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武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7:49
一、武术沿革
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建卫。由于南粮通过运河北运京都,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居民增聚。天津民风朴实,任侠好义,有习武风尚,各地武术名师纷纷来津献技传艺。为保护南北商品运输和来往客商的人身安全,因而武术成了重要防御手段之一,天津也成为江湖游侠、镖师、武林高手荟萃盛地。不同风格的拳种、套路传入津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体系。
清代,津门武风盛行。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清军中十分重视武技操练,提倡练武,实行科举制度,武科考试课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为外场;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先考骑射,不合格者,不准参加笔试。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加剧,大地主、大官僚多聘武功深厚者保镖护院,平民百姓则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术活动更趋发展,各家武术拳械套路和对练形式日臻完备。各地武术名家云集津门,众多拳种在津门传播、发展。经过长期的传播、交流、融汇、创新,天津武术日益走向繁荣。一些武术“社”“馆”“会”开始出现。民间花会(庙会)活动期间多有“少林会”、“少老会”……进行武技表演。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团民日夜练拳习武。一代武林宗师李存义、王绛云等随义和团到天津后,广泛传授团民拳技,形成武林群起共赴国难,人民纷纷习武响应。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朝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所镇压,但对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后,军事斗争中以火器取代了冷兵器。武术从以攻防技击为主,逐渐转向以健身、娱乐为主。
辛亥革命之后,武术得到官方倡导。1912年中华武术会曾在天津举行过全国秋季大会。同年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二三十年代以后“天津武术学会”、“进德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天津武德会”等相继成立,不同规模的武术馆、社128个,部分学校开设了国术课。天津南开学校于1916年聘请武术名家韩慕侠为武术教习。周恩来(翔宇)在校期间曾从师韩慕侠习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武术作为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得到政府的提倡。1951年建立了天津武术工作委员会。张文广(河北师院体育系教授)任主任,张鸿玉任副主任。邀请了各武术门派的拳师、教练、各武术社、团的负责人郝家俊、张璧如、樊瑞丰、黄歧山、周树林、张喆、宁士俊、高凯庭、李恩贵、韩义祥、张国祥、邓洪藻、刘万福等为委员。同时,开办了“天津市武术界学习班”,设在新华路体育场,由开始三四十人增至五六十人,比赛、表演期间达百余人。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集体创编了“团结保卫拳”和“迎新剑”。棉纺一厂、棉纺四厂、棉纺五厂、棉纺六厂等都成立了武术队。铁路局工会、建筑工会的武术队、大刀队享有盛名,参加锻炼的工人日益增多。范家庄、李七庄、宜兴埠、纪庄子、小南河以及咸水沽等都建立健全了武术会。1952年9月,举行了天津市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比赛大会,有工厂、机关、学校及武术社团40多个单位、700多名运动员进行了100多个项目的表演和比赛,其中徒手和器械的擂台赛比较突出。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第二人民体育场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参加大会表演及比赛的有:六大行政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车头体育协会等9个单位,397名运动员。汉、满、蒙、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苗、傣、朝鲜等十几个民族的选手荟萃于津门。有145名运动员表演了332个武术项目,其中拳术有少林、武当、八卦、太极、形意、通臂、螳螂、绵拳、猴拳等139种。赛后,组织了赴京表演团。天津的李文贞(女)、李恩贵等随团到京在怀仁堂和各部委、大专院校作汇报表演。中央领导人接见了表演团。1954年天津的刘万福、李文贞、孙世广等入选国家武术集训队,少林武术名家周树林任集训队教练员。
抗美援朝期间,天津武术界以“卫国保家”的爱国热忱,自发组织多次捐献飞机、大炮的武术义演活动,积极认购“荣誉参观券”。各门派以国家为重,消除门派之争,内、外名家、南北各派主动登台献艺。
“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津武术遭到严重摧残,武术被全盘否定;武术爱好者、工作者被扣上封建遗老遗少的帽子;大量武术拳谱、武术书籍被抄,遭散失;武术器械被收缴销毁。
