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中国的金牌已经多得让人不好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14:23
郭之纯:中国的金牌已经多得让人不好意思  2010年11月23日 08:13

亚运会上中国队的金牌“一骑绝尘”,究竟是荣誉还是讽刺?由新华社记者杨明挑起的这一话题,连日来不断发酵。与杨明的看法相反,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认为,金牌战略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事,与别人无关;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殷宝林则强调,参加世界大赛就是要力争第一,为国争光。

中国在本届亚运会上的金牌确实很多,甚至多到作为东道主有些“不好意思”的程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能拿金牌却故意相让,也同样不符合体育精神。所以,金牌的数量本身,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

依笔者看,对体育荣誉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识。此处所谓成本,即指具体的经费投入,也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运动员个人的发展。这些金牌背后的细节,是决定孰是孰非的关键。

以此而论,至少在目前,体育界的一些习惯性做法仍饱受诟病。11月3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6名退役跳水运动员的家长不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被培养成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孩子被毁了,因为孩子的文化基础太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身体还有不少伤病。家长们声称“就是要让全天下的父母都晓得,运动员培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有些地方的金牌战略,确实存在着只要金牌不计其余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不为运动员的长期发展考虑。比如,全国冠军邹春兰沦为搓澡工,亚运冠军才力困顿而死,都是因为从事体育多年而无别的谋生技能。丁俊晖的父亲可以让其放弃一切专心打球,外人即便有看法也难干涉(若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则当另论),但以国家名义举办的学校或运动队也这么做,便大可商榷了——哪怕你承诺给其找工作也不行,因为被这样安排的运动员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牺牲品。

太过重视金牌,往往还因为经费的缘故,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国人体质水平滑坡明显,说到底,与群众体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如果每个地方都能像重视各级运动会的成绩一样重视群众体育,真正将经费用足用好,情况必将大有不同。

体育说到底是一种游戏,专门运动会上的比赛更是如此,这样的金牌或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大。所以,我们的体育荣誉观或曰金牌观,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全不计成本的体育荣誉,不过虚荣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初,举国培养优秀运动员,让他们用优异的体育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是很对的,那时的体育是一种政治。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这样的思路应该转换,让体育回归其游戏的本质。相应的,对竞技运动员的培养,国家应该逐渐卸下包袱,交由民间完成。即便有些项目必须由国家支持,也一定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而不是仅为政绩、利益和所谓的荣誉。 

“一骑绝尘”是光荣还是讽刺

 

杨明(新华社高级记者)

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殷宝林(江苏省体育局局长 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体育健儿参加世界大赛,就是要力争第一,就是要争取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某些记者为了出名,总是炮制出一些所谓的“高论”,我们金牌拿少了,他们要批评,金牌拿多了,他们也要批评,这些言论简直就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

魏纪中(国际排联主席)

他(杨明)说亚运会我们中国派业余运动员参加,这一点,是错的!你要求别人派好的来,你自己却不派好的参加……这其实是个大国主义的思想。我觉得其他观点都可以讨论,但这个观点是不允许讨论的。这是会产生很坏的国际影响的!金牌战略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事,与别人无关。

亚运会开赛以来,中国运动员一直“高歌猛进”、“日进斗金”、“一骑绝尘”。有网友因此对“亚运会”重新定义:“所谓亚运会,就是把全亚洲的朋友叫到一起,请他们来听中国国歌的循环播放。”11月15日,也就是亚运会开幕之后的第三天,新华社记者杨明发表了题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的评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北京日报署名文章

脱离了时代累积的背景和条件,去空谈如今我们金牌多了、竞技体育成绩好了是畸形发展,甚至值得讽刺、应该汗颜,说什么“一家独大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虽不至于颠倒黑白但也是无稽之谈,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今天中国人的体质,早已不是“东亚病夫”时代那种情况,而是有了历史性进步。一些人把现在部分国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的问题,归咎于体育事业发展不力,并用来讽刺我们金牌夺冠,显得有些强词夺理、风马牛不相及了。

