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吃一碗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1:45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可是,走了一段路,佳芬发现,她身上竟然一毛钱都没带!她走着走着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的,好想吃!可是,她没钱。过一会儿,面摊老板看到佳芬还站在那边,久久没离去,就问:「小姐,请问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佳芬不好意思地回答。
面摊老板热心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下碗馄饨面给你吃!」
不久,老板端来面和一些小菜。佳芬吃了几口,竟然掉下眼泪来。
「小姐,你怎么了?」老板问。
「没有啊,我只是很感激!」佳芬擦着泪水,对老板说道:「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你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自己的妈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说道:「小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可以跟她吵架?」
佳芬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陌生人请吃一碗面,我都那么感激,而我妈一个人辛苦地养育我,也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我吃,我怎么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妈妈大吵一架。匆匆吃完面后,佳芬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她好想真心地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佳芬走到家巷口时,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看到佳芬时,妈妈就先开口说:「阿芬呀,赶快回家吧!我饭都已经煮好,你再不赶快回去吃,菜都凉了!」
此时,佳芬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别人给予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父母、亲人,一辈子的似海恩情熟视无睹,未曾感念过!
「家庭主妇」三场景
场景一 「家庭煮妇」
每个披星戴月的夜晚,当先生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中,还没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饭香。是谁在灶台前准备爱心的晚餐呢?对了,她就是我们的家庭「煮」妇。
中国自古以来,稳定幸福的家庭非常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太太有着一手好厨艺,使先生觉得,哪儿的饭都没有家里的好吃。饮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若饮食的调理能顺应四时节气,符合养生的道理,则太太的巧思与付出,就为家人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千万不要认为厨房的工作日复一日,多么繁琐。其实,若能用心体会,虚心求教,这里的学问,也包含着饶有趣味的大道理。
场景二 「家庭助妇」
有一天,当先生在千百万人的瞩目之中,深情肃穆地发表就职演说时,他会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有一天,当孩子在千百盏镁光灯面前,深情地倾诉他的成功的感言时,他会说,摇动摇篮的手,撼动的是整个世界。这时,一位面容和善的妇女,忍不住掩面而泣。
她是一位伟大的「家庭助妇」,她是先生坚实的臂膀,她是扶住孩子勤勉向上的母亲的手,她是在万般艰难中仍孜孜不懈的伟大的「助」力。
举例而言,宋朝的刘安世初任谏官之时,想到母亲年老体弱,恐不堪宦海沉浮,想辞官归隐。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告诫儿子:谏官是天子身边敢于直言相谏的臣子,当有舍身报国之志。就算是得罪权贵,被流放边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我都陪你一起流放。刘安世受此「助」力,正色立于朝廷,敢于说真话,被时人视为「殿上虎」。
场景三 「家庭嘱妇」
唠唠叨叨的埋怨之声,又念念有词地在家里响起,丈夫工作一天,本已心烦意乱,哪堪这日复一日的不住唠叨?索性无奈地微闭双眼,任「家庭嘱妇」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与其如此令人不堪忍受,为何不学做一个讨人喜爱,婉言劝谏的「嘱妇」呢?