1978年以后,天津武术运动开始恢复。是年12月25日,南开区体委、区工会在南开体育场联合举办了太极拳训练班,招收学员100多名,由老拳师邓洪藻任教练。1979年3月27日市体委举行传统武术表演。各区、县40多名业余武术爱好者参加。1982年3月22日本市第一个民办公助的武术组织——天津振华武术馆在新华路体育场成立,正式开班训练。由武术界知名人士李士廉、李文贞(女)任馆长,聘请具有各类拳术专长的拳师任教练员。4月28日,以吉广光正为团长的日本神户太极拳同好会访华研修团,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分会邀请,抵津访问。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天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邓洪藻和武术教练刘宝玉举行了专题讲座,传授、交流了太极拳专业知识。随之南开武术馆经南开区体委筹建就绪开馆。邓洪藻、张彬、田金钟等出任教练。1983年红桥武术馆开馆授艺。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陈小旺应振华武术馆的邀请来津,向津门武术界介绍了国内外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动态,并传授了陈式太极技艺。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徐才到津了解开展武术活动情况,并与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振华武术馆、南开武术馆的教练们座谈。9月22日以邓洪藻为组长的天津市太极拳讲师组一行11人赴日本讲学。1984年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授奖大会上,本市邓洪藻、李士廉、李文贞等40名优秀业余武术辅导员受到国家体委的嘉奖。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天津分会、天津市武术协会和体育科研所为本市16位老拳师表演的拳术和器械录像,使濒于失传的武术技艺得以保存下来。公园、广场等处的太极拳、太极剑等武术辅导站由几十个发展到近200个。具有300年历史的北仓“少练老会”恢复了活动。在此基础上本市正式建立武术代表队,邓洪藻任教练。10月17日,本市举办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22个省市及水电体协的148名民间武林高手会师津门。1984年天津市武术协会进行调整,主席空缺,副主席有王希斌、刘万福、邓洪藻、郝家俊、李士廉、权宝华;秘书长由邓洪藻兼任。武协会址设在南开武术馆。
自1984年开始,进行天津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市体委和区、县体委相应地成立了挖整小组。经过3年多工作,初步查清在天津广为流传的武术拳种套路,整理编印了《天津市武术拳械录》。整理编写了“猿猴通臂拳”、“金陵太极功”、“圈掌”、“达摩铲”、“梅花枪”等初稿。为部分拳师录制了“太祖门二十四式”、“秘宗一至五路”、“二郎刀”、“罗成枪”、“连手拳”、“五虎断门枪”、“八极拳”、“无极拳”、“迂闪拳”、“形意拳”、“太极五星锤”、“小功力”、“大功力”、“少林拳”、“八门拳”、“猴拳”、“满江红”、“金陵太极功”、“犹龙太极”、“三节棍”、“双戟”、“柳叶刀”、“鸡爪钺”、“苗刀”、“梅花双刀”、“通臂十三式”等拳械套路的录像片。在挖整工作中,南开区体委获全国雄狮一等奖,王希斌、傅友山获雄狮二等奖,孙玉龙获雄狮三等奖,傅友山获纪念奖。1985年,天津市开门八极拳研究会在第二文化宫成立。6月23日,应天津精武体育筹备会挖掘整理霍元甲史料办公室邀请,上海精武体育会有关负责人及武术拳师到本市办班传艺。日本第四次神户太极拳研修访华团来津研修。1986年11月17日,“天津日报杯”国际武术邀请赛在市人民体育馆举行。1987年,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和沧州武术队19名武术队员到本市西郊区小南河霍元甲故居作了精彩武术表演。1990年2月7日,近代武术家霍元甲故乡小南河村开辟为风景旅游区。7月3日天津市武术团出访日本四日市。
二、拳械概录
清末、民国期间,天津地区武术拳种套路、器械流派诸家并立,如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形意拳有河北派刘氏、郭氏;山西派宋氏、车氏、戴氏;河南派;猿猴通臂拳、八卦拳、少林拳……等等。一些重在实用、健身的新拳种,也不断出现,如鸭形拳、螺旋拳、圈掌等。加之武术界一些名家在天津传技授艺,致力于武术的传播、研究,人才辈出。五六十年代,以开展简化太极拳、剑为主。1984年天津市开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组织了传统拳术、器械表演。到1986年,共挖掘拳种47个,拳械、对练、技击套路1294个,以及拳谱、手稿资料及古代武术器械等。
据1986年统计,分布在天津地区的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翻子拳、通臂拳、戳脚、螳螂拳、开门八极拳、拦手拳、花拳、炮拳、二郎拳、大功力拳、小功力拳、弹腿、太祖拳、大成拳、罗汉拳、秘宗拳、迷踪拳、绵拳、五子拳、少林拳、武当拳、地躺拳、醉拳、猴拳、鸭形拳、螺旋拳、无极拳、八卦转掌、连环掌、五行拳、蛇行拳、迂闪拳、八门拳、恶虎拳、满江红、大洪拳、小洪拳、堂拳、金刚拳、陆花拳、操拳、苌门拳、金陵太极功。
武术器械和对练有:大刀、朴刀、单刀、双刀,大枪、花枪、双头枪,齐眉棍、短棍、三节棍、梢子棍,单剑、双剑,匕首、大戟、双戟,鸳鸯钺、护手钩、钢叉、单拐、双拐、虎尾鞭、绳鞭、七节鞭、方便铲、双铲、雁翅镗、牛头镗、峨眉刺、双笔、双圈、跨虎栏、钉耙、双鞭、刀加鞭、双锏、双锤、双橛、杵;双人三人徒手对练、徒手夺枪、徒手夺刀、徒手夺匕首、单刀进枪、单刀拐子进枪、单刀盾牌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大刀进枪、双练棍、三节棍进棍、对刺剑、对刺枪、双劈刀等。
