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面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2:11

挂面是昆山的首创,成书于南宋的《玉峰志》卷下《土产·食物》里记道:“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可见苏州地方谙熟吃面之道,并将它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  一双筷,吃遍三十六家面店
苏州的面,花色甚多,即以浇头为例,有焖肉、炒肉、肉丝、爆鱼、块鱼、爆鳝、鳝糊、虾仁、三虾、卤鸭、三鲜、什锦等等,不下数十种,一种之内又有分别,如焖肉有五花、硬膘等,如鱼有头尾、肚裆、甩水、卷菜等;如以面汤多寡为例,有宽汤面、紧汤面、拌面之分,拌面中又有热拌、冷拌之别,其他还有种种繁琐的讲究。苏州的面,讲究汤的口味,诚如俗话所谓“厨师的汤,艺人的腔”,店家都十分重视吊汤,以口味鲜美为号召。
苏州的面馆当然也久已有之,清康熙时人瓶园子《苏州竹枝词》有“三鲜大面一朝忙,酒馆门头终日狂”之咏,且有小注,称面馆是”傍午即歇“,酒馆是”自晨至夜“,可见当时面馆只做早市,至中午就上门落栓了。面馆也有时令特色,夏日市卖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名之为鳝鸳鸯。
苏州面肆众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面馆业在宫巷关帝庙内创建面业公所。
今苏州碑刻博物馆存《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时诸店每月利润“每千钱捐钱一文”,最多捐四百五十文,最少捐六十文,共八十八家,不妨钞录捐一百五十文以上的店家名录,也可见当时苏州面馆业的盛况:
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昌福、陈恒錩、南义兴、北上元、万和馆、长春馆、添兴馆、瑞兴馆、陆鼎兴、胜兴馆、正元馆、鸿元馆、陆同兴、万兴馆、刘万兴、泳和馆(娄门)、上琳馆、增兴馆、凤琳馆、兴兴馆(悬桥)、锦源馆、新德馆、洪源馆、正源馆、德兴馆、元兴馆、老锦兴、锦兴馆、长兴馆(老虎)、陆正兴、张锦记、新南义兴、瑞兴馆,计三十六家。
二 奥糟面代表的非主流精英们
奥灶馆在昆山玉山镇半山桥堍,创于咸丰年间,初名天香馆,后改复兴馆。光绪年间,由富户女佣颜陈氏接手面馆,以精制红油爆鱼面闻名县城。颜陈氏的面汤与众不同,以鲜活肥硕的青鱼粘液、鳞鳃、鱼血加佐料秘制成面汤,鱼肉烹制成厚薄均匀的爆鱼块,用本地菜籽油熬成红油,并且自制生面,打成状如银丝、细腻滑爽的细刀面。一碗面端上来,讲究五烫,即碗烫、汤烫、面烫、鱼烫、油烫。一时顾客盈门,名声鹊起,半山桥一带的大小面馆于此十分嫉妒,谑称颜陈氏的面“奥糟”,即昆山方言里龌龊的意思,呼其面馆为奥糟馆,后来改称奥灶馆,面亦称为奥灶面。
枫镇大面虽不能说是某家所制,然创于枫桥镇,为一地风格,传入城中,倍受食客赞赏,以为是夏日清隽面点,久负盛名。枫镇大面的独特之处在于面汤,它是用黄鳝熬成的汤增鲜,再用酒酿吊香,故汤清无色,醇香扑鼻。浇头焖肉,酥烂奥味,入口即化。面条用细白面粉精制而成,撩入碗中如鲫鱼之脊,吃在口中滑落爽口,真乃色香味俱佳。
此外,阊门外的近水台,初在鲇鱼墩,创于光绪十年(1884),以苏式焖肉面闻名,有“上风吃下风香”的美誉,又有刀切面,人皆称善。
观前街大成坊口的老丹凤,以徽州面闻名,《吴中食谱》记道:
面之有贵族色彩者,为老丹凤之徽州面,鱼、虾、鸡、鳝无不有之,其价数倍于寻常之面,而面更细腻,汤更鲜洁,求之他处不可得也。
另又有小羊面和凤爪面,也闻名远近。西中市的六宜楼,以鲭鱼尾为面浇,称甩水面,必难得美味。还有四时春的小肉面、五芳斋的两面黄、小无锡的肉丝面、卫生粥店的锅面,都是旧时苏州较有影响的面点。
