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季 游 苏 州 - 闲居江苏 - 华声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31:15
雨 季 游 苏 州
酒竹 发表在闲居江苏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38-1.html
发表时间:2006-6-1 22:00
苏州即将进入霉雨季节,这时候游苏州能体会到庭院深深、小家碧玉的真谛。
本帖简要介绍苏州的部分名胜,供需要的版友参考。
1、苏州曲园(俞樾故居)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 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樾(1821-1906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 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 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 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 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 师。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 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 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 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 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勾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 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 ",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 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 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 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 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 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 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 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 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 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 直堂、春在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 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 、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 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 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 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 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 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 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 下一步整修规划。
2、苏州柴园

柴园位于醋库巷4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
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等。东部住宅存门厅和堂楼,楼前是库门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题“嘉门善祥”砖细门额。
3、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现为佛教活动场所。唐诗人张继途经枫桥,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如今每到新年,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
寺院古又称枫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旧名妙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更名为寒山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僧法迁重建寺院。该寺曾多次毁于站火。现存殿宇多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进行全面整修,并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蓝楼于寺中,恢复“枫江第一楼”旧额。1995年,建于寺后逾42米的五级四面楼阁式仿唐佛塔“普明宝塔”落成,成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1.06万平方米。大雄殿正中设须弥座,上供如来佛坐像,左右立阿难、迦叶胁持。两侧沿墙列坐鎏金铁罗汉十八尊,神态各异,为明代成化年间所铸。左右设钟鼓,钟系仿唐式青铜乳头钟,是日本人士于光绪三十二年送来供奉的。
门票:15元
公交:火车站乘17,24路。汽车北站乘24路可到
4、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口吃-结巴-怎么办 ·泌尿顽疾--疱疹治疗新发现 ·极品搞笑图片大全 ·热血男人最爱看的图 ·漂亮美眉最多的地方 ·汽车音乐发烧专业CD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2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让我们走进木渎,走进数百年前的私家庭园,品位那份失落的古典和优闲……
【历史悠久】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0年8月划属苏州市郊区。1958年划归吴县,为县辖镇。
【人杰地灵】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西南距太湖5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汇,灵岩、天平、狮山、横山、尧峰等吴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环天然的绿色屏障。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群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也许是得山水之灵气和受悠久历史文化熏染的缘故,木渎名人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燮、沈德潜、毕沅、冯桂芬、叶昌炽,以及近现代沈寿、唐纳、严家淦、王为一等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木渎,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物华天宝】
水乡沃土,物产丰富,四季食品,层出不穷,如乌米饭、青团子、厥菜、马兰头、甜酒酿等,各具乡土风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鲃肺汤”饮誉四方。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
木渎又是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民俗风情】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回复于 2006-6-1 22:03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3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苏州,别称姑苏,自古以桥梁之盛闻名内外,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攸攸千载的苏州,在那久长的历史岁月,到底建下了多少座桥?这确实难以探究。
然而,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作过描状:「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可见,远在唐代,这里就已 经是一派小桥众多,景色迷人之地了。
小桥,它繁荣了经济、孕育了文化。它牵萦着人们的心:苏州的桥,有着它美丽的命名:以人称者:陆侍郎桥、周太保桥、李师堂桥、三太尉桥:以事物称者:渡僧桥、饮马桥、剪金桥、过军桥:以方位称者:吴县东桥、子城后桥、朱舫宅前桥、雍熙寺西桥:以祝愿、祈祷称者:升乎桥、普济桥、积善桥、乐安桥。它还有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乘渔桥,古代有二贤者,一法海,一琴高。一日,两人路过桥头,见绿水河中有鲤鱼丈许,头角、腹足、鼓翼蝙踵。琴高奇之,入河跃鲤背、谁知,大鲤竟腾然飞去……。琴高由此羽化而仙。落瓜桥,宋初,吕蒙正落难苏州求乞。一曰晨至醋坊桥处,见一农夫担西瓜两姜,急急东行。忽一瓜坠地,蒙正捡瓜呼喊,农夫见乃一穷书生,将瓜遗之。蒙正与旧感激。正捧瓜上桥,却又坠地,瓜成碎片可以这么说:苏州的每一座桥,都有着它独自的风姿与神韵:古风质朴的乌鹊桥。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原来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魏魏耸峙,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据史书记载:
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登高远眺,似两巨龙静卧。每当黄昏来临,乌鹊桥则又一番别样景色:月色之下,莹莹折折、通体透明、如琼雕玉凿,颇为壮观。对此,历代诗人墨客无不竞相吟咏,一抒情怀。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徐有「乌鹊桥如夕带阳」、「乌鹊桥高校秋凉」的诗句外,在「三月三日闲行」中,还有「黄鹤巷口莺欲语,乌鹊河水水欲销」佳句。对它真可谓情真意笃。
宋代杨备在「上元诗」中则写道:「月明星移水照天,南飞鸟鹊影翩翩。」明人高启也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吟咏。
乌鹊桥,它创造了多少诗情画意:历尽沧桑的乌鹊桥,随看历史的变迁也几度兴衰、几换容颜。
清初民末,进行过一次大修整1934年,为方便交通,修整中改建为乎桥:1987年,从实情出发,再度拓宽翻新,为了不损古风,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拱 。
因此,今日的乌鹊桥,是仍保持其原来风貌而不失苏州一处景观的。是的,在晚霞铺天,整个乌鹊桥透明形红的时候,你站立在桥上,能不情思 绵绵嘛?