太极拳 太极拳源于何人,多说并见。据考系明末战将陈王庭,吸取各拳之长,创编了陈氏太极拳。清代道光年间,由第十四世孙陈长兴传与杨露禅。相继衍变成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流派。于清代陆续传入天津。
陈式太极拳 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太极拳原式。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老架、新架之分。老架舒展,新架紧凑。新架是老架演化而成,出自温县赵堡镇。又称为赵堡派。
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省永年县人。十余岁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僮。从陈长兴习陈式太极拳。40岁返里传艺。与其子杨班侯、杨建侯,孙杨澄甫(1883——1936)将发劲、纵跳、震足等动作减小难度,使其更加简便易学,创杨式太极拳。拳式舒展,平正朴实,动作柔和,练法简易,流传极广。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吴全佑(1834——1902)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学技,并传其子吴鉴泉(1870——1940)而创吴式太极拳。特点是架子紧凑,拳式小巧灵活,不纵不跳,式正招圆,舒展自然,动作连绵不断,以柔见长。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省永年县人。从杨露禅学杨式太极拳,又从陈氏十五世孙陈清萍学陈式太极拳新架,遂创武式太极拳。功架以紧凑、轻捷著称。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瞳人。初从郭云深等学形意拳,继而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从武禹襄再传弟子郝为真学技。得武式太极拳真传。结合形意、八卦诸拳长处创立孙式太极拳。拳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舒展圆活,敏捷自然。
李式太极拳 李瑞东(1851——1917)名树勋,字文侯,人称“鼻子李”。天津武清县人。自幼癖好拳棒,曾拜师李老遂习戳脚;继而从慧海法师学少林拳,尽得少林悟真派内廊密法;又从岳青山习形意、八卦奇门;从杨露禅门下王兰亭习艺,学杨式太极拳,广结武林豪杰,学到十多种拳功技艺。集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创编了李式太极拳。
犹龙太极拳 据传为宋朝道士张三丰留传。清代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裴元辰云游至北京时,传给武术名家司世明(字新三),司新三传给早年在天津铁路局工作的山东济南府人张振之(1894——1970),张又将此拳传授给张鸿逵、闫行庄、曲朝禄、周文涛、王逸樵、熊春懋等。此拳遂在天津广为流传。此拳特点以团圆紧凑下盘桩功为主,式式要求做到缠、绕、裹、捻、拧、定、切、蹉、琢、磨,刚柔相济,斜里求正,立足单轻,含蓄力极大;行步发招讲离、奇、闪、转,一触即发;身法要求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圆裆坐跨,顶头悬;两足内扣,两膝内裹,足跟着地;心意讲敛气藏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运转抻筋拨骨,往返折叠,起伏升降,运动量大。功架有懒搭衣式、双按掌式、犀牛望月式、梳桩照镜式、推山斜靠式、豹虎归山式、摘星揽月式、披身撇臂式、霸王卸甲式、金蛇盘身式等。
金陵太极功 始创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传河南李六如。李传京师夏桂勋(字恭甫)。夏传横寿山和天津武清县的李祝轩。横寿山传天津郭静山。郭静山经多年研习,于1934年著《太极功解》。并收徒授艺,天津的周鹤轩、胡维堃、陈家泰等就是其得意门生。陈家泰(1911—— )天津市人。自幼习武,于15岁拜河北省南皮县武彩云(字希臣)学金钢八式、戳脚、翻子、奇门拳、形意拳。18岁从郭静山学金陵太极功。20岁从河北省固安县肖海波学八卦掌,从河北省文安县邢连科习少林拳术。经多年习练研究,提炼出“关节运动”功法,简单易学,功效显著。授徒达三千多人。
形意拳 又称行意拳。原称心意六合拳。据考由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又名姬龙凤)始创。传给河北省深州人李洛能后始称形意拳。李洛能(1809——1890)又名李老能、李能然,号飞羽,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经商至山西祁县,习得心意六合拳。经10年苦练,改为形意拳,并广为传播。至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已逐渐形成河北、山西、河南3个支派。河南支派拳式勇猛,气势雄浑。山西支派拳式紧凑,功力劲巧。河北省支派拳式舒展,稳健扎实,最为普及。系李之弟子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等所传。刘奇兰(1819——1899)河北省深州人。从李洛能习武,虽一生务农,但颇有学识,不囿于门户之见,授徒众多。形意拳经后继传人李存义、张占魁、马礼堂、姜容樵、黄柏年、杨福山、孙禄堂、马玉堂等发扬,并传入津门。在内容上山西派与河北派相近,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五行(劈、崩、钻、炮、横),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鹰、熊)为主。山西有些地方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变十二形拳为十形。河南派的基本拳法即为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
