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简介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100多种科技奖(一)yangmil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0:41
一、国际奖(10)
1.“林同炎奖”;林同炎(1911~2003 )华裔美国工程专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福州市人。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
1915年,林同炎十四岁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执教的胞兄林同济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被命名为“林氏法”。1946年定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53年创建林同炎设计事务所。1972年创建林同炎国际公司,任董事长。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于1982~1985年先后聘他为名誉教授。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模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是“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十八层的美洲银行大厦。1977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的称号和该校最高奖状“柏克莱奖状”,并设立“林同炎纪念馆”。他于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第一位亚裔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同时代最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之一。林一生先后发表100多篇论文。曾获得联合预应力工程学会颁发的“福森尼特”奖章和“佛里叶西聂夫”奖。
为了表彰林的特殊贡献,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将该会19世纪80年代设立的的预应力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该学会的最高奖,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科学大奖。
2.“苏步青国际数学奖” 苏步青(1902.9.23——2003.3.17),原名苏尚龙,教育家,数学家,浙江平阳人。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他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派,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著有《射影曲面概论》、《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共轭网概论》专著10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学成果有“苏氏锥面”、“苏链 ”、“苏二次曲面”等。他的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2008年  日前举行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理事会年会上,设立了以中国已故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命名的“苏步青奖”。这是第一个以中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国际性数学大奖。据悉,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此举旨在奖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每四年举行一届,是最高水平的工业与应用数学家大会。
3“陈省身奖”陈省身美藉华人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美国艺术科学学院的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意大利Lincei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创始者,巴西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现代微公几何之父,是20世纪全球排名第31位的数学家。曾三次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演讲:1950年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大学,1958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1970年在法国的尼斯。1950年和1970年都是一小时报告,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最高规格的学术演讲。
国际数学联盟设“陈省身奖”纪念已故的微分几何之父、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始人陈省身教授。这是国际数学联盟麾下第一个以华人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大奖。“陈省身奖”旨在表彰终身成就卓越的数学家,鼓励数学家并支持数学学科的发展。不限年龄,得奖者除获奖章外,还将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陈省身奖”获奖者须将奖金的一半捐给社会团体,用以促进数学的研究、教育及其他相关活动。
该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者为一人。“陈省身奖”的遴选工作由国际数学联盟及陈省身奖基金会共同成立的奖项遴选委员会负责。首个“陈省身奖”将于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仪式上颁发。
4.“卞学璜奖”: 卞学璜,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2年以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任教授。国际著名计算力学权威,杂交有限元学派创始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权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京大学、西柏林工业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蠕变分析、断裂力学、结构分析、计算力学等领域。“卞学璜奖”是以卞学璜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工程科学奖,于1993年设立,第一次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吴长春获得。
5.“赵九章科学奖”:赵九章(1907-1968),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物理学家;1930年代把数学、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大气科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对制订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休探测方案以及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已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赵九章科学奖”。这一奖项主要表彰国际上在空间科学和探测领域做出过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特别是奖励像赵九章先生一样,在本国乃至国际上开创新学科、新领域、推动重大空间科学和探测计划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赵九章科学奖在2008年7月的第37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首次颁发。这一奖项将每两年评选一次。
