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梦想成真》附录一:静思冥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35:25
附录,梦想成真,静思,冥想,分享
附录一:静思冥想
源远流长的静思冥想
静思冥想是一门内在聆听的艺术。世界上每一种伟大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不例外。我曾在淘金圣地硅谷有名的锡安堂旁听过江秀琴牧师组织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参与的暑期特会,主题就是:“等候神,倾听神。”她的《圣经》基础当然是那段著名的经文:“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使用的方法就是静思冥想。世人都在寻找属天的智慧,却不知上帝把这智慧就藏在人的心底,等待着你自己来发掘来连接来倾听。那智慧的声音是那般的轻柔,只有等你真正从尘世的浮躁中安静下来,才能听见。这是静思冥想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教、佛教特别强调静思冥想是整个灵性觉醒的关键法门。
在这儿介绍的是佛教静坐方法之一的“内观法”的四种基本练习。内观法(Vipassana) 意思就是“看到事情的真相。”。这种内观法是东南亚和斯里兰卡最为普及的静坐法。胡因梦女士目前在内地推广培训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的就是:当下觉察你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把静思冥想融会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接下来要介绍的四种练习方法是要让觉察之光照耀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将你心底恩惠慈爱的医治能量引发出来,惠及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谈到“爱”的时候,有人会说:“那是一种假大空的感觉。”,也有人会说:“那是圣贤仁人的境界。”其实不然,宇宙大能的源头就是爱的总归,我们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当我们将自己心底深处的爱发掘出来的时候,同时发掘的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医治自己也造福他人。
静思冥想练习之一:自然呼吸法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是许多静坐使用的方法之一,包括瑜伽在内。注意呼吸之所以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它自然发生,而且持续不断。即使这样,让你的注意力全然集中在你的呼吸,也需要一定的训练。
·         身体坐直;双手自然放松;
·         心里柔软,双眼轻合;
·         现在感觉你的呼吸从鼻子或从腹部呼进呼出;
·         你也可以把双手放在腹部或胸膛以感受呼吸的律动;
·         如果思绪习惯性地飘飞,只需轻轻拉回到你的呼吸上。
这个练习的目的不是控制和操纵你的呼吸,而是精微地觉察呼吸这一自然的动作。简单地觉察自己的呼吸可以教导你什么是紧缩,什么是抵抗,什么是开放,什么是放手。
静思冥想练习之二:身体觉察法
就像呼吸一样,你的身体也一直跟你如影随形,可你很少真正注意它,除非你病了。这个练习就是教导你怎么注意你的身体和你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忽略身体善意的提醒,这个练习温柔地引导你注意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觉察到最需要医治的地方。
在具体介绍这个方法之前,讲一个小故事:日本索尼电器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如果他的身体对某笔重要的生意感觉不舒服,他绝不碰那个提案。你知道你的身体里蕴含多少尚未开启的宝藏吗?
在练习身体觉察法时,你也会学到一个技术名词:“标签法。”你在你的大脑里为你所经历到的,写上标签。比方说:如果你觉察到你的双肩紧缩,你可以告诉自己:“紧缩”;你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把各种各样的感觉标签化。这个练习帮助你让自己的意识保持在当下这个瞬间。
心怀仁慈,是身体觉察法的关键所在。我们身体上的疼痛经常是慢性疾病和损伤累积的结果,这个练习就是让我们放下评判,回归源头,尽可能地带着慈悲之心对待我们的身体和疼痛。
静思冥想练习之三:思想、情绪、感觉觉察法
当我们静坐时,思想和感觉不可避免地飘来飘去。不要把这种情况当作一个恼人的问题,反而是提升你的觉察功力的一个大好机会。觉察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是灵性觉醒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们人类习惯性地想抓住美好的感觉,将令人不愉快的想法驱逐出去。当我们学习自然地让它们缘起缘灭时,它们也就失去了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魔力。当你静坐的时候,试着区别这些感觉:悲哀、焦虑、兴奋等等以及这些感觉后面伴随的故事。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感觉和身体的感官联系起来,比如说你觉察到焦虑的时候,同时也觉察到胸膛发闷,胃部痉挛,以及这些反应后面的或愤怒或悔恨的故事。
当你意识到你的思想和感觉被牵引出去了的时候,只要再次简单地把注意力转回到你的呼吸上。
这个方法是教导你把你学会的标签法扩展到情绪和思想,并把习惯性地跟它们抗争转换成深深地接纳当下的每一种体悟。就像一个静坐中心的广告词一样:你不能停止思想的海浪,但你可以学会怎么在其间快乐地冲浪(surf)。
静思冥想练习之四:宽恕、仁爱练习法.
