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师鲁从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9:57
14年后会见老师的尴尬
那是1998年全国党校生产力学会年会上,我和鲁从明老师相遇了。鲁老师提交给大会论文,《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是会议讨论的重点文章之一。
小组讨论,我跟鲁老师恰好一组。有机会跟老师见面,当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问题在于,老师的文章涉及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那是对马克思财富概念内在悖理发起讨论最热烈的时期,鲁老师作为经济学界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中坚,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发表了见解,在当时关于马克思财富概念悖理如何得到科学说明的文章里,如此分析问题,的确出类拔萃,大有一新耳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是,这个问题,恰好是我一辈子都在关注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里许多悖理,财富悖理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再生产劳动时间和价值的盲目平均数形式悖理,非劳动产品价格,活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活劳动消亡等等。
那天的讨论,至今想来依旧难堪。老师参与讨论的问题,背景内容我都那么熟悉,鲁老师的文章无论分析角度如何新颖,都无法补救马克思财富、价值乃至剩余价值概念上的逻辑漏洞,我要不要参与讨论?真要命。
会议开始了。主持人介绍,鲁老师发言,介绍写作过程,文章要点,特别是提出问题角度如何产生,有什么意义。对文章的讨论开始了。鲁老师的文章涉及的本身就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难点,尽管作为一个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时会吸引不少眼球,但是,能够对这个问题发表深刻见解的人毕竟不多。可能是鲁老师的几个学生,发言千篇一律,一片赞扬声。问题在于,一旦讲不出深刻道理,讨论自然会流于形式,很快就会出现冷场。主持人开始启发了,依旧没有人发表见解。主持人点将了,竟然点到了我。
那年的年会,甘肃全省党校系统也是主办单位。小组会议主持人是省委党校一位副校长,当时的我,在甘肃党校系统还算有点名气,点名也不算意外。也许,早已经有了清晰思路的话语需要脱口而出的机会,点名算是瞌睡遇着枕头。我的发言滔滔不绝,大有一泻千里之态。发言完毕,听取发言时的寂静无声依旧,那是更加严重的冷场。我没敢直面鲁老师,但是,他那分写在脸上的尴尬,即使你不正眼瞧也能够感受得到,一直到散场,鲁老师没有再说过话。连空气都僵住了。其后,有几个博士生,向我发起了不着边际的攻击,不得要领,击不中要害,自然不会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鲁老师文章背景
理论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1998年是关于劳动价值论争论的又一个高峰期,生产要素价值论重新时兴,自然有马克思论断的重新理解以为论据。其实,这里没有多少新的发现,所有的反方论据依然是马克思关于财富源泉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财富源泉的论断主要有两处:一是《资本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论》第1卷第48页)下文,马克思在论证劳动在生产中作用是特别强调:“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借助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同上,第56-57页)后者,马克思晚年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做出了更加有力的强调。这就是我们结论的两处含义所在。当时理论界讨论所强调的,主要还是《哥达纲领批判》里的这段论述。哥达纲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当然是违背生产事实的论断。因此,哥达纲领批判就从这句话开始。马克思针锋相对,旗帜鲜明,第一句话就是“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恩选集》第3卷第5页),而且在“不是”一词下面加了着重号,文本印刷用的是黑体字。下面的分析是:“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同上)
马克思关于财富源泉理论,从一开始就把他关于价值概念的绝对化倾向置于了颠覆的境地。于是,运用他的财富理论,颠覆他的劳动价值论的这类壮举从来没有停止过。譬如我的基本推论便清晰地说明了财富和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劳动时间和财富创造无关;但是,财富只有在劳动时间形式上才可以相互比较。这样的判断,其根源仍然在于马克思,并非我的创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55页)底注里引证了彼得罗·维里:“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显然他赞同这个分析,并在正文里重复了劳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见上文)的论断。
我的分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第一,正因为劳动和财富创造无关,所以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形态变化的动因,可以由自然力作为起点——最初人的生存对象是大自然的恩赐,当然跟劳动无关——经由劳动,而后终于机器体系驾驭的、人所发明或者发现的自然力。劳动可以取代自然力,同样劳动力也可以由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并且驾驭取代。第二,活劳动最终会被死劳动取代,请问,当财富生产过程里不包括任何一个活劳动原子的时候,剩余价值还要不要存在?
