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养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8:42
常存正觉心 天地多乐事
石天基的长寿秘诀
石天基,清代著名养生家,著有《长生秘诀》。该书从养心、房事、饮食、起居、天地乐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养心六常存: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所以他首先对“养心”提出了六个常存:常存安静心,主要是指少嗜欲。他说:“深山穷谷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常存正觉心,是说要以正胜邪,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觉悟。常存欢喜心,是指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能随意自适。常存良善心,是要作利于人,无损于人的事。要“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常存和悦心,指对人态度和蔼。常存安乐心,是要在苦中求乐,在逆境中觅快意。饮食讲五宜:石天基认为:“吃食之法,大略饭食宜多,肉类杂味宜少;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缓缓地咀嚼),不可粗速,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起居善调摄:起居方面,石天基主张夜卧闭口以“闭养元气”;起床时先拍胸口三五掌,以防感冒。天地多乐事:石天基提出“天地乐事”,是要求人们常怀乐意。所以他提出了八方面的乐事: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如此,随时随地成天都有趣,身心自然健康愉快。
孔子心胸开阔以养性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论语·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华佗的养心之道
有“神医”之称的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养心之道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分析一下华佗的养心之道,可归纳为如下两条:首先是对名利、地位观念的淡薄。《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华佗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养心观。他医道高明、被誉为“神医”。统治阶级为了自身保命的需要,多次请华佗出去做官。当时的当朝宰相陈硅,曾荐举他做“孝廉”,西蜀的太尉黄碗,也劝他做“侍医”,他都拒绝接受。在他看来,过分的名声、地位观念会成为思想之患而影响健康。其次是强调动静相济、劳逸适度。他曾对他的学生吴普和樊珂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意思是指运动能增加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疾病,但不可过度疲劳。他又说:“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用门枢在活动中不蛀不烂的道理说明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在这个原则下,华佗总结了前人养身和养心的经验,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发明了动静相济的“五禽戏”。这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运动,以虎的勇猛、鹿的快捷、熊的矜持、猿的机灵、鹤的自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心观。由于“五禽戏”能做到心静体松、动静相兼、刚柔并济、气行血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经常练习虎势,能使人强筋健骨,精力旺盛;经常练习鹿势,能增强体力,益肾固腰;经常练习猿势,能头脑灵活,增强记忆;经常练习熊势,能增进消化,促进睡眠;经常练习鹤势,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
白居易“九可却与十不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以能活到古稀之年,与他的“形神兼养”的主张是分不开的。他提倡的祛病健身的“十可却与十不治”,颇有道理。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疾遇苦,稍闲反生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嗜欲淡薄,七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宁适毋强,八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九也。十不治:纵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懊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躁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巫师祷祝,广引杀戮加重孽缘,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白居易的“十可却与十不治”,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王蔡的长寿秘诀
王蔡,明代著名养生家。著有《修真秘要》一书。该书收载了古养生家许多长寿秘诀,涉及吐纳、导引、起居、药食等各个方面。朝鲜的《医方类聚》、明代的《寿养丛书》等,均收藏了该书的精要部分。现选录数则,以飨读者“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也就是说:人经常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会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常夜翟足卧,饱食终无益。”也就是说:每天晚上洗脚,既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睡时抽筋,还能镇静安眠。对高血压患者,用热水洗脚,还可以降血压。晚上饱食,不易消化,且易引起噩梦,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 “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即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少促人寿。”也就是说:饮食物中的任何一味偏多,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吃盐太多,可以使人夭折短寿。现代科学证明,吃盐多了,会造成血管疾病,尤其使人易患高血压,美国学者发现,每人每天吃盐10克,其高血压发病率约为10%。爱斯基摩人一天仅吃盐4克,没有发现高血压病。日本北部的居民一天每人消耗盐26克,其高血压发病率40%,可见古人“咸少促人寿”,确是经验之谈,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陆游养生之道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他的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报国大志一直难以实现。晚年隐居山阴,生活拮据。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竟享年83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挺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扫尽世间闲忿欲
“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陆游乐观豁达的胸怀:尽管屋上的瓦被狂风掀掉,墙壁被大雨淋湿将要倒塌,家中揭不开锅盖,可是他没有为此而忧郁,仍然吟诗不绝。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他认为,应该是“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毁誉、贫富、讥讽、赞颂,对他来说,都是无足挂齿的事情,对于逆境总是微笑相迎。对国家民族的大事,他思想敏捷、坚强不屈,而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他则“忍字常须为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
户枢流水即吾师
陆游在《书意》一诗中写道:“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做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意思是说,他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做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有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同曾孙子一道骑着竹马做游戏。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还经常从事一些拾粪、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后来,他虽然年高体衰,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牧鸡豚”,做些养鸡、养猪的活计,总不愿意让自己闲呆着。闲暇时,他养花、钓鱼、打拳、练书法,从而舒筋活血、陶冶性情,调节神经,有益健康。
饭后自做揉腹功
陆游很爱好气功。为了在练功时作到清静无扰,他专门找了一间空屋子,不让任何人打扰他。“默视鼻端白,正气徐自还”,就是眼睛微闭,目对鼻端,徐吐缓吸,引申有序。由于他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虽然到了80多岁,身体还是很硬朗的,甚至出现了“两眦神光夜穿户,一头胎发入晨梳”的健康境地。
陆游还写道:“吐纳余闲即按摩”。吐纳即气功,在做完气功锻炼之后,他往往继之以按摩;其次,他在每次饭后的一小时,坚持做“揉腹功”,以助消化。他在诗中多次提到:“饭后自做揉腹功”、“饭后频摩腹”、“朝脯两摩腹”等等,这足以证明他是经常练习按摩的。
饮食起居有规律
陆游常说,吃饭应该“少饱则止,不必尽器”,在日常饭菜中,力主清淡,多吃蔬菜。日常增减衣服,要“视气候,或一日数变”。假如患了小病,也不能忽视或无所谓,因为“死非一日至,小病为前驱”,“小疾有根底,忽之当日深”。
但是,陆游又说过:“小疾深居不唤医”,他认为头痛脑热等小毛病,不必急着去求医问药,重要的还是坚持散步和适当的运动,加强精神调养,即使服药,也要适可而止。他的理由是“饮食起居应规律”,“揠苦农害稼,过剂药伤人”。
洗脚上床真一快
陆游坚持在临睡之时用热水洗脚。他在82岁那年,对身边的家人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热可却;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在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中,人的脚掌仿佛是一扇“窗口”,五脏六腑都在这里有相应的穴位。足是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三阳经的终止点。民间也有“头寒脚暖,四季平安”的说法,说明脚部保暖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谚语说:“睡前洗脚,胜吃补药”,就是这个道理。陆游常常读书和写作到二更鼓尽,才上床睡觉,临睡前必须泡脚。人的脚心有一个“涌泉”穴,他在洗脚时,不时地用手按摩此穴,直到发热、浑身感到舒适。这样坚持下去,可以养心明目、解除疲劳、促进睡眠。他很喜欢洗脚,对洗脚的好处体会很深,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洗脚诗》:“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鲜烧汤。”
登山打球强身体
陆游也喜欢登山爬高。一次,他去四川青城山时,不顾年事已高,独自登上艰险难攀的泊灌口,使同行者为之惊讶不已。他在峰顶眺望泯江滔滔,大声畅吟道:“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陆游认为,“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在青年时代,他曾投笔从戎,过了一段军旅生活。在从军的日子里,他是一位马球运动的爱好者。品读他那描述比赛精采、气氛热烈的球场诗作,便可领略一二:“军中战罢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还有“打球筑场一千步”、“射棚命中万人看”、“球门对峙双旗红”,这些诗句既是军队开展球赛盛况的反映,又是陆游活跃在军中球场上的生动写照。
家庭和睦益寿康
陆游与家人和睦相处,尽管晚年家境清贫,但由于富有天伦之乐,使他的内心感到非常欣慰。陆游的妻子王氏非常贤慧,对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晚年时,他常与小儿子像师友一样,“篷窗攻读共一灯”,在一起探讨学习,吟诗奕棋,练习书法。在京城为官的大儿子,对陆游也是非常孝顺,儿媳和几个孙儿们对老人经常嘘寒问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陆游说:“家庭和睦益寿康”,就是这个道理。
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在许多诗句中,常常提及食粥对延年益寿的好处。他在《食粥》一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司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干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认为,只要经常食粥就能延年益寿。在《薄粥》一诗中说:“薄粥枝梧未死身,饥肠且免转车轮。”意思是说,靠食粥支持年迈的身躯,而且也能够免受饥饿;他还有“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浆酸”等诗句。他从生活中体会到,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弱,稀粥利于消化,易被人体吸收,于长寿大有裨益。
