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5:33
一.音韻學概述
1,音韻學的基本內容
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裡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英文名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2,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1)聲母
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3)反切
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兩字配合起來切出一個漢字的讀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黃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
反切原稱為反或翻,安史之亂後,因忌諱反,改稱為切。
反切的缺點如下:
1,做不到一聲一符,一韻一符。同一聲母,可以用許多漢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韻母,也可以用許多漢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聲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當德得冬等七個。《廣韻》一書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個,反切下字有一千多個。
2,由於語音的變化,方音的關係,給人們掌握反切帶來了困難。
(4)清濁
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清音,反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音,把聲帶振動的輔音,音韻學上共分為四種: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全清:不送氣不帶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濁:帶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濁:帶音的鼻音、邊音和半元音。
(5)等呼
根據開口度的大小,把韻分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
(6)韻,韻部,韻目,韻類,韻攝
韻: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同韻。
韻部:同韻的字歸納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韻部。
韻目:韻部的代表字。哪一東,二冬。
韻類:類似韻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都相同。
韻攝:把韻腹和韻尾相同或相近的歸納在一起稱為韻攝。如【廣韻】中的二百另六韻,歸為十六個韻攝: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鹹曾
(6)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按韻尾進行分類,可以把韻分以上三類。
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沒有韻尾的韻母。A,AO。
陽聲韻: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韻。
入聲韻: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7)聲調
聲調是南北朝時周YONG,沈約提出來的。
(8)平仄,舒促
平:平聲。仄:上去入三聲。
舒:平上去三聲。促:入聲
二、上古音知識
(一)上古聲母的研究
上古聲母的研究起步較晚,它是從清代錢大昕開始的。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古無輕唇音。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說:「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古讀『負』,如『背』----古讀『附』如『部』。」如:
異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陽,又作盆水之陽。
諧聲字:
非    輩;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負父之命,注作:「負音佩。」方言中多說「負債」為 「背債」。
現代閩方言裡就無唇齒音{F},廈門話裡把「房」讀為[    ]。
2, 古無舌上音
《十駕齋養新錄》有「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認為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是從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來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如:直讀為特,竹讀為篤,陳讀為田。又如:
廈門話裡,陳讀為[TIN]
3, 娘日歸泥說
由章炳麟提出。認為中古的娘日兩紐歸入泥母。
諧聲字:而(日紐)---耐(泥紐)
涅(日紐)---泥(泥紐)
章炳麟,黃侃,曾運乾,錢玄同,周祖謨等人都對上古聲母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提出了古聲母三十二個的說法。
(二)上古聲調
上古聲調至今還無定論。顧炎武、江永等認為古四聲一貫,實際上認為古無聲調。黃侃認為上古有平、入兩調。段玉裁認為上古有平上入三聲,孔廣森認為有平上去三聲,王念孫認為有平上去入四聲。
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A,清陰濁陽。
清:幫方松精書-------陰平。
濁:平崇船如狂------陽平。
B,濁上歸去。
並奉象善旱-----去聲。
C,去聲不變。
D,入派三聲。
全濁:渤族集舌-----陽平。
次濁:密襪納-----去聲。
全清,次清----平上去。
(三)反切以前的標音法
1,譬況
描寫某字發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術語有「急氣」「緩氣」「長言」「短言」。
2,讀若
用近音字來標音。如:
莠讀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來注音。
酈食其:服虔註:音歷異基。
直音雖好,但有時找不到同音的字,於是產生了反切。清人陳澧說:「古人音書,但曰讀若某,讀與某同,然或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孫叔然始為反語,認二字為一字,而其用不窮,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四),古音通假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書面語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實際上就是寫別字,由於 先秦時代對文字的使用沒有規範,這種別字得到了社會的認承,就成了通假字。東漢訓詁學家鄭玄作了如下解釋:「其始書之也,侖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這種情況和寫別字類似,但又和寫別字不同,因為它產生以後,別人跟著倣傚,相沿成習,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別字則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幾種情況:
A,同音通假:古音的聲母和韻母相同。
辯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後)兩字古音同屬並母元部。辯字,本義在巧言,假為辨。
言偽而辯。(禮記王制)本義
兩  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莊子)
直    特   兩字同屬定母職部。直的本義為不彎曲,假借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B,近音通假;有如下幾種情況,聲母相同,韻母相近;韻母相同,聲母相近;聲母,韻母都相近。
聲母相同,韻母相近;
時,是。(時,禪母之部。是,禪母支部)時的本義是季,假借為「是」。
韻母相同,聲母相近;
被,披。(被,並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義為被子,假借為「披」。如:操吳戈兮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聲母,韻母相近;
闕,掘。(闕,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闕的本義為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閣樓。假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難免望文生訓,誤解古書的原意。如,八月剝棗。「剝」通「撲」,撲打的意義。「歸孔子豚」,「歸」通假借為「饋」,不是歸還。
三、 中古音知識
(一),最早的韻書
中古音是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的。現存的最早的韻書,有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的《韻集》。但這兩本書早已亡佚。唐代封演的《聞見記》說,聲類是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而《韻集》是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各為一篇。但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根據《顏氏家訓·音辭》所說:自茲厥後,音韻蜂起,各有土風,遞相非笑。由此可見,六朝後,是韻書的在發展時期,出現了許多的韻書。
(二),《切韻》音系
《切韻》是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英國stein氏在敦煌得唐寫本切韻凡三種,皆殘缺不全,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切韻是由陸法言所作。《切韻》自序說:「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諧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支脂魚虞,共為一韻,先仙尤侯,俱論是切。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陸法言,又叫陸詞。
唐時,孫緬等人因切韻注有差錯,文復漏誤,加以修訂,稱為【唐韻】,現已存殘卷。到宋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重修,稱為《大宋重修廣韻》。一般認為,切韻代表了隋唐時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同它是中古文學語言的標準,唐宋以來,詩詞的作者,以這個音系押韻。
根據序言,切韻未必是一時一地的實際語音,比如支與指,魚與虞,當時的普通人已不能分別,陸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來的,故而許多音韻家不把切韻當作隋朝的實際語音支研究。
廣韻人體例以四聲為綱,按平上去入四聲分五卷,平聲分上下卷。共26194字,分為206韻。其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每卷之內,把同韻的字收在一起,選第一個字為韻目。
1,東董送屋
2,冬  宋沃
3,鍾腫用燭
4,江講絳覺
5,以紙置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61,凡范梵乏
每個韻目之下,韻母都相同,但聲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據聲調劃出「小韻」,也就是同韻字,廣韻共有3890個小韻。
(三),廣韻的韻母
廣韻共有206韻。有的一韻是一個韻母,有的一韻包含幾個韻母,故而清人通過系聯,認為廣韻的韻母共有311類。
廣韻的規定了韻之間的互相通用和獨用。如:
東,獨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劉淵把206韻並成107韻,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後人又減去一韻,為106韻,一般叫平水韻,或詩韻。
(四),廣韻的聲母
廣韻的聲母是人們根據反切上字推求出來的,各人各有不同。如:清代陳澧為四十類,黃侃為四十一類,高本漢為四十七類,周祖謨為五十一類。
王力為三十五類:
邦滂並明(唇音)
端透定泥來(舌音)
知徹澄(舌音)
精清從心邪(齒音)
莊初崇山(齒音)
章昌船日書禪(齒音)
見溪群疑(牙音)
影喻曉匣(喉音)
(五)廣韻的聲調
中古聲調有四個,平上去入,實際調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入聲急而促。(唐處忠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