声名遐尔的枫桥可否这样认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使枫桥添翅远飞、声名遐尔呢?看来是可以这样认定的。它不但从此由「封桥」更名「枫桥」,并且还有明代诗人高启的「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 最有名」诗句左证。
枫桥,在苏州阎门外七里之遥的枫桥镇。
它置身于运河枫桥湾,与寒山寺前的江村桥遥遥相对。双桥都呈月牙单拱状。它始建年代已难考定:咸丰十年被毁后,千清同治六年重新修造。据「寒山寺志」!这里为古代 水陆交通要道,因当年设有「粮卡」,当「皇粮」北运经过此处,便封锁河道,禁止它船航行,以保障皇粮通畅;因此得名「封桥」。南宋范成大 编纂的「呈郡地」记载:「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往来之客经由,未有不想之桥面题咏者」。在所有的题咏中,我想当首推「枫桥夜泊」,可以说, 自唐以来,代代传诵,脍炙人口。
当今,不仅在中国妇糯皆知,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也已经几乎深受千万人所吟咏喜爱了。
明代嘉靖年间,由阊门至枫桥一带,就已被称作「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东西」的商业繁荣之地。
当时曾流传一首俗谚:「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然而清政府武备不修,海防废弛,因此,倭寇常来骚扰;为有效地防御外患,苏州人民在枫桥东首又筑起了一座耸立四周的高楼 ,称为「铁岭关」。
从此,桥关相结,扼守镇西,大有「一去当关万夫莫 开」之势。
春雨霏霏,古运河湾处,枫桥横卧,雄关魁伟,流水环环,舟揖鳞集;近处,六朝古剎寒山寺,幽净地栖息在曲曲折折的黄墙之内,壮严肃穆;再放眼远视,古老的苏州城在一片烟雨云蔼之中,蒙蒙拢拢、迷迷茫茫 ,好一幅水印彩画。
这景象,真难使人忘却。
哦,毋怪古人要作如此感谓「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惟有别时令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了。
高耸峙立的吴门桥,座落在苏州仅存的古城遗址,也是全国仅有的水陆城门盘门(盘门)始建于吴王阖板元年,初名蟠门,门上列有蟠龙,以示镇压越国。
后因水陆萦回曲折,而称盘门。
另外,它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宋绍定中重建,明正统、弘治以及清顺治、雍正、同治时相继重修重 建。
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两侧间壁上刻「同治十一年壬夏四月,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字样。
吴门桥是苏州市内最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桥圈跨径十四米、高四米,桥身顶狭下宽。
顶部四点九五米,底部五点七米,建筑家以为,这样是 求得桥体的稳固。
它全用金山石砌成,两端石阶相接,每端达五十阶:中间拱峰高耸。
据说,旧时行船,在苏州的这么多桥中,惟有经过吴门桥可以不落篷。
因而,即便壮男少妇,一气奔上桥头,也得气喘叮叮,更况老妪赢翁?吴门桥如今不仅是古运河上的通路要道,而且是苏州重要的旅游胜地 。
它与盘门水陆古城门、瑞光宝塔已构成苏州城西南风景旅游胜区。
近年,凡来苏州旅游的中外客人,很多都希望趋车前往,以一睹「盘门三景」之丰彩而为乐事。
小巧灵珑的引静桥,被人称作古桥中的「小家碧玉」。它座落在十全街的网师园内。
网师园,由地不足十亩,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称它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自古造园,须得天下自然风光,有山当有水。
有水,则理水:
理水,则造桥。
园林造桥,常以梁武板桥为主。
因何?拱桥势大,多见于水面开阔处,与庭园不易协调,一般不采用。
可引静桥不然,偏偏造成了一座微型的石拱桥,可谓独具一格。它宽40.94米,长2.5米,跨度1.3米,拱顶厚0.2米,石拱栏高0.2米。虽仅一步之长,但石拱古桥所具特点一应俱全,真是「麻雀虽小,五脏皆备」。不能不说是园林中拱桥成功之范例。
苏州的许多园林,都以水池为中心,环池缀以亭台楼阁,花木山有。网师园亦然。引静桥,建于「小山丛桂轩」之侧,它与「渥缨水阁」「射鸭廊」等皆涉水而筑。它们与低临的水池正好巧妙地组合成了一个特殊的天地。
风姿绰约的引静桥,便成了这「天地」中的「小家碧玉」。
由于布局紧凑,引静桥小中见大;由于桥小,引静桥也就使那一池春水更加开阔;由于水池的东南和西北隅各有一条曲折延伸的水湾,便又觉水池有波光延延、源头绵绵不尽之意。
由此可见,造园者匠心之独到。
可以这样说:引静桥在整个网师园的景致中,是以其独特的风姿而起着画龙点睛之作 用的。
夜深人静,月色中天,当妳一人伫立这引静桥上,环视周围景色,俯砚池中悬映的圆月、静桥、人影的时候,你能不感到这就是一种情景交融?气势壮阔的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芦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
横卧在距苏城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居此,后宅陷为湖)之间的玳玳河上。
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819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
现在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立。
宝带桥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富重地。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随杨帝开凿江南大运河, 将江淅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
到唐代,潜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酒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牵是很困难的。可是,牵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牵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贾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
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则徐主持 维修过一次)1956年9月,在古桥西侧,又新建一座与它平行的公路桥。
这样,不仅减轻宝带桥负荷,还为游客从侧面欣赏古桥提供了方便。
贾带桥桥面宽阔乎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全长317米,宽4.1米。 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
桥挽成喇叭形,下端宽二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 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担塔剎也均以石块列成。每级八面,各设佛禽,盒内镛有佛像。在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及塔一座。
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牵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术上,它使用 的是柔性墩。这样,可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也不同于芦沟桥的条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结合两者之优的「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是极罕见的。
「借得它山有,还摒石作梁。
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
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
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
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它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 肩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澹台湖水绿如油,宝带桥乎匹练浮,好种唇挑三万树,年年花里作春游。
「春光明媚的季节,在桥上纵目四望:东西两边大运河和澹台湖,水波荡漾:远处上方山,古塔藐魏树木葱翠:四周原野,华花金黄、桃花粉红,麦浪滚滚。春风中,怎不昨游人要带几分醉意?
