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仰危机的根源——信仰的灰烬与重生(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5:53
鲁迅曾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这颇类似于人类今天的踌躇。或许可以说,这梦便是人类的信仰,当梦醒了,就是人们发现信仰破灭了。
“信仰危机”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全球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今天为人们更为关注并非偶然,因为历史早已注定了这一刻的到来。人类面临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飞速发展,将传统的文化和传统意识远远地抛在后面,物质世界与精神领域的进度严重不同步,科技理性与传统的人文精神发生了巨大的摩擦。
就这一根源而言,我不妨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物质与精神其实是一对向着梦想中的美丽家园赶路的恋人。物质先生魁梧高大,身强力壮,而精神小姐身材苗条,优雅轻灵,头上还带着美丽芬芳的花环。
最初,在古代狭窄曲折、布满荆棘的小径上,物质先生由于身躯庞大而行动不便,就像笨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地前进,精神小姐则可以凭借她纤小灵活的身躯在山坡上忽上忽下,很悠闲地呵护自己美丽的长裙并梳理打扮着,不时地还停下来跳一支舞等着他。
等到了现代社会的大草原,物质先生终于舒展开了四肢,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奔跑,精神小姐已经没有时间打扮了,只能忙不迭地娇嗔着跟在他后面小跑,原来的盛装现在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华丽优雅了。
而等到了当代社会平坦笔直的柏油马路上时,物质先生大声欢呼着,鼓足了劲开始飞奔。精神小姐累得娇喘吁吁、脸色绯红,她焦虑万分地对他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我!”但是物质先生根本就听不见,因为他为了尽早到达那美丽的地方,跑得太快了,风把他的恋人的呼唤都吹到了后面。后来,精神小姐再也赶不上他,而这时候,她也是一副衣衫褴褛、破败不堪的狼狈相了。她看着物质先生的背影离她越来越远,想到他粗心并缺乏智慧,她开始担心他无法找到通往美丽家园的路,更要命的是,当她想到天知道他会不会再遇到新欢这个问题时,精神小姐就再也按捺不住难过的心情,很伤心地哭了起来……
大自然的和谐本来是要求他们一同走路的,但是现在他们俩都是一个人在走,所以人类感到孤独了。物质先生看起来永远不会停下,因为他缺乏精神,所以粗枝大叶,根本不知道他的爱人可能永远都赶不上他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似乎只有两种办法可以使精神与物质重新在一起。第一种方法:精神小姐一定要擦干眼泪,振作精神,撕掉已经成为累赘的裙摆,扔掉所有精致但多余的东西——小花篮、丝绸手帕、化妆品、小镜子、梳子,甚至手镯和戒指,即使披头散发、满面尘灰,也要加快速度赶上他;第二种方法:物质先生在前面的路上再遇到一个全新的精神小姐。这位新的女郎不像原来的那一位穿着长裙,带着花环,而是穿着紧身的运动衣,包裹着她同样苗条但却富有弹性和韧性的身躯,充满运动的活力和激情。她有着和物质先生同样快的速度和耐力,陪伴他继续奔向那梦想中美丽的家园。
第一种方法是感性的,令人心驰神往、热泪盈眶但不太切合实际;第二种方法是理性的,虽然实际但终让人若有所失、幽思惆怅。
依依不舍的情怀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恋旧和容易感伤的心。我们几千年来的情感都是如此多情,造就了美丽的传说、神话、艺术和哲学;在它们当中,即使最冷峻的哲学也都是满怀着对人类最炽热的爱而诞生。现在,关于艺术、文学、哲学的种种“终结说”仿佛是在反复地给我们一个个的噩耗,说着同样的内容,那就是原来的那个精神小姐已经伤心过度、流离失所,再也找不到她的爱人了,而物质先生仍在一个人狂奔,前途未卜——他们要,或者已经永远地分开了。所以,今天的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物质与精神这对恋人的携手、和谐向前的问题。
在20世纪,人类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了远远超过前19个世纪的总和,成为“知识爆炸”的世纪,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在自然观、社会观、宇宙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等意识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变。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成为西方哲学的两大潮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科技理性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挑战,而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作为科技理性的思维触角,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许多领域,并正在演化成为这个时代新的精神特质。
对于人类而言,信仰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一种“一致性取向”的道德约束,从而使人类在面临有限的资源面前不至于因为自私和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伤及他人并导致社会的混乱。人类的内层意识在近现代、尤其是当代由于人类思维的空前强化而遭到大大削弱。由于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诞生的新的文化精神倾向于思维式的“丛林法则”,人类开始感到内层意识所设定的“潜规则”——道德的失效。其实,早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这种担心和忧虑就已经十分明显。当人们越发意识到这种新的文化有可能将人类文明导向歧途和黑暗时,“信仰危机”的问题就开始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并成为这个时代里的哲学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
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当我们把“中国人没有信仰”拿来解释很多社会问题时,许多人会羡慕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如西方的基督教,并且进而得出宗教信仰可以解决信仰危机问题的看法。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信仰危机的根源。宗教的确为形成“一致性取向”的道德而创立,而且,在人类较为愚昧、思维力不发达的古代和中世纪,宗教的确在保持人类和谐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虽然也导致了许多宗教战争),但是,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宗教始终面临着人类思维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科学的挑战。宗教权威的面纱被彻底揭除,建立在其权威之下的信仰也因人类智慧的增加而得以弱化,同时,民主观念又进一步将精神独裁的宗教拉下神坛。当前,人类对宗教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以往。因为害怕遭到神的惩罚而产生的敬畏心理逐渐消除,而当宗教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威严一旦丧失,宗教就从天上走到了人间,变得和普通的世俗道德的要求差不多了。在今天,西方普遍的基督教信仰并没能有效遏制犯罪率的上升,而西方也面临着比中国更为泛滥的色情和暴力、低俗与变态。同时,当宗教也广泛采取科技和商业手段进行包装宣传、吸纳信徒时,我们更是不难看出宗教在当前的某种尴尬。由于基督教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和作为中国人信仰的儒家文化相比,它具有更强的超越性,因而基督教作为信仰的持久性和韧性就比儒家文化要优越,所以,对于当代新的文化的冲击,基督教就显示出更为强大的抗击能力。但是,基督教目前也不过是依靠其文化和影响的惯性在抵抗——宗教的大厦已经处于摇晃之中并注定要坍塌。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外来的和尚”也不好念经,因为,这“经”本身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把宗教视为救世主的观点无异于要拿起笨重、没落而又腐朽的盾牌去抵抗新文明的锐利箭矢,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
由于人类的思想、观念、认识往往会滞后于人的实践,而目前的人类实践又处在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之中,所以,基于内层意识的、具有稳定性的文化体系难以确立。只有当人类的认识能力发达到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是对人类实践每每持惊诧的态度时,人类文化才可以从整体上对实践进行规律性的评判和总结,并重新具备对未来进行前瞻和指导的权威性。但是,这的确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早已开始,但目前仍在继续。我们就处在这旧的文化体系趋于瓦解,而新的稳定的文化系统却尚未形成的文化断裂处。人类文化链条的断裂处就是信仰的“碎片时代”。
物质文明与传统精神文明步调严重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思维的不断扩张并遮蔽了内层意识,而内层意识所要求的道德诉求一旦被湮没,信仰危机就会由此产生。只有对于目前的信仰危机有根源性的认识,我们才可以站在高处眺望未来。文章来自: 博客浙江(blog.zj.com)
原文参考:http://liubo7404.blog.zj.com/d-15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