坚持素食贵节俭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食素,他认为素食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在一首《杂感》的诗中写道:“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在诗中,他对过去流传的“肉食养老人”的说法大不以为然,而是乐意于“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强调修养身心,不能贪食厚味,把清淡的素食当作养生妙法。他把喜爱的菜蔬,经常写进诗里,如白菜、芥菜、芹菜、竹笋、香蕈、韭菜、枸杞叶、菰、茄子、荠菜和豆腐等。陆游还亲自种菜,他常说:“从来节俭是家风”。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位完全的素食主义者,他认为肉食也有一定好处,并不绝对禁止,他提倡“以素为主,兼及荤腥”,现在看来也是合理的养生准则。
1、养生经“六伤、十二莫”
六伤:1、久听伤神。2、久视伤血。3、久卧伤气。4、久立伤骨。5、久坐伤肉。6、久行伤筋。
十二莫:1、莫强食。2、莫强酒。3、莫强举重。4、莫忧思。5、莫大怒。6、莫悲愁。7、莫大惊。8、莫跳动。9、莫多言。10、莫大惊。11、莫贪欲。12、莫怀恨。
十二少:1、少思(多思劳动)。2、少念(多念志散)。3、少欲(多欲志昏)。4、少事(多事劳形)。5、少语(语多气乏)。6、少笑(多笑伤脏)。7、少愁(多愁则心摄)。8、少乐(多乐则意溢)。9、少喜(多喜则记忆错乱)。10、少怒(多怒则专迷不理)。11、少好(多好行则憔悴无欢)。12、少恶行(多恶憔悴无欢)。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向外攀援,不攀援外境,内心才会宁静而不浮躁。这即孔子的“思无邪”或黄帝的“内观法”。遇到一切境界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时常轻微柔和地活动,但不可运动至身心疲倦。历事心要把握“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的原则和不强求的思想;不好高婺远、贪得无厌;不可得意忘形、喜乐过度;不可久谈言笑,彻夜不眠;不可沉醉呕吐或饱食即卧;不可极饥而食、极渴而饮或过饥过饱;不可强忍大小便;不可食过冷或过热食物;五味不宜多用。夏日不可过度贪求凉快,冬天不可过度贪图温暖。睡觉最好不可吹电扇。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向外攀援,不攀援外境,内心才会宁静而不浮躁。这即孔子的“思无邪”或黄帝的“内观法”。
遇到一切境界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时常轻微柔和地活动,但不可运动至身心疲倦。历事心要把握“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的原则和不强求的思想;不好高婺远、贪得无厌;不可得意忘形、喜乐过度;不可久谈言笑,彻夜不眠;不可沉醉呕吐或饱食即卧;不可极饥而食、极渴而饮或过饥过饱;不可强忍大小便;不可食过冷或过热食物;五味不宜多用。夏日不可过度贪求凉快,冬天不可过度贪图温暖。睡觉最好不可吹电扇。
简谈药补、食补和神补
拥有强壮的体魄,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对“药补”很感兴趣,其理由是:“补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强身”,因而现实生活中“闻补则喜,唯补是用”者不少,他们都寄希望于通过“药补”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祖国医学认为“补”是针对虚证而言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本来身体不虚,营养尚佳,再行药补,实为徒劳之举。况且,是药三分毒,有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用得不当反会导致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如年高体虚误服蛤蚧、白木耳,随即声音嘶哑、咳嗽频作、咯痰不爽;亦有服用大量人参、黄芪、鹿茸、当归,因峻补不当,不仅未能扶正补虚,反而助病为虐,以致水气横溢......凡此种种,实应引以为戒。至于“正气十足”、饮食正常、营养状况尚佳者,更不需要用药补,因为误服补药往往会出现头昏、口舌生疮、流鼻血等不良反应。
中医之药补特别讲究“对路”,应根据体虚者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证状,因病因人而对症用药。如气虚者可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等益气药;血虚者选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等养血药;而阴虚者可选用生地、枸杞、石斛、玉竹、女贞子等滋阴补肾药;阳虚者可选用鹿茸、巴戟天、仙灵脾、蛤蚧、补骨脂等助阳益火药。总之,应针对性地选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决不可以自作主张滥服乱用。
食补,历代医家都极为推崇。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通常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营养充足,根本用不着药补。从中医的角度看,“药补不如食补”,是有一定道理的。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食物和中药并无绝对的界限。诸如:连肉、龙眼、山药、扁豆、大枣、百合、核桃、绿豆等等,既可药用,也都是食品。对于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补”。通过饮食调理,补养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和全身状况的康复,往往能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中医除强调食补外,亦很注意神补。稳定的精神情绪,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是良性的;而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思虑太过都会伤神。因而中医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说法。而“神补”即所谓“养神”,则应以不损精神、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主要内容。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亦属“神补”。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波折,只有泰然处之,才可不损精神。长寿老人都以不发愁、不烦躁、保持情绪乐观稳定作为神补的经验,这些是值得吸取的。另外,适度的睡眠亦能养心神、添精力。如果睡眠时间不够,轻则精神萎靡不振、工作疏忽,重则头昏、头痛、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如同病态,久而久之可导致疾病。《养生三要》中就有“不觅仙方觅睡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说的‘病从口入’是很有道理的,注重膳食、均衡营养确实是人们的长寿之本!”1.每餐尽量做到品种多、数量少。花样繁多的各种菜肴、羹汤和主食都用小碟、小碗盛装,以勾起食欲,确保每顿都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2、菜肴应讲究荤素搭配。鱼、肉类食品和菜蔬、豆制品及五谷杂粮各占一半,确保纤维素和维生素的同时吸收。
3、每天不忘吃牛奶和乳制品,女性比男性多吃一倍。牛奶、酸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成分。
4、肉食每人每天至少吃50克,但不超过100克。老人宜多喝肉汤。
5、每天都吃鱼,而且吃鱼应多于其他家禽。鱼中富含使细胞新生的核酸和稀释血液的EPA,可预防心肌梗塞,使人更好地吸收动物蛋白质。
6.、每天吃一个鸡蛋,同米饭一起吃。鸡蛋里含有人体不可少的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而米中正好缺少氨基酸。二者同时吃,会让人更好地吸收大米中的蛋白质,还能控制饮食的热量。
7、饭菜少放食盐,适量添加醋、蒜、芥末、辣椒和香辛料等调料,使菜的味道更佳。日本许多菜肴都要加芥末油。
8、每天至少吃一次豆腐之类大豆食品。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纤维素、氨基酸和维生素,而且易消化,是防老抗病的佳品。
9、每天午餐和晚餐必有一道海藻菜或紫菜汤,日本人普遍爱吃海带、紫菜。
10、饭前宜吃番茄、橘子和苹果等营养类水果,以便摄入更多的维生素C。
科学没有国界,健康不分种族。以上10条“他山之石”,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效仿的。
马寅初 生活规律 不暴饮暴食——寿星养生经(12)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时,马老还是一位活到了101岁的老寿星。马寅初的生活很有规律。早晨起来后按时锻炼,中午稍睡一下,晚上睡前洗个澡。一日三餐按时进食,他从不吃零食,在饮食上也不过分地去挑拣,从不暴饮暴食,每餐饭吃八九分饱就停筷。马老从不抽烟,不吃过热的食物,也不饮酒。
SPA一词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olus Por Aqua,即“水带来健康”之意。最早的SPA是位在欧洲比利时所属阿德南丝森林区中有个小镇叫SPA,古罗马时,居民发现此处涌出了许多自然的泉水,且盐分极低,无矿物杂质,不管是饮用或用来泡浴对人体均有很大的益处。当时古罗人发现到全身如浸泡各种天然矿泉水则可有疗伤治病、具养生美容的功效。
大德必寿 食行有道
孔夫子有“不息则久”、“大德必寿”、“健身为本”、“食行有道”4条养生经。
“不息则久”。孔子的养生观不只是消极的“养其身”,而是以“有为”强其身。他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才能强身保寿。
“大德必寿”。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他非常注重德性的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力求“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崇尚尊老爱幼。“健身为本”。孔子被古人尊为“圣人”,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他同百姓一样,始终把健身作为根本,且喜爱登山、旅游。至今,在泰山一块石碑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食行有道”。孔子的健身长寿与他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衣着上,炎热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冬天则注意保暖。在饮食上,他很注意卫生。他不反对饮酒,但以不醉为限。在居住上,他只要求寝处适宜即可,不贪图舒适、豪华。在行走上,他“趋进,翼如也”,快步利索。
日常起居最忌六件事
清晨忌吸烟:人苏醒时新陈代谢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呼吸的频率较慢,体内积滞的二氧化碳较多,这时吸烟会使支气管因抽烟的刺激而导痉挛收缩,使二氧化碳的排出受阻,从而产生气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空腹忌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经过胃与小肠消化成氨基酸才能在小肠被吸收,而空腹喝牛奶时胃排空很快,蛋白质还不及被吸收即排到大肠,不但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蛋白质还会在大肠内腐败成有毒物质。
忌如厕看报:大便是人的神经低级和高级中枢共同参与的活动,许多人习惯于拿上一份报纸或一本书,一蹲就是小半天。如厕看书报不但会使排便意识受到抑制。失去了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久而久之会引起便秘。
室内忌养飞鸟:鸟粪中带有鹦鹉病毒、岛型结核杆菌及寄瞒,鸟粪被乌踏碎以后,病毒与病菌便飞扬在空气中,这对室内的身体健康很不利。若人体长时间吸入,会诱发呼吸道黏膜充血、咳嗽、痰多、发烧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肺炎与休克。
洗澡时间忌过长:洗澡时,热水产生出大量的水蒸气,附在水中的有毒物质如三氯乙烯、三氯甲烷等分别被蒸发80%和50%以上。有些有毒物质随蒸气而被身体部分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危害很大。而且,在较热的水中洗澡时间过久。对心脏也不利。
睡觉窗户忌紧闭:人入睡后,每分钟要吸入300毫升氧气呼出250毫升二氧化碳,如果门窗紧闭,密不透风,不消3小时,室内约二氧化碳量就会增加3倍以上,细菌、尘埃等有害物质也会成倍增长。因此,睡觉时应留些窗缝,以便让室外新鲜空气不断流入,室内二氧化碳及时排出。
古代名人养生经
一 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古人饮食养生经
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进食专心“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
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
选食宜慎:“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餐后保健:“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白领养生经之二 选择性饮食
白领好多体征和疾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因而科学地偏食也能调整体征,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对养生不无益处。像以下几种情况就可以适当偏食。
体瘦者:可偏吃肉、鱼、蛋、乳等,适当多吃糖类、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平衡、合理,以便增肥健身。至于减肥力强的浓茶、冬瓜等应慎吃少食。
矮小者:青少儿时期宜多吃含丰富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等食品,如瘦肉、鱼虾、猪肝、蛋、豆腐、骨头汤、鸡等。
用脑者:应多补充含蛋白质、糖、卵磷脂、钙、铁、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脑、禽肉、牛奶、莲子、苹果、金针菇等,以利健脑增智,补充脑力消耗。