三 民国,名门正派的看家本事
入民国后,这许多面馆也发生了停业、转让、合并种种变化,很难去一一稽考查索了。但民国年间,苏州有几家知名的面馆,各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略作介绍。
张锦记在皮市街,莲影《苏州小食志》记道:“皮市街金狮子桥张锦记面馆,亦有百馀年之历史者也。初,店主人仅挑一馄饨担,以调和五味咸淡适宜,驰名遐迩。营业日形发达,遂舍却挑担生涯,而开张面馆焉。面馆既开,质料益加讲究,其佳处在乎肉大而面多,汤清而味隽。一般老主顾既丛集其门,新主顾亦闻风而至,生意乃日增月盛。该店主尤善迎合顾客心理,于中下阶级,知其体健量宏,则增加其面而肉照常;于上流社会,知其量浅而食精,则缩其面而丰其肉,此尤大为顾客所欢迎之端,迄今已传四五代,而店业弗衰。”
张锦记以白汤面著名,吊汤方法取诸于枫镇大面,用黄鳝诸物,故而特别鲜洁。
观振兴在观前街,原名观正兴,为正宗苏州面馆,创于同治三年(1864),初在玄妙观照墙边,民国十八年(1929)观前街拓宽,照墙拆除,由德记地产公司在山门口两侧建两幢三层楼,观振兴租其西楼底层营业。观振兴生面熟糯细软,撩面擅用“观音斗”,撩面入碗,出水清,不拖沓,汤水讲究,采用的焖肉汤,具有清香浓鲜四大特色。以白汤蹄膀面著名于时,面细而软,蹄膀焐得烂而入味,肉酥香异,入口而化,滋味甚佳。傍晚时分,蹄膀面更佳,专为苏州人逛观前点饥之用,故大碗宽汤,轻面重浇,另有一种工架。此外像爆鱼鳝,呈酱澄色,甜中带咸,汁浓无腥,外香里鲜。端午节前后,有枫镇大面应市,也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面点。
朱鸿兴本在护龙街鱼行桥畔,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正宗苏州面馆。店主朱春鹤亲入菜市选购原料,浇头烹调精致,尤以焖肉浇闻名,为三精三肥肋条肉,焖得酥烂脱骨,焐入面中即化,但又化得不失其形,口感极佳,其味妙不可言。生面又是绝细的龙须面,入味快,吃口好,惟下面不仅要甩得快,而且还得有软硬功夫,甩慢了面容易烂,甩得轻了面卷不紧,会带进不少面汤,便会泡软发胀。朱鸿兴的面特别适宜“来家生”,即带回家去吃,仍然原汁原味。朱鸿兴还讲求时令,农历五月子虾上市,就供应三虾面;小暑黄鳝上市,就供应鳝糊面、爆鳝面;盛夏时节,也以枫镇大面惠供食客。此外,像排骨面,松脆鲜嫩,略带咖哩鲜辣;蹄膀面,葱香扑鼻,膏汁稠浓,具擅一时之胜。那时朱鸿兴盛面的碗也大有讲究,蹄膀面用红花碗,肉面用青边碗,虾仁面用金边碗,一般的面就用青花大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黄天源在观前街,创于道光元年(1821),本在东中市都亭桥畔,后迁玄妙观东脚门。黄天源糕团为吴门一枝独秀,以炒肉面名冠一时,深受食客赞美。据说,炒肉面的产生有个故事。有一位店中的常客,常常既买炒肉团子,又买一碗阳春面,他把团子里的炒肉馅挑出来放进面里当浇头,吃得津津有味,店主由此得到启发,也就做个炒肉浇头试试。在试做时,选料十分精细,瘦肉、虾仁、香菇剁碎炒成面浇头,浇头香,面汤鲜,炒肉面就一下走红了。
万泰饭店在渔郎桥,创于光绪初年,既善制家常饭菜,也以面点著名,特别是开洋咸菜面,受到食客青睐。
松鹤楼在观前街,创于乾隆初年,本为面馆,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面业公所,即为资助商号之一,时以卤鸭面著名,后虽改营菜肴,但卤鸭面仍然不废,远近闻名,可说是苏城夏令一绝。卤鸭面的面和卤鸭分别盛碗、装碟,苏州人称为“过桥”。旧时苏城风行吃雷斋素,正当时节,吃斋的人封斋和开荤,总要到松鹤楼吃碗卤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