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民: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9:12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0-10-12 11:09:38 )        稿件来源: 武安市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
尹庆民,男,籍贯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武安大洺远尹氏后人。
相关链接:
出版于1990年的《武安县志》,有一个章节为"社会志",其中对尹懿堂(即尹懿德)是这样记述的:
尹懿堂,大洺远村地主兼资本家。尹有地450 亩,雇长、短工30 多人。有房750多间,占全村房屋的75%。收入主要靠商业,在东北三省、天津、西安等地有商号45 处,主要经营药材,具体收入无法估算,人称日进斗金。尹家有保姆、丫鬟36人,护院10多名。国民军旅长高桂滋来武,与尹结金兰之好,送10支大枪、4 只手枪作见面礼。家中饭分三等:一等是男女主人类,山珍海味;二等是管家类,普通饭菜;三等是长短工和勤杂人员,粗茶淡饭。
《武安县志》在此"画龙"之前有一段"点睛",说"封建社会,武安农村阶级分化严重","仅举大户几例,以见其富裕之一斑",所以在全县众多的地主富农中,仅仅举出三户,尹懿堂即为其一。---记下来这几个富人,是拉出示众,为当时的"阶级论"作注脚的。
在修志者的眼里,尹懿德(即尹懿堂),是一个豪富和奢侈的符号,是一个强势和剥削的标记,甚至是肮脏的图形。
我反复抚摩尹懿德这个名字,才感到他确实被无情的时间蒙上了太多的灰尘,更被残酷的政治风雨涂上了太多的污垢。时间的浮尘尚属公平,而政治的污垢则不应该屈于尹懿德。在这里,笔者作为尹氏的后代,力图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创业
在商业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明清商人推崇艰苦创业,勤俭为本,认为"贸易之道,勤俭为先",强调"财物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视勤俭不仅为"治家之本",而且是修身、立业之本。尹懿德在经商过程中与此商业道德伦理相契合,克勤克俭,无论在艰苦创业之时,还是在兴旺发达之后,皆不忘本,恪守如一。
勤:这首先表现在尹懿德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上。创业时期,他多次孤身一人钻进长白山老林去收购和采集药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参多,但山高林密草深,恶狼毒蛇出没,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就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而且还要有健壮的体魄,但创业的激情和利益的驱使,令他无所畏惧。人参在山里收购两个银元一棵,这两元已够山民一年的生活费用了,而到了县里,装上纸盒就变成了十几元,若再拿到市里省里装上锦盒就能卖到几十元,利润可谓不菲。其次还表现在他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上。比如,牛黄长在牛胆里,但有的长在胆管,有的长在胆囊,二者疗效不一样,尹懿德派人把长在胆管里的挑出来,就能卖出好价钱,如果再把它制成药丸利润更丰厚。再比如,药铺选址,他总是选择交通四通八达,人群聚集且富贵人家多的地方。他说,"富儿多疾病,富贵人家怕生病又爱生病,就是不生病还要吃补药,这样的地方不怕没买卖"。因而人们说,尹懿德精明,很会做生意。再次,表现在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上。尹懿德的经商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在中国东北大地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计算。尹懿德的生意也遭受严重破坏,但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加倍的勤奋,使家业重新得以恢复并焕发生机。"起得早,睡得迟,一日工作似两日",尹懿德写下的述志抒情的这一段文字是对自己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