河北派郭云深系:郭云深(1820——1910)河北省深县人,与刘奇兰等同为李洛能高足弟子,尤以月牙剑著称。对形意拳的三步功有独到建树。其弟子李魁元、李振山、王芗斋、张品斋等在天津收徒授艺。山西派宋世荣系:宋世荣,字约斋。原籍河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人,后迁居山西省太谷县。从李洛能学习形意拳,潜心钻研。清代光绪二十九年手书“内家拳经”。成为山西派代表人物。宋派传人李旭洲1944年到天津课徒授艺。山西派车毅斋系:车永宏,字毅斋,山西省太谷县人。从李洛能习形意拳。其弟子乔锦堂迁居天津收徒授艺。山西派戴龙邦系:戴龙邦,山西省祁县人。向洛阳曹继武学形意拳十余年。经其子辗转传到河北省新河县李希凤。李希凤到天津工作后,戴氏形意拳传到天津。河南派马学礼系:马学礼,河南省南阳人。向姬龙凤学形意拳,辗转六、七世到卢嵩高。后传至天津。
八卦掌 又称九宫八卦掌。其宗师董海川(1797——1882)系河北省文安县人。据其碑文记载,董青年时,南游九华山,“得遇仙传,业遂大精”。回故里和北京传播。命名八卦掌。传徒多为商界人士,故其技在冀、京、津广为流传。又有李振清(1825——1900)河北省霸县魏家营人。从河南董梦麟习阴阳八盘掌。艺成传萧海波、任致诚等多人。其阴阳八盘掌法又称李式八卦掌。又有田如鋐,字相甫,号豪杰。祖居山西,明末迁居天津塘沽区邓善淀村。一次远游至四川青城山一带。危难时,遇两位道士相助,化险为夷。遂拜道士为师。后知师名为碧云、静云,李姓。学艺10年,得真传。明亡辞师归故里传艺。又有史(纪栋)式、尹(福)式、程(廷华)式、萧(海波)式及龙形八卦掌,形意八卦掌,游身连环八卦掌等诸多门派。史纪栋(1833——1906)字振邦,人称史六,河北省冀县人。少年习弹腿,少林连环腿。后从董海川,创史式八卦掌。尹福(1841——1910),字寿明。河北省冀县人。幼习信拳,及长从师董海川,创尹式八卦掌。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人。从师董海川,创程式八卦掌。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只身杀死德兵多人,后中弹身亡。
萧氏八卦拳(掌) 侧坡八卦全艺传人萧海波(1863——1954),静海县独流镇人。15岁前习少林长拳,后从李振清习阴阳八卦掌法。以“龙形式”、“狮子步”和“八盘刀法”为最精。19岁时,李赠其一“四尺二寸八盘刀”,命其携刀以为门户标记,去河南拜访同门不遇,而北上京都,栖居同乡砂锅店内,遇陈仆、闻人达荐其到热河侧坡。从净缘法师习八卦全艺8年。艺成下山进京。到庄亲王府任武艺教师。清亡后在河北省文安、固安、天津等地收徒授艺。1930年应张兆东之邀,到天津第一国术馆传艺多年。授徒达千余人。在天津的亲传弟子有陈家泰、卢忠仁等。
八卦掌以《易经》八卦阐述拳理。掌法有定式、活式、变式、及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定式为转走道家之双鱼图形,足踏八卦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方位,同时转换8个掌式。是桩法、掌法、腿法、腰法、身法的基本功,也具有较高健身作用。活式加快走步、换掌频率,如龙飞凤舞,轻灵迅捷。变式为八掌式不分先后,随机穿插组合,形成诸多套路,并在练中求通求变。后天八卦为先天八卦派生64掌计384手,适于攻防技击。八卦掌以动作轻灵,步法敏捷,掌似穿梭,上下相随,如行云流水为风格。诸门各有特色。董式及尹、程、史等式以走圆漟泥步法和“虚无式”为特点;李式则不走漟泥步,以“夹马式”、直趟走圆相结合;田式、峨眉等攻防刚劲;游身连环八卦掌以后天八卦掌法的直趟功防见长。各家均有诸多拳械套路。八卦刀是其器械套路之一种。
八卦刀 刀长四尺二寸,其柄长一尺二寸,刀身三尺。演练讲十个字:劈、扎、撩、砍、抹、推、截、刺、削、缠。身法要求:“见刀走不见人行”,绵绵不断,蜿蜒而走,似游龙盘滚,如飞凤翔云;腰似蛇行,走如龙滚,翻身似猴,换式如鹰;行如流水,刀似穿梭,抽身换影,飞若惊鸿。步法与“八卦掌”要领相同。曲腿漟泥,起平落扣,虎坐鹰翻,顺顶提顶,溜臀收肚……其刀式:共40式108刀。
八极拳 八极拳是我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亦有称巴子拳、八门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州孟村镇。吴钟(1712——1802),字弘声,回族,沧州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清朝雍正年间从云游武师学习八极拳术8年,艺成后到天津南咸水沽设场授徒数年。另有自幼活动在天津的八极门高手黄岐山,授徒甚众,在津地颇有影响。
八极拳劲力刚猛,爆烈疾骤。步法多震步、闯步。发招常以声助威。有很强的技击性和表演效果。另外,还有独特的运气呼吸法,爆力发威行“哼”、“哈”二气,以气催力。
通臂拳 通臂拳亦称猿猴通臂拳,强调“以猿臂取势”,故取其名。除白猿通臂外,还有五行通臂、劈挂通臂,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清代中后叶,浙江人祁信在河北省固安传授此拳。始称“祁家门”,后称“通臂”。其后,祁信之子祁太昌在多年研究中有所改进和发展。故有老派(祁信)、少派(太昌)之分。老派动作古朴劲道,少派动作精巧,以柔为主。此后名手辈出,遂使通臂之名著称幽燕。通臂拳两大支脉:其一是祁信传陈庆,陈传王占春,王传张策。吴图南所著《国术概论》载:“光绪初,有张策者,字秀林,直隶香河人。精通各家拳术,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陈庆)之名而求授业,未几陈卒。复从师王占春,切磋琢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另一为祁太昌,下传许天和等,许传修剑痴。修集前人之大成,结合自己潜心体验,从理论高度概括、阐述。从而有“论势”、“论法”、“论理”等论说留与后世,是目前研究通臂拳极为宝贵的资料。由此可见,修剑痴、张策是承上启下的近代通臂拳名家。张喆为张策之堂弟,得策之真传。在天津南市五圣庙设“通臂国术社”,授徒达25年之久。刘万福、邓洪藻等为重要传人。通臂拳拳术的功力,“以松为本”,“松则无刚僵之弊,空则无迟重之虞。”其特点:甩膀抖腕,立抡成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腰背发力,冷弹柔进。
