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珍寶-------敦珠法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3:33
蓮花生大士曾說:
不要去探究外境的根源
你應探究心性的本源
當你體悟到心性的本源時
你只了解一件事,但是所有一切皆因而解脫
如果你沒有体悟到心性的本源
你雖在知道一切,但你沒有一件事是了解的。
當你開始要作心性的禪修時,在坐姿上要留意的是背幹要打直,讓出入息能自然順暢。凝視前面的虛空,眼半開半閉。念及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你要進行直觀普賢王如來之臉…本覺的禪修。
至誠懇切地祈請與烏金上師一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的具恩上師,之後將我們的心融入上師的心,安歇在此安定的禪修心境上。
一旦你的心安定下來之後,你會發現你無法恆久安住在此空性、明晰的本覺上。你的妄念會開始蠢動,就像猿猴般東奔西跳,片刻不寧。此時,你所經驗的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妄念!如果你執著於它且隨念奔馳的話,你會發現你會憶起許許多多的事情,會想起各式各樣的需求及計劃種種的活動等等。
就是這种意識活動在過去把我們綁在輪迴裏頭,且無疑的將來會讓我們持續地在苦海中翻騰,求出無期。能夠斬斷此似乎永不止息的妄念暗流那該有多好啊!
倘若你有辦法掙開這妄念的鎖鏈的話,會發現甚麼呢?這本覺就像甚麼呢?它是空性,清澈,不可思議,輕鬆,自在與喜悅的!它是遠離種種概念束縛,不受各種屬性所羈絆的。它含攝整個輪迴與涅盤。
自無始以來,它是我們本自具足的。我們從未曾離開過它,然而它卻全然不在我們「行動、營求與想像」的範疇之內。
但是,或許你會問,認得此覺性…本覺的臉的情形就像甚麼呢?雖然你能經驗到它,你卻無法描述它… 這就像一位啞巴要去描述他的夢境般是不可能的!你沒有辦法去區隔安住在此覺性中的你與你所經驗的覺性。當你非常自然、赤裸裸地安住在此廣大、沒有邊際的本覺心性中時,那些片刻都難以休歇的惱人妄念…所有那些帶給你許多麻煩的回憶與計劃等等…都將失去力量!它們會在消失在此寬廣、如萬里無雲般的覺性中。它們會破滅、瓦解與消逝。在覺性中,它們的所有力量都會消失殆盡!
你本身確實具足此覺性。它是清激、赤裸的法身智慧。但是,誰能讓你明見此覺性呢?你應將心安於何處呢?你應生起何等的定解呢?一開始,是你的上師將此覺性介紹給你。之後,當你認得此覺性時,你就要自己恆常安住在此心性上。所有輪迴與涅盤的種種現象無非是此覺性的展現。你只要將心安住在此覺性上即可!就像是大海的波濤一般,它自大海中升起,最後也消失、融入此大海;相同地,所有的妄念最後也會匯歸覺性中。對它們終將消融「要產生定解」如此你將發現你會處於一種完全沒有「禪修者與禪修對境」的境界…完全超越禪修的心境。
噢!在此境界中或許你會認為應該可以不必再禪修了吧!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你還是必須繼續禪修下去!光認得此覺性並不能讓你獲得解脫。從無始投胎受生以來,我們的心被無明與染習塵封己久,在這漫長的迷糊期間,我們的每一刻皆成為妄念可憐的奴隸。而且當你壽終正寢時,你會投生於何處是一點兒也不確定!你會隨業遷流,受無量苦。這就是為甚麼你必須繼續禪修以安住在心性上的原因了。
一切智法王龍欽巴尊者曾道: 「你或許能認得你的心性,但如不藉著禪修以熟悉地安住於此的話,你就像是在戰場上被遺棄的嬰兒一般,會被你自己的妄念敵軍牽著鼻子走。」
以一般通俗話來講,所謂的禪修是指籍由任運自然、恆久地專注,日益熟悉地安住在本初不捏造的心性上。它意味著熟悉於於此本覺心性靈光獨耀,如此煩惱與執著會自然剝落。
我們要如何熟悉於安住在心性上呢?當你在禪坐時,妄念來任由它來,不必視它為敵人。當它們生起時,就在生起時鬆坦而住。相反地,若妄念沒有生起,也不必緊張擔心它是否會生起。你只要在此無念的境界中安歇即可。倘若粗重的妄念倏地在禪坐中生起時,要認得它是很容易的。但是細微的心續暗流,卻往往是事後才警覺到它的存在。而這個就是我們禪修的竊賊,所以恒常保持極為明朗的觀照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倘或無論在上、下座、行、住、坐、臥中,你皆能恒常安住在本覺心性上,那就對了!
偉大的蓮花生大士曾道:
雖然有一百件事情被解釋,一千件被告知
你只要掌握一件事即可
了解一件事,所有一切悉皆解脫
安住在你的本覺心性上
往聖前賢也曾說過:如果你不作禪修的話,你無法獲得定解;如果你作禪修的話,你將獲得定解。但是,這會是何種定解呢?倘若你以一種堅毅、喜悅的心境來禪修的話,一些安住在本然心性上的徵兆會出現。對二元熟悉外境所孳生的強烈執著會逐漸減弱,對苦樂、順逆、希懼等所生的煩惱纏縛會日益消逝。你對上師的虔誠心及其所給予的口訣之信仰會與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你緊繃、二元能所對立的態度會如蒸氣般蒸發消失,你將到達一種黃金與石頭、食物與垃圾、天神與魔鬼、善與惡、天堂與地獄悉皆平等一味的境界。但是在你達到這個境界之前(當你還陷入二元的意識境界裡) ,善與慧、佛國淨土與地嶽、苦與樂、業與果…這些對你而言都是真真實實的!