像唐太宗的夫人长孙皇后,对国家应兴应革的事务,总是竭心尽力地劝谏。她称赞魏征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正直的良臣,她调和化解君臣间的嫌隙。就是在临终前,她还不忘苦心劝谏皇上,一定要「亲君子,远小人」。
妻子、母亲的谆谆劝勉,那晓以大义的和爱言语,曾与我们日月相伴相随。善解人意的「家庭嘱妇」,斡旋调和的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申明劝诫的是协和万族的人生道理。她们深明大义,正气凛然,是孩子的良师、先生的良佐。
结  语
综上所述,家庭主妇所「主」的,是一家的荣辱与沉浮,主的是一国的治乱与兴衰。长愿「嘱」妇与「煮」妇之「助」力,长与万家相伴相守,圆满和谐人生之幸福旅途。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八大高招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难跟十几岁的孩子沟通。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建议,可以帮助父母破除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1)    密切亲子关系
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密切亲子关系。
①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②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③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④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⑤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要密切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营造聆听气氛
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学习平行交谈
父母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4)只做孩子顾问
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氛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有自己的空间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6)把说的话写下
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定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7)不要无所不问
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麦可?列拉说:“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8)表露矛盾心理
在同一个时候,孩子可能对父母又爱又恨。对父母、老师和所有对孩子有权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双重的。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其实,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辩证观念。哪里有爱就必有恨;哪里有羡慕就有嫉妒;哪里有热诚也会有敌视;哪里有成功就有担忧。所有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双重感情。父母对孩子所表露的双重感情就用不着担忧或内疚。人类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说:“感情教育能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感情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情更为重要。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会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镜子,以帮助孩子 解他的感情。一个孩子要知道他内在的感情就要听父母对他感情的反映。通过感情的镜子,能够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的修整和改变的机会。
教养青少年是个不断要协商的过程,而且不时要重新界定与孩子间的关系,还必须坦率地沟通。父母只有综合地做好上述各点,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孩子的坦率地沟通。国外心理学家通过一项对2万多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发现:孩子在12岁以前很愿意与父母交谈他们的想法,但之后却有明显的变化,尽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问题和想法,首先是与朋友谈,其次是老师,与父母交谈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不少父母也明显觉得孩子“不听话”了,彼此交谈也越来越难了。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并未减少,只是这种关心及交谈的方式较以往应有所变化。究竟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并使他们听话呢?心理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创造“听的气氛”:让十几岁的孩子坐下来认真交谈,这很不自然。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和孩子们保留特定的时间,晚饭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对孩子们每晚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觉得有种被尊敬的感受
家庭教育案例之六:小书柜的故事
随着孩子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
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开家长会那天,孩子作业少,我想让她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她放学回家,看到放在她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我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我给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没有告诉她怎么拼装)她就开始干了。
五点半该吃饭了,我请她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饭,她说等装好了再吃。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她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她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她感到自己笨手笨脚。所以她讲:“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我立即提醒她,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爸爸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会每天去灵隐烧香。大概拧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她着急得叫起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我走近一看,没大碍。我鼓励她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69元钱给你买一个。等我吃完晚饭,我再一次请她吃饭,她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随她的意,自己出门开家长会。
开完家长会,我一到家就去看她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她自己的画作。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我真心的夸她聪明、能干,她自然是很高兴,她爸爸叫我猜猜女儿什么时候吃的晚饭,我说应该是在七点以前,其实她直到她爸爸回家后七点半才吃的晚饭。我心疼的问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吃晚饭,她讲当时她一直忙着装书柜、收拾房间,把吃饭都忘了。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自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她遇到挫折时,父母对她的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顾虑时,让她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
我的孩子进了初中,各方面进步很大,在她一路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对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是起了很大作用,也在此,作为家长的我(她爸爸),向你们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家庭教育案例之五:教育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引子:
小辰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虽然刚进学校上一年级,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级中也数一数二。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只要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小辰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    个案基本情况:
小辰,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2000.10.2
二.个案背景
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工作在,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禹的父亲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治服。因为他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采取的是“堵”的办法。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而大禹总结经验,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使滔天洪水“决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结果治服了洪水。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五.个案指导成果
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她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目前,她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仇视的表情已经不见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学校家庭合力的结果
六.结论与反思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餍足”,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小辰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亲子沟通的八大技巧
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
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其实,孩子和大人的沟通方式有所不同,只有父母用心去学习,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1、关心的眼神
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着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以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2、多使用短句
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最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3、语调有变化
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说话的语调可以高一些,或者有一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更能吸引孩子来注意倾听。
4、内容要具体
说话的内容要具体,而且是说现在的事,否则孩子提不起足够的兴趣来交流。
5、语气要温柔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语气,多使用温柔、建议的语气,例如“不然,你说说看……”“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一来沟通的气氛才会好,孩子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
6、要面带微笑
当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事时,请您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这样孩子才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心、很重视。千万不要边做其他事边听孩子说话,那样孩子今后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7、能发现优点
父母应该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要知道,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而且亲子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
8、会换位思考
要将心比心,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十个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家长要给孩子以“真”爱
每当和家长们坐到一起,说得最多就是教育孩子的话题,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又太不会爱孩子了。爱孩子是一种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是会爱。因为不懂得怎么样去爱,或者过度的溺爱,无形中造成了孩子目前存在着任性、厌学、网瘾,早恋,心理素质差等。这些都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大伤脑筋,也的确是公认的难题。所以学会爱孩子,给孩子以“真”爱,才是我们做家长最重要的一课。
我有时候就在想,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持证上岗,但是我们做家长却没有经过考核就上岗了,只要生了孩子也就成了家长,至于能否合格,没有人去给你鉴定。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能出台一个政策,对每一对结婚的夫妇进行家庭教育理论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不能给于准生证,直到补考合格为止,否则不允许生孩子。不仅如此,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对家长进行年度考核。要是真能那样的话,就能保证人们在生孩子之前就有了教育孩子的理论基础,可以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利,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国民素质。也许你们会当一个玩笑去听,但是我觉得令人深思的。
一、提出问题:你为什么生下你的孩子?
