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之妙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2:49
1、妙玉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特殊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她自称是“槛外人”,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始终静静地一人独守在栊翠庵,想要在槛外地世界中寻找一份超脱自得。但在我看来,妙玉仍未能迈出尘世肮脏地门槛。
, K' ^8 K& }, y1 _9 `, z  y" h
! g7 F8 X. w7 ]+ u4 Z: U'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狠心的父母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人空门。如果长住苏州玄墓山,虽然“人山不深”,也还是一个隔离城市便于修行之地,师傅偏又带着她进京,师傅圆寂前曾劝她留在京城,说道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地结果又是什么呢?还没有广求佛道,遍访名山,却梦一般地住进了贾府的名园。从官宦之家投入空山古庙,又从空山古庙转入了赫赫豪门,这是什么“缘法”定下来的出家人的行径?贾府的主人为了妙玉身世好,品貌佳,慨然赏赐了一个破格的体面。“礼聘”入院,从此就被“拢”之在栊翠庵之中了。可是来到这里,既非主人,又非作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自己竟和那些园中的花鸟鱼虫一样了,做了当今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的高雅的点缀。$ \0 `( f2 [$ r3 O) C  T* z! {. ]
# d8 O' {6 r' j3 R3 Y+ C
妙玉同黛玉一样,充满了雅洁之气。但其高洁孤僻,寡言少语的个性,却又比黛玉胜三分。因此,她更难得到世人的认同。尽管大观园中同龄的人比比皆是,但没有人能与她成为知己。李纨说她“可厌”,岫烟与她相伴多年,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就连宽容大度的宝姐姐都说她“怪诞”。毕竟: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f: d& o+ {1 B
$ Q' g( g# m0 h: P1 S妙玉沏茶用的水是收集梅花上的清雪溶化而成的;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品了口茶,她便嫌脏扔掉了;到惜春处闲坐,她竟然带上自己的茶具……如此高洁,怎能融入世人的圈子?所以,正值青春妙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时刻,也仍是独自一人,心中的孤苦无人可诉。说她孤苦,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心内尘念未决。她对宝玉有着若有还无的一星半点的感情。也许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条规,也许是由于自尊自傲的心理,她比宝钗还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可见,妙玉的“槛外人”却有几分不可信的。青春年少的女孩,确实难以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静无为。宝玉过生日,她送去贺帖;宝玉到她庵中吃茶,她递过了自己的杯子;与宝玉闲谈免不了面红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别人要不来,宝玉一讨即得……“云空未必空”,妙玉到底做不到一了百了。而宝玉对妙玉只是一种敬重之情,前有姐姐,后有妹妹的他,对于妙玉,淡及世俗的儿女之情就算有,也只是一闪而逝的罪过。这对妙玉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眺破秋眸只见愁,逍遥心迹不能游。铁槛内外无足境,歧路茫茫泪自流。”
7 B& [7 y- _  o! r, Q; R/ H
1 }" }8 k' |5 |+ G: l' N$ U在大观园中住定的妙玉,心里认为大观园曲折回环的围墙,对自己来说,就像金鱼的玻璃缸和画眉鸟的金锁架。所谓“出家”原意是解脱作为一个普通世人的苦恼,也就是说要通过“修行”而获得高于“凡人”的境界。在庸俗污浊的贾府,香罗艳粉的大观园中,不是明枪暗箭,就是惨绿愁红,比起普通人的处境,压迫与反抗,享乐与哀愁,挣扎与诱惑,反而更为尖锐,复杂。对妙玉来说,在这个金鱼缸与金锁架里所遭受的考验比一般社会还要严酷十倍甚至百倍。  @) H2 }* b* w% Q0 h
# v" F$ ~$ d9 [$ w, \2 ?命运的虐待使妙玉感受到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体会不到的痛苦和矛盾。别人生活在现实里,她只能置身于现实之外。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仅限于古佛,青灯蒲团,经卷吗?又不是,在栊翠庵里,她还可以欣赏自己弄来的一些名贵华美的古玩,她的足迹还可以“偶出禅关”去和惜春下棋,深夜月明去听湘云和黛玉联诗,又还有意外的“来客”,宝玉来讨红梅;贾母率领大队人马闯入了她的“净土”……尽管她念着“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个馒头庵”这样看空一切的诗句,而现实生活的乐趣她又无法杜绝。那么这个少女尼姑低眉打坐的时候,是在“因色悟空,因空见道”呢,还是苦苦地与自己“人”的感觉搏斗呢?
# p0 h  b  B; t8 s9 H
2 h# `; x" h0 f" I6 _7 [妙玉在贾府无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都认为她孤僻了。作者在《红楼梦》序曲中为她特撰的曲牌叫“世难容”,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又说“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不但贾府许多人厌恶她的“好高”和“过洁”,连家境贫寒靠着宝钗周济的岫烟姑娘也“嫌”她。这也许是因为她们过去相熟,而能从妙玉外边的冷透视到她内心的热才心生反感吧?可是妙玉的外冷内热是受了非常沉重的抑制的结果,难道不值得同情吗?
