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的中金迷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5:06
今年1月,当中金公司(CICC)在豪华的曼谷素可泰酒店(Sukhothai Hotel)召开季度董事会。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持有中金34%股权,它决意将股权出售。以朱云来 (Levin Zhu)
为首的中金公司中方管理层,则决定在与摩根士丹利分手前达成最有利的交易。
在中金成立之初,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十分高兴。在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上市方面,中金当时几乎享有垄断地位,这使摩根士丹利获得了相对于其它外国竞争对手的优势。中方,中国建设银行也同样高兴,因为建行也获得了相对于其银行业竞争对手的类似优势。中金其它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和香港地产大亨查懋声(Payson Cha)。
朱云来于1998年加盟中金,多年来一直保持低调。尽管在早期,摩根士丹利方面为中金引进高管,但后来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管理层,它越过了摩根士丹利,直接由朱云来控制。在今年1月份的董事会召开前,中金管理层几乎完全由中方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方管理层逐渐积累了大约 20%的股权。中方管理层也都得到了不错的报酬,在20%股权中,朱云来持有多少尚属未知。但据悉,去年他赚了1700万美元(注:换算为人民币高于一亿元),高于前年的1000万美元。
在素可泰酒店召开的董事会上,中金管理层利用摩根士丹利希望退出中金之机,要求获得更多股份,以提高持股比例。几位与会者表示,朱云来在会上保持沉默,但董事李弘(Susan Li)提出了一项股权激励计划。她警告,如果该计划得不到董事会的批准,可能导致大批高管离职。
在她发言后,中金投资银行部门主管丁玮激动地指出,中金是建立在管理层的血汗之上的。与会者表示,丁玮尖锐地问道,至于公司所有者,"他们为中金做了什么?"此言激怒了香港股东查懋声。
就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权的努力而言,中金管理层的要求不是个好兆头。摩根士丹利一直在与一些希望收购其所持中金股权的美国私人股本公司进行谈判,其中包括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凯雷(Carlyle)、CV Starr、JC Flowers和TPG。一位考虑收购中金这部分股权的私人股本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潜在买家在担心"中金是个好公司,但里面存在着一些泡沫"。中国内地股市曾大幅飙升,但已经开始下跌,这些收购集团都不希望支付最高水平的价格。如今他们还担心,任何买家都将面对股权立即被稀释的危险。
朱云来和中金管理团队也向潜在买家表达自己的要求,不过方式更为委婉。在与其中一个买家谈判时,朱云来阐明了他的看法:在大多数经纪公司,半数股权由管理层持有,同时50%的收入作为薪酬。这个第二位潜在买家回忆道:"他表示,这是该行业通常的运作方式,有鉴于此,让我们谈一谈合理的方案,因为 20%的比例过低。"
这位买家补充道,作为尽职调查程序的一部分,当他所供职的集团与中金管理层会面时,在原计划的四小时时间内,(中金)管理层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来陈述他们提高股权比例的要求。
除了要求得到更多股权以外,中金的高管还表示,他们希望与至少一家本土券商合并,同时称,马上上市可能是个难题。第二位潜在买家表示:"他们希望达成另一笔交易,这样一来薪酬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会降低。"
在得知管理层不愿上市后,一家初期参与竞购的公司退出了竞争。私人股本公司很少在没有明确退出方案的情况下进行投资,而最明显的退出方案就是将中金上市。
摩根士丹利通过这些股权筹资10亿美元的希望似乎落空了。以朱云来为首的管理层拥有相当大的议价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只有出售了这些股权,摩根士丹利才能在中国采取新的行动。此外,正是朱云来的关系,使得中金公司如此值钱
代表第二家私人股本公司了解中金的合伙人表示:“中金是一招鲜。”这一招就是将国有企业上市。要想赢得这些企业的承销及保荐委托,最重要的是与关键的政府及党内官员建立关系——而朱云来拥有大量的此类关系。一位中金前员工表示:“他去见省领导人时,见的是曾为他父亲工作过的官员。他是靠着父荫赚钱的。”
无可否认,朱云来建立了一项业务,并为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股东赚到了钱。摩根士丹利的初始投资为3500万美元,现在至少增长两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朱云来不仅能赢得授权,还知道如何行使这些权力。对如何从国有企业僵死的躯壳中缔造出赢利的公司,朱云来已是一个专家。
“他在这个体系中玩得转,”朱云来一位前下属表示。“如果说这种情况不公平,那是因为这个体系不公平。”

中金公司的股权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摩根士丹利欲出售34.3%的中金股权引来中外多家实力强大的机构竞逐,摩根大通、美林证券、花旗集团、胜达国际集团、中金公司大股东建银投资、中信证券、宝钢集团等均成为传言中的竞逐者。
乱花渐欲迷人眼,谁会将这34.3%股权收于囊中?