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孩子,便希望孩子将来生活的比别人要好,于是,多数爱孩子的家长,从十月怀胎到生下孩子,作为一个母亲,从饮食结构到穿着打扮,几乎都是为生个健康的宝宝做准备。所以这时候的家长就会想: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她是健全的,健康就好。
当父母第一眼看到孩子,把她抱在怀里的时候,每一个做父母都会想,要好好爱她,给他足够的爱,不让他吃苦,受委屈,让他健康快乐的长大!
当这第一个愿望满足后,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总想让他与众不同,比别人家的孩子要聪明,要漂亮。别的孩子会的,我的孩子也要会,别人不会的我的孩子也要会,只有这样我才觉得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面前有面子。
于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说是兴趣班,到底孩子有没有兴趣学呢?所谓的补习班,是否真的需要补习吗?
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要孩子进重点中学,将来考名牌大学,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总之,父母除了把浓浓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之外,更把满腔的期望集中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需要背负的期望就更多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对孩子而言,面对爱自己的父母,孩子觉得迷茫,心理承受太多压力和精神负担,或许会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失常。
对家长而言,由于过度的期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分数和名次成了家长脸上喜怒哀乐的晴雨表。每到考试家长比孩子还紧张,不但不给孩子减压,总是在孩子耳边叮咛考试的重要性,考试的注意事项等。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一些家长就会捶胸顿足、痛心疾首,甚至恼羞成怒。《身边的例子》父母的这种爱,让孩子迷茫,搞不清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分数,感觉自己同时生活在天堂和地狱里。他们一方面获得了过多的爱,一方面又受了过多的罪,最终不堪重负,身心憔悴,孩子开始封闭自己,不再与父母沟通,当初天天围绕在你膝下那个活泼健康的孩子不见了,不要说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跟家长犹如仇人一般,,甚至出现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等到这个时候,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家长对孩子,要学会真爱。
三、怎么样给孩子以“真”爱
1、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几年前就流行一句话“让你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的理解是这个起跑线就是生命的起跑线,家长为了将来孩子在社会上生存的更好,更加出人头地,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各种所谓的“兴趣班”就开始大兴的办起来,阶梯英语,卓越英语,美术班,舞蹈班,各种各样的乐器班以及珠心算等,宣传单满大街都是,到今天也没有断过,而且愈演愈烈。我们中国的家长又有从众心理,别人的孩子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会比其他孩子将来缺少生存能力。
于是家长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日,拖着疲惫的身体,领着无奈的孩子,整天周旋于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之间,有时候为了一首乐曲一个动作或一个单词,孩子哭,大人吵。孩子哪来的快乐可言?《女儿学琴》
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对于早期教育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直都倡导的,我也赞成。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那教育将是徒劳的,也是失败的。我们的家长并没有从孩子的真正兴趣入手,虽然最初学习可能是孩子喜欢的,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三分钟热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把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一味的变成了强迫式的填鸭,所以才使得本来因为兴趣而学的东西,变成了强制性的被动完成。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儿童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学的时候,那时他们的精神不会不好,心思也不会放到别的事物上面,因此不会在学习时感到别扭与厌烦。早3000年前,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有句至理名言:“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期待点燃的火把。”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做智慧父母,做那个点燃火把的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乐于学习。2500多年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让孩子有“知学”上升到“好学”,最后进入到“乐学”状态。让孩子乐于学习,给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孩子的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2、给孩子适度的表扬和肯定。
说到表扬,大家自然想到现在提倡赏识教育,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我们的家长就整天夸孩子,不管孩子做得如何都是那句话“你真棒!”“你是最棒的!”,甚至有的时候,孩子进门跟妈妈说点什么事情,家长头都不抬就敷衍一句说“你真棒!”就是因为牢记“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骄傲自满的习性;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觉得自己“果真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
还有经常夸孩子容易让孩子心理承受力下降,经不起挫折,一个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耐挫力低,就不要说大的挫折,连老师的批评都承受不起,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一点不好,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建议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度,既要有表扬和鼓励,也要有批评,甚至小小的惩罚也不是不可以。要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之间寻找最佳点,根据卡耐基提出的人性的弱点上看,重要的在于尊重孩子,体现孩子的重要性,(自我价值体现)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是真爱的,家庭中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并且告诉孩子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是与众不同的。
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你的人生同样重要》在德国的一所社区小学的开学日上,神父带领大家唱完歌后,走下讲台,坐上跷跷板,请一个孩子坐在另一头,他没能把神父翘起来,再来了一个孩子,也没有起作用,又来了第三个,神父的那一头终于翘起来了,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神父神情严肃地说:“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所以,我提倡我们家长善于用肢体语言,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或者情真意切的对他说一句:“我是爱你的”“你是最重要的”“你是唯一的,谁都不能替代的。”要比随时夸他一句“你是最棒的!”要强得多,不信你回家试一下。分享《给儿子的信》
3、给孩子适度的空间
