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申论”的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7:03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在录用公务员考试中采用申论的写作形式并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延续至今。申论的写作形式因其综合性强特别有利于考察应试者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写作形式,再加上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命题的示范意义而迅速推广开来,在各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试中被广泛采用。但各地公选考试,其公共科目考试内容很多,往往集理论素养、公共知识素养、政策法规水平、分析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要素于一卷。申论写作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占卷面成绩的1/3),不可能像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以下称为“大申论”)那样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写作内容多而全。作为变通,采用了压缩给定材料,减少写作分量,重点考察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这样的写作考试仍然保留了申论固有特色,但在写作形式上已与“大申论”明显不同。为了区别,通称为“小申论”。那么,“小申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它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看一例:
例题一
给定材料如下:
某地级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市长专线办公室”(以下简称“专线办”)要求增加编制和升格的请示。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先作说明:“专线办”设立以来,每天平均接热线电话30多个,多时接热线电话70多个,可编制才3人,日夜轮流值班。他们不仅对热线内容要记录,经市领导批示后还要与有关部门沟通落实,忙得不可开交。为此,要求增添3人并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常务副市长对专线办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设立“市长热线”,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接受群众监督、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增加编制,加强力量迫在眉睫。还有几位副市长也表示赞同。但是另外两位副市长认为目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专线办”增编升格不合时宜,况且,不少部门都要求增人升格,“专线办”开这个头怕影响不好。
问题一:你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有何看法?
问题二:如果你是市长,你将作何决策?
请紧扣材料,就上述两个问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在1500字左右。
(选自××省2004年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笔试试卷)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申论”的特点,我们以上文为例,将“小申论”与“大申论”(“大申论”试题分别见本刊2002年第5期,2003年第2期,2004年第4、5期,2005第2期)作一些异同比较。
我们先看两者的相同点。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方面:
1.材料涉及问题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所谓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大申论”从2000年的“噪音扰民事件”到2005年的“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都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小申论”同样如此。上引例文是如何解决“专线办”工作中的困难;江苏省2004年公开选拔22名省管干部,笔试试卷中申论写作涉及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南京保留古城风貌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这些问题同样来自现实。大、小申论的这一共性源自申论的考察目的和命题特点。假如这一特点消失了,“申论”考试的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2.给定材料均为涉及面广的复杂问题
申论写作旨在考察应试者的实际能力。此实际能力主要指作为公务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越是头绪纷繁、错综复杂,就越能考察应试者的真本领。这就是“大申论”涉及的问题无一不十分复杂的原因。作为从“大申论”演变而来的“小申论”,其考察对象是准县处级、地厅级的中高级公务员。这一层次的公务员把握全局、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强,所以,“小申论”给定材料的复杂性不仅未变而且有所加强。
3.重在考察应试者综合素质特别是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目的相同
“大申论”和“小申论”,从笔者掌握的命题情况看,区别不小。但通过写作考察应试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则完全相同。反映在试卷上,给定材料都设计成一个需要应试者开动脑筋,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才能给出解决办法的问题。
以上我们简略分析了大、小申论的相同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再看一例:
例题二
给定材料如下:
某局是一个业务性较强的行政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大多是本专业出身,文化素质比较高,而且一直在该单位工作,有的工龄长达二、三十年,最少的也有十多年,领导班子没有一个外派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决定,该单位干部工作作风比较务实、廉洁,干部之间比较团结。该单位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经常要加班加点,但干部待遇不高。由于专业限制,人员流动少,接触外界事物不广,见世面不多,加上长期在本单位工作,从而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上,固有的“惯性”比较大,“惰性”也比较多。表现为工作上不思进取,循规蹈矩,满足于一般化、应付式。受外界影响,少数青年同志有的怕苦怕累,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少数年纪大的同志,认为升职无望,待遇不优,再怎么干也白搭,因此状态不佳,工作态度一般,有的甚至对领导讲点怪话,发点牢骚。特别是少部分干部家属下岗、子女读书、就业困难,单位又无法解决,干部后顾之忧颇甚,生活负担较重。领导班子大多数成员由于是科班出身,行政领导水平不很高,综合协调能力不很强,加上单位困难比较多,工作开展难度大,故思想上有一定畏难情绪,进取心不足,工作方法单一老套,工作新局面难以开创。
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清贫的专业性行政单位,如果你新任该单位的主要领导,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促进单位工作作风的转变?
请你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分析该单位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陈述你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
(选自××省2004年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笔试试卷)
分析例文二及例文一,可见“小申论”有着与“大申论”不同的特点:
1.给定材料篇幅短小,问题集中典型
从所引两例可以看出,“小申论”相对于“大申论”,由于试卷容量所限,给定材料篇幅都较短小,例一只有300多字,例二稍长些也不超过450字,而“大申论”则材料繁多。以2004年大申论为例,给定材料由14则材料构成,字数近5000字,问题涉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堵两大方面,其中包含的小问题则更多,“小申论”与之相比,篇幅只有十几分之一。由于篇幅短,小申论涉及的问题比较集中而不全面铺开。
“小申论”这一特点有利于考生把握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对材料的审读,由于材料少,命题者在设计背景材料时,往往集中浓缩成矛盾突出而又错综复杂的状况,语言表达又十分精炼且内涵丰富。这样,吃透材料,分析出复杂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不容易。
2.涉及的大多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化、操作性强的问题
“大申论”命题往往着眼大局,给定材料涉及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大问题。从2000年的环境污染、2001年的PPA引起的全球风波、2002年的国际互联网普及的利弊、2003年的安全生产、2004年的汽车产业与交通问题,到2005年的中国农村和农业问题,无一不是当今中国的重大问题。考生提出对策也基本上是属于总体大政方针,而不求具体细微。“小申论”恰恰相反,涉及问题基本上是微观层面或者是中观层面的具体问题。诸如“专线办”增编升格,某行政性事业单位增加活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等等都属此列。类似这样领导工作的实际问题,不是大而化之就能解决的,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积累、政策法规水平、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拟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解决办法。中共中央组织部2004年4月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强调:“公共科目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申论”命题特点正是新考纲要求的具体化。考生在写作“小申论”时要特别注意每一个细节,提出的对策要丝丝入扣、周到全面,不能顾此失彼,疏忽遗漏。另外,还要牢记对策实用有效,因为对策管用与否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写作的综合性和较小的写作量
“大申论”一问世,其写作内容就规范地设计为“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论证分析”三部分,三部分之间虽然互相关联但均为各自独立的写作单元。近二年,大申论写作模式有新变化,但要求写出的仍是数篇独立文章。譬如2004年,要求考生依据资料写一篇“我国汽车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和一篇“关于×市交通拥堵的报告”。“小申论”和“大申论”不同,它写作的综合性很强,一篇文章中往往包含几项内容。如例题一要求回答对“专线办”增编升格问题的看法和市长在精减机构背景下对“专线办”和其他单位要求增编升格问题的处理办法。一篇文章回答几个问题,这就是综合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写作构思布局谋篇时,注意综合论述的条理性,切忌杂乱无章,因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既能反映出写作者较高的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阅文者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申论”另一特点是较小的写作量,一般写作字数都不超过1500字。对此,不少考生有误解,认为字数少比较好写。其实恰恰相反,在有较大内容含量的情况下,字数少反而难度大。这是因为既要求作者能分清问题的主次轻重,择要写进文章中,具有剪裁取舍的功力;又要求写作者行文简洁、清楚、严密、准确,删去一切废话。这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颇高。
以上笔者粗浅地论析了“小申论”的命题特点与写作要领。“小申论”作为一种干部应用写作能力的新考察形式,随着公开选择党政干部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