6“冯元桢青年科学家奖”:冯元桢(Yuan-Cheng B. Fung)美国力学和生物力学家。(1919年9月15日--)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美国生物力学国家委员会首任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生物力学组织主席。现任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教授。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颤振(Flutter)、弹性结构动力学稳定性、连续介质有限变形非线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并成功地应用于航空工程之中。他的第一部专著《Theory of Aero-elasticity 》是气动—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已被译成俄、中、波等多种文字。他是举世公认的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这一领域内,冯元桢和他的实验室取得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突破性)的成就:1.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研究。2.以肺毛细血流片层流动(Sheet flow)模型为核心的肺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3.生物组织器官生长和应力的关系的研究。冯元桢教授曾获:国际微循环学会的Landis奖(1975),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von Karman奖(1976),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 Lissner 奖(生物工程大奖, 1978)、“百年大奖”(1981)、Worcester Reed Warner 奖(1984)、Timoshenko 奖(1992)和 Melville奖(1994),国际生物流变学会的Poiseuille奖(1986),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ALZA奖(1989),以及美国工程院创始人奖(1998)。冯元桢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9);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99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2);美国力学科学院院士、院长(1983-8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为表彰冯元桢教授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献身精神,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以他命名的“冯元桢青年研究工作者奖”。
7邵逸夫奖(英文:The Shaw Prize)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邵逸夫爵士于2002年11月创立。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并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模仿诺贝尔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作管理。
邵逸夫数学奖、邵逸夫天文学及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于每年九月提名提名及评审,结果在翌年夏季宣布及在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各奖均由邵逸夫奖基金会下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04年的邵逸夫奖各得奖者得到一百万美元奖金、一面奖牌及一张证书。“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评审工作从每年6月开始,翌年6月宣布得奖者名单,8月颁奖。
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历届得主
数学奖
2004年陈省身2005年 安德鲁·维尔斯2006年吴文俊 ,大卫·曼福德 2007年:罗伯特?朗兰兹和理察?泰勒 2008年:弗拉基米尔·阿诺德,路德维希·费迪夫 2009年:西蒙·唐纳森,克利福·陶布斯
天文学奖
2004年 詹姆斯皮·布尔斯 2005年 杰弗里·马西与米歇尔·麦耶 2006年 索尔·普密特,亚当·利斯,布莱·施米兹 2007年:彼得?高里 2008年:赖因哈德·根策尔 2009年:徐遐生(美藉华人天文学家)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2004年 一等奖:简悦威、史丹利·科恩与赫伯特·布瓦耶 二等奖:理查·多尔 2005年迈克尔·贝里奇爵士 2006年 王晓东 2007年:罗伯特?尼科威 2008年:伊恩·威尔穆特,基思·坎贝尔,山中真也 2009年:道格拉斯·高尔曼,杰弗里·弗理德曼
8“李冰水利奖”:( 美国)李冰(公元前302—235)是我国科学治水的典范,伟大的水利学家。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2000多年)、经济效益最好(灌溉面积上千万亩)、最环保的无坝引水工程。它主要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三大主要工程合理规划布局,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由飞沙堰、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少对水量进行再调节,为引水总干渠。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墨河,供右岸灌区用水。于卵石和沙砾之上修筑堤岸。李冰采用竹篾编成竹笼,里面装满巨大的鹅卵石,层层堆积,使堤岸牢固,从而解决了在冲积太深的河床上不易形成永久性堤岸的难题。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保证了流区千万亩农田和城市用水的需要,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水旱从人,堪称“天然佳构”。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四川因而成为“天府之国”。修建都江堰之后,李冰还主持兴修了蜀地南安江、文井江、洛水等水利工程,造福于历代,为百姓所颂扬、怀念,都江堰也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堪称古今中外第一号的世界水利工程。李冰在水利史上立下了千古奇功,名扬世界,造福百姓,功垂千秋,恩泽万世。
“李冰水利奖” 李冰奖:世界范围征集,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共同参评。李冰奖:以都江堰为楷模,以“做利济天下的项目,做千秋万代的项目,做人与自然和谐永续的项目”为号召,向全世界征求具有生命力的项目,对有生命力的项目的设计者、建造者、运营者提供奖励。
9“田长霖奖”: 田长霖(1935年7月24日 --2002年10月29日)美籍华人。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57年获美国Louisville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 Princeton大学传热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学校长(1990到1997年)、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位主席、美国国家基金会(NSF)理事会成员、总统科学顾问、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文理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于热传递技术领域的研究。他在热辐射,热传导,低温技术,热管理论,两相流及反应堆传热,多孔介质热交换,太阳能利用,航天热控制和微尺度传热等方面都有出色成就。他在工程技术及其理论上的成就为美国和世界各国所公认。他发表论文280多篇,专著、专题和特邀报告30余种,培养博士60多人。他曾获得美国和国际上30多种荣誉奖,其中Max Jakob纪念奖是传热学方面的最高荣誉奖。他还获得很多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和荣誉教授称号,其中包括我国12所著名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田长霖奖”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纪念校长田长霖而设立。
10:”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注册,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组织。“世界中联”现已拥有50个国家(地区)的166个学术团体,国外会员人数达10余万人 2006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功地举办了以我国已故著名中医专家张仁济先生的名字冠名的"'仁济杯'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评选活动,并于2007年4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颁奖,陈可冀(中国)、林子强(澳大利亚)、David Molony(美国)荣获 "'仁济杯'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与香港东华三院常务理事、原主席王定一先生对中医药事业情有独钟,长期以来非常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在香港捐款积极筹建中医药发展基金。长期支持香港高素质教育和医疗服务事业。据不完全统计,王定一先生个人在港公益捐款数量已近亿元,先后捐款设立“王定一中医药发展基金”、“王定一华夏医药杰出人物奖”、“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奖项,鼓励和推动香港中医中药业的发展。他捐资100万人民币全力赞助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后来将奖项定名为“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该奖项是授予在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种医药学的交流,是目前中医药领域惟一的一项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奖项。