空间包括很多,有活动空间,交际空间,心理空间,精神空间等,实际上也就是两大类即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卢勤总结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
现在的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成了全家关注的焦点,家长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让孩子感觉到每天6个大人12双眼睛盯的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朋友的例子》我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关心孩子,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可以了,什么是足够好的父母呢?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错位的母爱》中杨凤池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足够好的母亲是给孩子需要的爱,给孩子提出要求要给的爱,只要孩子没要求就不强行的给,而且她专心致志去干她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这孩子就会从妈妈身上学习到怎样生活,从妈妈身上得到爱,然后也会爱人。因为母女之间情感是在传递的,自然传递的情感很容易被接受,强加的灌输的就像填鸭那样喂食,是等人家过后趁您不注意吐出来的。由此看出,过多的关注不仅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招来孩子反感。
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谁为贤才?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道:子张更强些不更好吗?孔子回答道:“过犹不及”就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我们国家是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极深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庸”,而道家的精髓在于“顺其自然”。
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如果家中没有空间,他们感到不自由就要抵制,这样就会产生隔阂,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要打着“打扫卫生,收拾家”的旗号,“顺便”帮孩子整理书桌抽屉,以“送水果”的名义看他在做什么,给孩子以的信任,给他适度的空间,让他觉得家是爱的港湾。
4、给孩子充分的信任。送给家长十六个字“特殊事情,不可过激;特殊时期,不可过急。”(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又怎么处理呢?如果给她份信任,给点时间,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再教育,如果过急,导致的生命都没有了,连教育的机会也都没有了。我国家庭教育专家关鸿羽先生有句话:对孩子要“三分教诲,七分等待。”三分教诲,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七分等待,是指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急躁,便会与孩子产生矛盾。教育有时需要等待,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甚至需要走些弯路,摔几个跟头。一个刻骨铭心的感受往往是在亲身体验后,才能获得。孩子成人成才,更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给他适度的时间和空间,给他充分的信任,他或许长的会更加健壮。万事不可过度,一旦过度便有过错。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5、给孩子一个和谐和爱的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都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东方人为人含蓄,不善于表达,尤其在夫妻之间,虽然每个家庭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我们的上一代不善于跟对方表达爱,可能也影响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常常夫妻相爱的语言或者行为,都是背着孩子,不让孩子看见。而矛盾,争吵,相互指责,甚至粗话连篇,大打出手从不避讳孩子,当着孩子的面什么难听话都能说出口,更有甚者可能把对方家庭中的一些不够阳光的事情都能数落一遍。这时候全然不顾及在一边的孩子是什么感受。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能把家庭中温馨的,夫妻相爱的,相敬如宾的积极地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吴熙娟的话)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朋友,回家都试一下,说出你的爱,勇于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让孩子从小在这样爱的氛围中长大,不仅对他的人格形成,角色定位都有极大地好处,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对生活的热爱,将来更懂得体贴和爱人,并且影响到他的下一代。
亲子关系讲座(一)
一、怎样保护孩子
现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像教育了7、8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那么有经验,其实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几个关键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学家庭治疗的,主要是在临床,掌握一种系统式的家庭治疗,注重的是一种关系。我们常常观察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他们的语言,他们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于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亲跟孩子关系的表面现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动下的关系层面和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随便讲一个故事。我的门诊经常会接待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些男孩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小时候得过比较重的病,如癫痫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护。因为爸爸妈妈会害怕这个孩子受到任何危险,比如小时候孩子得一些流感、肝炎,或其他疾病,这个孩子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了,因为爸爸妈妈必须要过度保护他,不让他遭受任何的危险。
这样的孩子在特殊的保护下,令他们失去了很多能力,虽然他在父母亲的帮助下生活很好、学习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15、16岁),都会出现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就是刚才有一位家长所担心的——跟周围的孩子没法交流,无法得到一种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妈妈就拼命的帮他补偿,因为他不是去鼓励孩子去承受因长期处于高度保护下失去的应有的发展(如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是更加保护,使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这个孩子跟某一个孩子发生争执,妈妈就去找老师谈,出面找对方的家长谈。通过这样的保护,看起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的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可是到高中基本上不行了,因为高中的孩子,你的保护就失效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15岁、16岁、17岁已经社会化了,他们处在夹缝里面,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成为精力等等的残疾。小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爸爸妈妈是对的,但是保护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保护,什么事情不能保护?