桥,架于水上,立在自然:它不仅使自己成了大自然中一员,而且点缀美化了与它日夜相伴的大自然。
苏州的名古桥,实用、艺术:它和谐地 勺千姿百态地屹立在那水乡古城。
在造型上,它多变化:有的弯曲如新月初出、有的平直似鸟翼乎展:或给人以轻巧、或给人以刚健,或给人以温 和。
在环境上,它协调增并:这些名古桥,不仅融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而且还给人联想,令人心醉。
像「枫桥夜泊」「吴门三员」等等就曾醉倒过许多文人墨客,迷恋过多少画家的心:它,还附有自己的建筑、石雕、石碑等等。
这些,不仅成了今日历史的佐证,还往往与民间风俗,袖话传说等等密切地关联着。
苏州名古桥,在历史的长阿中,渊源流长!
回复于 2006-6-1 22:08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4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位于临顿路边东花桥巷的汪宅,虽然,居住在里面的居民已经把它肢解得七零八落,但仍能看出原来颇为幽雅的苏式庭院布局。曲径通幽,花草滋蔓,精美的砖雕门楼更像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灰姑娘,在寂寞中任凭岁月的风雨消融着自己美丽的容颜。出于对砖雕门楼的好奇,又探访了大石头巷吴宅内的“四时读书乐”门楼和卫道观前潘宅内的三座砖雕门楼。惊异地发现苏州的文化积淀真是无处不在,不经意间也可使苏州人自豪和夸耀。于是作了一次粗略的调查:砖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用于民居,是在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浮雕图案。通常装饰在建筑物的门楼、照墙、尾脊、榫头等上面。它不仅包含着人类丰富的审美感觉和精神寄托,也反映出中国建筑艺术注重生活情趣、贴近生活的风貌。苏州的砖雕是南方地区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简洁、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南方之秀”由此而誉。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可以说,雅俗共赏是苏州砖雕的一大特色。苏州著名的砖雕门楼,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第一门楼”的网师园万卷堂砖雕门楼,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雕刻细腻入微,风格秀丽而称绝;东山雕花大楼内的砖雕门楼,以层次丰富,意境深远,手法多变而闻名,是继康乾之后江南砖雕艺术的代表作,被誉为“江南第一门楼”。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深藏在苏州大街小巷历代状元、富商庭院内的砖雕门楼亦同样雕琢精美,赏心悦目。

大石头巷吴宅内的“四时读书乐”门楼,有关文物专家认为堪称苏州现存清代砖雕艺术的代表作。它的上枋以福禄寿三星高照为主题,雕有王母、鬼谷、麻姑、刘海、东方朔等神仙及猴、鹿、蟾等动物;下枋以元代翁森《四时读书乐》诗为题,自东而西雕四组人物,构图取园林背景:第一组,雕琢一幢船舫式的小轩,湖石峰壁,绿草滋长,一峰突兀,上刻“绿满窗前草不除”句。轩内有一素服书生,另一书生头带方巾,仿佛吟诗状,西栽桃树一棵,叶绿花红,点出春意;第二组,曲墙漏窗,月洞门开,湖石假山,一方亭翼然,山峰突起,上雕“瑶琴一曲来熏风”句,池水曲桥,书童穿廊而来,厅前有榭,榭内有几,上陈弦琴,古书茶盏,一书生靠椅而坐,手持书本,一书童手执长柄羽扇为之拂暑,榭旁梧桐枝叶茂盛,显然夏意;第三组,卷棚式堂榭,曲栏园林,轩边竹篱,菊花盛开,轩墙外沿刻有“起弄明月霜天高”句,一长者站立院中,一童仆折身采菊,轩前枫树叶丹,点出秋意;第四组,雕刻一书斋,柴门虚掩,书生在内伏案苦读,丫环扇炉煮茶,上刻“数点梅花天地心”,墙外寒梅怒放,点出冬意。四组画面,欣赏起来犹如在看山水人物画长卷,又仿佛是木刻版面的意境。钮家巷潘宅,原主人是赫赫有名的苏州状元潘世恩。他连仕乾嘉道咸四朝,相国二十年,在汉臣中可谓“贵极人臣”。他在嘉庆六年为奉养祖父,遂回苏购得钮家巷顾氏凤池西部,修治为第宅。原为三路六进,称“太傅第”。宅内原有三座砖刻门楼,雕琢精良,均为康熙年款,可惜全毁于“文革”中。现该宅已部分整修,辟为书场对外开放。潘宅在太平天国时期,一度成为英王陈玉成的暂居地。苏州历来读书之风很盛,求取功名的意识强烈,有“家家礼乐,户户诗书”之誉。在清统治下的二百六十七年,苏州一府就有状元十九名,学风的昌盛可见一斑。砖雕图案自亦要在这方面有所反映。其典型代表,如汪宅的“状元游街”砖雕门楼,即是一例。汪宅坐北朝南,共三路六进,主体建筑由中路铺开,门厅、轿厅及三进楼厅,后为庭园,残存有湖山假石,池水花草,总体布局和木构造仍保留着古朴的清代建筑风格。厅前朝北的砖雕门楼,有康熙十年的款,全部采用深浮雕技艺,上枋雕“状元游街”场景:前面持锣者鸣锣开道,扛旗的紧随其后,新科高中的头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气宇轩昂,春风得意的骑着高头大马,并辔而行;马旁衙役撑着罗伞,罗伞随风飘扬,一派金榜题名时的得意和自在;背景隐约雕有街巷和看热闹的人群,呈现一幅清代百姓看状元游街的亮丽风景。这还不算,下枋再雕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使之上下呼应,成为旧时寒窗苦读的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
前面说过苏州的砖雕装饰还讲究名人的书法题刻,或篆或楷或隶,无不呈现吴门书派秀润流丽的风格,丰富了苏州砖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字碑题刻一般是四个字一组的词语,文辞华美,蕴意丰富,如“藻耀高翔”“松竹含苞”“春晖朗然”“贤冒文明”“令德贻芳”“桂馥兰香”等。状元题刻也不少,如盛家带一砖雕门楼,字碑是清乾隆时的状元石韫玉题“春晖朗照”,字迹潇洒温雅;五爱巷10号一所砖雕门楼,上下枋皆素面,简洁朴素,字碑是同治状元洪钧所写“燕翼相承”四字,秀润流丽,风流倜傥。洪状元因和赛金花的姻缘而颇有传奇色彩,至今临顿路悬桥巷27号的洪宅遗址仍在,供人凭吊。