拦手拳 相传,拦手门自宋至明朝,盛行于江南、江北一带。明末清初,河南人郑天兴到天津访友未遇,寄住在河东大直沽大王庙内。每日练功,一些习武青年发现他功底深厚,武艺高强,便长跪不起,求收为徒。郑念其心诚,便收留授艺。从此,拦手拳术就在天津扎根。拦手拳传人中有李金刚、于德泉、王海山等人较著名。传至第六代有刘长海、陈连芳等人在操拳、拦手拳、翻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又创编了以猛化疾,猛进迅击的炮拳,形成了“操、拦、翻、炮”四套母拳。第七代刘万福(1917—— ),天津市人。从四套母拳中,提炼出“三十六招”实用技法,使拦手拳的招法更加简捷实用。民国时期,拦手拳在天津盛行。三十年代后,又传到四川、上海等地。此拳特点是去华求实,注重搏击效果,手法多抹、翻、摇、引;脚法多击中下盘;技击讲拦截接打,沾手速发,以猛化疾,猛进速击,以快制静。
秘宗拳 也称秘宗架、秘踪拳、迷踪拳、猊踪拳、迷踪艺等。相传创于唐朝末年。至北宋年间有河北富户卢俊义在少林寺学得此艺,传于燕青,因此,后人又称燕青拳、燕青架。至清代康熙年间,又有山东人孙通亦于少林寺学得此拳,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孙后隐居沧州授徒。晚年曾游东三省,返经天津在静海授徒。近代武术名家霍元甲之曾祖为孙的高徒。关于秘宗拳的名称,众说纷纭。天津一带称为“迷踪”,意为年代久远,流传踪迹无从查考。又一说为当时燕青佣工于卢家,艺成而去,行时正值下雪,为不留踪迹,乃以足退行,用两手迷其足印,故日迷踪。也有说卢俊义和燕青后来均为梁山泊义军首领,为避牵连,又恐无以示后,故曰“秘宗”,即秘其宗派之意。
此拳传至天津霍恩弟为第六代。霍艺成后,以保镖为业,暮年归里,督率子侄传习其艺。其次子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天津静海县小南河(今属天津市西青区)人。于12岁开始习武,在其父悉心传授下,尽得“秘宗拳”之精粹,又多方求贤问道,集各家之长,汇各派精粹,将“秘宗拳”发展为“迷踪艺”。1901年痛斥到天津卖艺的俄国力士,使其难以立足而离去。1909年英国力士奥皮音到上海赛艺,辱我民族,霍应上海武林友人之邀前往,奥皮音闻讯没敢交手而逃。当年6月在武术界同行协助下,创立“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霍东阁(1895——1956),天津市人。霍元甲之子。自幼酷爱武术,在家庭熏陶下,刻苦习武,15岁随叔霍元卿赴上海扶持精武体育会。广邀南北武坛高手,云集精武,相得益彰。1919年应邀到广东分会任教。1923年赴南洋开拓精武事业,泗水和雅加达吧城精武会相继成立。后又在巨港、芝利昆、三宝垄、梭罗、万隆、北加浪等建起精武分会。使中华武术,特别是“迷踪艺”在南洋一带广为传播。
此拳的特点是技法清晰,腰活腿灵,动作规整,劲顺力足,轻快圆活,刚柔相济。
少林拳 源于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拳以寺得名。少林拳历史久远,影响较大,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
辛亥革命后,少林武艺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多习少林拳。此拳在天津亦流传甚广。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市)商士芝所创“商门”即北少林重要传人。
少林拳艺特点:套路严密紧凑,短小精悍,动作简洁干练,功妙多变,起落进退,多直来直往,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演练时,动作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吞吐抑扬。以刚为主,突出一个“硬”字,讲究“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出拳出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螺旋拳 由裘稚和(原名裘玲)(1900—— )所创编。裘为河北省河间人。8岁从师周大雪习弹腿、少林拳。喜练轻功。12岁拜张占魁门下为徒,得师亲传,造诣较深。1929年奉师命向形意拳家王芗斋学形意拳,一直练到40岁。经多年习练实践,认真钻研,于1963年创编了“螺旋拳”。几经修改,增补完善,成两套95式。广为传授,主要流传地在天津。
螺旋拳艺特点:桩式低,起动快,以短打为主,发力呈螺旋势,两臂紧贴胸前,作内外旋转运动。交手时,两臂紧靠,合力出击。
无极拳 清代道光年间,蔡金堂从山东来天津,身染重病,流落街市,无亲可投。恰逢东南城角有一王玉珍,自幼喜爱技击,好交四海之友,见蔡状可怜,于是留住在家,供养甚殷。蔡病愈后,授玉珍拳技,王玉珍日夜苦练八载武艺学成,再传徐永庆,徐传高凯庭,苦练十几载尽得无极三昧。据口碑称,清朝时,天津习无极拳的人,有人称拉杆王者即王玉珍,在北京同太极拳师杨露禅较大枪之技,破杨氏一招,所以无极名声大振。后经王等开门授徒,此拳法得以兴盛。徐永庆之徒白云鹏(1881——1969),字应元,天津东沽小梁村人。早年在北京比武,以劈手罗汉拳获“十三太保”之称。高凯庭(?——1954)天津市人。无极拳传人。精研无极数十年,1940年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成立时,任干事并在天津第六十四国术社任教。还曾任天津无极国术社社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坚持传艺,授徒颇多。
阴阳八盘掌 在清代也称“阴阳八卦掌”。此拳强调“八盘”(指人体的八个部位)的锻炼。因传授的人不同而变得多种多样。但在董海川以后,尹福和程廷华传授是主流。李振清前期弟子萧海波(1863——1954),将此拳从民间传入清朝王府。萧的传人芦忠仁在津门潜心钻研,并向下传续了此拳,另有人称“醉鬼张三”的张长祯,与萧交往很密切,对萧述及所学的“内八卦‘乾字门'拳法”(即此拳一支)。1950年前后,张长祯之孙在京、津授艺。1955年刘君武自西安旅津,曾在金钢公园授拳。此拳在津门广为传播。芦忠仁(正文)近年献艺整理出版了《阴阳八盘掌》一书。