俭:尹懿德在创业和积累时期,勤奋节俭是不言而喻的。但尹懿德发财致富了,在他的生日里,也张灯结彩,明烛高烧,鲜果美酒,绫罗锦缎,好一番气派。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场面上的事。平时里家人穿的仍是细布和粗布,全家妇女都会纺线织布和裁衣。一件衣服前人穿了后人穿,大人穿了孩子穿,旧了染了穿,破了补了穿,不能穿了糊袼褙,衲成鞋底做鞋穿。还有一个传说甚至难以令人置信,尹懿德的妻子怀第四胎时,临近分娩还在磨房里推碾子,实在不行了,抱着碾盘打了一个提蹓就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我的祖父。掐指算来,那是1909年,剪狗皮褥子做"面条"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富家夫人临产还要推碾子,显然不是家庭窘困,而是勤俭家风使然。
处世
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同外部事物普遍联系的矛盾之中。对一事物静态地观察是事物间矛盾的平衡,而动态地观察则是通过矛盾的转化以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对于远离家乡出外闯荡的武安商帮而言,面对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和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有着众多的矛盾需要解决,有着众多的险境需要跨越,复杂、风险,甚至鲜血和生命,一切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恶劣环境都要直接面对。在这里,除了顽强拼搏精神之外,还涉及处世的哲学思想,或者叫作处世的价值观问题。纵观中国古今处理人际关系的主流思想有中庸、和谐、共存、共赢等等。在尹懿德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在同各种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多有体现。以下叙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传奇故事,而是通过它折射出尹懿德的胆识、素养和处世为人的基本思想。
尹懿德的经商年代,社会很不安稳,商旅上常有土匪出没,不得已尹懿德为商队武装了大刀火枪,遇上土匪或躲或藏或凭借武力冲出去。但有一次,尹懿德被土匪俘虏了,五花大绑押往山寨,土匪头欲杀人越货,面对死亡尹懿德仰天大笑,土匪头大惑不解地询问何故,尹懿德说:"你还耍什么威风?!我今天做无头鬼,你明天就是饿死鬼!"土匪头还是不懂,尹懿德说"那你只好再做个糊涂鬼吧!"土匪头急于求得底细就说:"你能讲明白,我就人货全放。"。尹懿德说:"盗也有道,你杀人夺货,如此狠毒,必然招来官兵清剿。即或躲过官兵,客商也会绕道而行,你山寨再大,也只有等着饿死。"土匪头恍然大悟,留下买路钱,放人下山了。在家乡,面对饥民大枪会的骚扰和抢劫,尹懿德也待之以礼,晓之以理,化险为夷,使全村免遭劫难。当然,对土匪不好谈中庸、和谐,但如何求得矛盾平衡,化解矛盾,保全自己,尹懿德深谙其中的道理。
随着生意的发展,尹懿德要在沈阳建立"积盛和"总号了,定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本想大张旗鼓,鞭炮齐鸣,图个开市大吉,没想到临近年关张大帅宣布了戒严令,禁放烟花爆竹。尹懿德携带重礼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访张大帅的姨太太,只是表示敬仰并不多言,姨太太看出尹懿德必有所求,让他无顾忌地说出来,这时尹懿德才说:"小号原定元宵节开张,并备好烟火请大帅和夫人观赏,现在有戒严令了,就不敢请了"。没想到夫人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应邀同大帅一同前往。这不仅使尹懿德如愿以偿,而且名声大振,竟成为商界领袖。
1990年《武安县志》记载的与尹懿德结为金兰之好的高桂滋,后与尹懿德长期保持交往,高桂滋曾以师部资议名义恳请尹懿德出山相助,尹懿德婉言谢绝。抗日战争时高桂滋已升至集团军司令。日本投降后,高桂滋初回北平再次拜访尹懿德时,方知尹懿德已辞世两年有余。然而,尹懿德与高桂滋初识之时,却是经过一番"较量"的。那一年,高团长来到武安,宴请大户人家,尹懿德将请帖搁置一旁,拒不赴往。高团长大怒,派一队马弁将尹懿德五花大绑押往县城,面对高团长尹懿德无所畏惧,反而指责高团长依仗势力,欺压乡里是不正派行为。当高团长肯于交谈时,尹懿德进一步说,"依靠军威,强取豪夺,必然使大户人家、名门望族纷纷逃往临县、省会或京城。这样的军队粮草军饷会失去着落,并且威望扫地。一个没有实力又没有声望的军队还有什么前程"。尹懿德共存共赢的思想深深地得到高桂滋的赞佩,并留下尹懿德促膝长谈,结下金兰之好。