我们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当前国际潮流来看,家长应从三方面来关心孩子。第一,身体发育。假如这个孩子有疾病,差不多孩子就拥有了某种特权,这个特权就是爸爸妈妈不得不怎么样,这是偏颇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和社会能力、运动能力、音乐与艺术的修养。第三,个性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完成。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身体的健壮、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发展顺利,有病的孩子,因为过度需要帮助,就有补偿关系,这个补偿就使孩子不去发展种种能力。
前天我看到一个孩子,已经30余岁了,一直不能够很好的生活,从17岁开始就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药,有各种各样的病。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这个孩子不在他妈妈身边,而是在一个陌生人身边的时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很多人交谈,他可以买他的书,可以和别人讨价还价。但是只要他妈妈在身边时,他就是一个病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而且露出了很呆傻的笑容。所以,孩子的问题也是母亲的共病,这个病由母亲构成,如果妈妈不在他身边,这个病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母亲和孩子形成的共病关系,这个病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他妈妈病得比孩子还重。实际上妈妈替代了孩子的社会功能,她在完成孩子的社会功能。当孩子要和社会接触的时候,他首先要支配他妈妈去做,强迫他妈妈去给医生打电话,让妈妈去跟医生商量需要的事情,总是他母亲去陪他看病,把药买回来,这个孩子可以随意的不吃,实际上妈妈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功能。但是如果妈妈继续愿意扮演这个功能,孩子永远不会好。
亲子关系讲座(二)
二、给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
父母应该具有对孩子心理智力成长阶段和需要的认识,照料孩子的时候内心要知道那些是重要的。现在很多父母希望尽善尽美孩子的教育,看很多书,听很多专家的课,希望找到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或者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际上没有。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智在发展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现在有这样一些观点,一,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不可能用一致性的教育把他教育好,也就是说对别人有益的经验对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好。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孩子并愿意伴随着他长大。第二,科学研究过智力早熟的孩子往往成年后都不聪明,正如生长缓慢的树成长的时间长,长得也高大一样。儿童智力需要一个缓慢的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很多家庭心急火燎的帮助孩子拔高语言的读写算能力,小时候是可凸现出自己孩子的优势,但这是一种伪智力,是父母的智慧被叠加的结果。智力成长也跟建筑一样,地基的结石不仅仅看水泥多少,还要看你混合的基质。研究证明,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没有学习母语时,是敏锐和自由的。一旦学会母语,开始有母语思维,很多感知能力就退化了,孩子感知的世界被大大缩水。
那么,心理学把人的自我看成是文化内化的结果,或是信息堆砌的结果。在混沌理论问世以后,怎么让孩子的心智发展得好,就需要采用刺激或者是扰动技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智力怎样,有那些天赋的能力,当然孩子也不知道。而每种天赋都有一个合适的神经发展敏感期,这些敏感具有一种节律性,小的时候适当的信息刺激可以使这种神经通路诞生。比如弹钢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弹钢琴弹到九级,其实他早已经不想弹了,恨不得把钢琴砸了。现在认为,刺激达成就可以了,以后孩子会自己做选择。小时候我们让他在运动方面、艺术方面,音乐戏剧,手工雕塑,知识语言方面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点到为止。如果他有某个天赋才能,五岁前适当的接触可以确保少年或青年兴趣和才能的再现,出现优于他人的发展。
这里介绍一个名词,即初始条件,初始条件不一样的孩子,未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农村,在一个完全消息闭塞的地方,他10岁以后来到城市,他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音乐家恐怕就不行了,但是要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可以的,因为那个资本在农村也可以得到,智力是足够的。但是对艺术,对政治氛围,对文化的刺激就比较少。如果他在10岁前没有受到足够相关的刺激,他成年后要发展,不管他怎么刻苦,永远会比同样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要慢,发展的成就水平也要低。
孩子得智力需要全方位发展,在十岁以前片面的强调一种能力,可能得到的优势远比失去的少得多。父母要把成长的选择还给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础,而非得一而舍其它,这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故意放慢对孩子的语言教育,语言的刺激和学习让孩子在沟通交流上快速获益,这会让他对其它的信息理解能力变弱,同样人类的语言会附带着思维逻辑和价值系统,也会束缚孩子对自在世界的感觉。双语教育(如中、英)并行可以对孩子敏感到语言系统对认知功能的限制,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成长期,鼓励孩子用音乐、形体、图画、自然形色、直觉、想象(非语言的,内在享受般的,不指向与人交流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知觉,可以帮助孩子维持高速的智力与心理成长!
