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4:17
现代卡通艺术源于欧洲,之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不过,似乎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将卡通画称作“漫画” 。那么,“漫画”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12世纪的日本,真言宗 的僧侣们就曾经创作过“鸟兽戏画”,其特点是用淡淡的着色来描绘拟人(神)化的鸟兽,画风简约而洒脱。这被认为是日本漫画的发端。此后,日本美术史上出现了“禅画” 、“大津绘” 、“鸟羽绘”、“戏画”、“狂画” 和“春画” 等。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鯰絵” 。这些绘画作品在艺术品性上,与现代卡通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带有很强的市民性。
在江户时代 ,出现了以描绘江户(今日本东京)市民阶层生活为主的风俗画——浮世绘。1814年,日本最负盛名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出版了《北斋漫画》一书。“漫画”一词便由此而来。不过,当时的漫画指得是一种笔法随意、线条简练、突出人物主要特征,以神话、历史及日常生活为内容的组画。
 

《北斋漫画》中的「雀踊图」,作者通过眼睛的灵敏观察以及栩栩如生的笔触捕捉人物的连贯动作。观赏者可以通过画面感觉到作者所要描绘的舞蹈表现。
1862年,英国人在横滨创办了漫画杂志《日本·笨拙(The Japan Punch)》,从而把现代卡通艺术带到了日本,“Punch-绘”后来被用以指代欧洲风格的卡通画。1874年,日本画家鲁文和河锅晓斋发行了《绘日本新闻地》。1877年,日本出现了仿英国“笨拙画报”风格的刊物《团团珍闻》,其中的作品采用了气泡式的对话框和欧洲卡通画的编绘技法。随后,类似的卡通画刊物逐渐增多,但多称为“鸟羽绘”、“诙谐画”、“狂画”、“漫画”、“讽刺画”、“滑稽画”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日本·笨拙(The Japan Punch)》
1902年,日本现代漫画的开拓者北泽乐天在《时事新报》上主编每周一期的“时事漫画”专栏,从而统一了漫画称谓。此外,北泽乐天还考证了“漫画”一词的词源,“《北斋漫画》说”就是北泽最先提出来的,而且这种提法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当然,随着漫画业的发展,有关“漫画”词源的新观点不断涌现,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否认北泽乐天的先驱作用。
1905年,大型彩色印刷漫画杂志《东京PUCK》创刊。两年之后,《少年PUCK》创刊。高水平专业期刊的出现,为日本漫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卡通业的重心在美国,美式卡通代表着一种潮流和标准。日本的漫画家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式卡通的影响,创作了一些模仿性质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漫画”一词传到了中国。1925年,中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在郑振铎主办的《文学周报》上连载《子恺漫画》。第二年,结集出版,名为《子恺漫画》。从此,中国也开始统一使用“漫画”称谓。现今出版的中国漫画史论,大都认同“漫画称法来自日本”的观点。

《子恺漫画》
与卡通画一样,动画片对于20世纪初的日本人来说,也是地道的“舶来品”。最早在日本引起轰动的动画片是法国人拍摄的《凸坊新画》。为了跟实景拍摄的电影故事片相区别,日本人开始用“漫画映画”来称呼动画片。
1917年,下川凹夫制作完成了日本第一部动画片《芋川栋三玄关》。同年,北山清太郎制作的《猿蟹和战》,以及幸内统一制作的《埚凹内名刁》先后完成。因而,他们三人被尊为“日本动画之父”。
到了二十年代,电影课正式被列入日本中小学课程。在日本首都东京还曾举办了旨在让更多青少年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的“儿童动画节”。由于政府的介入,客观上促进了日本动画事业的发展。
随着有声动画时代的到来,日本动画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政冈宪三摄制了《海推物语》。与此同时,新材料赛璐璐的使用也在业内推开。1935年,日本动画界称为“日本动画史上空前杰作”的《森林的妖精》上映。
随着二战的到来,日本经济社会全面纳入军事化轨道,动画业也未能幸免。1942年,由军部海军省出资拍摄的战争动画片《桃太郎的海鹫》完成,类似的动画片还包括《海上神兵》等。这些所谓的战争动画片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倾向,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鼓动国民战争情绪的工具。不过,单就制作来看,这些动画片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日本战争动画《桃太郎的海鹫》
 