阴阳八盘掌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走转行动毫不停息,手法腿法步法身法变化多端,姿势时正时斜,时转时翻,时起时伏,并且各个动作组织严密,技法纵横游击,左右盘旋,大有冲锋陷阵威力。演练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和实战感。其器械套路较多,这里只记“八盘刀”、“八盘枪”两种。
八盘枪 八盘枪之劲力与身法,与掌法相同。枪长九尺,两端安头,名双头蛇枪。“五虎穿林枪”内有五式:吊龙式、虎坐式、虎捕式、青龙绞尾式和青龙摆头式。讲阴阳平控、拥挫横拦,横拦劈顶,扁卡带扎,缠丝把,转环平拿,吊龙摆尾,虎坐穿扎,转身截扎、缓步进扎。见枪变枪,临身闪枪,见枪退闪扎,见枪进拿扎,进步扎,退步扎,斜身扎,缓步扎,枪之变化无尽。腿要速退要快;闪挪翻转在腰;拿扎平控在腕手。
八盘刀 阴阳八盘藏身梅花点露刀。如无八盘之腰,进退之速,里找外找之灵,抽长换式之快,此刀不能练。此刀很长,身形式架很小,故名藏身刀。演练时,只见刀,不见人。有吊刀式、推刀式、拉刀式、缓刀式、劈刀式、撩刀式、扎刀式、分鬃式。运用要点:腕要硬,腰要软,步要灵而速;其闪在腰,进退在腿,撩扎截拿劈剁缓平俱在腕,将腰腿腕练好,此刀就练成了。
大成拳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师承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久负盛名的国术大师郭云深。郭谢世,王遍游大江南北,访武林豪杰,结良师益友。与少林高手林禅师、江南妙手解铁夫、八卦拳名师刘凤春、太极拳名家杨少侯、“神腿”刘培显等结交。积40余年习拳经验,集各家之长,独树一帜,于20世纪40年代创大成拳。“大成为综合与总结之意。”张桐受王芗斋亲传,又将大成拳技法秘传给义子孙守堂。孙现为气功师。曾在水上公园、河西区老干部局等处,传授大成拳,练习者很多。
太祖拳 太祖拳源于少林寺。据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习之技。早年沿革难以考证。清代中叶,有吕氏夫妇云游到静海,访独流李登弟、李登善、李四闪、杨学士等,传授太祖门技艺。后又收徒任向荣、刘连玉、张景之。再传刘树年、张跃彩。太祖拳在天津一带广为传播。
太祖拳讲硬打硬进,连环攻击。刚强勇猛,快速灵活,发劲有力。
五子拳 五子拳源于少林寺。相传在明代,少林寺北院有五僧:周福、普红、普俊、普毅、广德。根据孙子兵法的要旨,以梁山英雄好汉为楷模,创编了“五子拳”。清初,少林寺一武师(名无考),将此拳传到山东省武城县黑虎大屯,流传至今。清代道光年间,曾到少林寺学艺的孙万春,在豫王府当拳师,教授道光皇帝七弟等。从此本拳在山东、河北一带流传。1930年前,山东武城县黑虎大屯吴祥的弟子李幡龙(名彤柱)到天津,在西马路宣讲所教授此拳。其弟子有宁士俊、沈鸿藻、周钧海、曹长信、武官盈等。
拳艺特点:刚中带柔,柔中生刚,刚柔兼备。变势快,定势稳,变如风,定如钉。缠中缠,拧中拧,身似弹簧。踢腿不过膝,行步如淌泥,多讲劲,少讲招,一劲变多招,注意攻防技法,不讲求外观花样。
鸭形拳 据传明代峨嵋山的陆雅(绿雅)道人,在养鸭池中观察群鸭的种种形态动作,与拳术的基本动作相结合,研习创编了“鸭形拳”。此拳现流传在唐山、天津、吉林等地。其特点是以形代义,象形为主,内含攻防招法。天津人李恩贵深得“鸭形拳”的精髓。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暨比赛大会上获奖并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
心会掌 心会掌由天津武术名家赵道新创编于1937年。赵道新(?——1992),天津市人,在南京、杭州参加几次擂台赛后,任教于上海青年会期间,潜心琢磨,创编此拳。1945年自上海回津后,经多年整理改进,诠定拳式劲法。1973年开始外传。据赵称:此拳天津的马金荣得其真髓,李有年得其部分。马金荣传张鸿俊等。
据赵道新对心会掌命名含义称:“拳术劲法不能求表得之,必于内在实质精神有所领会,悟解于心,才能应于身手。“其特点从六十四式整个套路演示,各式连接交叉,进退转折,高低起伏,刚柔互换,一气呵成。在手眼身步上,运掌连通腰身,出入线路似曲犹直,似直犹曲。步法进退以身带腿,提胯踩踏,两腿随时能踢能踹。
杨家枪法 清代康熙年间,山东省牟平县人马某,向戚家军传人学得杨家枪法。马到河北省献县访友未遇而遇难,经崔某搭救,马为报相救之恩,将杨家枪法传授给崔。崔传本县(献县)田庄刘安。刘传杨家庄杨福寿,杨传给瓦窑村张凤鸣,张传本村杜清泉。杜传同村的杨月波。杨从师杜清泉7年技艺大成,后迁居天津塘沽将杨家枪法传入津门。津门武林同道赠号“大枪杨”。
三、武术组织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民间习武之风盛行,群众自愿结合的民办武术组织逐步建立。在数十年间,天津建立了众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武术馆、社及学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
1939年日军占领天津后,武术组织遭到破坏瓦解。武术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获得新生。各种武术组织陆续恢复。
(一)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 民国元年(1912)成立。会址:河北公园。
发起人:李存义、卞丹亭、冯国璋
李存义,字忠元(1847——1921),河北省深县人,形意拳家,人称“单刀李”。自幼从师形意拳家刘奇兰习武。艺成后以保镖为业,在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八国联军入侵时,参加义和团进津,手持单刀冲入敌群,勇猛杀敌。人送“单刀李”绰号。1912年开始在“天津中华武士会”任总教习。是最早将形意拳传入天津的人之一。其著名弟子有尚云祥、郝恩光以及号称“定兴三杰”的李彩亭、李跃亭、李海亭等。