妈妈 只有你最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缘于何处?
中国有句古话:“要先学做人,然后再去学做事!”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撇开,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世纪。每个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小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从外在的行为特征看,健康人格表现为一系列良好的行为。这些良好的行为内容体现在良好的习惯上,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从小就开始严格培养其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习惯。
问题现状:
如今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头脑中想法很多,身体也更好。可是在青少年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
一、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最大的缺点就是表现在对劳动的态度上。他们的头脑中对享乐生活的渴望大于对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学习上不可避免地感到太苦、太累、太乏味,导致不愿意学习、不肯学习。做什么事都生龙活虎,可是一学习就没有了精神,这种情况存在很多的青少年的身上。
二、自私、骄傲、嫉妒、虚伪。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脾气大,稍不顺心就不满,在家中对父母常发脾气,或大喊大叫,或不理不睬,弄得父母反而倒过来恳求孩子,这样情况存在很多的男孩和女孩中,甚至也出现在学校表现很不错的优秀学生中;有的孩子责怪父母偏心,把爱更多给了弟妹;说假话欺骗家长、老师;当成绩考得好时沾沾自喜,向家长索要奖赏;而当成绩考得差时,就对家长隐瞒,甚至自己模仿父母的笔迹签名;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没有勇气承认,甚至千方百计寻找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对成绩好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确比自己优秀,而是口服心不服或者埋怨别人对自己不被看重。
三、自控能力差、好胜冲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智和谨慎,不注意方法,不讲究礼仪,常常为一点小事或一句不恰当的话而产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在学校平时纪律表现不佳,总是管不住自己,违反课堂纪律。其中有的是客观上的控制不住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教育误区: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惜一切代价,花钱给孩子买学习材料、报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班、奥数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太多了!多么伟大的父母呀!可以说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给了孩子,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虽然他们也心疼孩子,知道他们辛苦,但是他们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这是能让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
这是素质教育吗?是,但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培养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这三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好的行为习惯就像存在银行的存款,终生享用利息。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像沉重的债务,终身背负。
现实当中有很多成功人士,或为高官、或为富豪、或为名人,并不见得知识层次多么高,有的甚至没上过学,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具有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品格和素质。即: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能力。其基础就是诸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文化知识是工具,考试成绩是学习的副产品,为学习而学习现象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分数低能力的所谓人才。现在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怀揣结业证,以为以此就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相当工作的能力,但事实证明非也!素质高的学生会马上明白并及时调整心态,接受洗礼,很快适应。素质低的学生弄不明白也不想弄明白,而是怨天尤人,叹呼:“伯乐今何在?”接下来就是不停地跳呀跳!呜呼!哀哉!
想让孩子成功,就必须从素质教育开始,就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习惯!