“惟金牌论”根在“体育GDP”

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用符号来“证明”。目前为止,日本在亚运会获得的金牌不及我们的零头,但不能就此证明日本是个贫弱国家;印度的体育成绩与其人口大国称号相比更是寒碜,可谁也不能忽视印度在国家及社会建设上的成就

□特约评论员 李鸿文

新华社记者杨明《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不仅引发了“思考”,引发了争议,还招来了棍子和帽子。这也在预料之中,杨明的文章刚发表时,就有网友预测,一定会得罪很多人,这些人靠金牌吃饭,你不是在砸别人的饭碗么?笔者以为,网友的事前预警虽然不幸言中,但同样也是动机揣测,多少有些诛心。争论与交流的前提,还是少些动机论,少些意气用事,只有假设双方都是基于公共利益,这样的争论与交流才有意义。

杨明的文章及引发的批评还有杨明自己的反驳意见,已在媒体发表,恕不重复。笔者要表明的立场是坚决力挺杨明。因为他既没反对争取金牌,也没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他只是主张摒弃“惟金牌论”,这涉及到举国体制的老话题了。而那些批评他的对手,敏感之处也在于此,虽然态度上有些气急败坏和盛气凌人,但核心在于维护举国体制。因此而言这也算是方向之争,符合公共利益。

“惟金牌论”与GDP考核是同一个逻辑。为了GDP增长,就要不择手段谋发展,就要把GDP考核当成重要政绩;为了成为“体育大国”,就要在各种运动会上拿更多的奖牌,就把奖牌当成体育从业人员,包括队员、教练及各级体育官员得以存在的全部意义。与GDP考核忽视社会中人的发展一样,以“惟金牌论”为表征的“体育GDP”的考核,同样背离了体育的本意,运动员、教练员为了成绩,不惜牺牲正常的生活,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为了成绩上得去,而牺牲大众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最优、最多的资源配置到竞技体育中。

“惟金牌论”根在“体育GDP”,“体育GDP”根在举国体制。正如计划经济在某个时段能带来效率,体育举国体制也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其动用了最优、最多的资源。这方面“成功”的典范有前苏联和东德,可是,这些国家在奖牌榜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不断曝出服用兴奋剂的丑闻。当然,服用禁药的丑闻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但像这些国家那样以组织的形态大规模地参与丑闻,则是世所罕见,不仅公然违反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而且对运动员及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伤害。

体育的本意是什么?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除了竞技中所体现的拼搏精神,除了成绩,更应是全民参与的大众体育。过去也许需要用体育成绩来证明我们“不弱”,来提振精神,但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用符号来“证明”。目前为止,日本在亚运会获得的金牌不及我们的零头,但不能就此证明日本是个贫弱国家;印度的体育成绩与其人口大国称号相比更是寒碜,可谁也不能忽视印度在国家及社会建设上的成就。这个意义而言,我更欣赏本届亚运会上的一些非奥运项目,虽然也有名次之分,但展现出游戏精神和不同的体育文化,回归到体育竞技之美。 

姜雷:人民要一个怎样的体育总局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姜雷 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史上最黑暗的一刻。1988年汉城奥运会,夏季奥运会金牌第一人许海峰的成绩是第27名;体操王子李宁的脚塞在吊环里,摔了屁股墩;国人最引以骄傲的女排半决赛0:3负于前苏联,第一局比分是罕见的0:15。那一届,中国只有5枚金牌。

在当时,人们给体育赋予太多为国争光、扬我国威的政治内涵,当然那时在其他领域也的确没有拿得出手去“赶英超美”的。媒体和公众将此次失败称之为“兵败汉城”,一时间曾经手捧鲜花、各地巡回报告的体育明星们,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0年后,举国体制配合奥运争光计划,加上东道主的优势,让中国在奥运金牌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正在进行的广州亚运会尚未过半,中国军团已经狂揽百金,有机构预测本届亚运会结束,中国金牌数量将突破250枚。

