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行(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24:00
东至行(三)(2007-11-14 07:33:17)
东流至历山车行约一刻钟。高大的“舜尧圣境”汉白玉牌坊矗立在道口,目光越过牌坊向远处眺望:青山绵延不绝,火红的秋叶点缀在满山翠绿之中。我径直穿过牌坊,顺着蜿蜒于田野的平坦大道,朝青山行去。
历山并不高,海拔不足四百米,只所以知名,既与一段古老传说牵连,更与佛教在此兴建寺庙有关。相传舜的生母早亡,父是个瞎老头且糊涂透顶,后母很坏,与弟合伙加害舜,逼舜流离他乡。舜路过历山,见此山树茂林密,竹影婆娑,田畈河湖,可耕宜渔,便就此定居,从此安居乐业。北方尧帝闻知后,跋山涉水,南巡访舜,几上历山,请下山辅政,后又毅然将帝位传给舜。舜继位后,不负众望,开辟了“尧天舜地”之盛世……当然这段只能是类似神话的传说,四千年前我们这片土地上,无数分散的部落各自繁衍生息,过着较原始的生活,尧舜不过是部落首领,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帝王,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既无文字可考,实在无法说得清楚。但佛教在此兴盛之说,却有史料记载。据《建德县志》记:历山在唐代就建有寺观,明清时期发展有真人观、草规庵、隐龙庵、黄龙庵,为安庆迎江寺下院。迎江寺住持竺安大师常来此,并请匠人在此为迎江寺制作寺具运回。继后迎江寺住持兴坚、高慧大师都曾来过草规庵讲解佛学、主持佛事,使这座名山一度香火旺盛、佛名远播。近二十年来,佛教再度兴盛,法藏寺先后建起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钟鼓楼等建筑群,还有千华亭、僧房、寮房、素餐馆等附属设施,修通了两千多级登山石阶,让游人避弯就直,顺畅而上……
穿越田野,绕过村落,一座青山巍然屹立眼前,法藏寺就坐落在山巅之上。历山风景区管理处建在山脚下,进入风景区需购买门票。我亮出证件,被准许免费入内。
进入大门,登宽阔的白玉石阶而上,两座巨大的石雕香炉分置左右,走一段石铺平道,过“樵乔桥”。关于这座桥,旁边竖立有一块桐油木牌,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凿刻着说明文字:舜帝躬耕历山。一日,与樵夫上山采药,天降暴雨,道路受阻。舜让樵夫伐木,置于溪上……
过了樵乔桥,至浓荫覆盖的登山石阶,沿途每隔百来级设条形石凳若干,供香客和游人歇息。
我一级一级登上去。上面有两位老香客,背负着重物,艰难地攀登着,很快就被我超越了。歇息的时候,等他们慢慢上来,问起二位高龄,仙居哪方?背负何物?得知一位75岁,另一位68岁,为本地村民,背上石板是敬献给法藏寺的观音菩萨浮雕像。
继续拾级而上。路遇一卖矿泉水的中年女子,闲聊之中,知道她少时得过脑炎,落下手脚残疾,散失正常劳动能力,无以为生,卖点饮料渡日。这时两位背负石雕的老人喘嘘嘘上来,其中一位拿了瓶矿泉水,当丢下一枚硬币时,残疾女极力阻拦,意思是:这位老人爬这么高的山来,喝瓶水算得什么,不能收你的钱。两位乡人拉扯一番,令我大为感动。临走时,也要了瓶矿泉水,丢下十元钱转身离去。
一路无游人为伴,但峰徊路转,景象万千,又有凉亭碑廊,秋叶纷然,倒也不觉乏味。我终于登上了山顶,将两位香客远远抛在了下面。
两千多级石阶终于走完了,想起那些不留名姓、默默无闻的筑路石工,我不禁肃然起敬。登山尚且艰难,筑路谈何容易?比起某些好吃懒做的和尚,这些筑路石工对寻求心灵慰籍的信徒是不是更有益啊?
山顶范围并不大,除寺庙建筑之外,周边仅剩余数米宽环形山道。与其他寺庙比较,各殿建筑大同小异,唯钟鼓楼未曾见过。据出庙门的眼镜和尚说,主持智彻正在殿内。急忙进殿拜见,坐叙片刻。
日头已偏西,不便在山顶耽搁,遂拜辞智彻法师及众僧,匆匆下山。回望大历山,法藏寺已隐于苍翠。追忆钟鼓楼下,银杏林枝繁叶茂,金灿灿使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