野外作业者:饮食宜量多质好,多饮淡盐开水,补充出汗的消耗。寒天可偏食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如羊肉、牛肉、狗肉、辣椒、姜、鱼虾、糯米等,以利抗寒御风,补充体力消耗。
养生经(四篇之一)
凡事有度,不要过度,不要过左,不要过右,要走正路.,这个要诀来自
养生老专家____庄子写的养生文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前三句讲"有度",后四句讲好处,请听我的话,好好读读古人饮食养生经。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进食专心: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
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
选食宜慎: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餐后保健: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老子》一书,又称《老子五千文》或《道德经》、《道德真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的养生学论点主要概括为如下3个方面:“希言自然”
即“少说教,从自然”之意。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道”指规律,“自然”是指天地间规律的必然性。只有顺从自然规律,一贯遵守自然规律,才能做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守,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也就是说,自然界里的清明、宁静、灵验、盈满、生长等,都是天地间固有规律的表现,人类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见素抱朴”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
老子认为“少和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不去追逐荣利,可使精神内守,抗病能力增强。他还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由于贪得无厌,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希望人们放弃物欲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足,以免伤身损寿。“专气致柔”即:精神专注,真气凝聚,可以产生平静柔和的状态。老子认为,这种状态如无私无欲的婴儿,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子还指出,柔可以克刚,可以致胜。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所说的“柔”并非软弱,而是克“刚”的基础。后世认为老子的这些言论指的是气功,把他作为气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总之,老子学说偏重于静态的身体保养,他是广义静态养生的发起人。
举手投足亦养生 http://www.39.net时间:2006年06月15日
一提到运动,人们往往会想到长跑、打拳、舞剑,而我则足不出户,在家锻炼,举手投足亦养生。
梳头。每天2至3次,每次3至5分钟,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
抓背部。人的背部,特别是脊柱,是中医所称“督脉”经循行区,有许多穴位。由于抓背的上下左右运动,能触及各个穴位,并促使脊神经血液循环加速,有利于各穴位细胞的新陈代谢。
叩齿。每日三餐前,保持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轻轻叩齿,每次叩4至8下,可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病的发生。
打哈欠。疲劳或室温过高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多,此时若打个哈欠,可使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加,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搓脚心。每天晚上洗脚后,上床之前搓足心20分钟,对健足健身十分有益,这是因为足底涌泉穴有改善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看中医秘诀保持原生态
中医在诊病时有四件“法宝”,即望、闻、问、切,如何配合医生用好这四件法宝,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第三军医大学中医博士杨国汉提示说,病人必须了解中医诊病时的一些讲究,不要掩饰自己的“原生态”。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及眼、耳、鼻、唇、舌等各部位神、色、形态的观察,所以就诊时应避免染发、描眉、化妆、进食冷热食物或有色食物等,因为这样会掩盖体内的一些真实情况,妨碍医生的观察。
闻诊是对语气、呼吸、口气、体气及分泌排泄物等的观察,所以患者就诊时以自己习惯和自然的语气语调与医生交谈为好,也不要为了避免口腔异味而特意漱口、刷牙或嚼口香糖、喷香水等,对自己发现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体味也应真实地告诉医生。
问诊是患者尤其应注意的,中医最关心的不是一些西医诊断或西医检查的结果,而是患者此时此刻或发病以后近段时间的各种自觉不适和异常改变,包括饮食、大小便、睡眠、精神、情绪和妇女的经带产育等情况。
切脉时病人要心情平静、躯体舒缓,避免运动或情绪激动。
是是非非《养生经》
近期,一份名为《养生经》(又称《千万不要死于无知》、《健康的革命》、《健康的三个里程碑》等)的讲义被难以计数的网站转载,手抄本、复印本也开始在老百姓间广泛流传。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读者对《养生经》的一些说法感到困惑,提出质疑。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张国玺、李春生教授等多位老年保健医学专家。他们对《养生经》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养生经》的养生理念有误区
《养生经》观点:美国医学会作了个普查,发现原始的美国人、印第安人没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后来发现老玉米里含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此以后,美国就改了,美洲、非洲、欧洲、日本、香港、中国的广州,早上都吃玉米羹了。现在许多人吃卵磷脂干嘛?就是希望不得动脉硬化。但是他不知道老玉米里含得最多,不用多花钱。
张国玺教授点评: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诱因与生物医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是世界各国医学科学界正在进行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两种疾病的预防需要采取多方面地措施,绝非“吃老玉米”这么简单。
卵磷脂在蛋黄中的含量是最多的,约有10%,质量也是最优的。但由于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同样较高,所以人们不敢过多地进食蛋黄来摄取卵磷脂。由于大豆中卵磷脂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提取容易,故市场上出售的多是大豆卵磷脂。玉米中卵磷脂的含量则少于蛋黄与大豆。
卵磷脂是人体内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并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它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合成等。但卵磷脂并不是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灵丹妙药。
吃粗粮有益于健康是正确的,但应按人体所需的营养结构适量搭配食用。吃太多的玉米也不一定就好。
小米促进睡眠胜过安定?
《养生经》观点:现在很多坐办公室的人睡不着觉,得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吃安定2片、4片、6片,已经有人吃8片还睡不着……我就劝他们别吃安定片了,我说你吃点小米粥吧。我在农村普查过,那些老头老太太们不知道什么叫失眠,躺在床上就呼呼睡。我仔细观察了,人家是喝小米粥喝的。早上一碗玉米粥,精神焕发;晚上一碗小米粥,呼呼大睡,你说多好呀!
李春生教授点评:《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小米味甘咸性凉,功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其中并未提到安眠功效。而《本草纲目》中明确记录秫米(又叫黄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安眠功效,主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可见,真正有安眠作用的是黄米,并非小米。至于农村老人不失眠,其主要原因是白天辛苦劳作的结果。坐办公室的人睡不着觉,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弄清失眠的原因。
喝绿茶不得癌症?《养生经》观点:为什么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绿茶有关系。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
张国玺教授点评:众所周知,引起癌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营养不足、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因素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疾病的发生多是因为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预防肿瘤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预防。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与是否饮用绿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饮用绿茶有一定的预防癌症作用是正确的。但反过来如果说患癌症是与不喝绿茶有关,这种结论则过于荒唐和粗浅。
红茶、花茶没有保健作用?
《养生经》观点:第一、绿茶里含茶坨酚(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多酚———李春生教授注),它是抗癌的,在所有的饮料里绿茶是第一的;第二、绿茶里含有氟,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第三、绿茶本身含茶单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而红茶加面包没有一点保健作用……
茉莉花茶没有一点保健作用,只是香而已。
李春生教授点评:绿茶确有抗癌洁齿的功效,但因此完全否认红茶和茉莉花茶的保健作用是不对的。因为茉莉花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虽然在加工的过程中其保健功能有所降低,但绝没有完全消失。相反,茉莉花茶除了具备绿茶的某些性能外,还具有很多绿茶所没有的保健作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
红茶是经过蒸制而成的,它对调节血脂疗效很好。况且,当今世界上90%的茶叶为红茶,红茶的保健功效绝不能忽视。
黑木耳预防心血管疾病胜过阿司匹林?
《养生经》观点:心肌梗死虽然无法治,但完全可以预防。吃什么?吃黑木耳。黑木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血不粘稠……我劝大家不要吃阿司匹林了。现在欧洲已经不吃阿司匹林了,因为黑木耳更管用。
张国玺教授点评:黑木耳的保健功效无可争议,但血粘稠度过高的老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毕竟药物治疗和黑木耳的保健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前列腺疾病)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
《养生经》观点:有一回,我一个月时间每天晚上起夜3次,我一看不好,就吃花粉,一个月就恢复正常。文献记载,花粉治愈率97%。如用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最后是肾功能衰竭,尿血,然后是肾肿瘤。
张国玺教授点评:花粉确实是对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保健品。但如果说花粉对前列腺疾病有97%的治愈率就值得怀疑了。果真如此,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前列腺患者到处去寻医问药呢?老年人夜间多尿可能有多种原因,如肾功能减退、泌尿系统炎症及前列腺疾病等。多尿就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尿血,肾肿瘤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从医学上讲,这三种疾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花粉只是一种保健品而已,兼有部分治疗作用,绝对达不到“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的地步。
螺旋藻如此神奇?《养生经》观点:螺旋藻是1962年发现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为什么?它1克等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综合。
张国玺教授点评:我们不知道“1克螺旋藻等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综合”这个结论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我们以维生素C为例,将螺旋藻与蔬菜水果进行比较。同样是100克的重量,螺旋藻含有维生素C是5~8毫克,而柿子椒为72毫克,西红柿为19毫克,菜花为82毫克,柑桔为35~68毫克(刺梨为2240毫克,编者注)。可见在维生素C的含量上,螺旋藻是绝对比不上蔬菜和水果的,相反蔬菜和水果却是螺旋藻的数倍甚至数百倍。
螺旋藻根治糖尿病、肝炎?