·         宽恕练习法
宽恕练习法是释放过去,全然注意当下的不二法门。这也是为什么宽恕被称为是进入灵性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在这个练习中,你将学会:
1.      宽恕你曾在有意和无意中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2.      宽恕你自己在有意和无意中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3.      宽恕别人在有意和无意中对你造成的伤害。
首先放松你的身体和思想,再把呼吸带进你的心中。慢慢地学会释放那些阻挡你宽恕自己和他人的障碍。认识到过去的痛苦让你的心房紧锁。慢慢用宽恕打开你心灵的大门。
·         仁爱练习法
宽恕练习法自然而然地把你引进到仁爱的练习。
在仁爱的练习中,你将学到:让你的全人沐浴在同情恩典当中:为你自己,为你所爱的,最后为所有的人类。在这个练习中,你的心房成为了一台世界悲伤的转换器,也成为了一束用你过去的痛苦做燃料的纯净火焰,可以散发出真正同情仁爱的温暖光芒。
仁爱练习法可以成为医治自我,及至医治世界的催化剂。它充满真正的能量,应该被更广泛而带着尊敬的介绍到世界各地。让广柔无垠的仁爱之光环绕着你的心灵,尽可能地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拥抱这种改变生命的练习。
培养每天静思冥想的习惯
如果你能每天坚持静思冥想,你会发现它对你的生活将产生重大正面的影响。下面是一些有助你建立每日静思冥想习惯的方法:
·         选择一个合适你的时间,尽可能固定在那个时间静坐。如果你是早起的人,可以在早上静坐5分钟、10分钟、15分钟都不限,慢慢地你会越来越喜欢静坐。有的人喜欢下午或者晚上入睡前静坐,都可以。
·         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固定在那儿静坐。可以是任何地方,只要你保持相对不被别人打扰,可以使用一把椅子,垫坐,或任何帮助你保持静坐姿势和意识的东西。
·         静坐15分钟,半个小时,或更长都可以。甚至5分钟也是很有好处的,只要你坚持每天花时间感觉你的呼吸,把意识带到你的整个身体,找到一天生活的重心就可以了。
·         用这里提到的一种方法,或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取决于你当天的意愿。
·         你也可以在静坐的地方摆放一些有激励意味的物件:一幅莲花的图片、一些檀香,或者一本静坐的书籍。你也可以在开始静坐前读一段静坐的短文。不少人也用蜡烛来象征觉醒之光。
·         也可以寻找静坐的群体:教堂、寺庙或一些非宗教的组织。参加静坐并不意味你要加入任何的宗教团体,只是获得其他练习静坐者的支持和鼓励。
·         记住静思冥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获益终身也持续一生的练习。当你练习觉察你的呼吸,你的身体的感官,你的思想和情绪能量时,你将更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镇静和好奇心。
·         尽可能保持简单。内观法的静思冥想不是追求一种特别的体验,而是在你日常生活维持觉察。像孩子般开放的态度将有助你在当下察觉人生的真相。
大家也可以经由超意识ESP训练使自己进入冥想状态 这是一种主动冥想状态 这种状态使得人的心智具有最大能量化 其他的可以参考http://ultramind.blog.hexun.com/23429269_d.html 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秘密背后的秘密!