2008年4月15日,'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6名。其中团体奖2名:魁茨汀中医院(德国)、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澳大利亚),个人奖4名:Daniel Bensky(美国)、李国桥(中国广州)、李连达(中国北京)、韩济生(中国北京)。
中医临床国际贡献奖10名。分别为邓铁涛(中国广东)、路志正(中国北京)、任继学(中国吉林)、石学敏(中国天津)、唐由之(中国北京)、周仲瑛(中国江苏)、刘茂才(中国香港)、田小明(美国)、罗鼎辉(英国)、梁世海(新加坡)。
其中,6个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各颁发奖金1万美元;10个中医临床国际贡献奖,各颁发奖金2000美元。
“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是目前该领域唯一的国际最高奖项,参选者必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机构推荐。中国境外参选者则须由世界中联或世界针联三个会员团体联名推荐。它的反响大,层次高,体现了权威性、国际性、公益性、广泛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了国际中医药界的广泛认可。
二、中国
(一)数学(10)
11华罗庚数学奖”:华罗庚(1910.11.12—1985.6.12.),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等等。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数学奖”由中国数学会于1991年设立,奖励50岁以上的有重大成就的数学家,这是一种“终身成就奖”.已颁发了8届共有16人获华奖。1992年-2009年获奖人物
陈景润 (1992年)陆启铿 (1992年)谷超豪 (1995年)万哲先 (1995年)杨 乐 (1997年)周毓麟 (1997年)丁夏畦 (2000年)王 元 (2000年)姜伯驹 (2002年)龚升 (2002年)石钟慈 (2003年)陆汝钤 (2003年)马志明 (2005年)姜礼尚 (2005年)李大潜 (2007年)严加安 (2007年)张恭庆(2009年)李邦河(2009年)
12“陈省身数学奖”:陈省身 美藉华人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20世纪全球排名第31位的数学家。陈省身数学奖是由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永龄先生倡议并捐资,中国数学会于1985年设立,此奖用于表彰我国从事数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中青年数学家.是一种“斩关夺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两人,每人奖金为港币25000元。从1987年颁发第一届陈省身数学奖以来,已有24位数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
历届“陈省身数学奖”颁奖情况
届次 获奖人   人工作单位 颁奖时间
一钟家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张恭庆 北京大学数学系(1987.5.6)
二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姜伯驹 北京大学数学系(1989.10.9)
三 肖 刚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冯克勤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91.5.19)
四丁伟岳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忻元龙 复旦大学数学系 (1993.5.14)
五 洪家兴 复旦大学数学系马志明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 (1995.5.18)
六 文 兰 北京大学数学系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1998.12.7)
七王诗宬 北京大学数学系龙以明 南开大学数学系 (2000.3.6)
八李嘉禹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周向宇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2002.5.10)
九 张伟平 南开大学数学系巩馥州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 (2003.10.31)
十段海豹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十一宗传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吉敏(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十二张继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沈维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2010,4,21)
13“林家翘数学奖”:林家翘,美籍华人力学和数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迄今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林家翘教授曾担任美国数学会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工业和应用数学协会主席。他曾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
现任清华大学数学所所长他是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在美国有人将林家翘誉为“应用数学之父”,有人说“他使应用数学从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为令人尊敬的学科。”40年代开始的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他在应用数学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发展了WKBJ方法。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至耄耋之年,林家翘先生仍勤耕不辍,继续在生物学(蛋白质结构)这一崭新领域开拓探索。2002年,林家翘先生在清华创建“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积极倡导以科学为主体的应用数学在中国的发展。
14“钟家庆数学奖”:钟家庆(1937,12,4 -1987,4,12)祖籍安徽五河县钟阳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华罗庚教授的研究生,从事多元复变函数论的研究.曾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博士导师。他致力于复几何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多元复变函数论,复流形与微分几何.钟家庆的其主要贡献是:关于紧致曼流形拉普拉斯算子的每特征值,获得了最佳估计.钟家庆还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莫毅明教授合作,证明了全纯双截曲率非负的紧凯勒——爱因斯坦流形必为厄尔密对称空间.并于1987年2月,钟家庆以高分荣获首届"陈省身数学奖".。
“钟家庆数学奖”在中国数学会于1987年设立,面向在读与毕业二年之内的研究生,是“初出茅卢奖”。1987年到2007年共颁发7届有26名博士和8名硕士获奖。
15“许宝碌统计数学奖”:许宝騄(1910—1970年)是20世纪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统计学家之一,是中国最早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杰出数学家。他加强了强大数定律;研究了中心极限定理中误差大小的精确估计;发展了矩阵变换技巧;得到了高斯2马尔科夫(Gauss-Markov)模型中方差的最优估计;揭示了线性假设似然比检验的第一个优良性质等。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当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许方法”仍被认为是解决检验问题的最实用方法。