《养生经》观点:它(螺旋藻)对几个病特别重要,……第二是糖尿病,……最大优点是使糖尿病人不得合并症。欧洲已经完全战胜糖尿病,我们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必须配合治疗。……第四是肝炎,国际上没有肝炎,……螺旋藻能使病毒不复制,而且大量氨基酸能使肝细胞恢复。它有胆碱,能使肝功能恢复,提高免疫功能。
李春生教授点评:就目前全世界范围而言,糖尿病还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是可以控制的,但还不能根治,欧洲也不可能完全战胜糖尿病。而肝炎也是世界范围内都在研究的一个课题,说国际上没有肝炎不可信。这是片面夸大了螺旋藻的保健功效。(据《家庭医药》2003年第9期)
百岁寿星“养生经”
百岁寿星不仅养生有道,而且总结有方,他们把自己的养生经验用字数工整、音节铿锵的诗歌形式表达出来,读来上口,易记易背;不仅怡神悦目,而且启人心智,耐人寻味。这种养生体会,是弥足珍贵的真正养生经。
110岁的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是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秀才、苏东坡的第28世孙,平生擅长诗词,因此,他把自己的养生经验总结成《长寿三字经》:人长寿,并不难。要早起,慎寒暑。戒香烟,忌暴食。勿过饱,勿过饥。饥即食,倦即息。休烦恼,抱乐观。勤操作,多运动。透空气,避污浊。戒忧虑,毋怒躁。常洗浴,勤换衣。讲卫生,病早医。种花草,养鱼虫。明乎此,保长寿。
苏老的《长寿三字经》参照人们熟知的《三字经》形式,写出自己的养生体会,有告诫,有劝勉,通篇金玉良言,颇有一种“经”的韵味。
105岁的辛亥老人喻育之早年曾积极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武昌起义立下功绩。他曾给友人写过一首有关他自己的养生诗,颇有生活哲理:夙兴跑,夜寐早。晨半饱,午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宝,恒常要。忙到老,乃寿考。
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有的在寿星健在时,便流传开来,传为美谈。101岁的张寿龄先生是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中将教育长。有年春节,上海市文史馆宴请新老馆员,席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左焕琛获悉百岁寿星张寿龄也在座,就笑问他养生之道。只听他润润嗓子,朗声答道:养生之道不敢当,但我写过一首《长寿保健歌》,倒可以在此一念:节制喜怒,心情舒畅。劳逸结合,以动为纲。不近烟酒,生活正常。基本吃素,食不过量。预防疾病,注意暖凉。养神育气,长寿永康。他一口气念完这首《长寿保健歌》,在场者无不惊异万分,一时掌声雷动,不少人还走到他身旁,抄下《长寿保健歌》,于是在上海滩流传开了。
104岁的著名生物学家陈纳逊生前是江苏省“十佳健康老人”之一,长于动物形态学、解剖学和胚胎学,是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和他的家人一起把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为十条:思想开朗,积极乐观;凡事忍耐,心情宽容;药物抗衰,预防疾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加强按摩,血脉畅通;适当锻炼,增加体质;重视环境,预防意外;不计名利,诚恳待人;脑足并用,老而不衰。
俗话说:“养生贵在养心。”107岁的著名书法家孙墨佛一生注意养生,但更注意养心。他的座右铭是:“立德立功立言,大仁大智大勇。”
114岁的老中医罗明山根据自己多年的养生经验,总结出多条养生格言。罗老先生大半生以玉米为主食,一年到头青菜、萝卜不断,所以认为“饮食不怕杂,青菜玉米佳”,“要得一身安,清淡贵灵丹”。他还认为“水腐因不流,生命恒于动”。每天早晨,他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活动筋骨,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项固定内容。
“算盘大王”的养生经
http://www.wzrb.com.cn/ 2007年11月04日 14:18:叶青
在龙湾区黄石山下,住着一位“算盘大王”,他名叫叶培烈。老人今年91岁,脸上基本没有皱纹,白里透红。平时少讲闲话,听得清,看得明,不吸烟、不喝酒,身板硬朗,乐观健康。老人正直、善良,长期为地方群众排解纠纷,不愧为一位公正的长者。
叶培烈被称为“算盘大王”,那是60多年前的事了。他原先从事苎麻业,擅长珠算,在抗战时期曾参加救护训练,日寇投降后转而到合作社培训,那时的计算工具主要靠算盘。叶培烈珠算快速、准确,达到炉火纯青、无人可敌的境界,因此大家都叫他“算盘大王”,先后在庆元、青田、东阳等地干过税收工作。金华解放后,叶培烈成为当地一名税务干部。后来,因体制变动,税务并入财政,被精简回乡,从此,长期为当地黄山大队服务,直至75岁才放下算盘。但在家时仍然留恋珠算。
谈起养生,叶培烈老人有五方面的独到见解:
首先,他认为要勤手、勤脚。所谓勤手是活动手指。常言道:“十指连心(脑)”“心灵手巧”都是活动手指的作用,其活动方式繁多,他勤打“算盘”、“拍手掌”就是一例。勤脚就是下肢运动,自己晚年每天坚持散步,充分理解中医的“脉从脚底起”的道理,双脚有很多穴位关系到全身器官。勤脚促使血脉和顺,全身获益。
第二是道德修养。使自己心态平衡,达到精神健康,要求自己做到正直、诚实、廉洁、助人、勤奋、俭朴;崇尚众生平等,自己决不为口福而杀生,确保心绪安宁;平时清心寡欲,愤不动容,悲喜有节。使心境淡泊、宁静。
第三是合理饮食,少荤多素,定时定量,纠正偏食;入口讲营养,不强求口味,克制刁口嗜好。
第四是重视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着,早、中、晚在山下走动,亲自然、顺自然,确保生理机能发挥良好效应。
第五是自娱自乐。天伦之乐,密切亲情,保持节日家人团聚,畅叙情怀;
朋友之乐,招朋呼友,有什么谈什么,交流情感;
知足之乐,淡泊名利,清茶淡饭胜珍馐,多做好事换乐趣;
忍让之乐,大事讲原则,小事少计较,从长远眼光看吃亏也是福;
宽容之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怨天尤人;
读书之乐,以书报为友,增知识、长智慧,更新观念,认识新世界。
以上就是叶培烈老人怡情养性的养生心得。如此乐观的晚年志向,真是一位可敬的长者
平衡养生
当今人们喜欢说“摆平”,是指解决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把事情 办圆满。我这里说的“平衡养生”,是指对自己“摆平”。
关于这方面,格言名句,诸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否极泰来。否定之否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未喜,失之不悲。若能如此,自然平衡。也就修养到家了,
养生也到家了。“七情”“六欲”人皆有之。问题是:
一,要防止太过分:
不要像奥赛罗那样,中奸计掐死爱妻,半个小时不到,满头黑发变成了满头白发。伍子胥过昭关,也是一夜白了头。
二,要防止太突然:一位28岁进士,当了知府,突然狂喜,眼皮张开下不来了,几经周折,被一位老中医用计激怒,才恢复正常。
三,要防止太长久:林黛玉得相思病,长期忧伤,患肺病而死。西汉贾谊为太子太傅,太子坠马而死,他觉内疚,忧郁而死。我们要千方百计把自己摆平,心态平衡,才能健康长寿啊!