时下,正有一股怀旧风,也许不久,苏州的古宅连同它的砖雕门楼,也将成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修缮和保护,任重而道远。穿越历史,走向未来,街坊改造,道路拓宽,寂寞中的砖雕门楼,何去何从?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化的创造,如何才能在发展中相融合,我多了几分忧虑,更多了几分企盼。
回复于 2006-6-1 22:10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5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从拙政园廊桥“小飞虹”西行,循河再向北一拐,绕过湖石假山,眼前顿会一亮,一所秀丽静美的建筑出现在面前,它,就是香洲。
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舫”式的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它的身姿倒映在水中,越发显得纤丽雅洁。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登“船”是由三块石条组成的跳板,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天地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前眺倚玉轩,左望见山楼,右顾小沧浪。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天寒地冻,这里照样是鸟飞鱼翔,胜似春光。舫西是船尾,有小门通往玉兰堂后,门楣题额“野航”两字,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诗意,点出了景观主题。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额,后人还专门题了跋。拙政园中的这条旱船,不仅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还能使人感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香洲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楚辞》)芳洲上长满了香气四溢的杜若,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道德清高之士。现在香洲的船头船旁,盛开着红荷白莲,香气四溢,借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颇为得体。
“舫”在中国园林里是可以经常看到的,苏州人又叫它“旱船”、“石船”,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也不分南方北方,苏州的狮子林、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里都有。它的外形尽管千姿百态,但都是精致秀丽,构成一景,在选址上很有讲究,通常靠近水边,立在最具有赏景视角的地方。站在石舫上看,水上陆上的景色都平添另一种兴致。石舫的出现还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心理追求都有关系,陶渊明回归田园时,心情十分轻松,如释重负。李白在诗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人生在世比作水中行船:顺水推舟、逆水行舟、风雨同舟……从这里,也可以想象到过去园主人设置石舫所追求的理想与审美情趣,他们是借石舫寓意希求,祝愿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康和,尽管石舫并不能起锚出航,更不能乘风破浪。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轩、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回复于 2006-6-3 08:54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6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舫是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堂构。
它一般建于水中或岸边,外部呈船形或仿船形,称为石舫。园中建舫,反映了园主归隐后追求安宁、不受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理求索。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一些石舫不同,狮子林的石舫堪称“异类”。它在创作理念、外观体量,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均与众不同。人们对此褒贬不一,颇有争议。
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园林原来并无石舫。民国初年,富商贝润生买下狮子林后,将荒芜的园林重新修葺。贝家在修建时,部分建筑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建材(如水泥、磨光石子、彩色玻璃等),糅进了西方的装饰风格(如铸铁栏杆),引进了西方风景特色(如人工瀑布),从而反映了民国初年的园林建筑风韵。狮子林石舫,正是这种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石舫位于园西北的池边,东临真趣亭,北倚暗香疏影楼为背景。它的创作方法,一反古典园林石舫的写意手法,而大胆采用追求形似的手法。尾舱共两层。中舱屋顶为平台,可登临眺景。整个造型,酷似现实中的画舫,因而显得与经典的写意山水景观不够协调。它的体量比较大,在苏州各园林石舫中属于“船老大”。为此,有人认为空间显得逼仄,疏密有致不够。在建筑材料上,石舫其实非“石”而仿“石”。贝家特意将建造上海汇丰银行后多余的高级水泥运来,配上考究的磨光石子,采用先进的工艺,制成一艘漂亮美观的“仿古石舫”。