冥想入门的七种方法
冥想带有种种的神秘色彩,但它却是我们人类最天赋的技能之一。与普遍的错误理解恰恰相反,冥想并不是对关注范围的限制或约束以便我们专注于相关的内容。如果你打算进行冥想却不知如何开始,那么从这里寻找适合你的冥想技巧吧。

在你的一生中,无疑有这样的一些时刻:你既不在思考也不在分析你的体验,思想只是在“随波逐流”。在这些时刻里,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你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分彼此。那就是冥想的精髓所在。
我们的关注范围可以被限制,如观察呼吸的运动;也可以被拓宽,如烹制一顿有5道菜的晚餐。当大脑专注于与当下发生的事情相关的内容时,我们体验到自身与所观察到的一切融为一体。我们从与宇宙万物分离的幻象中解脱出来,因此这种体验令人非常愉悦。事实在,冥想不是从生活中逃离,而是深入地、完全地投入生活。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是:冥想仅仅与大脑有关。事实上,不少研究人员已经测量出冥想对生理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研究表明,冥想降低了氧气摄取量、心率和血压,也提高了α、β以及δ脑电波的活动频率——而在压力情况下,则出现与此相反的生理变化。最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所做的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冥想的人不仅体验到了α脑电波的活跃性(这说明某人正处于既放松又警觉的状态),而且在睁开双眼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这种状态——对于没有冥想习惯的人来说,这种状态只能在双眼紧闭时才能体验到。正是这种保持极端放松且警觉的能力最好地阐述了冥想的状态。在过去数千年里,无数的冥想习练者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培养专注与投入来达至这一状态——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全神贯注(不是咬紧牙关般地狠下决心,而是将心思稍稍转向所关注的对象)。许多人对冥想兴趣顿失是由于他们刚开始时使用了难度过高或不适合他们性情的冥想练习。无论你选择何种冥想技巧,请记住:持续不断的努力必不可少。心是狡猾多端的,而且拒绝安顿下来。对于许多已进行冥想却认为只有他们的心意是疯狂不羁的人们来说,心的飘忽不定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认识到这点会是一种极大的解脱。刚开始时,你可以每天习练5或10分种冥想,但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冥想的觉知力更小是一种对智力的操练,却可带来头脑的明晰度。通过培养警觉而放松的头脑,你不再受条件制约,更能够富于创意地进行回应。你也许是为了摆脱身心压力而进行冥想的。这未尝不可。但是,要做好准备:你的动机将会随着你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平静的提升而有所改变。冥想不只是你的外在,它可能让你的生活彻底转变。事实上,培养正念的练习将逐步展现一个真理:你的整个生命最终会是行动中的冥想。
尝试进行以下的基础练习。毫无疑问,你将发现无限的可能性。选择一种方法并对此进行一到两周的尝试,然后再试另一种方法。当有任何顾虑或怀疑时,你可以暂停下来并将所出现的负面反应只视作应该放任自流的思想模式。然后,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尝试另一种方法吧。最终,你将很有可能希望选定当中的一种方法并全心投入其中。
第一种,有觉知的呼吸
有觉知的呼吸是一种基本却深奥的专注练习。当气息进出鼻孔时,将你的注意力带向呼吸所产生的身心感受。在每一个呼吸回合中保持你的觉知力;当思想从呼吸上游离时,留意这一现象并将注意力带回呼吸所产生的身心感受。如果思想似乎涣散不堪,那么你也许发现以下方法以对此有所帮助:将每一次呼吸命名为“进”或“出”,而每一个思绪则称为“思考”。不要尝试控制或者内观呼吸,只要留意你切身体会到的感受。
第二种,唱诵曼陀罗