义举
富而后教,济困扶危,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往往是有责任感的商人追求的商业伦理,过去称之为"义举",今日称之为"企业公民"或"企业社会责任"。关于尹懿德这方面资料似乎少有记载和传说,但仍可从众多的文字叙述中挖掘一二。
尹懿德事业有成之后,为培养乡里子弟,注重发展教育,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设有初级班、高级班和女子班。学校课程设置齐全,器材完备,有篮球架、滑梯、压板、秋千、单杠、双杠等等,还建立鼓号队。此外,尹懿德还从外地请回教书先生,提高教育质量。至在大洺远被人们遗忘的一块碑刻可以佐证。
一次,尹懿德外出采购药材,遇一小户人家,因自家的小毛驴咬坏了几棵大户人家的庄稼,两亩土地就被大户人家霸占,小户人家无计可施,一村人空怀同情。尹懿德了解实情后,代小户人家写好诉状,并指点他们告到县衙,索回土地。为此小户人家感恩戴德。
另外,据其他资料记载,武安城在40年代初年办电,电灯公司也是尹懿德的资本。尹懿德开办电灯公司无论其目的是否图利,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是从几个侧面叙述分析了尹懿德精神和人格层面的问题,也算为家乡"武安商帮文化论坛"稍尽绵薄。本人虽为武安商帮之后,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对家史不曾有深入了解,实属《药鬼子纪实》、《河南商帮》激发了兴趣,搜索探究了若干问题,但由于家传资料偏向传说,更由于时间紧迫、工作繁多,缺乏历史考证,失之偏颇之处敬请专家、乡友指正。
 
作者: 编辑: 赵朝
尹庆民: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0-10-12 11:09:38 )        稿件来源: 武安市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
尹庆民,男,籍贯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武安大洺远尹氏后人。
相关链接:
出版于1990年的《武安县志》,有一个章节为"社会志",其中对尹懿堂(即尹懿德)是这样记述的:
尹懿堂,大洺远村地主兼资本家。尹有地450 亩,雇长、短工30 多人。有房750多间,占全村房屋的75%。收入主要靠商业,在东北三省、天津、西安等地有商号45 处,主要经营药材,具体收入无法估算,人称日进斗金。尹家有保姆、丫鬟36人,护院10多名。国民军旅长高桂滋来武,与尹结金兰之好,送10支大枪、4 只手枪作见面礼。家中饭分三等:一等是男女主人类,山珍海味;二等是管家类,普通饭菜;三等是长短工和勤杂人员,粗茶淡饭。
《武安县志》在此"画龙"之前有一段"点睛",说"封建社会,武安农村阶级分化严重","仅举大户几例,以见其富裕之一斑",所以在全县众多的地主富农中,仅仅举出三户,尹懿堂即为其一。---记下来这几个富人,是拉出示众,为当时的"阶级论"作注脚的。
在修志者的眼里,尹懿德(即尹懿堂),是一个豪富和奢侈的符号,是一个强势和剥削的标记,甚至是肮脏的图形。
我反复抚摩尹懿德这个名字,才感到他确实被无情的时间蒙上了太多的灰尘,更被残酷的政治风雨涂上了太多的污垢。时间的浮尘尚属公平,而政治的污垢则不应该屈于尹懿德。在这里,笔者作为尹氏的后代,力图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创业
在商业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明清商人推崇艰苦创业,勤俭为本,认为"贸易之道,勤俭为先",强调"财物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视勤俭不仅为"治家之本",而且是修身、立业之本。尹懿德在经商过程中与此商业道德伦理相契合,克勤克俭,无论在艰苦创业之时,还是在兴旺发达之后,皆不忘本,恪守如一。