狮子林的石舫,尽管在客观上存在少许不足,但瑕不掩瑜,仍可称得上是成功的。其一,从历史发展上看,狮子林走过了元、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寺庙园林、第宅园林和祠堂园林的嬗变。其造园风格,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任何建筑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苏州古典园林写意山水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和融合西方园林文化的特色,正是狮子林区别于其它古典园林的独特“个性”。其二,从整体布局上分析,石舫自有丰富景观层次,设置障景功能,增添园池深邃感的妙用。选择扇亭为基点往北眺望,石舫可以部分挡住暗香疏影楼,起到过渡作用。如果拆去石舫,就会使体量较大的该楼突兀在水边一览无遗,效果反而不好。其三,从实用功能上把握,此石舫并不是退隐的象征,而是一处实用的宴饮之所。贝家有厨师擅长烹饪船菜,主宾在特定的石舫载体上享受船菜,正是富商追求高雅就餐环境和氛围的一种生活方式。石舫之所以造得比较大,显然可以满足宴饮空间的需求。而它的另一个“隐性”功能,却被人们所疏忽。其主题,我们可以从飞瀑亭中屏刻《飞瀑亭记》中发现。园主曾有一段时期久客海上,为了不忘大海的涛声。便在园内暗设机关,建造了巧妙的人工瀑布。其旁建亭名“飞瀑亭”,题额为“听涛”。而石舫在充当“食船”作用的同时,显然还可以“近瀑楼台先得涛”,兼具“海轮”的功能。如此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从以上三个方面把握狮子林的石舫,我们能体会到建筑大师精心打造“石舫”这一狮子林名片的良苦用心。
回复于 2006-6-3 08:55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7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石舫是园林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建筑,底部通常用石砌建,故名石舫或石船,俗名旱船。
因为永远不会移动,又称止舟。石舫的诸多别称中,最生动的要数“不系舟”了。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仔细体味,园林中的许多建筑是有生命的,也有自己的个性。禅屋是出世的,石舫却是入世的,甚至是玩世的,确切地说是隐逸玩世。杨维祯《书画舫记》云:“天,一大瀛也;地,一大舫也。”并借顾瑛的嘴说:“予知居舫,而不拟闻大道于舫之外。”大意是宁愿在舫这样的凡间做人,而不打算在舫之外的仙境得道。石舫似船,却是屋,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想象和浪漫色彩的建筑。中国人是很爱船的,古人把建筑建成船状,满足了人们游、赏、居的要求。其型制有两种:完全建于陆地的船厅和半建于水中的石舫。园林之中,这两种建筑和亭、台、楼、榭互相呼应,和谐而又得体。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国人更多地形容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融合为一体。只要到苏州园林里去走一趟,看看这两种船型建筑,你就会对“凝固的诗”有更深切的理解。
比如在怡园,略过其他景致,在长廊尽头,就有船厅建筑“石舫”,此处的“舫”,船厅而已,其实叫“白石精舍”,原有的室内家具均系白石砍削而成,故名。内呈船形,有石台、石桌、石凳。两侧和合窗可以放下遮风,也可以撑成三十度角半开着通风,这和旧时讲究的船只如出一辙。窗下是一溜石制长凳,很容易想起幼时乘船的经历,也是趴在这样的长凳上看往来的船只,波浪在船舷边涌上涌下,远处的景物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要使劲从窗口探出,回头才能瞥见落在身后的一切。你可以在这里的石头长凳上假寐片刻,想象自己卧波而行。
舫原指并连的两船,《尔雅?释言》说“舫,舟也。”郭璞注:“(舫就是)并两船。”离开“白石精舍”,经过蜿蜒的复廊,沿廊西北方向行,曲曲弯弯地逶迤经过南雪亭、藕香榭、碧梧栖凤,到了面壁亭,漂亮的石舫建筑“画舫斋”已入眼帘,她宛如轻舟由西驶向东。你可以看见“画舫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头舱”,俗称“纱帽顶”,一侧搁有石条跳板,中央设有石桌石凳,在这里和朋友一起喝茶,全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二是“中舱”,左右各有十六扇冰裂纹长窗,畅畅亮亮的。中舱一般立一堂屏窗,分做内外两舱,“画舫斋”并不阔长,所以屏窗在中舱底部,上面配了十六幅书画。虽是一舟,却无船身狭小、没有回旋余地的窘迫;三是尾舱,有两层小楼,你若登楼观看,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楼名“松籁阁”,歇山顶状如鸟翼飞举,古人用鷁指代船,这是一种水鸟,羽毛苍白色,形状比鹭大,善于飞翔。古人常把它画在船首。想象一下,你乘着“画舫斋”如鷁一样地飞翔在风波里,很自由畅快吧?拙政园的石舫“香洲”,高且大,官模官样。怡园的“画舫斋”与之相比,显得小而可爱。“香洲”的尾舱砖额有“野航”两字,一直感觉“香洲”航行是官家巡察,“画航斋”才是野航。你看,画舫泊于抱绿湾,乘船再行片刻,就可到假山丘壑间,站在画舫船首,可见石崖壁立,古藤翠萝攀附于奇峰怪石之间,山径在群山间上下盘旋,上有“螺髻亭”,下有“慈云洞”。眼前有山,船下有水,野趣在焉。“画舫斋”有吴中明清的文雅,可以想见旧时,浮画舫,听笙箫,小桥门外绿阴笼。在这样的船上,是不必看《十三经》的,看晚明小品为宜,邀林语堂先生小住的话,他一定会在舱内供奉一帧李香君画像。顾子山造园之初,石舫之北种广植古松,池岸遍栽红色樱桃、紫色紫薇、粉色杏树,黄色腊梅,花开四时不绝,落英缤纷,松荫满径,是园中最为幽绝之处,曲园老人摘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碧涧之曲,古松之阴”之句,篆其额。昔园主人曾赋诗:“如舫葺空斋,临池俯高阁,日夕听松风,置身俨丘壑。”说的应是这种境界。