唱诵曼陀罗是另一种培养专注力的有效方法。许多灵修门派都会采用这种方法。曼陀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音节或一句话。基督教徙通常使用“基督心怀仁慈”作为曼陀罗,而许多习练冥想的犹太人则采用希伯来语中的SHMA(意为“聆听”)。其他普遍采用的曼陀罗还包括了“OM”,“阿门”(Amen)以及“唵嘛呢叭咪吽”(其含义为“宝石居于莲花中”)。如果这些曼陀罗对你来说过于灵性化的话,你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词(如“平静”)来练习并看看效果如何。在习练曼陀罗中,你可以默诵与呼吸的节奏同步。
第三种,观想
观想要求人首先凝视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一个圆圈或一个三角形),然后闭上双眼而用心眼去尝试保留这一图像,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内在的视觉。最终,你可以使用曼达拉(其为自古以来作为冥想工具的、复杂的几何图形)或者观想某位精神领袖,或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事物。你也可以在冥想的过程中想象一个可供你休憩的宁静空间。
第四种,仁爱冥想(Metta Bhavana)
仁爱冥想不仅提高了专注力,也培养了灵性视野,还改变了我们与自身以及他人的关系。Metta意为“爱”,而Bhavana的字面含义为“培养”。在这一练习中——你首先将爱意和仁慈赋予自己,然后是爱着的人、一般人、难处的人以及世界上的万物。在做这一练习时,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几个有知觉的呼吸回合来使自己意识归中。然后,你可以将注意力带向心中,自我默念一些话语,诸如:“愿我快乐”、“愿意我平静”以及“我愿我免遭苦难”。自我暗示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将你爱着的某人或某些人的形象或感受带到心里,并将这些话语和爱的能量赋予他们:“我愿你快乐”、“愿你平静”诸如此类。下一步是将注意力转向一般人,随后是难以相处的人——最好先从那些带给你少许痛苦的人们入手,再在那些真正棘手的人们身上做这一练习!最后,尝试将仁爱带给万物。
第五种,内观(Vipassana)
内观要求你将注意力转向身体的感受,然后转向情绪、感知以及思想。习练者往往将内在出现的任何思想、情绪或感受进行归类——例如,“现我有一个可怕的想法”。这一练习有时被称作无选择的觉知,因为你预先并没有选择关注的对象。其实,你只是留意着在意识领域出现的一切,对此不作回应:不抗拒也不依附。(很显然,你需要很强的专注力。如果没有这种高度的专注力,你很难不作回应地观察强烈的情感。)人们普遍认为,内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本人,但它却盛行于东南亚。据说,经过长时间习练后,内观可以带来不易爱影响而反应极为敏捷的心境。
第六种,吠檀多冥想
吠檀多冥想是瑜伽哲学吠檀多的一部分。据说,这种冥想通过连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测以及回忆自我从而利用心意去超越心意。这不是某种具体的冥想形式或技巧,因此无法将它进行归纳概括。为了练习自询(吠檀多冥想最普遍采用的形式),你只需追溯思想的源头,无时无刻都在问这个问题:“我是谁?”——不是将它作为曼陀罗般不断向自己重复,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探索式、询问式的态度。例如,如果你在某一时刻自感厌烦,你可以问:“感到厌烦的那个人是谁呢?”这类询问的目的在于将习练者从有限的、自我中心式的个体身份中解脱出来并产生灵肉合一的悟。
第七种,动态冥想
动态冥想形式多样(如哈达瑜伽、太极、气功以及行走中的冥想)。如果你没有长时间静坐的渴望,那么动态冥想也许是吸引你投身冥想的方式。在行走中的冥想当中,你沿着一条小径或圆圈来回走动,并让脚步与呼吸合拍。随着气息进入体内,你抬起一脚跟,接着是脚心,最后上抬前脚掌。随着呼吸的持续运动,你迈步向前。然后,在呼气时,将这只脚放置地面,身体的重心也移向它;接着准备好在下一次吸气时提起另一只脚。记住:这不是移动肢体的练习,而是培养正念的练习,即利用肢体的移动来培养更高的觉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