如今人们只是在看烦股票大盘、看怕了房价的时候,偶尔瞥一眼金牌榜,发出一声叹息,亚洲兄弟们怎么夺的这么少。金牌多了也是一种罪过,亚运刚刚开幕,新华社就以连续评论的形式,炮轰中国体育体制,称“金牌第一是一种讽刺”、“要淡化金牌,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

夺不了金牌被骂,金牌多了还被骂。中国亚运代表团副秘书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提出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没错,与发展群众体育也不矛盾。该副秘书长甚至怒斥:记者是为了出名,颠倒黑白。

写这些连续评论的新华社记者叫杨明,22年前因一篇“约翰逊欺骗了世界”的报道名满天下,之后的足坛扫黑报道也是急先锋,体育圈里的大腕。说他想出名,颠倒黑白,只能说坐镇亚运指挥部数金牌的总局官员们还真不太了解情况。

体育总局觉得很委屈,举国体制已经被证明是竞技体育出成绩的有效模式,欧美很多运动员都羡慕中国的运动培养模式。但老外看不到诸如残疾人艾冬梅、搓澡工邹春兰这样数以万计的退役运动员的悲惨境遇。在高投入、高淘汰率下,能够坐在人民大会堂与体育官员合影的,只有塔尖上的寥寥数十人。

体育总局觉得委屈,竞技体育就是以夺金为目标,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听上去也很在理,但仔细看一下中国在奥运上的夺金点,有多少项目是能够带动群众参与热情的?体操、举重还是跳水?举国体制下,中国人充分发挥了毛主席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长,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夺金项目之中,能够参与其中的只是各级体校有天赋的少数孩子们。

有多少中学能拥有一条像样的400米塑胶跑道,让孩子们自由地奔跑。有多少足球场和游泳馆让孩子免费踢球、游泳。引用一下杨明给的数据,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

谈到这里,体育总局更有理由叫屈了,推广全民体育,不单单是我们体育部门的事情,只要教育部门坚持应试教育,不配合青少年健身我们就没办法推广。但是,有明文规定体育总局有推行全民健身,开展群众体育的职能。

对于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而言,拥有最丰富的体育资源,你能仅仅把运动场馆不足,青少年健身难以推广,归咎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应试教育吗?如果可以,把你们的预算拿出来看看,每年有多少是应用于群众体育的推广。

真正让体育总局委屈的是,衡量各级体育部门成绩的,并不是急切需要推广的群众体育,而是奥运、亚运、全运会的竞技体育成绩,这些成绩的好坏与各地体育局的经费、奖金以及领导能力考核紧密相关。说白了,金牌才是硬道理。和杨明对阵的江苏省体育总局局长殷宝林如果不是这两届江苏运动员奥运成绩出色,他能够上位吗?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已经无需用金牌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的今天,体育领域的言论已然放开。放在20年前,如杨明这样大放厥词者,估计早被打入冷宫,永不录用。 

杨明:举目亚洲 唯有中国朝鲜

 

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

□杨明

前几天写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稿,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引起大家的热切讨论和关注,支持和反对者都有。有些人认为我反对国手们大赛夺金,我现在明确表态:我并不反对我国选手大赛争金,但反对“惟金牌论”,不赞成国内的专业选手隐瞒真实身份,以业余选手名义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纯业余选手争夺金牌,有人说,以这样的方式求胜,说轻了是不诚实,说重了,就是“欺骗”,对此,我有同感。

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

前苏联、东德曾经也采用过专业队模式,上世纪80年代,这两个体育巨无霸在奥运金牌榜上排在美国前面,好不威风,但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很大,受到世人的诟病。现在,俄罗斯和德国早就和世界接轨,政府不再养所谓的精英尖子,采用业余和职业选手参赛,虽然成绩远不如昔,但批评声绝迹,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和国人健康水平远在我们之上。田径和游泳是美国的金牌大项,所有美国参赛选手都是业余的,大多数是大学生,比如“飞鱼”菲尔普斯;再比如,世界锦标赛上战胜刘翔的法国选手杜库雷,是法国的大学生。

