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4:44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中医养生七要素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冬病夏治 顺时养生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养生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长冻疮,一开春会慢慢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患者在夏天时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中医预防养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谈及“冬病夏治”,不得不提及中医学理论的鼻祖《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如易患冻疮之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冬病”呢?传统意义上的“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易加重的疾病。从中医学上来讲,“冬病”概念的外延要略宽泛些,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常见的“冬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什么是“夏治”呢?这个理解起来其实比较容易,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的疾病在夏天时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率和减缓症状,有些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将药物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贴敷,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目前,我国各大中医医院均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根据“天人相应”原理,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由于三伏天时日照时间长,热度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于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于人体,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扶正固本,防治“冬病”,可取得显著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凡经过3年或3年以上治疗者,其疗效较断续或只作1个疗程治疗者为好。许多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间隔延长,甚至痊愈。  “冬病夏治”疗法可以协调人体阴阳达到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几率,不乏为一种以预防养生为理念,具有“简、便、廉、验”优点的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特色疗法。           巧食五味 科学养生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甜:  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  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辣:  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  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苦夏午睡促养生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午睡是个养生的好习惯,虽然时间短,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自然获益多多。夏天到了,更应倡导。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养生应讲究“天人合参”,即人与自然相通相应,因而提出为保健康就要“法于阴阳,调于四时”。用常理解释,就是要以阴阳为法则,按四季温差变化进行调整。夏季,以长昼酷暑为主要气候特点,昼长夜短,加之气温高热,或燥或湿,人们常常因夜间睡眠时间不足,其工作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午睡的补充,自然可起弥补作用。  中医养生主张神形相顾,重在养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及“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等等都有此意。通常,夏天是我国多数地区的人们感觉最难熬的季节,稍有不慎,高温带来的疾病就易发生,因而夏季又被人们称为“苦夏”。即便身强体壮的人,在连日的高温里也难避免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可见,夏天是很容易“伤神”的节令。此时,若每天中午坚持1个小时的午睡,将有助于人们清醒头脑,恢复精神,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夏季来临,人们普遍还会有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的感觉,这对充满竞争社会中拼搏的人来说,无疑会增加精神压力。同时,这种压力还会导致肾上腺异常,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疾病。夏日午睡,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从而减轻各种精神压力、降低疾病缠身。  海水有潮汐,人生有节律。日常中我们常说的“生物钟”,便是在长期的习惯中形成的“生物节律”。以此研究,与睡眠有关的则是昼夜节律。人们因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难发现,中午有很多人嗜睡,究其原因,便是受昼夜节律中的次节律影响所致。从此角度来说,坚持午睡不仅是依节律而行,更是顺应了自然的养生规律。
              中医养生预防亚健康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网络   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国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治未病理论。这对振兴中医来说是好事,体现了中医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误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就是治疗亚健康,应予以澄清。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由此看出,“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要懂得未雨绸缪,“亚健康”一般指尽管用仪器检查正常,但实际上已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应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预防亚健康。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发生发展。避免人体出现临界状态。  中医养生的理论方法,分布于古代儒、释、道、医等诸子百家文库中,不仅与医疗保健有关,还与家庭、伦理、教育等社会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当代,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知识与手段的有机综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遵行养生之术,首先是强调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达到身心健康。主张“因时之序”,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体始终处于健康、有序、与自然界相平衡的状态。  其次,强调静以养神。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其中,养神又为首务,神明则形安。即通过静神修性增进身体健康。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很多都源于情志因素,调养心神很有必要。  第三,强调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了阴阳乃天人合一的根本,阴阳调和乃生命健康的最高准则。  第四,强调饮食调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说明饮食合理搭配对身体健康具有基础性作用。《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饮食基本准则。注重调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强化气血生化之源。现在,人们多暴饮暴食,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出现问题后再寻求养生保健的方法远不如防患于未然。  第五,强调保精护肾。精是气、形、神的基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藏于肾,形成肾中精气。保护肾精的关键在于节欲,做到房事有节,不妄作劳,从而使肾精充盈,气足神旺。  可以说,中医养生不仅让健康人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让亚健康和已病之人走在疾病发展的前面,改善生活质量。
            唾沫一口价值千金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谚语:唾沫一口,价值千金。   解释:古人的养生方法中有“咽津”一法,诸养生学家称其有“令人躯体光泽,津润力壮,有颜色”的作用,并有诗赞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嗽咽入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可见古时的养生学家对“咽津”多么推崇。  咽津的具体做法除不要随意吐出口腔中的唾液外,每日清晨洗漱后,用舌尖微顶上腭,即觉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称其为下注丹田。  中医养生学理论认为,口腔内的液体分为涎、唾两种,清者为涎,稠者为唾,涎为脾液,唾为肾液。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而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养生学家以舌抵上腭,待唾液充满口腔后,缓缓咽下以养肾精,并称此法为“饮玉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的作用有:①湿润口腔;②浸渗、混合及软化食物,使食物容易吞咽;③杀灭有害微生物;④中和口腔内的酸性物质;⑤保持口腔卫生;⑥帮助消化。由于唾液内富含脯氨酸的钙结合唾液蛋白,可在牙齿上形成保护膜,对保护牙齿有益。唾液中还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血管活性丝氨酸蛋白酶及一些调节肽,所以有人认为唾液中含有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与增强机体素质和延缓衰老有关。  尽管中国传统养生学对“咽津”养生法的理论解释似乎不够科学,但清晨起床后经常做做“咽津”养生法,则有益于促进机体的健康。中医五绝网整理收录
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详细请参考:http://www.wujue.com/zyzy/ysbj/zhongyiys/200706/3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