其他园林中有石舫的地方还很多,坐卧舫中,感荷风四面,闻清香徐来,可以放飞心绪,兴寄烟波,有如置身琼岛,舫,绝对是做梦的好地方。

退思园,是苏州园林散落在江南同里古镇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或是晴天丽日或是细雨迷濛,带着不同的心境独步于园中,最能启发遐想、撩人情思的莫过于她的旱船和闹红一舸这两艘船了。
栖泊在中庭的一艘有头无尾的船型建筑就是旱船,船两侧有高大的白玉兰和广玉兰各一棵。据说这树是主人任兰生当年造园时亲手所植,其意园主名有“兰”字,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异曲同工。再者是园主当时心境所至,身为朝廷三品重臣,无数次奔走于黄河水患堤岸、解囊赈灾,遭人弹劾返乡“退思”,为证明自己做官的清白和心地无私的广博,“白”和“广”就不失是园主向朝廷、向世人隐喻的一种呐喊。
挑一个晴天丽日的下午,在这旱船里消暑纳凉,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因旱船四周的窗或门都是用活络榫头相配,可启可卸。两棵高大的玉兰树把整个船身蔽护在了绿荫之下,窗门外无处不是绿幽幽、翠莹莹的。特别是船的正前方,配以由假山、小树和奇花异草等组成的景致,若伫立船头,给人的是种行舟归岸的踏实感觉。这不正是一位半生仕途、疲惫归乡老人所渴求的安宁与慰藉吗?旱船两侧分别是坐春望月楼男女宾朋的卧室和冬景“松竹梅”岁寒三友茶客室,这印证着园主待客的周全和热忱。
坐落在后花园回廊边的闹红一舸,在后花园最醒目处,这是园主寄情、好客的最好见证。闹红一舸是艘静泊于花园碧池中央的石船,有船头船身,也无船尾。这是否喻示着一位仕途受挫的朝廷大臣,对自己造福一方百姓责任未能终结,所呈现出的无言遗憾?闹红一舸是花园的主景,也是影视、游客所至时的必摄之景。船周围傍以太湖石,似正乘风破浪翻卷起的朵朵浪花。据年长者回忆,在船的前方,古时就是一条通贸之河。可见“退思”的园主无时不在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天际远舟,重踏那方让自己牵挂不已的土地呀!两年后,园主官复原职时适逢黄河决堤,日夜劳累的他,没等荣归故里,在闹红一舸邀友品茗赏月,就卒于治理黄河的大堤上。
在雨天很少有游人光顾的时候,静静地去闹红一舸坐坐。看到、听到的将是树木扶疏滴翠,碧池中景鱼喁喁私语。这抹天籁音色,带给你的将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宁静与淡泊。
回复于 2006-6-3 08:58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8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塔影巷坐落在古镇木渎的中心地段。这条才半截子、东西走向的小浅巷,不过二百来米长,西临下沙塘河,东出原吴县体育馆与木东公路相接壤。小巷全无依水傍河、“小桥流水”之风韵,也没有什么“名人建筑”等可以炫耀,可说极其普通。然而却被冠以“塔影”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巷名,其深刻的景观内涵,在古镇却是为数不多的。此巷名是否真的与“塔”有关,还是别有意思?这些,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不一定清楚了。
记得在六十年代初,塔影巷只不过有现在的一半长,处在古镇市梢头,即所谓的镇乡交界处。现在小巷向东延伸的路面,原是一大片桑园。如今的体育馆后面则有一个池塘,处于整块桑园的包围之中。池塘虽小,却颇具特色,一泓池水,清澈透明,不溢不涸,常年碧绿;池边芦苇青青,垂柳依依,四周桑叶翠翠,桑葚累累。池内时有小鱼款款游动,悠然自得。恬静的水面,点缀着几片清香远溢的睡莲,微风拂过,碧波涟漪。其明媚秀丽的田园风光,纯净清新的自然景色,足以令人陶醉。这大概就是看似平常,而又非同寻常的塔影巷特具的诱人魅力之所在吧?但更为奇特的是,在那水平如镜、碧波透明的水面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山峰蜿蜒、绀宇梵塔的倒影。“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在水中脉脉含情,灵岩寺钟楼的绰约风姿随碧波时隐时现,而那高耸入云的多宝佛塔在池面则愈显伟岸。大自然的造化竟然这般神奇!能将远在数里之外的巍巍青山、悠悠古塔倒影于池中,自成一幅绝妙的天然画面。我猜想:这可能就是塔影巷名的由来吧?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上很多事、很多人都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湮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事和更多的人。古镇中许多街巷都拓宽了,改建了。旧时的老屋也大多被装饰新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但身处闹市中心的塔影巷却没有多大变化,在它的西段还保留原有风貌:狭窄的街道,由六角水泥石块铺就;两边房屋,依然粉墙黛瓦,风雅古朴。遗憾的是那一池神幻莫测的碧水已不复存在,古塔犹存,塔影何去?思之幽幽。
幸而一种古老的幽静仍在塔影巷慑人心魄,漫步其间,耳畔隐隐传来阵阵丝竹之声,那吴人乡音,仿佛从远古传来,人间仙乐权当天籁,塔影巷一如往昔!