勤:这首先表现在尹懿德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上。创业时期,他多次孤身一人钻进长白山老林去收购和采集药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参多,但山高林密草深,恶狼毒蛇出没,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就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而且还要有健壮的体魄,但创业的激情和利益的驱使,令他无所畏惧。人参在山里收购两个银元一棵,这两元已够山民一年的生活费用了,而到了县里,装上纸盒就变成了十几元,若再拿到市里省里装上锦盒就能卖到几十元,利润可谓不菲。其次还表现在他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上。比如,牛黄长在牛胆里,但有的长在胆管,有的长在胆囊,二者疗效不一样,尹懿德派人把长在胆管里的挑出来,就能卖出好价钱,如果再把它制成药丸利润更丰厚。再比如,药铺选址,他总是选择交通四通八达,人群聚集且富贵人家多的地方。他说,"富儿多疾病,富贵人家怕生病又爱生病,就是不生病还要吃补药,这样的地方不怕没买卖"。因而人们说,尹懿德精明,很会做生意。再次,表现在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上。尹懿德的经商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在中国东北大地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计算。尹懿德的生意也遭受严重破坏,但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加倍的勤奋,使家业重新得以恢复并焕发生机。"起得早,睡得迟,一日工作似两日",尹懿德写下的述志抒情的这一段文字是对自己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
俭:尹懿德在创业和积累时期,勤奋节俭是不言而喻的。但尹懿德发财致富了,在他的生日里,也张灯结彩,明烛高烧,鲜果美酒,绫罗锦缎,好一番气派。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场面上的事。平时里家人穿的仍是细布和粗布,全家妇女都会纺线织布和裁衣。一件衣服前人穿了后人穿,大人穿了孩子穿,旧了染了穿,破了补了穿,不能穿了糊袼褙,衲成鞋底做鞋穿。还有一个传说甚至难以令人置信,尹懿德的妻子怀第四胎时,临近分娩还在磨房里推碾子,实在不行了,抱着碾盘打了一个提蹓就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我的祖父。掐指算来,那是1909年,剪狗皮褥子做"面条"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富家夫人临产还要推碾子,显然不是家庭窘困,而是勤俭家风使然。
处世
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同外部事物普遍联系的矛盾之中。对一事物静态地观察是事物间矛盾的平衡,而动态地观察则是通过矛盾的转化以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对于远离家乡出外闯荡的武安商帮而言,面对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和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有着众多的矛盾需要解决,有着众多的险境需要跨越,复杂、风险,甚至鲜血和生命,一切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恶劣环境都要直接面对。在这里,除了顽强拼搏精神之外,还涉及处世的哲学思想,或者叫作处世的价值观问题。纵观中国古今处理人际关系的主流思想有中庸、和谐、共存、共赢等等。在尹懿德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在同各种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多有体现。以下叙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传奇故事,而是通过它折射出尹懿德的胆识、素养和处世为人的基本思想。
尹懿德的经商年代,社会很不安稳,商旅上常有土匪出没,不得已尹懿德为商队武装了大刀火枪,遇上土匪或躲或藏或凭借武力冲出去。但有一次,尹懿德被土匪俘虏了,五花大绑押往山寨,土匪头欲杀人越货,面对死亡尹懿德仰天大笑,土匪头大惑不解地询问何故,尹懿德说:"你还耍什么威风?!我今天做无头鬼,你明天就是饿死鬼!"土匪头还是不懂,尹懿德说"那你只好再做个糊涂鬼吧!"土匪头急于求得底细就说:"你能讲明白,我就人货全放。"。尹懿德说:"盗也有道,你杀人夺货,如此狠毒,必然招来官兵清剿。即或躲过官兵,客商也会绕道而行,你山寨再大,也只有等着饿死。"土匪头恍然大悟,留下买路钱,放人下山了。在家乡,面对饥民大枪会的骚扰和抢劫,尹懿德也待之以礼,晓之以理,化险为夷,使全村免遭劫难。当然,对土匪不好谈中庸、和谐,但如何求得矛盾平衡,化解矛盾,保全自己,尹懿德深谙其中的道理。