医圣张仲景的饮食养生经(饮食天地)
说起医圣张仲景的饮食,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周围的熟人都知道这位先生对吃有特殊讲究.倒不是说讲究山珍海味,或顿顿要有鸡鸭鱼肉,也不是指他只讲究吃素不吃荤的嗜好,而是指他饮食的一种特有讲究。这种讲究在他的《金匮要略》一书有大量的记载,归纳起来,即“两五、配四加新鲜”
何谓“两五、配四加新鲜”?就是指饮食中的主食为五谷相兼,粗细搭配;副食中菜肴的性味与烹制的味道要五味适合;所用饮食要与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饮食品原料都要用新鲜的。
张仲景又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在春季里,主食主要是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则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大白菜、鸡肉、猪肉等。由于春天气候开始温和,人体的阳气亦开始升发,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故多用半甘食品,用以助阳气,以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又配用甘凉的主食,可防阳气太过,以致不利于身体。
在夏季里,主食主要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而食,稀粥常加些绿豆;副食主要选用甘酸清润之品;如各种青色蔬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由于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盛于外,阴气弱于内,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品,即可清热祛暑,甘酸又可化阴而保护阴气。在这季节中,当忌辛辣之品,以免更伤阳气,但又恐多食甘寒之品,易伤脾胃之阳气,而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还得常用些大蒜,以防此弊。
在秋季里,主食和副食均用甘润之品;主食是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用些面包、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多用各种蔬菜之外,还要多食各种水果,肉类品则用些猪肉、兔肉、河鱼等。由于秋季气候凉燥,多食甘润之品,可以生津祛燥。在这季节中,亦要忌食辛辣,尤其生蒜、辣椒之类。除此之外,也要少用苦寒、甘寒与发散之品,如苦瓜、黄瓜、等,烹制的味道多以清淡为主。
在冬季里,主食主要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制成的面食,再搭配些米面,稀粥中常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常用具有滋阴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则多选用甘温助阳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等。由于冬天气候寒冷,人体内的阴气潜伏于内,多用溢阴潜阳与理气之品,可以防止潜藏于内的阳气化火而伤正气。同时,又食用甘温助阳之品,可以壮阳以御风寒。在这季节中,所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并要略浓些,禁忌偏食或多食某一种或味的饮食。
张仲景对饮用的食品,其原料都要新鲜干净的,如粮食必须是当年产的,必须现吃现加工,若有发霉或虫子的谷物,是决不让加工成米面的。
以上所述,可能使人们感到仲景对饮食的“两五、配四加新鲜”的要求是否有些过分和死板,其实不然。人所皆知,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所以对饮食就要求做到合理调配,全面配伍,清洁卫生;目的在于防止病从口入,或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疾病。同时,使人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营养源,达到健康长寿。
洪昭光再传养生经
在2005年6月12日的“中国膳食革命高峰论坛”上,“国内健康教育第一人”洪昭光教授的精彩发言吸引了现场的听众,其中他演讲的独特膳食养生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有病要看西医 养生要靠中医
有病要看西医,养生还是要多靠中医。若想寿而康,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在健康100分中,药疗占8分,食疗占13分,心疗占30分。
超重1公斤 少活4个月
“适可而止”的两个标准:体重(公斤数)?荛[身高(厘米数)-100];男士腰围应小于2尺6,女士小于2尺4。
世界粮农组织提出健康膳食六字结构:一荤一素一菇。荤菜提供动物蛋白、动物脂肪;素菜提供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菌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黏度,减少动脉硬化,菇类含有的香菇多糖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癌症,能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延缓衰老。独特的合理膳食六个字:燕麦瓜果豆腐。大豆、燕麦对降低血脂、减少肥胖、减少癌症、减轻更年期综合征都有很好的疗效。
健康还有30分心理分
健康还有30分心理分。生活中很多事情,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感受。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八字健康歌: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
从《佛说养生经》看藏医的养生学2007年08月22日 11:20
求长寿,这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的目标。不论在什么国家、民族或地区,为了生存,人必须与疾病斗争,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希望能健康、长寿。这种情况在藏医学中也同样有明显的表现。
一、最早的藏医学养生著作
我国自东汉开始即输入佛教。佛教以佛经为进行传播的重要方式,佛经被译成汉文广为传播。
在印度,有所谓五明学,其中的医方明是其重要的内容,医方明即医学,它随着佛教输入吐蕃王朝传播到西藏地区。
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大力兴佛,佛教在藏区广为传播,大量佛经被译成藏文,并陆续编汇成册,这就是藏文《大藏经》,全书是经过长时间无数学者的努力编成的。这些译出的著作,包括《甘珠尔》及《丹珠尔》,也即经藏部或佛说部及论说部。前者是指佛祖本身的教诫,而后者则是对佛经的训释。
在当今通行的《丹珠尔》中,收载有关医方明的著作共十四部,第一部名为《百病方》,是一部治疗各种杂病的方书,其体例与中医的《五十二病方》相类。
第二部书就是专门论述养生的,从藏文书名来说,叫做“曼措哇斗”(smanvtshobamdo)。“措哇”,藏语意为生活;“斗”,在这里是佛经的意思,“曼”,在藏语中是医和药的意思。书名的原意是指从医学观点来认识生活或活计的佛经。按:我国古代翻译印度传入的医经,都在首尾分别加上“佛说”及“经”的字样。例如东汉安世高曾译有《佛说人身四百四病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孙吴时译有四大理论的《佛说医喻经》,西晋月支僧人竺法护译有《佛说胞胎经》,北凉的昙无谶则译出《佛说大集经》。由此,我认为把“曼措哇斗”译为《佛说养生经》,应当是恰当的。
关于《佛说养生经》的作者和出版年代,仍然有待深入研究。根据原书书首所载,本书是由“陆珠”所著。“陆珠”是藏名,应译为“龙树”,也有译为“龙猛”的,其梵音是“那嘎尊那”(Naga juna),意为“龙树”,古译音为“那伽阏刺树那”。在佛教中,龙树是大乘教派的鼻祖,据说生于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自幼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和教义、道术之学,在印度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其著作甚多,除宗教方面外,还有许多医学方面的作品,大致有《寿世经颂》(即《佛说养生经》)、《草药龙须根炮治法》、《珍宝药物次第》、《木银炼治法·宝论》、《疗毒四瘟疗法》等等,如果再加上《隋书·经籍志》上所载的《龙树菩萨药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龙树菩萨养性方》等,龙树所著医书就更多了。可惜这些书均已亡佚。后世仅存的与龙树有关的著作有《龙木论》、《秘传眼科龙木论》等,则显然非龙树(木)菩萨所著,而是汉族中医采用龙树作为书名的伪托之作了。
我怀疑《隋志》中的《龙树菩萨养性方》,或即《佛说养生经》的异名,这有待以后再深入考证。
这里还应该对龙树进行一些考证,以明确这部书的作者与年代。根据学者考证,在印度的历史上,大致有四个同名的“那嘎尊那”,即龙树。
1、大乘佛教的祖师,哲学家,他生于南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族,生活富裕,与“阿温缚窭沙”(Asvaghosa,一译马鸣)是同时代人,也即公元1—2世纪左右的人。据唐·玄奘说:他“善闲药术,餐饵养生,寿年数百,志貌不衰”。这个龙猛比较像一个传说人物,即便真有其人,也不可能寿至数百岁。看来,这个人物传说成份比较多。
2、生活于7—8世纪之间的一个印度佛经学者。
3、一位擅长于炼丹术的学者,著有一部炼丹术著作,名为Rasasastra。
4、也是一位医学家,著有不少医著,他曾撰注《妙闻氏全集》。大约生活于13世纪中叶。
《佛说养生经》究意是哪一个龙树所著,现在难于肯定。后面两个龙树看来在时代、学科方面都不相近,不太可能是本书的作者。我看比较可能的是第二个龙树,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比较符合当时吐蕃王朝吸收外来医学的时间,即赤松德赞统治的时期(815—857年)。
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这部书的梵文原著在印度业已不存,而且,根据吐蕃时期以及藏族学者的一般习惯,凡是从梵文原文译出的印度古医书,都在书前注明译者的名字。如前面所说的《百病方》就有尼玛坚参桑波等的译者名字,《八支心要集》译者则是仁钦桑波。这样一来,《佛说养生经》的原著究竟是谁,它究竟是什么时代著成的等等,就成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了。我们将在后面再进行讨论。
二、早期藏医养生学
根据上面的简单分析,基本可以肯定,《佛说养生经》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期出现藏文本,这也是藏医发展史的早期,也就是奠基时期。它不可能晚于《四部医典》出现之后,这是因为《四部医典》中关于养生的内容比《佛说养生经》更完善、系统些。因此,可以认为《养生经》代表的是藏医学发展史上早期的医学水平。
《养生经》全书共207句,每一句都是43个藏文字组成偈颂体的诗句。这是典型的古代藏文著作的文体。全书总共只有藏文2600字左右。篇幅并不算长,但它却提纲挈领地把藏医对养生学的观点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为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根据
根据《佛说养生经》的记载,在人类出现的早期,每个人都纯朴诚实,没有邪恶欲念。那时,人人皆能享尽其天年,寿至无穷。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是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使人健康无疾。这是一个极乐世界,人们无忧无虑,从不生病,在这一时期之末,开始有人变富了,他们开始有欲望,沉溺于某些贪欲,因而身体沉重,易生懒惰、疲乏,他们开始积累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七情六欲,人的寿命也因此逐渐缩短,不能享其天年。这些情况就是人类进入第二纪,也即第二个发展时期的情况。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竞争、烦恼相继侵扰人体。文明愈进步,人类受疾病侵扰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吉利的语言与污言秽语,对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的影响是大家都很了解的。
藏医认为,人体是由隆、赤巴、培根三种基本元素所构成,还有七种物质,即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髓和精以及三秽,即粪、尿和汗。这些元素和物质在体内都应该保持平衡。为了保持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等。环境因素,包括衣、食、住、行、语言、精神活动等都与这些元素物质的平衡息息相关。一旦它们之间失去协调及平衡,疾病也将随之发生。在人体与环境之间,藏医学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疾病发生于人体,如果人体的各种因素正常,则疾病无从发生。这个关系犹如土壤与种子,种子只有在沃土中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再好的种子,如果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无法成长。