在这一时期,由于美日关系不断恶化,迪斯尼的动画片已经很难进入日本了。不过,一部来自中国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却在当时的日本引起轰动。后来被奉为“画神”的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就是因为受到这部动画片的激励而最终选择了漫画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值得玩味的是,《铁扇公主》曾被称为是一部具有抗日倾向的动画片,倘若果真如此的话,那的确是动画片开给历史的一个玩笑。

《铁扇公主》动画截图
二战结束后,日本卡通业进入了调整与恢复的时期。早在1940年,日本就出现了面向全国发行的漫画杂志《漫画》。1946年,漫画期刊《少年》创刊。1947年,由手冢治虫编绘的漫画《新宝岛》刊行,标志着当代日本漫画的出现。由于采用了大量创新技法,手冢治虫的漫画受到了广泛欢迎,在战后民生凋敝的大背景下,依然创下40万份的销售纪录。同年,《漫画少年》创刊。
随着《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和《蓝宝石王子》等漫画作品的相继连载,手冢治虫的宗师地位得以确立。在这一时期,石森章太郎完成了处女作《二级天使》,而谷内六郎则以一部反映郁郁寡欢的乡愁和童心的幻想曲《离家的孩子》获得第一届文艺春秋漫画奖 。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漫画家开始在“手冢模式”的框架内,探索新的漫画编绘方法。1956年,横山光辉的《铁人28》开始连载,其受欢迎程度并不亚于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1957年,堀江卓的《风车剑之助》和前谷惟光的《机器人三等兵》相继发表。而上田俊子、牧美也子、花村英子等女漫画家的出现,给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日本漫画平添了一抹亮色。同时,家庭生活题材漫画,如《阿福》、《小男孩》等也受到读者们的欢迎。
由于漫画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出现了一些专门刊载漫画的期刊。1956年,周刊《漫画TIMES》创刊。1958年,讲谈社的《少年MAGAZINE》和小学馆的《少年SUNDAY》创刊。
而同时期的大阪,出现了“连环画派”漫画家。他们把自己的作品称作连环画,其目的就在于表明自己与手冢治虫的漫画属于不同流派。事实上,无论在画技、故事情节,还是在对日常感和现实感的追求上,“连环画派”的作品与手冢治虫式的漫画作品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一流派里的著名人物有白土三平、水木茂、斋藤隆夫等。
在动画方面,战后初期的日本动画界曾经涌现出不少短片,但总的来说,都不成气候。随着美国大兵的到来,迪斯尼的动画大片也开始涌入日本。日本本土的动画业者也由此得到启示,开始潜心研究和借鉴迪斯尼动画的成功经验。1956年,东映动画公司成立。1958年,由树下秦司指导的日本第一部全彩色剧场版动画《白蛇传》上映,开创了日本动画史的新纪元。此后,东映公司再接再厉,相继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