- D. X9 S$ u, J" C1 {+ n; q$ r1 W
1 a5 K  {( P; A! w8 p+ W妙玉鄙视庸俗卑劣,几乎对谁都不屑于接触。但她除了和惜春下棋谈笑外,对黛玉和宝玉并没有表现过厌恶和轻视,是因为她难得知己,还是心底里也对封建道德有不满呢?而“目无下尘”的林妹妹对妙玉也无讽刺。且说黛玉湘云秋池深夜联诗,妙玉从旁窃听,共感哀戚,把她们请入栊翠庵中休息,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们续作完篇,这不是很热情地与湘云黛玉共鸣吗?她续作的诗句有“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行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如果纯是写大观园的具体景物,哪用得着“神鬼”,“虎狼”等词语呢?这是写出她们三个命运悲惨的芳龄少女生命历程里的凄凉和凶险。从妙玉的“气质”和“才华”来看,她不比黛玉逊色!
4 b$ d4 ~7 U3 o" ]$ U# [% ]- M" w  L" `4 ^8 r7 `6 q4 ~7 p+ d
有时,妙玉似乎真的看破了红尘。但她与宝玉的交往以及她对宝玉的态度也说明了她并非“世外之人”。作者也许有意不明写宝玉到栊翠庵要红梅时二人的接触情况,但在别的场合都写得既准确,又新奇。那自称“浊玉”的公子常常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望着这天边的芳草,雪里的红梅,期待着些意外的接触。宝玉过生日的第二天早晨,居然发现了一张粉红色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这使宝玉受宠若惊,手忙脚乱了。当然不敢随便晾在一边,就请教了别人后亲自把覆谏送到栊翠庵门口,从门缝里塞进去,又悄悄回来。不是这样谨细地对待,恐怕不能适应妙玉的古怪性格。只有宝玉才能体会到妙玉内心深处的矛盾吧?宝玉知道妙玉讨厌别人弄脏了她的地方,于是在将要离开栊翠庵时,对妙玉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厮来河里打几桶水洗地。如何?”
1 A. }: v, D. y# Q0 W& r- e: Z% e! d
作者把妙玉塑造成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表面看来心净无尘埃,实则蕴含了炽热的情感与需求。可是社会的规定偏不允许她插足于现实,对于享受人生或改变环境一概无份,而她又无法使自己真的如“槁木死灰”。无端地被迫脱离尘世,又抵不住种种外来的刺激与吸引,以致自己内心越发狼狈,矛盾,在世人面前表现的越矜持。精神世界上的压抑与冲击,永无休止地折磨妙玉,这就是她注定永远得不到解脱的苦恼。1 E) A. t8 \0 w% s* y. A
0 t. w" r9 C! q9 a8 y3 \
在《红楼梦》中,妙玉既不能逃到深山老林,又不能还俗嫁人,她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让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使妙玉脸红心跳,回到庵里坐禅,对自己丧失了抑制的力量,乃至“走火入魔”。在妙玉经久抑制的精神矛盾里,产生这种高度猛烈的冲击是必然的。这样写,基本符合原作者“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评价。虽然作者对妙玉也有嘲笑,但实质是把妙玉当作了悲悯的人物来看待。话说回来,《红楼梦》中的人物又有哪个是幸福的呢?
: l# B9 c0 L( h; G
* {% ]3 I0 c6 c' a0 p“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把妙玉的结局写成被强盗掠走,这还不够,还要叫人发现她受辱后的尸体弃置于道旁;难道是因为原作有“风尘肮脏”和“遭泥陷”,就一定要把描写的结局写得如此残酷和粗俗吗?这是否违背了曹雪芹本来的意图呢?然而,一切都无证可考了。莫非他把妙玉当成伪善者了?而以如此严格的惩罚?
5 t3 d0 @+ x6 T: W( [4 e- V3 |同平儿的“无我”相反,尤三姐坚决地捍卫“有我”,直至为了维护自己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而牺牲了性命。; |7 [0 k! }& }& u
/ v- A$ a0 N+ z, [0 s8 R0 H
皇帝还会有几门穷亲戚,尤二姐、尤三姐就是宁国府的一门穷亲威。既然是穷亲威,就得或像刘姥姥那样故意扮成个小丑让太太奶奶们开心,或像贾府拐弯抹角的穷亲戚金寡妇那样低声下气地喝点残汤剩饭。二尤的母亲尤老安人来到宁国府照料家务,看来也是有着沾点光的企图。尤二姐则更明显地对这门富贵亲戚有着像红儿、柳五儿那样在贾府弄个姨娘当当从而攀上高枝的幻想。尤三姐却绝不是这样的一个弱者,她把平等自由和个人尊严看得比性命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