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8:38
【课本文言知识大盘点】
一、易误读的字
1、七年级
七上:
鹤唳(lì) 怡然(yí) 土砾(lì)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Lún) 碧瓦飞甍(méng) 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 连亘(gèn) 黯(àn)然缥缈
七下:
环谒(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机杼(zhù) 赴戎(róng)机 可汗(kèhán)大点兵 辔头(pèi) 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朔气传金柝(tuò) 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 曳(yè)屋许许声(hǔ) 缀(zhuì)行甚远 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 假寐(mèi)
2、八年级
八上:
芳草鲜(xiān)美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mò) 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而不妖
亵(xiè)玩 陶后鲜(xiǎn)有闻 尝贻(yí)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yòujī)
如闻泣幽咽(yè) 乘(chéng)奔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京尹(yǐn) 艨艟(méngchōng) 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 晨兴(xīng)理荒秽(huì) 带月荷(hè)锄归
八下:
缥碧(piǎo) 鸢飞戾天(yuān) 环堵萧然(dǔ) 短褐穿结(hè) 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óu) 衔觞赋诗(shāng)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俟其欣悦(sì) 负箧(qiè)曳屣(xǐ) 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 右备容臭(xiù) 烨然若神人(yè) 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 贻然不动(yǐ) 俶然不动(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浩浩汤汤(shāng) 谪守巴陵郡(zhé) 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 宠辱偕忘(xié) 林壑尤美(hè) 伛偻提携(yǔlǚ)
觥筹交错(gōng) 廿二日(niàn) 鲜妍明媚(yán) 汗出浃背(jiā)
恶能无纪(wū) 曝沙之鸟(pù) 呷浪之鳞(xiā) 停杯投箸(zhù)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3、九年级
九上:
辍耕之垄上(chuò) 皆次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扶苏以数谏故(shuò)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慰尉果笞广(chī) 为坛而盟(wéi)
免冠徒跣(guān) 以头抢地耳(qiāng) 休祲降于天(jìn) 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 因屏人曰(bǐng)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 将荆州之军(jiàng) 中道崩殂(cú) 以遗陛下(wèi)
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 咨陬善道(zōu) 夙夜忧叹(sù) 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 以彰其咎(jiù) 千骑卷平冈(jì) 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九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蹴而而与之(cù) 乞人不屑(xiè)
非醴泉不饮(lǐ) 又何间焉(jiàn)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期年之后(j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è)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 窈窕淑女(yǎotiǎo)
二、通假字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三、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骑: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强: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适: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刻有(为人五) 3、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是(此不为远者小) 6、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易: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 步(将以益治其文) 4、渐渐地(益习其声)
意: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盈: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缘:1、缘故 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再: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至:1、极点(寡助之至) 2、周到(礼愈至)
3、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质: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3、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缀: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盗)
四、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的意思。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2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崐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两个词;其:代词,它的;实:果实。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19)\"。)
41、请献十金(《公输》)
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的金。)
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可:(古义:大约。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今义:盖住、盖子。)
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往往:(古义:到处、处处。今义:常常。)
47、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崐。)
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古义是即使,假使。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崐:古义是仅、只。今义表示次序。)
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崐人员。)
50、郁郁适兹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适:(古义:往。今义:适合,适当。)
5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恶:(古义:怎么,表示疑问。读\"wu一声\"。今义:罪恶,厌恶。)
52、为我谢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谢:(古义:致谢。今义:常作礼貌用语。)
53、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54、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
经纶:(古义:治理,筹画。今义: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55、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山:古义:指华山。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崐切河流。)
5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崐。)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水,池塘。)
58、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语:(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
59、子何恃而往(《为学》)
子:(古义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60、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61、将非鬼也(《宋定伯促鬼》)
将:(古义:或许。今义:接近。)
62、不习渡水故耳(《宋定伯捉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3、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
去:(古义:离去。今义:到哪;前往。)
6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6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67、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68、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69、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崐六面体。)
70、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并,尚且,连......都......。今义:曾经。)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钟:(古义:一种容器。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开张:(古:扩大。今:(店铺)开始营业)
78、引喻失义(《出师表》)
义:(古:适宜,恰当。今:意义,含义。)
7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80、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古:差异,偏义复词。今:不同与相同。)
8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82、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
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五、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六、常见文言虚词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八、 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
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Ø
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 Ø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Ø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Ø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Ø
杜甫的“三吏”“三别”:Ø
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人物是以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9、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
《三国演义》(罗贯中•明) 《水浒传》(施耐庵•明)
《西游记》(吴承恩•明) 《红楼梦》(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二)文体常识
1、古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学过的《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