1958年,由树下秦司指导的日本第一部全彩色剧场版动画《白蛇传》宣传海报
随着日本漫画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漫画家开始认识到成立全国性的专业漫画家团体的重要性。于是,在近藤日出造等人的多方努力下,日本漫画家协会诞生了。初创时,协会共有会员497名,其宗旨是维护漫画家协会会员的权益,促进漫画业的发展。1972年,日本漫画家协会创办“日本漫画家协会漫画赏”。设立这个奖项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漫画文化的普及和日本漫画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表彰优秀的漫画作品。与日本漫画界的其他奖项不同,“协会赏”各奖项采用由协会理事长任命评选委员会的方式进行评选,兼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该奖项不受主题、地区、国籍、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任何类型的作品都有机会参评获奖。因此,“协会赏”被认为是当今日本漫画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是每一个漫画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漫画业开始步入快速成长时期。手冢治虫、石森章太郎等著名漫画家步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巅峰期,而藤子不二雄、松本零士等新锐画家也日趋成熟。整个漫画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此同时,随着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如何让漫画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就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于是,一批专业的漫画脚本作家,如尾原一骑,小池一夫、牛次郎等人相继出现。其中,小池一夫不但在漫画脚本的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而且还着手创办了“剧画村塾”,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漫画人才。应该说,脚本作家的介入,有效的提高了日本漫画的故事性和观赏性,为其此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8年,集英社的漫画期刊《少年JUMP》问世。由于坚持发掘和培养漫画家的办刊理念,许多具有新理念和新思维的年轻人开始聚集到“JUMP军团”的大旗之下。这让《少年JUMP》牢牢的抓住了日本漫画的发展方向。
由于电视机的普及速度大大加快,电视动画成为了日本各大动画企业逐鹿的新舞台。与传统的剧场版动画相比,电视动画(TV版动画)以剧情性为重点,更加注重角色塑造和动画节目的娱乐性。而且,由于电视动画多采用连续剧的形式制作播出,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在电视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手冢治虫再次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1963年,由手冢治虫任社长的虫制作公司推出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部(黑白)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1966年,虫制作公司又完成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视动画《森林大帝》。电视动画的时代就此开始。
进入七十年代,日本漫画出现了细分读者群体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读者逐渐形成了少年漫画和少女漫画两大类别。而少女漫画的全面崛起是这一时期日本漫画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大岛弓子的《绵国之星》、青池保子的《伊凡的儿子们》、细川知荣子的《尼罗河女儿》都是这一时期少女漫画的代表作。由美内铃惠编绘的《玻璃假面》 ,更是创造了连载十几年,始终受到读者的欢迎奇迹。在少年漫画领域,科幻漫画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期的日本动画业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但平静的背后却酝酿着深刻的变革。1974年,松本零士的《宇宙战舰大和号》播出。几年后,《银河铁道999》上映。一时间,“松本旋风”横扫整个日本列岛。观看动画片不再是小孩子们的“专利”,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动画业的巨大商业潜力得到充分的释放。而《机动战士高达》(1979年)的出现,则标志着一个新动画时代的到来。
动画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声优热”的不断升温。所谓“声优”,也就是负责给动画片中的角色配音的配音演员。众所周知,动画配音是塑造动画角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声优”能够赋予角色以生命。同时,为了提高动画作品的知名度,制作公司也愿意花力气对“声优”们进行包装。像野岛昭生、神谷明、古川登志夫、曾我部恭行等人,都是这一时期深受动画迷爱戴的“名声优”。他们推出唱片、开演唱会、甚至在武道馆进行公开演出,其声望绝不亚于任何当红影星。
伴随着不断攀升的景气指数,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信心十足地走进了八十年代。而日本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为整个卡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都经历了一个爆炸式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日本卡通界,可谓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在八十年代初,日本的漫画家群体经历了一次整体性的更新。这与漫画读者群的更新基本上是同步的。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漫画家,如安达充、高桥留美子、北条司等相继崛起。同时,漫画市场进一步细分,出现了许多新的漫画类型。虽然不乏擅长各种类型的全能漫画家,但更多漫画家放弃了“四面出击”的策略,而是专攻某一类型的漫画作品,编绘水平和职业素养都有了显著提高。
以刊载少年漫画而著称的《少年JUMP》无疑是这一时期漫画业加速发展的杰出代表。由于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此时的《少年JUMP》已经露出了“王者本色”。随着鸟山明的《龙珠》、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等漫画佳作的刊出,《少年JUMP》迅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读物”,发行量一路攀升,稳稳得坐上了漫画期刊业的头把交椅。
与少年漫画不同,少女漫画在八十年代曾经经历过一段低潮时期。不过,随着以清水玲子、由贵香织里、尾崎南以及漫画创作组合CLAMP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漫画家全面介入少女漫画的创作,少女漫画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青年漫画、女性漫画等新兴的漫画类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988年,石森章太郎以《大饭店》、《漫画日本经济入门》获得了第三十三届小学馆漫画奖 。同年,《漫画日本经济入门》又获得第十七届日本漫画家协会奖。1989年,石森发表了《万画宣言》,提出了漫画不仅能表现批评、讽刺和幽默,而且还具有记录传达各种信息的功能,漫画的内容包罗万象。一时间,以漫画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事件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普通读物“漫画化”成为一种时尚。日本也迎来了一个无所不画的“大读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