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楼火灾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5:29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市中心静安区一幢正在进行外部修缮、28层高的教师公寓突发火灾。
火灾时,居民纷纷跑到楼顶等着救援,最后却是活活烧死。有人说清早的时侯还听见民工在窗外的架子上作业,欢快地哼着小曲,可是火灾的时侯那些民工逃到了顶楼,但直升飞机却未能将他们救下来,生死未卜;有人说火灾时有些人直接掉了下来,老人跪在地上嚎啕痛哭;有人说接到女友的短信,可打过去时已是无人接听。

有报道称,起火点在大楼北面,余姚路一侧十层左右脚手架。70名伤员在七家医院救治,17人伤势严重,有的烧伤面积30%,有的呼吸道严重受损气管切开。但是,南方周末财经记者现场目击,“我昨天在静安区中心医院看到的接治名单,就有80多人,当然其中一些是轻伤。其他医院没去,不乱说。”
上海静安区胶州路大楼的火灾已经导致58人遇难。我想,我们期望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遇难者的名单。在台湾,同样是灾难事故,电视新闻会滚动播放三天,遇难者名字不断出现。这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交代。如果连死,都死得没尊严。这才是最悲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汶川地震以后民间有人自发组织调查学生名字,不仅仅数据的统计,更是对公众的交代。当时写《嘉年华式的矿难营救》时,编辑在后面加上了一段巴西总统对于矿难营救人性关怀的话,排版的时侯我还不以为意,结果紧接着中国又再次发生矿难,相形之下,对于个体,对于生命,我们的“相关部门”给予的实在太少。
反倒是第二天新闻,“韩正领衔“11.15火灾事故善后处置:领导小组该小组今天凌晨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任组长。市领导殷一璀、胡延照、沈骏、张学兵,以及姜平担任副组长。”死难者名字难以公开,公布这串名字,有何作用?就算有用,早一点做什么去了?

天灾还是人祸?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美国的时侯,记得一次忍不住想吃辣的,去大华超市买了郫县豆瓣,自己开始炒回锅肉,恰好又忘记开窗开抽风机,中国重庆式油烟顿时弥漫开来。还没等我回过神,屋里的火警就响了,持续了五分钟。
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当时租的apartment,还有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楼的过道门都是关着的,因为一旦起火,如果门是关着的,火就不容易从一个屋扩散到另一个屋子里。
韩寒在博客里面说,你若不追问,这很快就变成不可抗力的天灾,然后官方顺势和谐媒体,最后变成他们给自己的庆功。在我们大大小小的灾难面前,这已成不变的定律。你不能因为永远得不到答案而迁怒那些提问的人。所以,你的问题是什么?
事发时正进行外墙节能改造工程,上海静安区建设总公司为工程总承包方,具体施工方为分包方。居民表示,“事发的胶州公寓在2008年时,高楼的外立面还是红色的,去年到现在,换了一次,现在又要改动建筑的外立面。”
另外,也搜到这样的报道:为宣贯公安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的《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文件精神,2010年9月16日静安区建交委组织召开了主题为“节能与防火”的建筑节能推进。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静安区就开始启动对高层旧住宅外立面整治工程,主要针对96年前竣工的公房类
高层住宅和高层商品房住宅。另一项整治“节能保温改造工程”也涉及到高层房屋改造。
改良,改良,改得人脊背发凉。当我们期望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的时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旧楼翻新,令人啼笑皆非的面子工程,我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有没有同步发展?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在大跃进式地打经济基础时,哪里还管得基础教育,传统文化,信仰构筑,价值观重建,这是中国模式,我代表我个人表示无奈和费解。
可想而知,昨晚上海各大报社是如何的忐忑。南京大爆炸,当地有的媒体第二天竟然将巴基斯坦坠机的新闻列为头版头条,引得当地居民痛骂难道是报社老总夫人在飞机上么?很明显是“宣宣”作祟,一道禁令下来各大媒体哑然失声。报社无奈,读者愤怒,最后受益的,已是再明显不过了。
最后,俞书记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报道火灾实情”。话虽简单,可以想象,相关部门一定与中央商议很久,其中的周折不为人知。
接下来,很多问题都需要公众关注:应该问责谁?烧透了的大楼,整栋楼居民的损失谁来赔偿?地方媒体,全国报纸,会不会又在某个时候集体被掐住喉咙说不出话来?死难者名单会不会公布?高层建筑的消防措施如何加强?如何才能够发挥消防队的最大作用?消防演习能不能够不要搞得像演戏?盛世大会之后会不会又是一把大火火冒三丈地燃烧一把?想必此时广州政府的官员也是提心吊胆。
2010年11月15日,是上海人的痛和伤,但也是你我他的痛,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种模式之中,这样的事情也许某一天也会降临在你的亲朋好友或者你本人身上。最悲哀的,是今天你的无动于衷。
有一部电影,叫《记住我》,本以为是happy ending的电影,末尾处,镜头不停地切换,老师在课堂上用粉笔写着“Tuesday, September 11, 2001.” 母亲从房子里出来,看到街上行人的奔跑;父亲从车子里走出来,眯着眼睛往向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世贸大厦;妹妹从学校里出来,不知所措地张望,眼睛里满是泪光;朋友从房间里出来,满脸都是不愿相信的震惊;深爱的女孩,向那个有他在的方向,撕心裂肺地呼喊。
后来,大家都学会了记住。那些离开的,曾经的,过去的,美好的,都会永远地记住。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关注。
有上海网友调侃着:房子涨不涨早就和我们无关了,吃的都是最差的东西,有毒没毒要靠运气,空气连着几天重度污染,物价每天都在怪异膨胀中,好不容易有个海外代购又被海关掐了,睡个午觉窗外就烧大火。最后领导还握着你的手说,活着就好了。
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不仅仅是上海模式,上海发生的事情,有一天,它就悄然不知地发生在你周围甚至你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