藏医的养生学,就是建筑在以上这些基本概念上,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养生措施的。
2、因人制宜
藏医强调,为了达到长寿健康,必须因人的年龄、体质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人体是由父精、母血的结合而逐渐发育起来的。父精与母血完全健康,则所育的子女健康长寿。在父精和母血结合之时,很难说不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先天那里,人们就开始种下了不同的疾病因子,具有不同的体质因素。如果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男女结合后仍然可以发育成一个胎儿,超过这个范围,就不会受孕形成胎儿。换言之,每一个人在胎儿时期就从父母那里遗传一定的疾病因素,表现为不同的体质。
这就要求每一个父母都要尽力养生,把他们遗传给子女的因素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佛说养生经》并未评述。只是提到,父母在结合时,应该精神乐观、饮食合理、行为端正、住所舒适,这不仅是父母本人的养生之道,也将影响到子女的健康。书中指出,人从出生到童年,培根占主导地位;到青年时期,则赤巴占据主导地位;而老年人则是隆占主导地位。培根的特点是少睡、少热量、身体沉重、干燥少油,体色较浅;赤巴的特点是体色较深,呈红黄,精神敏锐、易怒、热量充足;隆的特点则是体型瘦、干燥少油、多话、易感觉冷。
根据这些特点,必须采取相应的饮食、起居、行为,以使体内三种元素处于协调状态,以免疾病侵袭。
不仅如此,《佛说养生经》甚至将人的一生分成不同年龄段,每一段所应做的事,也都有所涉及。书中认为:从出生到十岁的儿童,应该教育,让他们谦虚自足;10—20岁这一段,是受教育和从业的时期;35—55这一段,是最活跃的时间,应该从事宗教活动,到各地各国去游历、发表演讲;超过55岁,则宜静坐听经、调心养性了。
3、因地制宜
《佛说养生经》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
这样,在选择住所时,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比如,凡隆型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
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
4、因时制宜及饮食养生
《佛说养生经》以大半篇幅叙述这一问题。由于藏族世代居住在高原,高原气候特殊,其饮食也与其他民族和地区有所差异,所以藏医特别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改变其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
与其他民族不同,藏族把季节分成六季:春、盛夏、季夏、秋、初冬、隆冬。在这六个季节里,人体内隆、赤巴和培根三种元素各有其减轻、加重和积聚的不同:
季节
三元素

赤巴
培根

——
——
增多
盛夏
积聚
——
减轻
季夏
加重
积聚
减轻

减轻
加重
积聚
初冬
——
——
积聚
隆冬
——
——
积聚
根据以上各季节中三元素所处的状态,人们必需认真选择合适的饮食,讲求饮食的属性,严格养生,才能获得健康,争取长寿。
按照藏医的观点,食物有六味,即甘、辛、酸、苦、涩、咸。一般说来,甘味属寒,它加重培根,但可消除隆和赤巴,其中只有酥油、红糖、刺蒺梨、小麦、胡桃例外,它们虽甘却属热性,而蜂蜜、旱地动物、青稞、陈红糖却可以消除培根。
辛味属热,它加重赤巴,消除隆和培根。但动物的胆和胡椒是例外,前者消除赤巴,后者加重隆。
酸味属热,它加重赤巴,消除培根和隆,但余甘子、石榴却是消除赤巴的,而苹果虽然酸却是寒性的,牛乳、酥油虽酸,并不形成赤巴。
苦味属寒,它可形成和加重隆,减少培根和赤巴,例外的是菖蒲和苦参,虽苦却热。涩味也属寒,它可形成并加重隆,减少赤巴,但也有例外,如诃子虽涩,却是调和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好药;饮酒如适度,可以使培根及隆消除和减少,而饮多了却可形成赤巴。
咸味属热,它有减轻隆和加重培根及赤巴的性能,但碱砂、矾等咸味食物并不增加赤巴。
了解时令季节的性质,对于选择饮食,避害趋利,很有养生意义。当然,同时也应了解饮食的属性,才能按时选择适合的食物,有利于养生之道。
这里,《佛说养生经》不厌其详地为我们指出每一个季度所应采用和摄入的饮食及其饮食禁忌。
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也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
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量饮酒、酪浆、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
对于每一季度的饮食内容及原则,以及忌食的饮食,《佛说养生经》都有比较原则的论述,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因时制宜养生法中,甚至一日之内,也有所讲究。例如,一日之中,清晨及前半夜是培根占优势之时,后半夜及午后则是隆占优势,而日中、半夜则均属赤巴的时间。人们也应根据这些特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饮食。
除此之外,《佛说养生经》还对饮食方法提了一些养生之道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乃是要注意食物相克的问题。
《佛说养生经》中提出的食物相忌至少有20种以上,如黄瓜与奶酪、葱与蜂蜜、红糖与萝卜、胡萝卜与牦牛肉、蜂蜜与陈酥油、肝与野辣椒、芥子油与磨菇、蒜与禽蛋黄等等。这些相克的食物是否果如所说,尚难做结论,但其中如未熟以及未完全发酵的奶酪不能吃,荞麦不能吃过多等,则似不无道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佛说养生经》之后,藏医的饮食养生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四部医典》指出,饮食应当食量适中,过少易生隆病,过多则同样导致疾病。要求轻性食物可多吃一些,吃饱,而重性(即油腻)食物,应少吃或吃半饱。书中还指出多食某种食物所导致的病症如劳动后饮水过多,易生水肿病;如过食苦、轻和刺激性食物,易致隆病;如过食热、酸、咸及油腻食物,则易生赤巴病;如过食苦、甘、重、凉性食物及未成熟之豆、谷物等,则导致培根病等等。还特别指出老年人宜食粥养生。
《四部医典》还进一步提出用药物养生的措施,但主要是用于男性壮阳,如该书《秘诀医典》第九十一章就有壮阳的种种方法,大部分就是服用补药,如雪鳖肉补精、红糖加青稞以增加体力等等,不一而足。其第九十章则是“摄生养老”,其中有类似于中医服食之法,如服所谓“五清四露之精类”,即土清五灵脂以养肌肉、石清寒水石以养骨骼、木清红糖以养气、花清蜂蜜以养色泽、露清白酥油以养精华,以及服柏子、麻黄、艾蒿、冬青子以防老长寿,则较《佛说养生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了。
5、精神卫生
在《佛说养生经》中,已经相当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卫生在争取长寿、减少疾病中的重大作用。或许是由于西藏社会从吐蕃王朝开始就盛行藏传佛教的缘故,藏医中的精神卫生带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也可以说,它把佛教教义中的戒律几乎全盘移入医学养生学中来了。
精神卫生中,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语言、行为、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在道德方面,《养生经》要求,一个人想要长寿,就应做有利于他人的事,要尊敬别人,尤其是师长、老人、僧尼、父母,不要骂人、讲脏话,不要议论别人的短长,不要欺诈。还要求要保护好环境,劝告人们不要砍大树。
在行为方面,书中的要求也很具体,要求人们不要犯罪,万一犯了罪,要立即悔改,更不要重犯前愆。要切实按佛教的“十吉祥”,也就是十戒去做,即不偷、不打人、要诚实、有礼貌、不占别人钱财、不食言、不诅咒别人,甚至连不杀生也是其中的一条。更有趣的是业已提出在打呵欠、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对个人行为的规劝是十分可贵的。
此外,《养生经》还提出不要去踩踏敬神的“玛尼堆”,要虔诚信佛;一道走路时,要走在僧尼、师长、父母之后,不要走在他们前面。
最后,书中还告诫人们对房事要有所节制,不能过度。
6、起居行止
《佛说养生经》中对有关生活习惯、卫生保健、个人卫生、嗜欲及人体生理要求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也有较多涉及。
例如,书中指出沐浴洗澡的时候,不要在有流行病的地区湖泊里洗澡,也不要在强泉水(即含矿物过多的泉水)中洗澡。要求不要长时间直视太阳。睡眠处所不要选择在大树底下,或生疏的地区,或十字路口、庙宇、山洞等等。
还指出吃饭要细嚼慢咽,进餐前要先饮汤类,最好是热肉汤,可以开胃。日常起居要注意保持身体清洁。清晨起床时要叩齿,要用手掌摩擦脸部。饭饱后不要立即卧睡,也不要强力劳动、骑马。也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或站立太久。也不要过度嗜食某种食味,饮烈性酒。
书中还提出一种比较特殊的要求,即对于身体内部任何自然的生理欲望,不要强行压制,例如,对打喷嚏、悲伤流泪哭泣,也不要压制放屁、打呵欠、饥渴、睡眠的欲望和要求,更不要压抑悲伤的感情。
书中还指出平时可以用刺齿小蘖水滴眼,以防眼病的方法。
总之,在个人卫生方面,《养生经》涉及的内容业已相当丰富。
三、《佛说养生经》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前面已经粗略地涉及《佛说养生经》及作者龙树。这里值得探讨的是,究竟这是一部什么时候的著作,真正作者是谁,它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我们已经知道,吐蕃王朝在统一全藏,也即松赞干布即位之前,并无统一的文字。文字的统一,是在7世纪中叶之后才有的。这一阶段,吐蕃王朝与祖国内地、天竺都有联系,输入外来医学。仅从现存最古的藏医著作《月王药诊》113章来看,并无有关养生学的内容,如果在此前的《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中有养生学的内容的话,那《月王药诊》中是不会疏漏不载的。何况,汉族中医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已输入相当多著作,且汉族中医早就有较完整的养生学内容,这从《黄帝内经》一书中就能清楚地看出来;加之《月王药诊》在很多版本中都标明由汉族中医传来,有的作者甚至说它就是《黄帝内经太素》的译本,更不应疏漏养生学的内容,根据这几点,《佛说养生经》不可能出自汉族中医的传入,尽管其中有不少内容与中医很相似,甚至雷同。
如果根据《佛说养生经》原著所标明,这无疑是一部由古印度医方明传来的著作,作者是龙树。全书的体例,是以佛祖传授知识的方式写成,并且有一个梵文名称Vaidya Jiva Sutra,由它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来看,这是一部印度医方明著作。问题是本书没有译者的名字,按照藏族当时的社会习惯,译著佛经,功德无量,理应载在册中,受后世读者尊敬,所以译师在当时吐蕃的地位是极高的,毗卢遮那就是一个例子。而本书译者却不具名。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经文中有些内容与印度的当地风俗习惯并不一致。
如经文把季节分为春、盛夏、季夏、秋、初冬、隆冬六季;而古印度的六季却是春、夏、早雨季、雨季、秋、冬或春、夏、雨季、秋、早冬及隆冬。其次,每一季的月份也是不一样的。在每一季中,三元素的盛衰情况也有所差异。此外,书中所述的对蛇的深恶痛绝、回避阳光的直射等等,都与印度当地的习惯并不相容。
根据这些异同的情况看,再加上《隋书·经籍志》中确有《龙树菩萨养性方》,说明古印度确有养生方面的著作,其作者也是龙树菩萨,可见这一著作极大可能来自印度,这是没多大疑问的。但是,这一著作一旦输入西藏地区,译成藏文以后,业经藏族人民加以改造,消化吸收,已成为藏族人民自己的精神财富,为西藏人民的健康服务了。因此,尽管在《养生经》的书首有着梵文名,有龙树菩萨的名字,《佛说养生经》应该说是一部早期藏医学的著作,是藏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珍宝。
