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智的故事——培训中的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7:02

今天我在三联周刊网站看到了有关情感与理智的一篇文章,联想到我上课中常说的一个故事,以下是文章与我的故事:
英国人戴维·洛奇在《小世界》里替莫里斯教授的一对儿女起名叫达西和伊丽莎白。在熟悉《傲慢与偏见》的人看来,这未免有一点乱伦的意味。简·奥斯丁活了42岁,一共写了6部小说,统统是关于适当的婚姻与适当的爱情。可是她本身并没有结过婚。《爱玛》是她写的最后一部小说,爱玛是位出色的,有一些可爱缺点的闺秀,一心抱定独身的念头,和奥斯丁一样。
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23岁的女孩还不懂得用复杂的人物和细节充实、掩盖她的主题,就那么简单地把自己想说的道理说出来了。其实她所有的小说无非是这个道理的延伸和发展,但是到《爱玛》,技巧和经验已经炉火纯青,所有的侧面都那么丰满,每一个人物都那么充实可信。
她在所有的故事中指出:当有教养的青年男女门当户对,谁也不会玷辱谁时,他们可以发展适当的感情。这感情必须在理智的指导下,以订婚为目的。有理智的女孩在热恋和失恋时都要克制,以免为人侧目,失掉家族和自己的体面。
我常常奇怪这些女孩子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为什么情感不会冲破理智。生活中可往往不是这样。有一个女人被人评论说:如果你一直没有理智也就算了,可是你每次歇斯底里之后偏偏又能恢复理智,这真让人受不了。女人有理智时像金子一样高尚公正,坦荡无私,女人歇斯底里时像一摊泥捞不起来,无可理喻。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哪一句话会让她从金变泥,瞬间崩溃,随后就不可收拾。
谁知道,也许这才是情感与理智的常态。情感像水一样流荡,不可捉摸;理智像土一样沉默,亘古不变。爱玛最终还是结了婚,因为她发现一直以来,她都那么重视奈特利先生,“奈特利先生跟谁结婚都不行,要结婚就非娶她爱玛不可!”在小说里奈特利先生果然没有辜负她,皆大欢喜。然而,如果在这漫长的消磨中奈特利先生已经爱上了别人呢?觉得和别人结婚也很可以向往呢?这好像是更加可能的事情吧。人得到爱情的水,珍藏起来,过多少年打开,绝不是婚礼上的女儿红:它要么偷偷地蒸发掉了,要么变得肮脏难耐。贾母拿出密敛多年的上好人参给凤姐用药,谁知时间久了,那人参已成了糟朽烂木,化灰化烟,烟消云散,水流花谢,春去无归。春归容易,花已成泥。
这就是失掉了理智时说的话。有理智的时候会说:化灰化烟,烟清云淡,水流花寂,春去宁归。春归容易,杂花满蹊。
我常常在课堂中举一个例子有关情感与理智选择的故事:
第一个问题:假设您是一个十五六岁的柔弱的女子,一个人独自上山游玩,突然间看到四个非常强壮的男人正在对一个披头散发看不见脸庞的妇人强暴,请问如果您是哪个女孩在四下无人求救的情况下,您会义无反顾的去就那个妇人吗?
第二个问题:突然间您看到那个披头散发看不见脸庞的妇人仰起头,您才发现那个人是您的母亲,请问您现在会马上跑过去救您的母亲吗?
第三个问题:试着思考一下,您母亲被强暴您已经很难过了,您再过去救她,有可能也会被强暴,而造成您更难过与痛苦;想想您母亲被强暴也是很的痛苦与难过,您再被强暴了,她不是更加的难过与悲伤吗?像这样的结局,会造成您和您的母亲双方更难过与惨痛的结果,想到这里,您还会冲动地义无反顾的去就您的母亲吗?
在课堂中的测试结果:
第一个问题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不会去救那个陌生的妇人。
第二个问题中:几乎是全部的人,马上回答会义无反顾的去救自己的母亲,只有少数的一两个不会去救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问题中:经过短暂的思考分析后,几乎有一半的人,放弃了义无反顾的去救自己的母亲,而是在探索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人,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去救自己的母亲,那管那么多,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母亲被强暴了,自己还在旁边观望,还是选择救自己的母亲,哪怕自己被强暴了也甘愿,因为他们觉得救不了但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看到以上的回答跟您心中的答案,您可能有了很多的想法,也许有的人的答案跟您是一样的,您会发现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想法与看法,很多时候不一定相同的;那就说当我们在社会已当中,千万不要把自己以偏概全的观念去衡量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每一个的成长背景、学术背景、家庭环境等等皆不同,所以我们凡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分析问题找出行为证据,求同存异好好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