随着生意的发展,尹懿德要在沈阳建立"积盛和"总号了,定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本想大张旗鼓,鞭炮齐鸣,图个开市大吉,没想到临近年关张大帅宣布了戒严令,禁放烟花爆竹。尹懿德携带重礼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访张大帅的姨太太,只是表示敬仰并不多言,姨太太看出尹懿德必有所求,让他无顾忌地说出来,这时尹懿德才说:"小号原定元宵节开张,并备好烟火请大帅和夫人观赏,现在有戒严令了,就不敢请了"。没想到夫人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应邀同大帅一同前往。这不仅使尹懿德如愿以偿,而且名声大振,竟成为商界领袖。
1990年《武安县志》记载的与尹懿德结为金兰之好的高桂滋,后与尹懿德长期保持交往,高桂滋曾以师部资议名义恳请尹懿德出山相助,尹懿德婉言谢绝。抗日战争时高桂滋已升至集团军司令。日本投降后,高桂滋初回北平再次拜访尹懿德时,方知尹懿德已辞世两年有余。然而,尹懿德与高桂滋初识之时,却是经过一番"较量"的。那一年,高团长来到武安,宴请大户人家,尹懿德将请帖搁置一旁,拒不赴往。高团长大怒,派一队马弁将尹懿德五花大绑押往县城,面对高团长尹懿德无所畏惧,反而指责高团长依仗势力,欺压乡里是不正派行为。当高团长肯于交谈时,尹懿德进一步说,"依靠军威,强取豪夺,必然使大户人家、名门望族纷纷逃往临县、省会或京城。这样的军队粮草军饷会失去着落,并且威望扫地。一个没有实力又没有声望的军队还有什么前程"。尹懿德共存共赢的思想深深地得到高桂滋的赞佩,并留下尹懿德促膝长谈,结下金兰之好。
义举
富而后教,济困扶危,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往往是有责任感的商人追求的商业伦理,过去称之为"义举",今日称之为"企业公民"或"企业社会责任"。关于尹懿德这方面资料似乎少有记载和传说,但仍可从众多的文字叙述中挖掘一二。
尹懿德事业有成之后,为培养乡里子弟,注重发展教育,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设有初级班、高级班和女子班。学校课程设置齐全,器材完备,有篮球架、滑梯、压板、秋千、单杠、双杠等等,还建立鼓号队。此外,尹懿德还从外地请回教书先生,提高教育质量。至在大洺远被人们遗忘的一块碑刻可以佐证。
一次,尹懿德外出采购药材,遇一小户人家,因自家的小毛驴咬坏了几棵大户人家的庄稼,两亩土地就被大户人家霸占,小户人家无计可施,一村人空怀同情。尹懿德了解实情后,代小户人家写好诉状,并指点他们告到县衙,索回土地。为此小户人家感恩戴德。
另外,据其他资料记载,武安城在40年代初年办电,电灯公司也是尹懿德的资本。尹懿德开办电灯公司无论其目的是否图利,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是从几个侧面叙述分析了尹懿德精神和人格层面的问题,也算为家乡"武安商帮文化论坛"稍尽绵薄。本人虽为武安商帮之后,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对家史不曾有深入了解,实属《药鬼子纪实》、《河南商帮》激发了兴趣,搜索探究了若干问题,但由于家传资料偏向传说,更由于时间紧迫、工作繁多,缺乏历史考证,失之偏颇之处敬请专家、乡友指正。
 
作者: 编辑: 赵朝
尹庆民: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10-10-12 11:09:38 )        稿件来源: 武安市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
尹庆民,男,籍贯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武安大洺远尹氏后人。
相关链接:
出版于1990年的《武安县志》,有一个章节为"社会志",其中对尹懿堂(即尹懿德)是这样记述的:
尹懿堂,大洺远村地主兼资本家。尹有地450 亩,雇长、短工30 多人。有房750多间,占全村房屋的75%。收入主要靠商业,在东北三省、天津、西安等地有商号45 处,主要经营药材,具体收入无法估算,人称日进斗金。尹家有保姆、丫鬟36人,护院10多名。国民军旅长高桂滋来武,与尹结金兰之好,送10支大枪、4 只手枪作见面礼。家中饭分三等:一等是男女主人类,山珍海味;二等是管家类,普通饭菜;三等是长短工和勤杂人员,粗茶淡饭。
《武安县志》在此"画龙"之前有一段"点睛",说"封建社会,武安农村阶级分化严重","仅举大户几例,以见其富裕之一斑",所以在全县众多的地主富农中,仅仅举出三户,尹懿堂即为其一。---记下来这几个富人,是拉出示众,为当时的"阶级论"作注脚的。