问题原因:
青少年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孩子朝夕相处在一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可是有些家长没有重视或认识自己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具体有: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内部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周到的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地方,但由于一些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和自身素质不合格,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1、有的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教育方法不得当。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学生或犯错误的学生就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2、教育方法简单。处理学生问题往往是感情用事,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社会的影响。社会环境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1、在价值观上,拜金思想还广泛存在。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所以金钱价值是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导致孩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抬头。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腐蚀着孩子。色情、暴力、恐怖电视、电影、书刊、网络的不良信息都在教唆着孩子。3、青少年的心理脆弱。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就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因而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都很差,或者心理发育不健全,思想行为反常。
解决方案: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习惯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因此,孩子从小形成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命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性格与命运是由父母选择的。父母有责任而且必须要培养孩子成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质和命运。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务必抓住关键期。利用孩子的可塑性,从小进行素质教育,把握好孩子素质教育的今天,才能开创孩子美好的明天。
二、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领是要让孩子够得着。也就是说训练的目标要设定在孩子已有的水平和通过成人帮助与努力可能达到的这个区域内,对孩子的要求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奖励,逐渐推进良好行为的养成。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遵循和发挥孩子主体性及活动性原则,也就是要创设一种符合孩子需要、让孩子喜欢的情境,重视训练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
四、父母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的、现实的教科书,是孩子行为习惯最初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来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行为训练的效果是与练习的频率成正比的,行为习惯保持的时间越长,改变就越困难,既然是好的就不要让其变坏。家长要重视和学校、老师能力配合协作,加强联系和沟通。
破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迷恋网络,我用了所有的办法都没能制止他,最后只好跟踪他,被他发现。现在母子之间就像仇人一样,很少说话,一说就吵,我很无奈,很痛苦,有时候觉得我这个当母亲的做得太失败了……”家住芝罘区世回尧街道办事处南尧居委会的王女士,一个初三孩子的母亲,拨通团市委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时失声痛哭。
团市委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9月份,共接到200多个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话,包括家长与孩子交往出现障碍,孩子公然挑战家长“权威”等问题。不少家长心存疑惑:到底谁动了家长的“权威”?
家长:孩子公然挑战“权威”
一个15岁的少年,竟然动手殴打自己的双亲,这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芝罘区只楚街道办事处。据了解,这名少年的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面对孩子的顽皮,他只会用棍棒、皮鞭来解决问题,而少年的母亲,开始对孩子是百般娇惯,当她发现不奏效时,就和丈夫达成一致,开始用暴力来对待孩子。久而久之,这名少年养成了孤僻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拳头挥向了自己父母。
这种家长“权威”公然被挑战的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我女儿只要一听到我们问她的学习情况,就低头不语,任凭我们磨破了嘴皮。”孩子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让在机关上班的于女士束手无策。于女士还告诉记者,据她所知,女儿班上不少的同学都用这种方法对付家长,让家长无计可施。
孩子:与家长有很深“代沟”
“我和我爸妈之间存在很深的‘代沟’,他们不了解我的需求,我也听不进他们的意见,”面对记者的采访,在莱山一中读二年级的小张直言不讳,“如果相隔3年一个‘代沟’的话,我和我爸爸隔着近10个‘代沟’,那就是42岁减去14岁,然后除以3,最后得数是9.33。”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的孩子对记者表示,不光家长觉得与子女沟通存在障碍,孩子们也觉得和家长缺乏有效的交流,他们受不了家长整天硬邦邦的说教和强加给自己的观点,越是这样,越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团市委权益部部长刘鹏表示,家庭教育不和谐的根本问题,就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渠道不畅通。目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前更崇尚个性、独立和个人空间,而家长则习惯了对孩子居高临下,话语中含有强迫的味道,不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有时还会说一些过激的言语,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以来,家庭教育会越来越无力,家长“权威”也逐渐失灵。
家长“权威”从何而来
团市委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督导老师王宏波认为,家长的“权威”是建立在尊重和规则的基础上的。尊重是家长树立“权威”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家长和孩子才能实现沟通的和谐畅通,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还要以身作则,让子女形成强烈的规范意识,从而成为孩子行为的楷模或“权威”。
同时,部分老师和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勇于承认错误,有助于树立“权威”,家长承认错误后,才能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实现家长和孩子真正的平等。同时,孩子也要有“感恩”的心理,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因为看法不同,就全盘否定家长的意见。
自信的人生从孩子开始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自卑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