虹桥晚照
回复于 2006-6-3 08:59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9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虹桥建自宋代,位于原古镇中心区的斜桥西面,同跨于香溪河上,桥北堍紧依山塘古街,南接“书弄”。虹桥的外形结构与斜桥相仿,同为单孔石柱平板式框架结构,但虹桥礅比斜桥更为狭窄和高矗,更显轻盈和秀丽。其桥面由三块狭长条石拼合而成,两侧护栏及引桥护栏亦由条石圭脚榫接,在桥面正中,护栏外侧、桥礅石上均镌有简单的浮雕图案。其用材十分吝啬,但构筑精巧,拙朴典雅,恰到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虹桥南北桥畔两侧均做有踏垛,尤其桥北堍两边的河埠石级在左右逼仄的左右高墙之间显得十分陡窄,宛若云梯亦似一线天模样,令人难忘。“雨余霞绮落云间,绚作晴虹跨碧湾。好在红栏高处倚,举头无限夕阳山”。这是清代诗人吴溥对虹桥一带景色十分形象的描绘。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列于木渎十景之一“虹桥晚照”的奇异景观。
每当夕阳西沉之际,如若你拾级登临于虹桥之上,举目西眺,但见两边粉墙黛瓦的民居依水而筑;参差不齐的河埠踏垛蜿蜒曲折;看远处天水相接,西坠的太阳像一个发光的火球,闪烁着耀眼的霞光,其余辉倾泻着缤纷的色彩,染得几朵神奇缥缈的浮云如鲜艳夺目的彩缎。余霞嫣红,细浪跳跃,清澄碧透的香溪水与错落有致的屋檐,仿佛都披上了一袭朦胧的朱纱。倘若是雨后黄昏,其景色则更为绝妙,那落日就像是水洗过一般鲜亮,落霞绮丽,远山近树都沐浴在一片温煦的霞光之中,而融入其景的虹桥亦如一练飘落人间的彩虹,临空横卧,流光溢彩,如梦如幻,令人遐思。至今到古镇旅游的人们都喜欢在日坠时分于虹桥逗留,对此“虹桥晚照”百看而不厌。
回复于 2006-6-3 09:00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10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到苏州不可不去观前街,到观前亦不可不去玄妙观”。千年古观玄妙观座落在苏州古城中心,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据说这里曾是吴王阖闾的故宫,历经千年兴衰,公元一九九九年,玄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整治。
姑苏第一街——观前因地处玄妙观前而得名,观前街经整治更新后,正逐渐成为商业繁荣,街景优美、交通便捷的商业、文化、饮食、和旅游中心。
玄妙观和观前街相得益彰,也正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道教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成为苏州著名旅游景点 。
江南著名道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改称为开元宫,宋时称天庆观,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由道士邱长春等人奏请元世祖忽必烈,将金阙寥阳宝殿改为“三清殿”。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玄、元相通,人们亦称之为元妙观,元代吴全节曾有《元妙观》诗道:
皮画壁走龙蛇,池上芭蕉又见花。
北阙恩承新雨露,西湖光动旧烟霞。
春风日长元都树,秋水星回碧汉查。
修月功成三万户,蕊珠宫里诵南华。
玄妙二字是根据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而取名的,意思是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深奥而又深奥的,但的确正是洞悉万物奥妙的门径。清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圆妙观,民国元年恢复玄妙观之称。玄妙观自真庆道院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堪称江南第一古观。
公元一九九九年,玄妙观进行了修复整治,现有殿堂七座,中路有正山门、三清殿,东路有文昌殿、斗姆阁、寿星殿,西路有雷尊殿、财神殿。观内文物遗迹众多,道教文化内涵深厚,是我国少有的完整道观建筑群,其中三清殿现仍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风貌与特点。玄妙观历史上曾是苏州宗教文化中心,现为苏州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正山门
正山门,座北朝南,是一座五开间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变故,现存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入门迎面即见一块竖头匾,上书“圆妙观”,是清末通州名士沙玉召所书,笔力浑厚,字态端庄。内奉六位尊神,即马、赵、温、王四大元帅和辟非、禁坛二将军,据说为元代所塑。“文革”中该像被毁,后经中国道协黎遇航会长提供画稿,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等精心绘制,由苏州太仓的张文淇先生以壁画的形式替代塑像。后市道协请世代雕塑大师刘国祥重塑六大神像,历时二年竣工,现在正山门右侧还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石一块。这是元代著名文人牟山献(xian) 撰文,大书法家赵孟兆页(fu)书写的 。
无字碑
碑上原刻有明初方孝孺所撰碑文,书法铁划银钩,不同凡品。后燕王朱棣夺位,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宁死不从,被诛灭十族,连所书碑文也全被铲除。此碑高大雄峻,象征着刚正不阿的品质。
五代古井
此井系1999年玄妙观改造时发现,建于五代时期,井中出土器物近30件,多为宋代遗物,其中有9条锡制青龙,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一发现为研究玄妙观的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玄帝朝北铜殿
亦名“祖师殿”,内供北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原在文昌殿前庭,系铜合金浇铸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模型殿,大门朝北。该殿铜色古湛,为明代遗物。
钉钉石栏杆
五代遗物。石栏杆用生铁铰连,似铁钉钉合,民间俗称为“钉钉石栏杆”。栏杆上依稀可辨的图案有“双龙戏珠”、“彩凤展翅”等吉祥图案,雕刻精美,古意盎然。
老子像碑
这块碑是苏州现存画像碑刻中最古老的一块,刻于南宋年间,像是唐代时吴道子所绘,四言六句的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颜真卿的书法,是中国雕刻艺术精品,被称为“奇形异状”。亦名“三绝碑”,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之精品。
三清殿
三清殿是玄妙观的主殿,殿前正中上方有一块一米多长的竖头匾,上书“三清殿”三个正楷大字,系康熙年间太傅金之俊所书,在竖头匾下面,有一块横额,上书“妙一统元”四个大字,笔力苍劲,亦为金之俊所书,但原物已失,现为谢孝思所书。大殿为九开间,重檐歇山式,宽44米,深25米,总面积1100平方米,为南宋木构建筑,屋顶正中是铁铸的三根戟,表示平升三级之意,两端的龙头是宋代雕刻,约3.5平方米。
三清殿内主供三清尊神,即中为玉清元始天尊、东为上清灵宝天尊、西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认为三清皆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故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三清殿作为南宋时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在江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东曲阜的大成殿可与之相比,所以称之为国宝也是当之无愧的。由于三清殿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财神殿
原殿位于东脚门,现移建于此。殿内供奉三位财神: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及关羽。中间的是文财神比干,因其无心从而专司买卖公平,旁边是赵公明和关公。财神崇拜寄托了人们勤奋劳动、公平致富的美好愿望。
