个警察敲门盘问。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事,但一位同事当场吓得晕倒。这是当时普遍的心理压力,害怕警总来抓人。”
直到1987年解严,当年接任自立晚报总编辑的李永得,依旧感受到肃杀气氛。当时他写了一篇名为《军人气慨?》的社论,批评参谋总长郝柏村任期过长破坏制度、郝柏村不当发言是军事统治的前兆。“之后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接到两个麻袋的明信片,如雪片般飞来。全是‘国防部’发动国军官兵寄的。每张明信片内容都差不多,说我们是‘匪报’、说我们污蔑国军官兵,60万大军绝对不能接受。”
两大报系老板
戒严时期的台湾报纸生态,常被今天的台湾学者批判为“侍从报业”结构,即报业只是党国威权体制的文化控制工具,报老板则是维护政权利益与安定的执行者。
余纪忠、王惕吾一手打造两大报家族企业,无疑是戒严时期最成功、也最受争议的媒体巨人。在两大报新闻工作者眼中,他们的角色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加复杂与深刻。
余纪忠后来在国民党保守派压力下,面临无法汇出500万美元给美洲中国时报的困境。他为了拿掉《时报杂志》一项敏感的座谈会纪录,气得拍桌子对负责时报杂志编务的爱将王健壮说:“你的好朋友连米都没办法下锅,你还在这里讲个人理想,讲你的坚持、你的期待,你有没有替这些好朋友想一想?”王健壮因此辞职,但余纪忠最后仍被迫宣布美洲中时停刊。
即使如此,余纪忠对于在中时“惹过麻烦”的子弟兵仍照顾有加。以王健壮为例,他去美国进修的所有费用都是余纪忠出的,时报还照付他薪水,连编辑部门的夜点费也照发。
现任联合报总主笔黄年在两大报系都曾工作过。他认为,王惕吾和余纪忠在那个年代都有他们的局限,但也有他们的本事,并不容易。“那是一个很关键的年代,大家都在揣摩蒋经国的底线在哪里。”
膻色腥时代
余王两位老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台湾的报业已经发生了巨变。解严之后,从“文人办报”转型为“商业办报”。
在此风潮下,岛内媒体不论报道内容还是编辑手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杂志方面,《壹周刊》登台前,岛内杂志已预先“壹周刊化”。
报纸方面,香港传媒《苹果日报》大举登台,事前该报运用娴熟的市场行销手法,延续姊妹产品《壹周刊》的口碑,塑造了未上市先轰动的气势,重重地冲击“后余纪忠时代”的台湾报业生态,导引《中国时报》、《联合报》采取降价行动。台湾《苹果日报》出刊后的编辑走向如同预期,仿效了香港母报的版面规划,开创了膻色腥时代。
在电视媒体领域,由于新闻竞争日趋激烈,SNG联机采访方式盛行,以及电视谈话节目的风行,使得电子媒体开始一窝蜂追逐“八卦新闻”。
一切以商业利益为诉求,社会责任自然受到忽略。
时代在变,报人的角色也在变
当年曾经共同在“党外”杂志工作的徐璐和杨渡就是一个例子。在为《大地生活》编辑一期名为“三十年的政治犯”专题时,杨渡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期了。为了能够传播自己的声音,杨渡他们专门重做了版型,留给司马文武的《八十年代》,万一自己的杂志被查禁,好歹还有友刊能继续发声。
《大地生活》停刊后,徐璐加入《八十年代》阵营。多年之后,徐璐因代表自立报系赴大陆行采访名噪一时,并创办“台北之音”电台、担任华视总经理,不过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她也因为陈水扁站台而备受争议。
杨渡后来成为《美洲中国时报》编辑而踏入新闻界,并以一系列社会运动、环保运动报导受到瞩目,2007年离开媒体,一度担任国民党文传会主任,并成为马英九辅选大将。
戒严时期看似立场一致的新闻工作者,解严后分道扬镳投入不同阵营。这种现象更加证明,当年所有进步社会力量(包括新闻工作者)只是基于对抗威权体制而形成松散的“反国民党大联盟”,等到威权体制解体,统独、蓝绿党派对立成为主要社会矛盾,将人们卷入新的社会矛盾,他们的差异也才更加清楚地浮现出来。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来源日期:2008-6-13       本站发布时间:2008-6-18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