把它说成藏医学的早期著作,是有其客观现实基础的。从该书中的一些具体内容看,除了特殊的三元素、六味等,以及藏区酥油、诃子、牦牛肉等等特殊内容外,有相当多一部分内容与汉族中医的内容相一致。例如,精神修养、食物相克、天人合一、先天后天、自我保健按摩等等内容与中医古代养生可以说不谋而合。当然,如果就此就认为《佛说养生经》的内容是从汉族中医衍化而来,甚至说是中医的原本,那当然是不足信的,但我们却可以有把握地说,根据藏族《丹珠尔》形成的时期,正是吐蕃七世纪初大量输入和接受汉族中医之后才出现的这一点,可以说,现存的《佛说养生经》是藏族人民综合古印度、汉族中医并结合本民族的一些养生经验著成的一部早期养生学的著作。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佛说养生经》在藏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于藏医学的早期,对藏医学的养生知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就在该书之后不久,藏医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问世了。在该书《论说医典》中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章以及《秘诀医典》第九十、九十一章,分别叙述了日常的起居行为、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食物、食物禁忌,适量的饮食、药物的性能、药物的功效、防老和补阳等内容,是对《佛说养生经》中各有关内容的发展和发挥,《四部医典》称之为“三点两会”,即生活起居点、维命饮食点、调养疗法点和养老延年会、滋补强壮会等。对每一种养生法都较《养生经》有深入的专门论述。如以食物的性味而言,《四部医典》详细论述的食物种类就达五类,即谷物类、肉类、油脂类、熟食、烹调等,对每一类食物均详细列举其内容、产地、性味及消化后的特性,还对其医疗性能做了论述。如仅肉食类就举出八类72种。还专门论述了蔬菜类、饮料、盐等等的种类,仅此一章,就由原来《佛说养生经》的几百字扩大为六千多字(指汉译字),如就全书而论,也已经扩大十倍以上,使养生学的内容在藏医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最后,我还愿意指出,《佛说养生经》自成一格,成为藏医养生学中独立的一派。尽管在不少问题上它吸取了邻近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养生学的精华,但它已经进行了消化和改造,成为藏族同胞自己的养生学。不用讳言,这里所吸收的其他医疗系统的养生学,一是汉族中医,一是古印度医方明。值得指出的是,就养生学内容而言,医方明和古代中医的内容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整体观念、身心关系、先天后天、精神修养、自我保健按摩等内容,都十分接近,甚至相似。人们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医方明和中医学中的养生学究竟孰先孰后?谁影响谁?抑或是各自独立的,这显然不是本文所应涉及的。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即藏医学在其奠基时期,曾吸收包括印度医方明、汉族中医的一些内容,经过消化吸收后,加上藏族本身的独特经验,在《佛说养生经》中,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藏医分科。尽管它还带着一个医方明的书名与作者,但它已经成为藏医学自己的养生学科,对其后藏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长寿民谣
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心常静,骨力劲;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神跟定;
腰腿健,精魄正。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到老。
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烦多眠;少衣多浴;少言多行;少盐多醋;少食多嚼;少 怒多笑;
少欲多施;少车多步。少烟多菜;少酒多水;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季节变换,及时更衣;
烟酒嗜好,应当禁忌;食不偏爱;搭 配合理;襟怀坦荡,长寿无疑。
长寿有可能源于基因突变
记者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张国玺、李春生教授等多位老年保健医学专家。他们对《养生经》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养生经》的养生理念有误区
《养生经》观点:美国医学会作了个普查,发现原始的美国人、印第安人没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后来发现老玉米里含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此以后,美国就改了,美洲、非洲、欧洲、日本、香港、中国的广州,早上都吃玉米羹了。现在许多人吃卵磷脂干嘛?就是希望不得动脉硬化。但是他不知道老玉米里含得最多,不用多花钱。
张国玺教授点评: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诱因与生物医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是世界各国医学科学界正在进行研究的热门课题。这两种疾病的预防需要采取多方面地措施,绝非“吃老玉米”这么简单。
卵磷脂这个词是由希腊文“Lekiths”派生出来的,意为“蛋黄”。卵磷脂在蛋黄中的含量是最多的,约有10%,质量也是最优的。但由于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同样较高,所以人们不敢过多地进食蛋黄来摄取卵磷脂。由于大豆中卵磷脂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提取容易,故市场上出售的多是大豆卵磷脂。玉米中卵磷脂的含量则少于蛋黄与大豆。
卵磷脂是人体内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并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它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合成等。但卵磷脂并不是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灵丹妙药。
吃粗粮有益于健康是正确的,但应按人体所需的营养结构适量搭配食用。吃太多的玉米也不一定就好。
●         小米促进睡眠胜过安定?
《养生经》观点:现在很多坐办公室的人睡不着觉,得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吃安定2片、4片、6片,已经有人吃8片还睡不着……我就劝他们别吃安定片了,我说你吃点小米粥吧。我在农村普查过,那些老头老太太们不知道什么叫失眠,躺在床上就呼呼睡。我仔细观察了,人家是喝小米粥喝的。早上一碗玉米粥,精神焕发;晚上一碗小米粥,呼呼大睡,你说多好呀!
李春生教授点评:《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小米味甘咸性凉,功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其中并未提到安眠功效。而《本草纲目》中明确记录秫米(又叫黄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安眠功效,主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可见,真正有安眠作用的是黄米,并非小米。在我的保健工作中,未听说过小米的催眠功能胜过安定。至于农村老人不失眠,其主要原因是白天辛苦劳作的结果。坐办公室的人睡不着觉,原因是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弄清失眠的原因。该吃药时一定要吃药,如果失眠都依靠喝小米粥来解决问题,这是不科学的。
●         喝绿茶不得癌症?
《养生经》观点:为什么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绿茶有关系。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
张国玺教授点评:众所周知,引起癌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营养不足、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因素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疾病的发生多是因为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预防肿瘤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预防。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与是否饮用绿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饮用绿茶有一定的预防癌症作用是正确的。但反过来如果说患癌症是与不喝绿茶有关,这种结论则过于荒唐和粗浅。
●         红茶、花茶没有保健作用?
《养生经》观点:第一、绿茶里含茶坨酚(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多酚--李春生教授注),它是抗癌的,在所有的饮料里绿茶是第一的;第二、绿茶里含有氟,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第三、绿茶本身含茶单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而红茶加面包没有一点保健作用……茉莉花茶没有一点保健作用,只是香而已。
李春生教授点评:绿茶确有抗癌洁齿的功效,但因此完全否认红茶和茉莉花茶的保健作用是不对的。因为茉莉花茶是在绿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虽然在加工的过程中其保健功能有所影响,但绝没有完全消失。相反,茉莉花茶除了具备绿茶的某些性能外,还具有很多绿茶所没有的保健作用。《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
红茶是经过蒸制而成的,它对调节血脂疗效很好。况且,当今世界上90%的茶叶为红茶,红茶的保健功效绝不能忽视。对于爱喝茶的中老年朋友来说,一定要弄清每种茶的不同功效,并针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茶叶。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类茶的保健作用,绿茶有较好的保健功能,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喝。因为绿茶的副作用也不少,如有便秘的人喝了绿茶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便秘;绿茶偏凉,胃寒的人喝了会加重胃部不适的症状。此外,绿茶具有相当的兴奋作用,睡眠不好的人不宜多喝。
●         黑木耳预防心血管疾病胜过阿司匹林?
《养生经》观点:心肌梗死虽然无法治,但完全可以预防。吃什么?吃黑木耳。黑木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血不粘稠……我劝大家不要吃阿司匹林了。现在欧洲已经不吃阿司匹林了,因为黑木耳更管用。
张国玺教授点评:黑木耳的保健功效无可争议,但血粘稠度过高的老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毕竟药物治疗和黑木耳的保健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         (前列腺疾病)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
《养生经》观点:有一回,我一个月时间每天晚上起夜3次,我一看不好,就吃花粉,一个月就恢复正常。文献记载,花粉治愈率97%。如用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最后是肾功能衰竭,尿血,然后是肾肿瘤。
张国玺教授点评:花粉确实是对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保健品。但如果说花粉对前列腺疾病有97%的治愈率就值得怀疑了。果真如此,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前列腺患者到处去寻医问药呢?老年人夜间多尿可能有多种原因,如肾功能减退、泌尿系统炎症及前列腺疾病等。多尿就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尿血,肾肿瘤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从医学上讲,这三种疾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如同感冒与肺气肿、肺肿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样的。花粉只是一种保健品而已,兼有部分治疗作用,绝对达不到“花粉治不好,药也解决不了”的地步。
●         螺旋藻如此神奇?
《养生经》观点:螺旋藻是1962年发现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为什么?它1克等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综合。……8克螺旋藻就可以维持生命40天。
张国玺教授点评:“1克螺旋藻等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综合”是一句概念很模糊的话。具有清醒头脑的人会不清楚此话的意义是什么,不加以分析而盲目相信的人则认为1克螺旋藻具有1000克蔬菜的营养成分。
众所周知,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七大类组成,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和纤维素。所以,我们不知道以上这个结论是如何推算出来的。众所周知,人们吃蔬菜与水果的主要目的是摄取其中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则主要从禽蛋、肉和粮食中去摄取。
我们以维生素C为例,将螺旋藻与蔬菜水果进行比较。同样是100克的重量,螺旋藻含有维生素C是5~8毫克,而柿子椒为72毫克,西红柿为19毫克,菜花为82毫克,柑桔为35~68毫克(刺梨为2240毫克,编者注)。可见在维生素C的含量上,螺旋藻是绝对比不上蔬菜和水果的,相反蔬菜和水果却是螺旋藻的数倍甚至数百倍。
当然,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75%,这是蔬菜与水果所望尘莫及的。但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各有优劣,应该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以偏代全。正因为这样,营养学家才提倡饮食品种要多样化,饮食结构要科学,营养成分要全面。
●         螺旋藻根治糖尿病、肝炎?