1928年,许宝騄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改攻数学,并于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理学士学位。1936年,进入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的高尔顿( Francis Galdon,1822—1911)实验室和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学。193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0年,许宝騄回祖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应加州伯克利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联合邀请而前往美国。1947年10月回到中国,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许宝騄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当选的5名数学所院士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9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年鉴》高度评价了他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981年和1983年,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Springer2Verlag)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许宝騄文集》和《许宝騄选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系走廊里至今悬挂着许宝騄的画像。
1984年,为了纪念许宝騄及推进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数学家钟开莱、郑清水、徐利治发起设立“许宝騄统计数学奖”,奖励35岁以下研究数理统计与理论统计的青年工作者。这是我国最高的数学奖项之一。
16“关肇直奖”: 1919年2月13日诞生于天津.1982年11月12日在北京病逝.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泛函分析、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1936年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年后因病休学.于1938年进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41年毕业后,任教于燕京大学1946年,关肇直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同年国民党政府派遣的中法交换生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他在一般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的奠基人弗雷歇(M.Fréchet)指导下研究数学,1949年秋,毅然决定放弃取得博士学位的机会,马上回归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1952年他参加了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79年正值他60周岁之际,参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并任所长,兼任中科院成都分院数理研究室主任.先后兼任过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南工学院名誉教授.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生前还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成都分院学术顾问.还兼任过《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等杂志的编委或主编.晚年他还主编出版了《现代控制理论》小丛书。关肇直在泛函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现代控制理论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和轨道选择”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飞行器弹性控制理论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主持了“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项目中轨道设计、轨道测定和地面站配置等三个课题;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关肇直个人荣获“科技进步”金质奖章。
十年来“关肇直奖”以其严格的评奖、高水平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出色的后续工作而在控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关肇直奖》每年评定一次,每次获奖名额一般一名,最多不多于两名。第十届“关肇直奖”经过专家通讯评审、入围评选、会议宣读和“关肇直奖”评奖委员会投票评选,在录用的346篇论文中评出1篇“关肇直”优秀论文,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刘允刚教授获本届“关肇直”优秀论文奖,成为该奖项设立十年来第13位获奖者。
17“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苏步青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光辉的思想,而且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宽厚仁慈的胸怀包容着他的学生,苦心孤诣的钻研精神激励着他的学生。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苏步青是我国教育界的泰斗,更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为了纪念苏步青在数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由美藉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夫妇与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谷超豪夫妇倡议,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奖励委员会联合发起设立。1992年只对上海市,1994年扩大到华东七省市,1998年起又扩大到面向全国,已经颁发了六届。
18“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是应用数学学科在国内的最高奖项,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于2003年设立,旨在奖励在数学对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工业与应用数学工作者。自2006年起首次开始颁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和第二届共评选出石钟慈、彭实戈、徐宗本、张关泉等四位获奖者。在首届颁奖典礼上,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将“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第三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10年7月8日在重庆大学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密码学界知名专家王小云获此殊荣。
19“冯康科学计算奖”:冯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两年后转物理系,1944年在重庆毕业于中央大学。1946年任教于清华大学。 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其间1951至1953年在苏联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进修,1957年至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8年至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1987年后任该中心名誉理事长。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在基础数学研究中,对拓朴群结构、广义函数理论等作出贡献。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方面,指导解决了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多项难题。独立于西方创造了解决椭圆形微分方程的现代系统化的计算方法--变分差分方法,即有限元方法。该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提出椭圆方程的自然积分方程、有限元边界元的自然耦合法,开拓了哈密尔登动力系统辛几何数值解法。随后199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冯康的另一项工作“哈密尔顿系统辛几何算法”,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康科学计算奖”是由中国老一辈计算数学家和海内外华人青年计算数学工作者于一九九三年发起设立的计算数学领域的大奖。1994年设立的,旨在奖励在科学计算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内外华人科学家。第二届“冯康科学计算奖本届获奖人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侯一钊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的陈汉夫博士。侯一钊博士的主要贡献是点涡法的收敛性证明,振动解的计算,流体自由边界问题的稳定性和数值方法。陈汉夫博士的主要贡献是Toeplitz 矩阵的迭代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和王元向获奖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张林波(七届)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白中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陈发来、挪威伯尔根大学数学系台雪成由于在数值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和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以及在科学计算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第八届“冯康科学计算奖”。冯康奖是95年开始颁发的,第一年有三人获奖,以后每两年颁一次,每次2人,05年3人。所以一共有14人。其他的八人是:鄂维南,金石,张平文,陈志明,汤涛,杜强,黄云清和许进超。