酝酿一年的分手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摩根士丹利欲出售股权的事情实际上已经有一年多了,只是最近才公开宣称。双方合作了12年,摩根士丹利现在已经是被动投资,中金却已成熟,对于中金来说,实质性影响不大。
采访中,贝多广纠正了本报记者关于中金与摩根士丹利合作13年的说法,他强调说12年。
记者了解到,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投资)、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当时的资本金为1.25亿美元,中国建银和摩根士丹利以持有43.35%、34.3%的股份成为第一、第二大股东。
贝多广解释说,卖股权的事情已非新鲜事,双方已经就此谈了一年多。
贝多广说,二股东摩根士丹利曾经在合作的前5年参与到高层的管理中,此后只是被动投资。现在卖股权只是股东自己的事情。
中金内部人士也指出,他们和大摩基本上没有业务合作了。
摩根士丹利的网站上对于中金的介绍中写道:“身为中金公司的合作伙伴,摩根士丹利深感荣幸,并将继续致力于建立长期和紧密的伙伴关系。”现在看来,已经成了过去时。
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曾共同参与多个大型国企民营化的上市项目,但这在2005年建行上市后便划上了句号。而后,中金又承担了招商银行H股IPO、工行A+H股IPO、中国电信H股IPO、中信银行A+H同时上市等项目。两方同台紧密合作的伙伴身影不再。
摩根士丹利香港总部新闻发言人张宝玲并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网络调查结果很有意味,在新浪网“摩根士丹利撤股中金”专题调查中,看好今后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和中金公司未来的发展的比例,均超过了半数。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室副主任刘煜辉向本报记者说,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权也有弥补受次债影响而造成的损失的考虑,就如同美国银行减持建行一样。而当初的34.3%经过12年的沉淀,已经获利相当丰厚。
而摩根士丹利之所以在此时高调宣布舍弃中金的股权,更重要的原因是取得了在中国再建一家合资券商的牌照。2007年12月初,摩根士丹利CEO麦晋桁(John Mack) 中国之行的成果是获取新合资券商牌照,于是便将出售中金股权事宜高调化,并着手操作与内地券商华鑫证券合资成立一家独立的投行,并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大摩在中国的金融控股战略布局已经初步形成(详见本报1月12日的报道“大摩中国金融控股格局初现”)。由此看来,中金股权的出售,是船到桥头自然“卖”的结果。
逐鹿34.3%
分分合合在中国的历史中已经司空见惯,现在事件的焦点是,谁能竞得中金这34.3%股权?
34.3%到底值多少钱还没有定论,但已经使得众多意向买家竞折腰。摩根士丹利的说法是:价高者得。这说明,摩根士丹利将在获利丰厚之余,中金二股东的新人选还必须“财大气粗”。更重要的一点,最终还需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中金是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外国买家自然不会放过。据媒体报道,潜在外国买家包括胜达国际集团(Starr International),这是由AIG前董事长Maurice Greenberg所控制的公司。
而摩根大通、美林证券、花旗集团等外资金融机构都曾经公开表示过,有意与国内证券公司进行合资。而瑞信正在与方正证券接触。
但在贝多广看来,卖给外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现在正饱受次债困扰而自顾不暇。
在最新公布的财报中,花旗集团公告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摩根大通第四季度盈利下降34%、美林证券亦是在次贷危机中损失较为惨重的投行之一,1月15日,美林证券宣布募集了66亿美元以充实资本金。
众多有实力的中资机构亦被传闻积极参与竞购。
中信证券就是传闻中的一大主角。记者向中信证券的大股东中信集团的办公厅求证时,工作人员称不知情。中信证券已经超越中金成为中国第一大证券公司,国泰君安金融研究员梁静向本报记者指出,如果中信证券能入股中金,能在业务上弥补中信的不足,奠定中信领头羊的地位。但两者的竞争地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而且很多业务部门两者是重叠的。贝多广在谈到中信证券入股时,称不太可能。
中金大股东建银投资未淡出视野,恰恰相反,他们正在积极谋略。一位接近建银投资的人士说,建银投资有意向受让这部分中金公司股权,并整合到旗下的宏源证券公司。有媒体报道说,建银投资的设想是大摩将中金股权转给建银投资,宏源证券再通过增发获得这部分股权。
梁静也指出,“建银系”旗下证券公司众多,“建银系”的券商整合的想法和努力也由来已久。这一思路倒是很有可能的。
竞争者还有宝钢集团。宝钢集团与中金在业务上渊源颇深,2005年5月,宝钢A股增发,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是中金公司。而当时的业务负责人就是贝多广。
乱花渐欲迷人眼,中金二股东悬疑待解。当事公司们都表示对传闻不置可否。而最终需由证监会审批也增加了浓厚的行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