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中国GDP超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1:24
■有机构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这种结论,是真是假?有何意义?
■专家称:现在下结论言之过早,无论怎么算中国人均GDP还差很远

中国GDP增长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身姿 新快报记者 黎湛均 摄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吴江
今日独家
按照传统市场汇率算法,中国2009年GDP不到5万亿美元。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排名,2009年中国为8765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42563亿美元。———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1月10日发布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在2012年就将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实力真有这么厉害吗?这种估算可信度多高?意义何在?
广东省统计局总统计师邱俊就此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此时下这一结论为时过早。
“购买力平价”须再次测算
羊城晚报:按购买力平价换算,中国GDP会不会大幅度增加?
邱俊: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根据世界银行调查得出的购买力平价换算出来的GDP,其货币单位不是美元,而是“国际元”。我们不能用“国际元”表示的GDP,来对比目前用美元表示的GDP!它们不具有可比性。我们不能偷换概念。按我的理解,如果GDP换算成国际元后,就不应再换算成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按购买力平价换算后中国的GDP是79032亿国际元,已经是世界第二,仅比排第一的美国(142043亿国际元)少,比日本(43546亿国际元)高。不过,世界银行本身在不断调整数据,人民币与国际元间的购买力平价也在不断调整。像2005年1国际元=2.1372元人民币,2006年为2.0872,2007年为3.6471,2008年为3.8044。明年中国全面参与“国际比较项目”(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经再次测算后的“购买力平价”肯定会发生变化。至于按“购买力平价”算出的GDP会否因此大幅增加,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2012年超美国?言之过早!
羊城晚报: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最近称:按新的比较方法,中国GDP在2012年就超过美国。真的吗?
邱俊:目前,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只是到2008年,去年跟今年的数据都没有。调查结果没出来,等于换算比例没出来。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只是一个推算,此时做结论为时过早。
羊城晚报:人民币升值压力会不会因此陡增?
邱俊:世界银行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2007年突然跳高,使人民币一下子贬值,这跟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走势恰恰相反。在调查结果没出来前,人民币与国际元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升还是降?这都不确定,无法得出对人民币升值有何影响的结论。
中国人均GDP怎么算都差得远
羊城晚报:用购买力平价换算后,中国的人均GDP怎样?
邱俊:用购买力平价换算后的人均GDP,中国2008年为5962国际元,远低于美国(46716国际元)和日本(34099国际元)。就这一指标而言,“中等收入国家”是6237国际元。中国属于中等偏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09年,美国人均GDP为46000美元左右,中国不足4000美元。
“购买力平价”与GDP算法是两回事
羊城晚报:引入“购买力平价法”,会改变目前国内的GDP统计方式吗?
邱俊:购买力平价算法不是GDP算法!它与GDP算法是两回事!在现有制度下,我国GDP还是按人民币核算,这是不变的。国际比较项目其实只是一种价格调查,通过调查各个国家之间足够多的物品价格,加权之后,得出一个总数,进而比较换算,得出购买力平价。因而,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并不是替代中国原有GDP核算方法。
“购买力平价”真能点石成金?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在各自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可比较某一时期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举例来说,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10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那么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就是5∶1。
目前国际上公布的各国GDP,一种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出来,以美元为单位;另一种是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虚拟的“国际元”)来表示。
“购买力平价”算出GDP究竟有何优劣?
从理论上讲更接近真实
羊城晚报:购买力平价法会更接近真实?还是导致高估?如果高估,会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吗?
邱俊:从理论上讲,用购买力平价换算后的GDP进行比较,会更接近于真实反映各国间经济规模的差异。
关键在于怎么用这个购买力平价。现实中并没有印发“国际元”,国际通用的货币还是美元。如果“国际元”只是用来做比较研究的一种货币单位,不与美元汇率挂钩,就谈不上面子问题了。
不足之处:很难涵盖服务价格
羊城晚报:用汇率换算法来比较GDP,汇率波动大是其缺陷。用购买力平价法会有什么缺陷?
邱俊:从前几年来看,用购买力平价法的缺陷,就是还很难做到通则可比性。国际比较项目在统计购买力平价时,需要在各国选定足够多的物品来进行测算。但一来各国的物品质量存在差异;二来即使同一种货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权重也不可比:第三,服务价格不太可比。这些都会导致调查后的购买力平价存在偏差。所谓“非贸易品”,通俗说就是服务,其价格很难调查进去,确实是国际比较项目的不足之处。
中国明年全面参与世行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
讲清真实情况
才是大国所为
羊城晚报:近期有一则新闻,即“中国明年将首次全面参与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简称ICP)活动”。中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参加?
邱俊:迄今为止,全球已经完成了7轮国际比较项目活动。第7轮时,中国曾以11个城市的方式部分参与其中,包括广州。其实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曾参与该项目,当时只有广州、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参加,属于试点性质。
尽管中国参与的城市已经扩大到11个,但还不足以代表中国。世界银行根据中国11个城市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可能跟实际有偏离,按此换算出GDP,其可信度也有问题。
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又正在提高,要立信,就要把自己真实的情况讲清楚。2011年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将于2013年公布调查结果,全球约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若不参加,不是大国所为。
羊城晚报:使用购买力平价算法的意义何在?
邱俊:最大意义就是增强了国际经济资料、经济数据的可比性。目前,利用市场汇率法的比较结果,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各国之间GDP的实际差距。而通过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数据,测算各国和地区间的“购买力平价”,进而使各国家和地区的GDP可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为统一单位,真正做到可比。不论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还是作为调整汇率的参考,都有意义。
陈强、吴江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