20“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著名数学家。生于广东汕头,长于香港。兄弟姐妹八人。后全家移居香港。中学时就读香港培正中学,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大学三年级时,获Stephen Salaff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数学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了两年助理教授。197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数学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曾任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198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任该校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席教授,浙江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立交通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丘成桐已经囊括菲尔兹奖(1982年,这是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沃尔夫奖(2010年,终身成就的象征)、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他是继自己的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2004年,他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受美国西屋科技奖的启发,成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丘奖)。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中学生数学比赛,该奖的目的就是鼓励中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希望通过专题研究,培养新一代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发青年人探索知识的兴趣及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
21“丘成桐数学奖”采用“西屋科技奖”的组织与选拔模式,强调创新与团队精神,面向全球的华人中学生。
第一届在2008年10月(温州中学,对关于模素数的最小素二次剩余的进行研究荣获金奖,奖金15万元(人民币);来自美国圣塔巴巴拉斯普布罗斯高中,对二元矩阵的可逆概率进行研究,获得银奖,奖金10万元(人民币)。另外三只团队:杭州外国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苏州中学夺得铜奖,他们都分别获得奖金6万元(人民币)。和第二届2009年12月举行。来自美国伊利诺斯数学与科学院的华裔女孩陈智欣摘得金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马悦然、文浩、段湾获得银奖,获得铜奖的3个团队分别是杭州西子实验学校、深圳中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另有优胜奖5鼓励奖8和组织奖3。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12月在北京举行。
(二)、物理学(18)
22“叶企孙实验物理奖” (凝聚态物理):叶企孙(1898,7,16-1977,1,13)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后,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院士、物理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等职。在新中国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他在19世纪20年代初精确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值,为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在高达12000KG/C㎡的压强下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理论分析与实验定性符合。在清华大学开创了中国大学中的物理学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史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从教50多年,在培养科学人才、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中国物理学会设立的叶企孙实验物理奖。北京大学虞福春教授任主任、周培源、任之恭任名誉主任。1988年首次颁奖,以后每二年一次。第一年推荐、第二年评选和颁奖。
1999年中科院高能所茅广军2001年王鼎盛(中科院物理所)。
2004-2005年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胡华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王玉鹏
2006-2007“关联量子现象的微观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向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08-09年陈灿辉、王楠林
23“吴有训物理奖”(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吴有训(1897年2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 ,字正之,汉族,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经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秋-1952年秋,任交通大学(暨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前身)校长。
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七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并于1925年发表论文,有力地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康普顿由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段时期前苏联学者鉴于吴有训的工作对肯定康普顿效应有功绩,因此将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康普顿非常赞赏吴有训的才干,晚年曾向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引用了吴有训所作的15种物质散射曲线,这张图一直被各种著作和教科书引用,成了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吴有训物理奖” (实验技术)中国物理学会1988年1月设立,1989年3月10日首届由清华大学邝宇平因在重夸克偶数跃进理论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而获得。茅广军(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第五届杨春祥(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孙相富(中科院近代研究所)。第六届陈裕启。2006-2007“原子核的手征双重带的研究”孟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新核素235Am、259Db及265Bh的合成”甘再国,郭俊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08-09年邹松冰(中科院高能所)、许甫荣(北大物理学院)。
