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记忆诀窍yu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9:29
中国古典诗词记忆诀窍
一、相对统一原则
1.点面结合。也就是总与分的结合。一些作品在叙事和抒情时是按照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与分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来进行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写景纵横千万里;下片论史上下几千年。上下片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具体分析,又会发现,上片和下片都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抒写的。上片“北”(谐音为“百”)“千”“万”是总,以下则是分,最后三句是总。下片则是按照总(“无数英雄”)—分(列举英雄人物)—总(“数风流人物”)的方法来写。
2.同类结合。在许多作品中,诗人所用的字或词前后是一致的,或者就是完全一样的。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头一个字都是“嫁”;第二、第三句头一个字分别是“朝”与“早”,而这两个字单独来看又是同义词。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其中“茅”与“花”、“一”与“两”也是同类之词。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该词除了前后两句,其余每一句都有一个“吴”字,组成了“吴宫”“吴酒”和“吴娃”三个同一类的事物。
二、纵横交错原则
1.纵向是时间顺序。有些诗词是明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很容易被读者看出。如杜甫的《石壕吏》,从“暮”到“夜”再到“天明”,时间顺序非常明显。
2.横向是地点转换。不少诗词是运用地点转换的手法来写的,这是相互对应的写法,更能增强诗词的情感。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写自己,再写远方的兄弟,两地相思,历历在目。又如杜甫的《新婚别》,通过两地的情感交流,线索明朗地把女子和丈夫对应写来,情真意切,格外感人。另外,杜甫的《月夜》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也有一些诗词综合运用了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手法。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在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置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特点。“宅里”“堂前”“江南”,地点改了,隐含着江北与江南的对比;“寻常”“几度”“落花时节”,时间变了,揭示了今天与昔日的变迁。
三种方法
一、寻找关联字词
在每首诗词中寻找关联的字或词。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第一句的“水”与第二句的“泪”有关系。流“泪”是因为有“山”的阻隔而不能看到故乡。下片第一句的“山”与上一句的“山”紧密相连,但“山”阻挡不住水“流”,表明相信祖国能够实现统一的坚定信念。最后,写作者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法实现,所以在“江”(与上片的“水”相关)边发愁,听到了深“山”(与上片的“山”相联)里鹧鸪的鸣叫。这里的鹧鸪叫声暗示了作者归乡心切。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
二、寻找内部规律
诗词所写的内容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其中的规律。如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这首词是围绕着重阳来写人生的感慨的,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更有对重阳节战地风景的赞美,也表明了作者的必胜信念。词中,开头的“人生”与“岁岁”有联系,接下来的“重阳”与“黄花”(菊花)有联系,“秋风”与“霜”有联系。
三、寻找前后线索
有些诗词是按照作者的行程或视线的远近等顺序来写的,因此,读者要想办法理清其中的线索。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此诗是围绕着钱塘湖春行的路线来写的,其线索是:从“山”到“水”,再从“树”到“家”(房子旁边有树是司空见惯的),然后从“家”把视线转向四周,看到了“花”“草”,最后落到自己最爱的景点——“湖东”的“沙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记忆原则和方法是分开来说的,这样便于对它们的理解;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联系、彼此融合的。因此,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一个,或两个,甚至要多个同时运用来记忆诗词。当然,以上所说的记忆原则和方法,只是记忆诗歌的诀窍,而无论诀窍怎么适用,都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