《养生经》观点:它(螺旋藻)对几个病特别重要,……第二是糖尿病,……最大优点是使糖尿病人不得合并症。欧洲已经完全战胜糖尿病,我们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必须配合治疗。……第四是肝炎,国际上没有肝炎,……螺旋藻能使病毒不复制,而且大量氨基酸能使肝细胞恢复。它有胆碱,能使肝功能恢复,提高免疫功能。
李春生教授点评:就目前全世界范围而言,糖尿病还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是可以控制的,但还不能根治,欧洲也不可能完全战胜糖尿病。而肝炎也是世界范围内都在研究的一个课题,说国际上没有肝炎不可信。这是片面夸大了螺旋藻的保健功效。
回望:广为流传,也备受争议
记者得知:《养生经》是由听众根据齐国力(一作齐伯力)2002年底在某“国际最新保健知识讲座”上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而成的。某老干部活动中心在年终印制“健康小红本”、“健康小蓝本”时也将其收录其中,起名为《养生经》。这就是《养生经》流传的开始。然而,在《养生经》被广泛传阅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
焦点一:权威专家?江湖骗子?
争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养生经》的作者“齐国力教授”的身份资历上。做为《养生经》的作者,“齐国力教授”最常见的身份是“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保健专家。”此外,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北京名医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医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席”、“《外国医学》杂志主编”等等。
然而,经过多方查找,上述单位、机构中并无“齐国力”这个人。以另一条线索“齐伯力”进行查询,其结果也是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2003年3月,事情终于有了峰回路转般的变化。
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自己的主页上发表《严正声明》:“最近网上热炒的所谓齐国力假冒我院之名,实属欺骗行为。我院历来无此人,望广大网民朋友万勿上当。”
接着,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受“齐伯力教授”及北京柯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发布了一份《郑重声明》:“齐国力”的名字属于误传,真名应为“齐伯力”。“齐伯力教授系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生命健康研究,热心公众的健康知识普及工作,自1998年起即受聘担任北京柯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家团成员,专职从事开展健康科普讲座。”
但是,时至今日,民间多仍仅知“齐国力”而不知“齐伯力”,更不知道其真实身份。在最近一些地方刊物的转载中,《养生经》的作者仍然署名为“北京大学内科主任齐国力教授”或“齐国力教授”。
焦点二:健康的革命?胡言乱语?
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养生经》的科学性。一位读者在网上这样质问“齐国力教授”:“你以为大众都是无知的么?帮助大家多知道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是应该的,但是要切记:不要以为自己多么高明,随便信口开河!那样能对得起众人和社会么?”也有人不客气的指称为:“胡言乱语。”
首先,《养生经》的根基有误。
《养生经》在一些传载中被称为“健康的三个里程碑”,这是因为《养生经》就是围绕着“维多利亚宣言的三个里程碑”:“平衡饮食、有氧运动、心理状态”展开阐述的。
据查,《维多利亚宣言》是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发表的。宣言认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科学论据和民众之间架起一座健康金桥,使科学更好地为科学和民众服务。这座健康金桥有四大基石,它们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可概括为两句话:一、二、三、四、五,红、黄、白、绿、黑。”这些都是和洪昭光教授的说法相吻合的。《养生经》却将之说成是“三个里程碑”,明显与事实不符,有故意标新立异之嫌。
其次,诸多说法令人疑问丛生。
《养生经》中多次提到多个“国际上”或“国际会议”的“规定”,包括“装修后的房屋一定要半年后才能入住”、“饭后45分钟再运动”、“早上起床的时间,国际上规定6点”、“开窗时间国际规定9~11点,下午2~4点”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国际上的“警告”以及“说法”。
然而,这些“规定”、“警告”、“说法”是由哪一个国际组织、哪一次国际会议提出的呢?《养生经》中却从来没有提及。记者多方查阅资料,也未发现有这样的规定或建议。从一般常识而言,也不会有对某一生活细节作出如此硬性规定的国际会议或组织。
孰是孰非,通过前文对多位老年医学专家的采访,我们才终于得以明了。
众专家谈健康科普教育讲座
2002年,以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为代表的医学专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讲座及相关讲义的刊出,使“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保健意识和保健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指导。
然而,记者也看到,有一些保健品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深入社区,举办各种名目的“健康教育讲座”。其商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必然存在某些夸大或倾向性,有些讲座甚至完全是为产品进行赤裸裸的宣传。
根据律师的“声明”,“齐伯力教授”为北京柯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团成员,“专职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虽然我们尚不能因此就得出“这次讲座、这篇《养生经》是柯瑞公司、‘齐伯力教授’为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而进行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这样一个结论。但柯瑞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养生经》中说得神乎其神的螺旋藻、藻复康、花粉制剂等保健品。特别是“齐教授”大力推荐的“抗辐射、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而且提高免疫功能”的“藻复康”(应为“藻辐康”或“藻福康”,本刊注)——经查,“藻辐康”只是柯瑞公司为本公司的产品所定的商品名(“可瑞藻辐康”,卫食健字[1997]第073号),未发现任何正式科学文献资料,并不是科学界所认可的某种物质学名。这些,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健康教育讲座”如何规范,有待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
广大医学保健专家及科普工作者如何进行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张国玺教授指出:“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所以广大群众非常渴望了解一些自我养生保健的知识,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来做养生保健方面的宣传。但科普宣教工作不能像武侠小说和评书艺人一样,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而随意夸大或贬低某些事物,以追求艺术上的效果。科普教育一定要注意其科学性,要言之有据。专家的讲座一定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负责,讲座的内容要注意科学而通俗,不要通俗而不科学,特别是对某些食品或保健品不可过分地夸大或贬低,这样容易误导群众。”
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指出:“科学精神是医药科普工作的灵魂。普及医药卫生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第一,一定要重视科学性。如果只想引起轰动效应,不考虑安全和实事求是,随意胡编瞎说,产生不应有的误导作用,其风险有时是相当大的。《养生经》中不少提法是错误或不当的,如称‘得了偏头疼别着急,哈哈一笑就好了,不信你可以实验’,‘得了关节炎别着急,冲着关节哈哈一笑,一会就不痛了’,不符合偏头痛和关节炎的普遍诊疗规律。不分青红皂白的‘我劝大家不要吃阿司匹林了’,也十分不当。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在二级预防时常常要酌量应用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文中类似的错误不少,这些不当的宣传理当予以指出甚至封杀。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素质,使科普教育从混沌走向有序,在健康教育上不应当让寓言般的说道得以通行无阻。”
看了齐的讲座后,我想去买“藻复康”,结果药店都没卖,于是我上网查,结果我看到了这篇文章。
那讲座去年我也拿给我父母了,结果我父母很信,现在告诉他们去,让他们不要再信那个讲座了。
今年是二月四日的“立春”。人们习惯地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立春”还会出现冰天雪地的天气,要到“候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到二十度之间,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到了。
话说节气与养生之道
立春养生经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白天渐长,太阳渐暖,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备耕”。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展开。
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着眼于一个“生”字.注意保护阳气,是春季养生的特点。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生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等。
“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的证候,也包括由于五志过极,色欲无度,相火妄动,饮食厚味等引起的阴虚阳亢、气郁化火而产生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的证候。
朱丹溪认为正常人应是“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也就是说,健康人应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血是相依相成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运行,气有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便可发病。
有鉴于此,正常人是不能乱用扶正补益药的,一旦乱用,势必要打乱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平衡。在非典期间,一些防治处方想用扶正以达祛邪的目的。须知扶正补益药,专为虚证而设,如无虚证切勿滥用。虚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调治之后务必保持气血阴阳相对平衡。若乱用人参、黄芪之类补气药,而不配以补血药,气血就不协调了。气为阳,血为阴,服补气药势必造成阳盛阴衰,阴虚生内热,虚热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于是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热痛,心中烦热,尿赤便秘等症状。极易诱发各种炎症,进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与免疫力。若乱用补气药,很可能产生“气有余便是火”的证候。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周超凡
怎样才能长寿呢?就是要注意养生。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慈”、“俭”、“和”、“静”。
所谓“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道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使其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见别人有好事不嫉妒,见人遭遇倒霉事不幸灾乐祸。如能这样,无论是否得到善报,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种吉祥、和乐之气。
所谓“俭”,即节省,俭约的意思。这个“俭”字,不仅指的是在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不要追求享用鸡鸭鱼肉、绫罗绸缎,更是说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着要“俭约”的道理。就是说,说话、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这样会受益不尽。比如,俭于饮食,可以养脾;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真气、息是非等等。
所谓“和”,就是保持和悦、愉快的心境。平时多想、多说使人高兴的事,不想、不说或少想、少说令人忧愁,增加无谓烦恼的事。
所谓“静”,有两层含义:一是“身静”,要活动身体,但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二是“心静”,遇事不要轻易“动心”,对于外界的各种纷扰和刺激要泰然处之。遇上喜怒哀乐之事,外表可以顺应,但内心要努力做到岿然不动,心境如古井一般。http://www.qi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