24胡刚复物理奖”(凝聚态物理学):胡刚复(1892-1966)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了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实验室、厦门大学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协助蔡元培创立物理学研究所并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同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任教授、院长等职。1914年与任鸿隽、秉志等10多名留学生在美国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他是中国物理学会永久会员。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许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著名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如吴有训、严济慈、茅以升、赵忠尧、柳大纲等。“胡刚复物理奖”中国物理学会设立,1989年3月10日首届由中国科学院低温中心洪朝生和周远获得。2006-2007获奖情况:“热声制冷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人罗二仓(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物性测量技术” 主要完成人:顾长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08-09年周兴江(中科院物理所)原有进(中科院物理所)
25饶毓泰物理奖”(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饶毓泰(1891-1968)著名的物理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2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旱年从事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世界上旱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中国物理学会设立“饶毓泰物理奖”,1989年3月10日首届“饶毓泰物理奖”由上海光机所王育竹获得(在量子光学的辐射场力学效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2004-2005年北大物理学院龚旗煌;2006-2007“相对论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和新型辐射源”主要完成人:盛政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08-2009年清华大学龙桂鲁
26.吴健雄物理奖”:吴健雄是世界著名的女物理学家,首次领导实验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使李政道和杨振宁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她还通过实验测量,证实了费因曼和盖耳曼提出的守恒矢量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弱作用的本质。吴健雄在原子光谱、量子力学等领域完成了许多重大实验,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西方科学界誉为物理女王。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由香港亿利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设立“吴健雄物理奖”,每二年颁发一次,主要奖励35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工作者在国内取得的实验物理学研究成果,奖金总额为五万港币,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200892009年度由
27“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中科院院士 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出生于河南开封,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651”卫星设计院院长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过巨大贡献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发起,为纪念桌越的科学家赵九章而设立。1990年10月15日首次开奖,以后每二年一次。主要奖励在大气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领域内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成绩显著、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章、奖金。
28."王淦昌物理学奖” (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王淦昌(1907-1999)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物理、宇宙射线和粒子物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1941年根据他的建议国际科学界首次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发现者因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50年代指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1960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实验室发现了反∑负超子,填补了粒子-反粒子表的一个空白,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80年代与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同时提出激光聚焦进行热核聚变的实验方案;他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国务院通报表扬的23个两弹元勋之一。又是我国“八六三计划”的四个发起科学家之一。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等职。由他生前捐赠50万元为基金,在1992年逝世一周年时,由中国物理学会发起设立“王淦昌物理学奖”,主要奖励在核物理学方面有重大成就的科技工作者。
2004-2005年马中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008-2009年郑志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9“王淦昌优秀核科学和核技术论文奖”:为宏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先生治学严谨、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由《核技术》和《核科学与技术》两种科技期刊设立“王淦昌优秀核科学和核技术论文奖”1994年首届评选1980-1991年论文,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等单位的8篇论文获奖。
30.钱临照物理奖”: 钱临照(1906年8月28日-1999年7月26日)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兼任副校长(1980~1984)。1980~1982年被选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首任理事长。1980~198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任理事长。他是我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压电效应和金属晶体形变机理研究,在国内首先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单晶体形变,推动了全国晶体缺陷和电子显微学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对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早期研究《墨经》中的物理学内容,长期指导中国物理学史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为纪念钱临照先生开创我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做出的贡献,鼓励为发展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在技术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94年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设立“钱临照物理奖”。首届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翟中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叶恒强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方华。