在修志者的眼里,尹懿德(即尹懿堂),是一个豪富和奢侈的符号,是一个强势和剥削的标记,甚至是肮脏的图形。
我反复抚摩尹懿德这个名字,才感到他确实被无情的时间蒙上了太多的灰尘,更被残酷的政治风雨涂上了太多的污垢。时间的浮尘尚属公平,而政治的污垢则不应该屈于尹懿德。在这里,笔者作为尹氏的后代,力图认识一个真实的尹懿德。
创业
在商业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明清商人推崇艰苦创业,勤俭为本,认为"贸易之道,勤俭为先",强调"财物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视勤俭不仅为"治家之本",而且是修身、立业之本。尹懿德在经商过程中与此商业道德伦理相契合,克勤克俭,无论在艰苦创业之时,还是在兴旺发达之后,皆不忘本,恪守如一。
勤:这首先表现在尹懿德不畏艰辛,吃苦耐劳上。创业时期,他多次孤身一人钻进长白山老林去收购和采集药材,那地方虎骨鹿茸人参多,但山高林密草深,恶狼毒蛇出没,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就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而且还要有健壮的体魄,但创业的激情和利益的驱使,令他无所畏惧。人参在山里收购两个银元一棵,这两元已够山民一年的生活费用了,而到了县里,装上纸盒就变成了十几元,若再拿到市里省里装上锦盒就能卖到几十元,利润可谓不菲。其次还表现在他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上。比如,牛黄长在牛胆里,但有的长在胆管,有的长在胆囊,二者疗效不一样,尹懿德派人把长在胆管里的挑出来,就能卖出好价钱,如果再把它制成药丸利润更丰厚。再比如,药铺选址,他总是选择交通四通八达,人群聚集且富贵人家多的地方。他说,"富儿多疾病,富贵人家怕生病又爱生病,就是不生病还要吃补药,这样的地方不怕没买卖"。因而人们说,尹懿德精明,很会做生意。再次,表现在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上。尹懿德的经商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在中国东北大地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计算。尹懿德的生意也遭受严重破坏,但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加倍的勤奋,使家业重新得以恢复并焕发生机。"起得早,睡得迟,一日工作似两日",尹懿德写下的述志抒情的这一段文字是对自己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
俭:尹懿德在创业和积累时期,勤奋节俭是不言而喻的。但尹懿德发财致富了,在他的生日里,也张灯结彩,明烛高烧,鲜果美酒,绫罗锦缎,好一番气派。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场面上的事。平时里家人穿的仍是细布和粗布,全家妇女都会纺线织布和裁衣。一件衣服前人穿了后人穿,大人穿了孩子穿,旧了染了穿,破了补了穿,不能穿了糊袼褙,衲成鞋底做鞋穿。还有一个传说甚至难以令人置信,尹懿德的妻子怀第四胎时,临近分娩还在磨房里推碾子,实在不行了,抱着碾盘打了一个提蹓就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我的祖父。掐指算来,那是1909年,剪狗皮褥子做"面条"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富家夫人临产还要推碾子,显然不是家庭窘困,而是勤俭家风使然。
处世
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同外部事物普遍联系的矛盾之中。对一事物静态地观察是事物间矛盾的平衡,而动态地观察则是通过矛盾的转化以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对于远离家乡出外闯荡的武安商帮而言,面对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和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有着众多的矛盾需要解决,有着众多的险境需要跨越,复杂、风险,甚至鲜血和生命,一切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恶劣环境都要直接面对。在这里,除了顽强拼搏精神之外,还涉及处世的哲学思想,或者叫作处世的价值观问题。纵观中国古今处理人际关系的主流思想有中庸、和谐、共存、共赢等等。在尹懿德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在同各种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多有体现。以下叙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传奇故事,而是通过它折射出尹懿德的胆识、素养和处世为人的基本思想。