鲁老师文章内容
上面,鲁老师文章写作背景介绍,预示了鲁老师文字内容。其时,劳动价值论讨论中受到攻击最多的,是要素价值论的倡导者。我不是要素价值论者,或者说我对于要素价值论持否定态度,因此,就我本人认可,可以算一个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坚持者,并且始终持守价值一元论。问题在于,如何坚持劳动价值论,我跟鲁老师有分歧。
鲁老师的《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本来,介绍这样的争论,应当参照鲁老师的原文,可惜手边已经找不到了,上网搜索,引用鲁老师文章观点的也有不少,就是找不到原文。好在我跟鲁老师的争论,仅仅涉及争论事实,不及鲁老师的观点的全面内容,将来还可以就文章内容作出补充。
鲁老师的文章,一如标题,非常清楚,就是关于商品价值潜在源和现实源两个概念的界定。文章从两个概念界定开始,说明了生产要素和活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潜在源,活劳动才是价值形成的现实源。如此区分生产要素和活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尽管不免牵强,但是毕竟颇有新意,是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创造。遗憾的是下文,肯定了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后,作者笔锋一转区分了两个源泉:财富的源泉和创造财富的源泉。仅仅从字面出发,大家可能就能够猜测出鲁老师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鲁老师认为: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劳动,而且更进一步的限定是活劳动。
我同意财富创造者只能是劳动的观点,但是,仅仅把财富创造局限在活劳动范围以内,肯定会导致跟生产事实背离的错误结论。其次,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仅仅具有极为有限的真理性。它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人的需要包括生产需要的满足,统统在于自然的多样性,但是,自然本身不能自动满足人的需要,惟有劳动才是人类满足自己的需要唯一途径。
我们知道,非劳动产品,广义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财富的主要部分,而且是人类社会财富的最终源泉。诚然,一如鲁老师文章引用,马克思一再强调“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论》第1卷第56页);但是,我们更知道的又一事实是,上文引过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在产品形式变换中的作用,并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请问,土地是财富,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它是否自然的创造,大自然这个上帝给人类的恩赐?
师生缘起
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举办《资本论》节选本研究班,是新时期培训基层党校教师的一项壮举,我有幸于1984年参加了第三期研究班,鲁从明老师是任课教师之一。
当年,鲁老师给我的印象,那是一个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诙谐的人。今天回想,鲁老师留给我的,依然是青春。其实,他已经不年轻。大约比较我的今天也年轻不了几许(今天,在网上搜索,知道鲁1931年生人,比较当年政经教研室副主任刘炳瑛还长一年)。但是当时,我们知道:王珏,那是声震环宇的明亮嗓音。郭大力的女儿,也是我们的老师,遗憾的是,我这个不称职的学生,竟然忘记了她的名字,网上搜索也没有找到她的只言片语。所有这些老师,几乎没有跟我们这些天南海北的学生有过课下的交流,惟鲁老师例外,有时排球场上,还会有他来托球的身影。学生闲聊,他会插进来,一脸正经地调侃,引来串串笑声,却看不见他一丝儿笑。他的魁梧、随和、表面不经意,以及稍显浓重口音,综合出同身板一样的一副厚重。
三个月培训,眨眼儿功夫。南北西东,便也不再。但是,作为人生成就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它会不时翻腾出来,显现当年风景。
1998年会后,王珏、鲁从明一起打道回府,没有到下面来。中央党校下来的老师,唯有张燕喜给我留下些许印象。于是,会上我那番声肆竭力表演便刻在了灵魂深处。
短兵相接
开场介绍,自然提到当年,自然要表白自己对老师的尊重。但是,所有这些铺垫,都有不及我的发言来得猛烈。财富创造可以有许多发表看法的点,上文我罗列了那么多逻辑缺陷,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在一次发言里阐述明白,于是,从马克思的两段论述开始表明观点,就是一个捷径。这两段论述也算刻在了我的骨子里了。这就是我经常引用的马克思关于价值生产根源以及消亡的论断。根源一段在《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页。那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之一,1957-1858年手稿,又称作伦敦手稿的。10年前背诵,没有一个字卡壳:“活劳动同物化劳动的交换,即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第二段,就在翻过来的第218页:“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背诵完毕,开始概括,我提出了一个关于直接劳动形式相似概念,即活劳动生产方式。依照马克思的分析,活劳动生产方式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机器体系驾驭的自然力完全取代活劳动,活劳动必然消亡,作为财富前提的活劳动消亡了,活劳动怎么可能作为财富创造的唯一源泉?结论,人类生产只能是使用价值生产,人类消费,始终只能是具体满足需要的现实产品,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只能是现实生产需要的物质产品,即所谓的生存必需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生产跟产品的活劳动时间耗费没有关系,因此,活劳动生产方式消亡才不会殃及财富生产存在还是消失。推论结束,所有使用价值生产要素都是财富的源泉,同时也就是财富创造源泉。这就是价值,即社会财富的劳动时间形式的片面性。
如今忆及当年,感觉只有一个,好胜心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