31"赵忠贤物理奖":赵忠贤(1941,1,30--)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1986年他所在研究集体发现在La-Ba-Cu-?O(镧钡铜氧)系统中有超过90K超导迹象,并注意到杂质的影响而获得198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1988年获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别奖 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2年获首届王丹萍科学奖 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32.“王大珩光学奖”: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58年作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58.8-1965.2),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现任名誉校长。兼任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试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是我国“863 计划”的四个发起人之一。
王大珩光学奖由中国光学学会创办于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并已执行了三届。在2000年3月31日决定将该奖的名称改为“王大珩光学奖”。
为使“王大珩光学奖”得以连续发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外,又从以下单位募集了52.8万元资金。他们是:长春光机所20万元、西安光机所10万元、江西光学仪器厂10万元、成都光机所5万元、麦克奥迪公司3.5万元、上海光机所2万元、北京大学1.3万元、浙江大学0.5万元、重庆大学0.5万元,另有3个单位计1.5万元的捐款。此项基金已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签署了《“王大珩光学奖”管理协议》,自2001年5月起该单位接受本会委托管理“王大珩光学奖”基金,并承诺在管理期间使基金总额在当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协议有效期为5年
1996-1998年.全国范围:共3人,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2名,奖金10000元。1.年龄5O岁以下的中国科技人员,在光学、应用光学有关学科的研究有创新与发展光学工程技术上有突破性创造,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校学生:在10所高等院校,每年评选一次,原则上每校每年1名,共27人奖金1500元/人。年龄35岁以下学习成绩优异,有创新、进取、团队精神的中国科技人员
33.“黄昆固体物理学与半导体研究奖”:黄昆,(1919年9月--2005年7月19日)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固体物理学科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推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47年黄昆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70年代已为国外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成为研究固体中杂质缺陷的一项有力的手段,被称为“黄散射”; 1950年黄昆与A.里斯一起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同年苏联C.и.佩卡尔发表了与黄昆的有关辐射部分相平行的理论,但没有考虑到无辐射跃迁问题。黄昆和佩卡尔的理论是近年来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的工作,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1951年黄昆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1963年被喇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极化激元,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黄昆与M.玻恩合著的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点阵动力学理论》,1954年出版,1957年苏联译成俄文出版)一书是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黄昆担任了第15、16、17届国际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第13届半导体中的缺陷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1979年和1984年应邀分别赴意大利和美国讲学。1985年7月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与他的研究生朱邦芬共同提出   “黄-朱模型”的建立等。1984年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6月获1995年度陈嘉庚奖—数理科学奖。
2005年设立“黄昆固体物理学与半导体研究奖”。2008-2009年度首届“黄昆固体物理学与半导体研究奖”从六名候选人中取一,最后由清华大学物理系姜开利研究员因对碳纳米管生长机理、生成模型的研究而获得。
34.“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蔡诗东(1938—1996)福建人,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物理学会高级会员(Fellow o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1973年从美国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等离子体理论研究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等离子体研究会主席,亚非等离子体培训协会副主席等职。为国内培养出一批素质较好的等离子体理论人才,并推动了亚非发展中国家的等离子体研究。
蔡诗东在基础和聚变等离子体理论研究,特别是关于具有高能粒子的等离子体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预言的熵漂移不稳定性、鞘对漂移模的作用,都被实验证实;他建立了热流非对角元与逆磁对流项相消的恒等式(被称为蔡氏等式);对大幅度波的研究提出了解析与数值模拟混合算法,大大减少了计算量;用离子温度梯度不稳定性定性地解释了普林斯顿托卡马克装置的实验结果,得到了离子反常输运与电流的定标关系; 推导出了弱相对论性普遍色散关系,并建立了漂移等离子体色散函数的解析计算方法。他与合作者将原回旋动力论方程推广到任意频率、任意磁场位形和相对论情形,扩大了适用范围;提出了高能分量粒子致稳的新概念,证明了高能分量粒子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气球模等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发现高能分量粒子会激发一些新型不稳定模,近年来已被实验证实.
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励基金附属于周培源基金会下,由周培源基金会负责接受国内外捐赠,并根据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励基金委员会通过的资助名单分发奖励基金。
奖励范围是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从事等离子体中物理过程研究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学者不在奖励范围内。1999年到2009年共11届有34人获奖。
35.“周培源力学奖”: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并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士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曾在爱因斯坦指导下,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宇宙论研究。他对湍流理论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誉为“现代湍流数值的奠基性工作”。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代主席、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培源力学奖”是由周培源基金会设立,目的是为奖励中国力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加速力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周培源力学奖奖励国内、外力学研究工作中作出创造性成果或运用力学现有理论、方法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的中国力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奖励每两年评选一次,一般每次评选1人或1个项目,由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暂定总额5万人民币)。历届获奖者:1997年:张涵信1999年:白以龙2001年: 黄永念2005年:崔尔杰2007年:李家春 黄克智获2009年周培源力学奖。
周培源物理奖:
