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类型的两大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9:35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性格特征,和他成年后的性格特征区别不大,这句话是符合心理类型理论的。不仅如此,荣格,还有后来的布里格母女都认为,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具有某种性格倾向。布里格把人们的性格类型分为八种四对,每一对都是两分法的划分,一个人不是这一种,就是那一种,两者只居其一。
这四对气质行为分别是:
○外向型与内向型
○实感型与直觉型
○情感型与理智型
○独立型与依赖型
为什么有的人性格是内向的,而有的人却是外向的?
为什么有的人很独立,而有的人则非常依赖?
人们的性格类型到底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类型都是先天遗传下来的,但在童年时,人们的性格特征深受童年遭遇的无形影响。虽然,性格类型是先天遗传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性格类型有所调整。因此,荣格认为,人们的性格类型有两个根本特征:第一,性格类型的产生是先天遗传的结果;第二,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
性格类型既然是遗传的产物,那么,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问题时,就要扩大分析的范围和视野,从这个人自身,扩展到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之中,也就是说,性格问题并不是"自己"的,某种程度上,性格问题是"家庭的",和他的童年抚养和教育经历密切相关。只有扩展到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才能真正找到性格缺陷的根源所在,才能全面地找到导致性格扭曲的因素,从而全面和科学地消除它的现实心理问题。
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这就是说,后天环境下,人们依然可以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缺陷,我们不是遗传性格的无可奈何的接受者,也不是人生的全然被动者,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系统型的性格训练,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性格缺陷,连续不断地激活自己的内心能量。所以,即使确定了自己的性格类型,人们依然可以积极地进行优势性格训练,有效地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
性格类型能改变吗?
后天的性格塑造是可能的,也是积极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可以在性格类型上"改头换面"呢?内向型性格的人"变"成外向型的人,人的肝脏可以移植,叫"换肝手术",那么,人的性格能不能换一换呢?
性格类型是遗传的,同时,人又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每个人的童年遭遇都是独特的,成人后的经历也是多样性的,后天的境遇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比如,巨大的生活创伤、人生变故、职场危机、大喜大悲……又比如,进行优势性格的系统训练等,这种客观环境的经历和体验,会给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带来变化,但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类型。
一个外向性格的人会常常陷入抑郁,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外向的人;一个内向性格的人也常常会表现为很活泼,但他的内向本质不会改变。16型人格中的四对气质分类,每一对--外向型与内向型,实感型与直觉型,情感型与理智型,独立型与依赖型--人们必居其一,不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比如既外向又内向,这是不可能的。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一个性格例子,主人公叫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晚上,天降大雪,王子猷从梦中醒来,睡不着了,便起身去喝酒。透过窗子一看,四下里一片白雪皑皑,王子猷见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戴安道。雪夜里想起故人,王子猷很感动,马上出门,雪夜里,王子猷乘坐小船去找戴安道。来到戴安道的门前,王子猷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身就往家走。别人问他,你不是去看戴安道吗?怎么突然往回走呢?王子猷回答说,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必非得见到戴安道!
王子猷的性格特质是外向独立型,疏阔爽朗,随性而发,他想起朋友,哪怕天黑下雪,他也立刻动身。一路舟车劳顿,身心疲惫,到了目的地戴家门前,兴致没了,他就掉头而回。王子猷看望朋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友谊之乐,兴致没了,自然就不进戴门了,心灵快乐的源泉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处。
还有一个性格对比的个案,古代知识分子科举考试落榜,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人生的重创,但是,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同一挫折,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唐代有个读书人叫李廓,落榜了,写了一首诗《下第》: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面对落第,内向的人非常自卑("自嫌身"),长时间摆脱不了内心的极端痛苦("尽是添愁处")。可是外向的人态度有所不同,比如,唐宪宗时期,有个读书人叫窦巩,性格非常外向,豪放洒脱,进京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他也写了一首"落第诗"《放鱼》: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到禽鱼亦感恩。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窦巩落第了,没有李廓诗中的自卑和长久的痛苦,认为人生漫长,大路四方,不必死拽着科举一条道路,这种人生重创后的豁达,真正是源自于窦巩的外向性格。一个外向的人,日常生活举止不必多讲,即使遇到了重大挫折,也不会沉溺在悲痛和自卑之中的。
性格类型,是每个人无法掩饰、无法捏造、无法伪装的,是每个人的本性显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换性格"是不可能的。窦巩外向,遇到失败,依然心胸阔达;李廓内向,遇到同样的失败,就没有窦巩的洒脱,终日悲痛,自怨自艾。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在他出生之时,就固定下来,在一生中都难以改变。
荣格的面具,庄子的愤怒
很多人都希望能改变性格,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能改变什么呢?只有顺应自己的性格类型,结合外界条件,通过后天的自我心理调整和能力学习,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尽可能地适应客观环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去参加中学的同学聚会,碰到一个几十年没见的初中同学,现在的他和几十年前的"他",性情大变,从前是急性子,现在是慢性子,在学校里是个暴脾气,如今,却温文尔雅,性情大变,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性情大变,荣格称之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通俗地说,就是"人格面具(persona)"。在荣格看来,"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它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人格面具"都是一个个非常美好的含义,如宽容、无私、忠诚、坦荡、淡泊、宁静、优雅、成熟、大气、热心、慷慨……只是,这些并非内在的性格特质,而是"表面人格",美化自己的行为、举止、态度,只是调整自己的外在表现,可以给他人留下一个高尚优美的印象--即使这个印象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人们带上"面具",一方面是积极的,俗话说,进入职场需要"磨磨棱角",一个本来易怒的人变得和缓了,一个本来狭隘的人变得宽容了,一个本来敏感的人变得忍耐了,一个本来懒惰的人变得勤奋了……这些调整是积极的,能够让你与他人和睦相处,特别是与那些令自己讨厌、嫌恶、憎恨的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帮你获得社会性的认同,让自己被他人、组织、团体环境所接纳。另一方面,戴着面具的人际交往,会让虚伪、做作、欺诈和厚黑之流泛滥,古代哲学大师庄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之期;人着貌厚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比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慢,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列御寇》)
在庄子看来,人太虚伪了,了解一个人比知天还要难,天有四季更替,还有规律可循,可是,人却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看上去憨厚的人,实则骄横无比;看上去成熟,实则愚蠢;看上去脾气温和,实则性情暴虐;看上去对自己恭敬,实则是轻视自己;看上去淡泊名利,实则利欲熏心。庄子对这些虚伪的"面具"非常愤怒,可是,他又无可奈何,毕竟,"人格面具"是展开社会交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