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宗旨:传习中国固有之武术,锻炼国民之体魄。以形意拳、剑术为主,其它拳种技术随时加入。曾在河北区、河东区设两个讲习所。会员达百余人。
1912年10月18日,在河北区讲习所举行了全国秋季大会,观众上千,表演者有来自广东,河北蠡县、河间、安国、高阳、深州、武清、枣强、吴桥,北京,山东等地的武林高手约六十余人。1915年10月7日召开整顿会议,推举卞月庭为会长,杨晓林为副会长,李忠元为教务主任,李彬堂为教员。1916年4月2日在河北公园举行了讲习专科班首届毕业典礼,毕业者有王恕、杨琪、闫道生、罗斌、胡岗等5人。
(二)天津武术学会 民国12年(1923)7月22日成立。会址:西马路讲演所。
筹办人:张廷弼、萧致中、张裕良、王德明、张继马等。同年8月6日在《大公报》上发表“宣言书”;8月27日推举钱仲玖为主席。
学会的宗旨是:发展体育,提倡国技。会章12条。研究习练内容设有:劈卦、弹腿、翻子、戳脚等。会员55人。
(三)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 民国12年(1923)8月底成立。会址:城隍庙内鲁班殿。事务所设在南开西营地西方庵。
主持人:武希臣,副会长:王毅夫。
宗旨:以发展体育及矫正武术之积弊,增进个人道德为宗旨。研究会章程13条。
研究习练内容:以清手翻子、戳脚、枪、刀为主。会员100余人。
(四)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 民国12年(1923)11月成立。会址:河东沈庄子。
由基督教徒创办,主持人:窦英堂。
内容:八极拳、弹腿、形意拳等。会员数十人。
(五)中华武术俱乐部民国13年(1924)7月9日成立,1924年9月4日批准立案。章程13条。地址:河北区黄纬路黄远里。
部长:张占魁
张占魁,字兆东(1864——1948)河北省河间县人,形意拳传人。幼时习少林拳,善技击。又从刘奇兰、董海川习形意拳、八卦掌。清末,在天津县衙当差。民国初年,在探访局工作。是形意拳在天津早期传播者之一。曾击败德国力士,当时名震京津。后寓天津。热心提倡武术。其著名弟子有韩慕侠、姜容樵、魏美如、赵道新、马其昌、裘稚和等。
俱乐部总教练员邱树林。教员张雨亭。干事:张子腾、门育鸾、张务滋、耿延槐、白景阁。
(六)天津市国术馆 民国17年(1928)成立。馆址:在当时社会教育办事处内。
馆长:马良,副馆长:王毅夫。
1930年1月迁址到河北区金钟桥旁大王庙内。后由刘丕同担任馆长。
设有练习班:初级班6个月毕业;高级班2年毕业;师范班6个月毕业;中级班1年毕业。
教员:王毅夫(劈卦)、胡维昆(五子拳)、许卓然(太极拳)、郭汉之(形意拳)。
课程内容:形意拳、八卦、太极、五子、劈卦、少林、通臂、摔跤、刀、枪、棍、剑等。
天津市国术馆成立之后,八卦拳师肖海波在城隍庙创办第一国术馆。随之第二、第三……至第五国术馆相继成立。分布在全市各处,传授各种不同的武术拳械套路。还有李瑞东创办的天津武德会;张喆创办的通臂拳术社;谷凤鸣创办的风云国术社;周树林创办的修武国术社;以及志良国术研究社、道德武术社、思诚里武术馆、青年国术社、国术健康社、英武国术社、海京国术社等武术社团的相继建立,对天津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七)河北国术馆 于民国17年(1928)12月23日在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警备司令傅作义到会讲了话。
(八)天津县国术馆 民国十八年(1929)4月1日成立。馆址:东马路东门南公安局运动场旁。
馆长由李××(县长)担任。名誉馆长:曾廷毅。副馆长:任香谷。后选举高志仁为馆长。任香谷、薛颠为副馆长。整理委员:梁兆亭、高志仁。教务主任:薛国兴。教员:张若愚、张东生。专务主任:张春生。
设有普通班,3年毕业;速成班半年毕业;简易班由学员自择课程。
内容:形意、八卦、游身、太极、连环掌、卫身柔术、剑术、少林,各项长、短拳、花拳、刀、枪、棍、戟等器械。
1934年9月9日,该馆在草厂庵警察教练所召开国术社长会,改选正、副会长,到会代表十余人,由副会长薛颠报告会议意义。会上公推张志谭为馆长,刘震章为副馆长。
(九)天津武术馆 民国5年(1916)成立。后改为武术专馆。馆址:河北区宇纬路
馆长:韩慕侠(详见人物篇)。
(十)无极国术社 民国20年(1931)创建。社址:东门外天后宫后院。
社长由天后宫主持张修华和王少三担任。1941年由高凯庭任社长。
高凯庭( ——1954),天津市人。无极拳传人。幼时得无极拳师徐永庆真传。精研无极数十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坚持传授无极拳。授徒众多。1940年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成立时,任干事。并在天津第六十四国术社任教。
1941年6月,无极国术社举行建社十周年表演大会。由高凯庭主持,参加表演的人都是各个项目的名家,表演者及项目如下:
(十一)、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 民国19年(1930)11月10日在河北区五马路市立体育场举行盛大建会仪式。总干事杜科,副总干事李子扬、张壁如、高志仁。形意股长王凤林,八卦股长石仲义,太极股长项雅田,少林股长邢连科。干事郭寿臣、高义盛、韩志权、魏凤苓、李桐山、张玉峰、蒋馨山、周莲佛、张少通、赵克诚、马兴义、翟树珍、侯德丰共24人。
(十二)、太极拳研究所 民国21年(1932)由太极拳名家张庆声(原籍北京)创办。总所设在英租界四十三号路宝善里16号。第一分所在河北马路第十八国术社内。第二分所在南市敦睦里殷大夫诊疗所。
(十三)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 民国30年(1941)成立。由吴孟侠任主席。
理事有郭寿臣、邢连科、孙振山、张俊峰、李子扬、沈宝明、孙俊臣、徐明桥、赵左尧。常务理事:孙振山、张俊峰、沈宝明、孙俊臣。候补理事:乔万鹏、翟树珍、张鸿庆、李云章、张同祥。监事:刘凤彩、石仲义、安继海(常务)。候补监事:管永发。名誉理事长:张宝庆