36.“谢希德物理奖”: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省泉州市人,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8年起任复旦大学顾问。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88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1990年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等专著4部。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硕士、博士近30名。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贡献。
为了纪念她对我国物理学、物理教育以及国际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投身物理的女性工作者,2006年12月,中国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立了“谢希德物理奖”。谢希德物理奖用于奖励对我国物理学研究和物理教育做出突出贡献、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的女物理学工作者。
谢希德物理奖每两年评选和颁发一次。首届2007年9月17日的两位获奖者分别是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的谢常德同志和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叶令同志。评奖委员会为每位获奖者颁发奖状一份。本届谢希德物理奖的奖金定为人民币2万元,由两位获奖者平均分配。2008-2009年度由邹亚明与严燕来获得。
37.“王天眷波谱学奖”:王天眷先生(1912,4,20-1989,2,20),又名郑君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使用)。父亲王卓为辛亥革命烈士,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和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助教。重庆大学电机系讲师。任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空军通信学校教官、编辑科长、教授科长、研究委员。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爱第立脱儿公司高等物理研究员、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原子钟委员会顾问等。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50年代初,王天眷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和任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期间,参加了C.H.汤斯(1960年诺贝尔物理奖。汤斯的主要文章,王天眷先生是第三作者)教授领导的微波受激发射(Maser)研究,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对各种不同分子的氯(Cl)和锑(Sb)的同位素的核电四极矩相互作用及其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他发明的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具有灵敏度高、噪声低、电路简化等优点,为同行专家一致公认和采用,被称为“王氏电路”。另外,他以高精度(百万分之一)的实验技术成功地测出锑(Sb)的核电四极共振频率因16极矩相互作用影响而产生的微小变化(十万分之几),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电16极矩的存在。在中国开展了氨分子钟的研制工作,后来又成功地完成了氢激射的研制,对中国时间频率计量事业起到奠基性的作用。铷原子钟从1969年完成交付国防工程使用,至今仍在服役;铷原子激射器1979年完成后成为中国高速飞行器的短期频率统一校正标准,在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中发挥了作用,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委一等奖。与此同时,他领导的波谱学研究室开展了核磁、顺磁、核电四极和光磁共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
科学家叶朝辉等倡议,通过社会各界集资支持,于1993年成立了王天眷基金会。“王天眷波谱学奖”是1994年在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王天眷基金会设立。目的是表彰45岁及其以下为发展中国波谱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青年波谱学家。“王天眷波谱学奖”表彰的波谱学工作者在波谱学及其应用的领域,包括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核四极共振、激光磁共振以及光抽运中所做的对推动波谱学发展与应用中有较大贡献的理论、实验或技术创新成果。该奖逢双数年份颁发一次。王天眷基金会邀请当年的波谱学奖获得者出席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并在该年会期间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2002年度王天眷波谱学奖(第五届)朱广(香港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系)
王立(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38.“何育杰纪念物理学奖”:何育杰(1882-1939,1,19),字吟苜,1882年生于浙江省宁波,我国早期物理学家、教育家。从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开始,终生从事物理学教育事业。和夏元瑮共同在北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在中国物理学会,为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做了不少工作,晚年有译著两种,何育杰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批拓荒者之一。1914年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时,曾主编过中国第一部大学用物理学教材,还编订了该系教育大纲。他除了悉心讲授数学、物理学、热力学、气体动力学等课程外,还撰写了“X线与原子内部构造之关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等介绍物理学新进展的文章。中华民族史上第一届(1916年)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就是由他和夏元栗先生培养的。何先生在东北大学物理系曾讲授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当时视为艰深的学理,故一时望其名者咸趋东北大学。其译著有《波动力学通论》(由德文译成英文)、《自然之机构》、《物质与量子》(后二书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年1月19日,何育杰先生因病在重庆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物理学家,表彰他在开辟中国物理学教学研究、培养人才方面的重大贡献,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科学技术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于当年设立“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规定每年在全国征求物理学论文一次,奖金授予论文最佳者,以鼓励后学从事物理学研究。
39.“何潘清漪优秀论文奖”:何毓琦博士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何毓琦博士长期致力于祖国大陆的科研发展,不但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更在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第一个讲席教授。著有《应用最优控制》(与布赖森合作,1969、1975年),《大规模系统的方向》(与密特共为主编,1976年)两书。拥有四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逾一百篇。他是控制、决策和最优化方面的七个国际杂志的编委。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他是控制系统分会(CSS)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的成员,并于1971~1973年任咨询委员会主席。他是美国多个政府委员会和工业组织的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中决策与管理科学方面的成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为鼓励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创造,何毓琦教授还出资在国内设立了“何潘清漪离散事件系统论文奖”,并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设立了“何潘清漪奖学金”。
“何潘清漪优秀论文奖”由哈佛大学教授,美藉华人科学家何毓琦所创立,以他和夫人潘清漪的名字共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