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第一夜读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0:20
『夜读知堂』十二月第一夜读记
发帖人:岭南沈胜衣  发表时间:2003-12-12 11:24
评价:J   人气:1022   回复:2
12月1日收到书一种——
《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孙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一版。
关于周氏的论著不少,多无特别佳胜者,一般少买;此书谈的是周氏与其朋友、弟子所构成的文人群体(兼记其写作、生活),因前段时间留意俞平伯晚年对周作人的微妙态度,颇盼有人做一做“周作人交谊录”一类的考证,故对此书感兴趣。在《秀州书局简讯》上见到,便向范笑我求购,顺便亦贺一下“范笑我和他的秀州书局”乔迁。
得书当夜翻读部分,有点失望是内容浮浅散漫,没提供多少实在的、稀罕的史料,可惜了这一好选题。不过,作者写的本来就不是学术论著,而是随笔,以此标准衡之应说写得不错,闲来翻翻还是好看的,尤其许多观点、评说,对周氏有解人之致,也颇得我心。——比如他说,周作人“逆于常人的空漠,散淡后的绝望,让我产生了熟悉的感觉”。(《引子》)胡适逝世后周作人写的回忆短文,“哀情未露”、“不动声色”,“别人是写不出来的。我总觉得他对人世间有些淡漠。可有时想想,那淡漠的背后,也有阅世太深的哀凉的。”(《笑谈胡适》。按我从前读周作人也是晚年写的《纪念戴望舒君》,也叹其垂暮心情的简约文字,一切都淡淡地化开了的化境。)说周作人的悲剧,国人对他“不饶恕的原因,正是周作人向来抨击的道德意识”,“不知道是他和中国道德开了玩笑呢,还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嘲弄了他?”(《下地狱》)指周作人“行文的方式有东方人的暖意。”(《苦雨斋余影》)等等。书中附百余幅照片、书影、手札、印章等图片,也衬托可观。
那么巧,当晚还在刚收到的11月28日《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王圣思《辛笛与周作人的交往》,十分感慨和感动。事情很简单琐细:中学时,辛笛喜爱周作人的作品,知其喜欢《杨柳风》一书,就买了本据之改编的剧本寄赠;周作人收到后,回赠以条幅;但辛笛到了北平念大学时,却没有去拜会周氏,“因为觉得自己学问够不上”;到周氏出狱后潦倒困居,辛笛反而去探望,还不止一次赠款资助(通过李健吾转交)。——撰文者身为人女,似谨守乃父的君子风度,没有作太多的渲染评说,我试加上两句“笺注”:当周氏名动天下时,辛笛没有因前缘的基础而跻身攀附;当周氏落魄穷愁时,方才送去精神上的慰藉、物质上的支援,而且这雪中送的炭,羞于当面领谢,均由他人转手。前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后者是恳挚情意浓似酒。他不是他的朋友、弟子,而能如此,是为人情之道也!(《文汇读书周报》越办越言语乏味面目含糊,忍无可忍,明年停订了,相伴十多年,这篇文章是临末留下的好纪念。)
回复人:岭南沈胜衣  回复时间:2003-12-12 11:39
关于辛笛,补说两句。
他本来就是我喜爱的诗人。那本《手掌集》,封面和版式之美,多年来一直惊艳赏玩不已。至于内容,也多可吟味。如拙文《偶然》和《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都是关于流行歌曲的)都写到:
大学最后日子里点录的那盒《当再见已成为一声客套……》,盒带套纸上还抄了一句好话,是那时恰巧读到喜爱的诗人王辛笛《再见,蓝马店》里的:“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别已看得淡漠,加上科技的发达,远在天边要见面也有了客观上的可能,于是,人们说“再见”已成为不必动心的礼貌、敷衍的客套。但辛笛这句诗,却在俗世扰扰、客套掩盖了诚挚之时,可喜地突出了“再见” 的心意。当年我就是怀着这份心情,去向那值得珍怜地回味、却又明知永不会再现的一切,一遍遍用心地说着“再见”;所说予的一切,明知道有些只恐怕永不能再见到,一份情意而已。
到读《辛笛与周作人的交往》的次日,为一家报纸写新开的专栏“书房花木”,撰《紫荆寂寞红》一文,又恰好可以引用《手掌集》里七十年前的旧诗《怀思》:
“……又一年的将去 / 城下路是寂寞的 / 猩红满树 / 零落只合自知呢……”
回复人:史帷  回复时间:2003-12-12 20:27
一)
撰文者身为人女,似谨守乃父的君子风度,没有作太多的渲染评说
二)
我试加上两句“笺注”:当周氏名动天下时,辛笛没有因前缘的基础而跻身攀附;当周氏落魄穷愁时,方才送去精神上的慰藉、物质上的支援,而且这雪中送的炭,羞于当面领谢,均由他人转手。
——
唐弢1987年3月《关于周作人》:
(日本投降)。。。他刑满过沪,住在尤家,有人暗示我和他见面谈谈,我谢绝了。我觉得落井下石是可耻的;用违心的同情去换取一点廉价的感激,为己市恩,同样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行动,我不愿做。

贴图    外网图片
附件 (单个附件请不要大于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