靠天吃饭图碑
嘉庆十八年(1813年)立。原置于斗姆阁,此碑由金复斋题记,九相仙诗,阳阴书。
文昌殿
建于清乾隆末年。殿堂格局别致,殿内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两旁奉祀孔子、朱熹。文昌,本为星名,民间俗称“文曲星”,为主宰人间功名,禄位之神。苏州文化昌盛,文士众多,文昌崇拜旧时极盛。
永禁机匠叫歇碑
原在机房殿。明朝中叶以后,玄妙观是纺织工匠聚集之所,此碑的目的是机户仗官府的势力禁止机匠叫歇(罢工)。此碑的发现,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碑文现已被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品。
神仙印石
为明代遗迹。据传石座上两脚印为当年八仙之一吕洞宾所留,故取名“神仙印石”。
鱼篮观音像碑
此碑原在观音殿中。鱼篮观音为观音三十三化身之一,有人称之为鱼篮大士。民间有关鱼篮观音的传说甚多。
寿星殿
亦名三星殿,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福星,即是天官,一身官服,手执如意,专司赐福;禄星,即是禄神,司官职禄位;寿星,又称南极老人、南极仙翁,专掌延年益寿之职。三星崇拜,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社会安定,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回复于 2006-6-3 09:02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11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苏州阊门外西北不远的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虎丘山风景幽奇,至今仍保持“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的特色。山上,千年宋塔“云岩寺塔”古朴雄奇,元代古建筑断梁殿结构隽巧,剑池危崖陡壁上,飞梁渡涧,轩阁临崖。

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公园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为国家级文物,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海拔34.3米,面积282.3亩。“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游览虎丘,古人有“九宜”之说。即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四时皆宜游览。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巍巍耸立天际的虎丘塔更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
回复于 2006-6-3 09:45 

等级:独孤侠
帖子:1942
花生:72 粒
威望:510 点
魅力:8445
注册:2004-11-16
第12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好景,好贴!不顶就对不住我自己,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
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
回复于 2006-6-3 11:25 

等级:大虾辈
帖子:354
花生:33 粒
威望:390 点
魅力:4242
注册:2005-1-31
第13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好景!好帖!好情调!
----------------------------------------------
青柳拂风依湖畔
绿筱带雨湄青涟
回复于 2006-6-3 12:29 

等级:老虾级
帖子:785
花生:38 粒
威望:360点
魅力:4506
注册:2005-4-3
第14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闲来逛荡到此,苏州的帖子总得顶下,呵呵
----------------------------------------------
我的思维要立体……
我的情感要朴素……
我的生活要平淡……
回复于 2006-6-3 20:44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6230
花生:290 粒
威望:515 点
魅力:27488
注册:2006-1-16
第15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好想去啊,好在苏州离南京不远,有机会滴~
----------------------------------------------
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回复于 2006-6-3 23:33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16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失忆的海鸥在2006-6-3 23:33:00的发言:
好想去啊,好在苏州离南京不远,有机会滴~
现在去正是好时机,有火车,有大巴,很方便的,
不过时间要充足些,苏州游玩不能走马看花。
回复于 2006-6-4 21:03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6230
花生:290 粒
威望:515 点
魅力:27488
注册:2006-1-16
第17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嗯,有机会是想去苏州看看,不过现在除了上班就是在家陪孩子,没空也~
----------------------------------------------
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回复于 2006-6-4 22:25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39230
花生:2699 粒
威望:895 点
魅力:58023
注册:2006-4-15
第18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失忆的海鸥在2006-6-4 22:25:00的发言:
嗯,有机会是想去苏州看看,不过现在除了上班就是在家陪孩子,没空也~
带着萌萌一起去哈
回复于 2006-6-7 19:49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6230
花生:290 粒
威望:515 点
魅力:27488
注册:2006-1-16
第19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好主意,等萌萌大些带着她一起去~
----------------------------------------------
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
回复于 2006-6-8 15:54 

等级:大虾辈
帖子:314
花生:85 粒
威望:450 点
魅力:4836
注册:2005-9-19
第20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只看该作者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体、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石奇峰,洞**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
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颠,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如人深山峻岭。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入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
回复于 2006-6-16 11: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