在国际大赛上,包括本届亚运会上,新闻中心电脑储存的选手介绍中,我们的专业国手均号称是大学生,打着业余身份参赛,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行为已经延续了N多年,延续的是前苏联和东德的路数,国外已经见怪不怪了。问题是,当我们已经在亚运会上拿到的金牌数超过第二到第十名总和时,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即便超过第二名金牌100枚到底能证明什么?你以为世界看你的目光是赞许和敬佩吗?我们难道不应对这样的作法反思吗?有人说,瞒报身份和弄虚作假或服用兴奋剂相仿,不知大家对此作何评价?

建议增加业余选手参加亚运是我个人的意见,质疑者认为那将是对外国选手的不尊重,比赛观赏度下降,不该这样做。我则认为,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应该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对外号称业余选手,实则专业身份,这不是君子行为。

某局长称“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美日韩如此,外国都如此”,外国都如此吗?奥运金牌少了,日本后悔了,真的吗?日本开始学我们的举国体制了吗?政府也给他们的柔道选手组建了专业队了吗?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在不断下滑吗? 

金牌如此给力,何不给全民体育一个机会

 

“所谓亚运会,就是把全亚洲的朋友叫到一起,听中国国歌的单曲循环”,这是网友对本届亚运会所下的定义,题中之意直指中国在亚运会上不断斩获金牌,一骑绝尘,估计这次中国金牌总数会超过20年前的北京亚运183枚纪录。

相对于赛场上的火热,赛场外的国人却对金牌大丰收保持着矜持,部分媒体也唱出了“金牌第一是讽刺”的论调。这赛场内外的一热一冷,正显示出中国体育已经到了从竞技体育走向全民体育的临界点已经到来。

在新中国初入世界体育赛场的时候,金牌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工具,其代表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在被赋予了“东亚病夫”的历史屈辱前提下,如果能用体育竞赛金牌来向世界宣示我们的强大,那么倾举国之力,培养专业运动员来争取国家荣誉,增强民族自信,树立民族形象,无疑是最快捷,也是回报颇高的举措。

应该说,中国体育金牌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背负的是国家、民族、人民从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进而突破、成长到扬眉吐气的过程。如今,我们已经拿了奥运会金牌头名,亚运会更是轻描淡写,历史赋予中国体育的特殊使命实际上业已成就,我们已经不需要从竞技体育的成功上来提示别人我们的存在、成长和强大——“金牌大国”已经世界公认。

然而“金牌大国”却没有成为体育强国,多年来国民的身体体质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官方数据表明,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数只有人口的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及体育设施的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

如今的中国,对于体育的要求,已经出现了人民的需求与现行的体制不符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全民参与的需求,这包括对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健康机制的投入和保障,强调对全民的投入,强调体育中锻炼、道德、爱好、参与等诸多因素,而对于竞技层面而言,则从以前的单纯追求数量,进而延伸到从小众项目到大众项目的进步和成果,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

而从体育管理的角度而言,现在体育总局,每年的工作考核,依旧唯金牌而论,所有的成绩与要求,都是围绕竞技体育而展开,每个项目的金银牌子既是脸面,更是其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还是博取乌纱和经济收入的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以,民需和官为之间已经走在了不同的方向。

如今,金牌带来的荣誉感,已经再也遮掩不住人们对体育回归平民,竞技体育让位与全民体育的呼声,是以媒体、民众对这次亚运会上金牌的大获全胜已经全无兴趣甚至心生许多不满。金牌和唯金牌论所代表的举国办竞技体育的时代背景已经过去了,民众已经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和需求,如今该是官方作出改变和立刻行动的时候了。

[作者:邓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