尹懿德的经商年代,社会很不安稳,商旅上常有土匪出没,不得已尹懿德为商队武装了大刀火枪,遇上土匪或躲或藏或凭借武力冲出去。但有一次,尹懿德被土匪俘虏了,五花大绑押往山寨,土匪头欲杀人越货,面对死亡尹懿德仰天大笑,土匪头大惑不解地询问何故,尹懿德说:"你还耍什么威风?!我今天做无头鬼,你明天就是饿死鬼!"土匪头还是不懂,尹懿德说"那你只好再做个糊涂鬼吧!"土匪头急于求得底细就说:"你能讲明白,我就人货全放。"。尹懿德说:"盗也有道,你杀人夺货,如此狠毒,必然招来官兵清剿。即或躲过官兵,客商也会绕道而行,你山寨再大,也只有等着饿死。"土匪头恍然大悟,留下买路钱,放人下山了。在家乡,面对饥民大枪会的骚扰和抢劫,尹懿德也待之以礼,晓之以理,化险为夷,使全村免遭劫难。当然,对土匪不好谈中庸、和谐,但如何求得矛盾平衡,化解矛盾,保全自己,尹懿德深谙其中的道理。
随着生意的发展,尹懿德要在沈阳建立"积盛和"总号了,定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本想大张旗鼓,鞭炮齐鸣,图个开市大吉,没想到临近年关张大帅宣布了戒严令,禁放烟花爆竹。尹懿德携带重礼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访张大帅的姨太太,只是表示敬仰并不多言,姨太太看出尹懿德必有所求,让他无顾忌地说出来,这时尹懿德才说:"小号原定元宵节开张,并备好烟火请大帅和夫人观赏,现在有戒严令了,就不敢请了"。没想到夫人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应邀同大帅一同前往。这不仅使尹懿德如愿以偿,而且名声大振,竟成为商界领袖。
1990年《武安县志》记载的与尹懿德结为金兰之好的高桂滋,后与尹懿德长期保持交往,高桂滋曾以师部资议名义恳请尹懿德出山相助,尹懿德婉言谢绝。抗日战争时高桂滋已升至集团军司令。日本投降后,高桂滋初回北平再次拜访尹懿德时,方知尹懿德已辞世两年有余。然而,尹懿德与高桂滋初识之时,却是经过一番"较量"的。那一年,高团长来到武安,宴请大户人家,尹懿德将请帖搁置一旁,拒不赴往。高团长大怒,派一队马弁将尹懿德五花大绑押往县城,面对高团长尹懿德无所畏惧,反而指责高团长依仗势力,欺压乡里是不正派行为。当高团长肯于交谈时,尹懿德进一步说,"依靠军威,强取豪夺,必然使大户人家、名门望族纷纷逃往临县、省会或京城。这样的军队粮草军饷会失去着落,并且威望扫地。一个没有实力又没有声望的军队还有什么前程"。尹懿德共存共赢的思想深深地得到高桂滋的赞佩,并留下尹懿德促膝长谈,结下金兰之好。
义举
富而后教,济困扶危,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往往是有责任感的商人追求的商业伦理,过去称之为"义举",今日称之为"企业公民"或"企业社会责任"。关于尹懿德这方面资料似乎少有记载和传说,但仍可从众多的文字叙述中挖掘一二。
尹懿德事业有成之后,为培养乡里子弟,注重发展教育,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设有初级班、高级班和女子班。学校课程设置齐全,器材完备,有篮球架、滑梯、压板、秋千、单杠、双杠等等,还建立鼓号队。此外,尹懿德还从外地请回教书先生,提高教育质量。至在大洺远被人们遗忘的一块碑刻可以佐证。
一次,尹懿德外出采购药材,遇一小户人家,因自家的小毛驴咬坏了几棵大户人家的庄稼,两亩土地就被大户人家霸占,小户人家无计可施,一村人空怀同情。尹懿德了解实情后,代小户人家写好诉状,并指点他们告到县衙,索回土地。为此小户人家感恩戴德。
另外,据其他资料记载,武安城在40年代初年办电,电灯公司也是尹懿德的资本。尹懿德开办电灯公司无论其目的是否图利,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是从几个侧面叙述分析了尹懿德精神和人格层面的问题,也算为家乡"武安商帮文化论坛"稍尽绵薄。本人虽为武安商帮之后,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对家史不曾有深入了解,实属《药鬼子纪实》、《河南商帮》激发了兴趣,搜索探究了若干问题,但由于家传资料偏向传说,更由于时间紧迫、工作繁多,缺乏历史考证,失之偏颇之处敬请专家、乡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