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遗体以尊严,就是给生者以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0:25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5-21 8:52:32 · 来源: 新京报

■ 观察家
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体现了人的尊严。肉体可以被残垣断壁压垮,但生命的尊严不会沦陷于废墟之中。在波光如镜的生命湖面上,逝者的安置方式,正是生者境遇状况的反相倒影和未来隐喻。
日前,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定“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身份明确的死者,或火化或土葬;对确实无法确认身份的遗体,尽力予以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这是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又一桩让人感到欣慰的善政之举。在此次极端的情形之下,一些原本深深蕴藏于国人之中、虽常常沉默却永生不灭的精神与力量,得以激活;并使我们于痛苦折磨中,快速积累着文明与进步的基因。
当众多生者尚流离失所,当尸体不能迅速收敛将孽生疫病,安置好大批遇难者的遗体,确实有困难有风险。但是,纵然千难万险,也值得奋力一做。在国人的文化习俗中,死亡和遗体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当初天崩地裂,罹难者的肉身往往已遭残损,此后让他们得到最后的体面和照料,既是维护人类共有的尊严,也是捍卫我们生者本身的尊贵。毕竟生死相随,如果死亡沦为草草收场的终点,活着如何成为一件有尊严的事情?如果社会成员视尊严为虚幻无谓,那么,我们的一切道德、理念、法律都将悬空无用。那样造成不可收拾的社会肌体溃烂,其恶果超出大地震本身。
如何对待遇难者的遗体,是逝者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题目。我们相信,肉体可以被残垣断壁压垮,但生命的尊严不会沦陷于废墟之中。在波光如镜的生命湖面上,逝者的安置方式,正是生者境遇状况的反相倒影和未来隐喻。孔子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个体化地、体面地安置遇难者遗体,不仅是为“天灾无情人有情”画上圆满的终点,也是对生者的极大慰藉,它让我们这个寄依的世界任凭震魔狂舞,仍有可以终极依赖的感动、信任和寄托,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即使拼到最后一刻,仍然可以放心地去爱这个世界、放手地为这个社会做有益的事情。
对遇难者遗体的周到关怀,也是国际通行的经验。此次汶川地震救援中,日本搜救人员在青川县挖出两具遇难者遗体后,集体默哀;俄罗斯救援队为了不伤及一位遇难者遗体,采取“保守”方法,用了10多个小时方将其从废墟中扒出。国际救援力量对遇难者遗体的尊重,显示了其优良的职业道德,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文明价值。
事实上,从抗战死难同胞到历次天灾人祸,虽每每伤亡巨大但在事后清理时缺乏“人头档案”,导致灾祸的记忆往往归结于一个总体数字和散落民间的寻亲者。历史作为一个“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宏大叙事,如果看不到其中的浪花和涟漪,将无益于长久保持痛感和吸取教训。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对无名的遇难者予以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不仅有利于避免上述问题出现,还将大大便利生者:可以预见,这些信息很快会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灾民寻亲、确认财产、确定遗产和继承关系、厘清彼此间债权债务等事项,发挥基础性的证据作用———帮助逝者,就是帮助生者自己。
□陈创东(北京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