(十四)北宁国术研究会 民国21年(1932)6月成立。会址设在北宁公园内。由郭寿臣任会长。1934年5月26日在宁园举行建会三周年纪念会。张兆东、寇柏年、李春荣、郝铭等30多名国术高手作了表演。
(十五)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 1951年9月成立。民间各武术门派的拳师、教练、各武术馆社负责人参加委员会,由张文广任主席。
(十六)武术界学习会 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又成立了“武术界学习会”。该会主要是组织与会人员学习时事政策;在武术运动技术研究上,各拳种门派互相交流,逐渐消除在武术界存在的宗派、封建保守和互相蔑视等旧传统观念和隔阂。参加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每项都有四五十人以上。通过交流,还集体创编了“团结保卫拳”、“迎新剑”。
棉纺一厂、棉纺四厂、棉纺五厂、棉纺六厂相继建立了武术队。范家庄、李七庄、宜兴埠、纪庄子等建立了武术会。
(十七)天津武术协会 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天津武术协会,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南开武术馆。
1984年天津市武术协会进行调整。由25名委员组成。协会主席人选空缺。副主席有王希斌、刘万福、邓洪藻、郝家俊、李士廉、权宝华。秘书长由邓洪藻兼任,石立峻任秘书。委员有马述珍、牛宝元、傅友山、任俊峰、刘志敏、刘宝玉、牛德海、李恩贵、杨桂茹、苏延泽、肖玉芝、刘瑞文、朗家银、韩文生、任崇德、张永晋、黄金庭、温学连、王学善、高永昆、廉玉友、李文贞、冯德津、张庆余、李良臣、崔同义、宋连元。
(十八)天津振华武术馆 天津振华武术馆1982年3月22日成立并正式开班训练。李士廉任馆长,李文贞任副馆长。馆址设在和平区新华路体育场内。
振华武术馆设形意拳、八卦拳、太极、少林、长拳和防身术等。教练员31人。学员9000多人。
(十九)南开武术馆 1982年正式开馆,邓洪藻、田金钟等任教。
邓洪藻(1917——1988),天津市人。1926年随父习武,1930年从师张喆学通臂拳。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获一等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并应邀出访日本,进行武术教学。为天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南开武术馆副馆长。
田金钟(1915——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自幼来津,13岁从河北省新城县石玉山学金钢八式和少林拳,还学了绵掌、小洪拳、太祖拳、跨虎拳、五虎断门枪、黑虎鞭、金钢刀、青龙剑、双钩、双手带等。后拜八极传人吴秀峰为师,学八极拳、八极行劈、硬八式、八极六开八招、罗汉功及软劈卦、硬劈卦、六合大枪、梨花枪、纯阳剑、春秋大刀、八把棍等。对八极拳体会精深。
(二十)河北武术社 1983年3月14日成立。由傅友山任社长。
傅友山(1913—— ),河北省徐水县人。自幼拜师天津第九十三国术馆邢连科学少林门拳二十余年,又从师张喆学太极拳。1953年开办益民武术社。1958年到天津新华路体育场业余体校和红旗武术学校任教。创编了六十四式太极剑。自1960年起在南开公园、中山公园、北宁公园等7处办武术辅导站,培训了5000多名学员。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荣获雄狮二等奖和纪念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为天津市武术协会委员、河北区武术协会副主席。
河北武术社设少林、形意、八卦、八极、太极等拳及技击。学员2900多人。
(二十一)河西武术社 1983年3月成立。
由黄歧山任社长,黄金庭、孙振坤为副社长。教练员有17人。设少林拳、八极拳、八卦、通臂、劈卦、燕青拳、戳脚、翻子、形意拳、苌氏、长拳、查拳、蛇形拳等。学员2890多人。其中学生1900多人,职工730人,干部约100人。
(二十二)河东武术馆 1983年3月成立,负责人王振河。教练员11人。设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龙形、六合、密宗、燕青、少林等拳。学员2600多人。
(二十三)西郊区武术馆 1983年6月20日成立。馆长宝音敖,副馆长李金城、苏延泽、闫玉录、苑则甫。设少林、通臂、八极、秘宗、螳螂、太极等拳术和散手。有教练员8人。学员1200多人。
(二十四)杨柳青木厂村武术社 1983年春成立。社长王学俭。副社长耿付文、孟广起、杨少安。设太祖、八卦、通臂、金刚拳等。
(二十五)天津精武体育会 1990年6月30日成立于西郊区小南河。石坚(市人常委会副主任)、仇涌(市体委主任)、岳树功(市财政局局长)、杨宝生(西郊区区长)任名誉会长。傅宝丽(市体委副主任)、张保友(西郊区副区长)任会长;副会长是:张守信、赵以贞、刘占峰、霍文亭、刘万福、傅连和、刘宝惠、彭志明、丁山。常务理事17人,理事15人。章程6章21条。
(二十六)武清县泗村甸齐东营业余武术班 教练员郑炳章,学员90人。
郑炳章(1909—— )天津市武清县人。自幼在武清国术馆习武。从安平金树义习弹腿。从东马圈邵泽阳习武氏太极散手,向廊坊澄安和尚习八式、太极十三硬架。向李秀英习李氏太极拳(太极五行锤、八法奇门拳、太极六十四式、金钢八势、太极十三丹等四十几种套路)。艺成后,在天津益章碱厂办武术班,授徒千余人。后任五村少林会指导员,县卫队、县公安局教练员。徒弟遍及北京、天津、浙江、宁夏、河南及东北等地。为天津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清县还有西南庄少林会、孔官屯业余武术班、牛镇武术班、前河淤武术队、大顿邱乡西蒲洼武术队等武术组织。
(资料来源:天津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