如同偉大的蓮師曾云:
「我的見地比天空還高,但是我對業果的抉擇取捨比粉末還細」
所以切勿放浪形骸,聲稱自己是偉大的大圓滿禪修者,而實際上只是一名滿口臭酒味,整天在不良場所廝混的劣漢!
具足清淨虔信與三眛耶誓句的穩固基礎,並以堅毅、喜悅,不鬆、不緊的心境來禪修是極為重要的。倘若你能完全放下今生的俗務與營求來禪修的話,你確能證得深奧大圓滿的不共成就!為什麼要等到來生呢?!你可以在現今當下直登本初城堡。
這是我如心中血般的告誡。請謹記在心,須臾勿忘!
(吉祥圓滿)
见与道——敦珠法王开示
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例如不侵犯别人、不作恶事,这种正确的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不知道正见就是无明,不正确的行为滋养无明。不侵犯别人是减少无明愚痴、减弱无明干扰力量的一种方法,其他还有无数的方法。许多形式的戒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来得到正见。
虽然“道”在究竟上来说也是一种困惑,一旦达到目标,道也必须舍弃。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为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绝对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这是由于情绪永远压过理智,阻碍我们见到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能降伏情绪烦恼。
根据佛教哲学,心创造出万物;或者更正确地说,万物就是心。这表示,除非有个意识知道某事物为某事物,否则它就不成某事物了。主体、客体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因此没有客体可以完全和心灵过程分开。如果外在客体真实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透过智力的分析、数学理论或科学实验室来发现现象的真实状况。但是,因为情形并不是这样,所以只有从自心下手,你才能体验到现象与自己的实相。
虽然老师能帮助你更了解究竟实相的模型,但也只不过相当于给你一张更清楚的相片,用以帮助你认出实相。别人无法把实相的体验送给你,你必须透过修行,自己去证得实相。不论你的老师悟境有多伟大,他只能把月亮的照片给你看,并告诉你应该朝哪个方向才能看到真正的月亮。他永远无法向你显示真正的月亮,也不能帮你看;因为你没有办法透过其他人的眼睛来看,或体验他人的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怀疑到底老师和教法是不是必要的,或者你是否可以完全靠自己成就?其实这两者都是必要的,教法的需要在于可以增加你对于正见的了解;因为在获得正见的途中有许多障碍,这些障碍都非常精巧,能让你误把短暂的五蕴和合当成真正的自己,而完全看不到真正的本性。为了成功地击垮这些障碍,你必须要具备比它更精密的武器,因此老师和教法都是必要的。
加行之大圆满见--宁玛法王敦珠宁波车开示
赘言
即身成佛之密乘,有其四密,曰作密、行密、瑜伽密、无上密。唯无上密始有‘大圆满’之法,以其内涵‘且却’(义为立断)、‘妥噶’(义为顿超)以比余法有七殊胜,只宁玛巴才有之。
我汉地之传入无上密法,比西藏、蒙古均较迟;以为历代帝王所专用故。直至民国成立,密法始流入民间:如白普仁尊者之传普通密法,多杰觉拔尊者之传密乘法海一百零八法,猗欤盛哉,而大圆满法尚未传入也。
迨诺那呼图入汉,始以大圆满传入。及将涅槃,请贡噶上师继其统绪,为传授其弟子。其后复有敦珠宁波车继述其事。故大圆满之传汉,唯此三师,而均对我具有深恩,已在台南购地,准备建庙,以纪念之,筹备已久矣。诺、页两师所示大圆满法要,坊间已早有专书发行。敦师之法要,只在拙译之大幻化纲导引法引述而已,惆怅久之。
陈文仁同学原在台中,经营文具商业一移民加拿大,以有暇修行,进而博览密法要籍,顷有函来,谓译英文,助余之不足。可造才也,如是亦巧合、亦相应,先将此译,刊于本刊。
刘锐之赘述于台中关房时民国第二辛未元旦
任何所作修行,世俗谛与胜义谛,与之同时而有;方便与智慧,与之同时而有;觉受与空性,与之同时而有。如是之故,以修加行为方便,于其结尾之上师瑜伽,上师融入,与我成无二,而我于诸法实相体性,即平等住中;此时即趋入智慧。
因此,师为真正指示我修行之门路者,并且为整个修道之核心,故于一切修行,首先向上师致敬礼。
敬礼上师后,于焉开始,先思惟暇满人身,宝贵难得,因为人身乃修解脱道之所依。接着观死及无常;诸法不变灭。即令死了,非即解脱,轮回流转不断,生而再生,故说轮回体性是苦;如是思惟。再接着,观任何所作,无论善恶,业力难脱。以上说为Lo Dok Nam Zhi,即四思惟,回转心意。其目的在,令心厌离轮回,趋入修行。故开始时思惟,以及认知其真相,甚为重要。
如是而行,有如以犁耙匀耕地,使土松软,以适播种。
现在,播下种子本身:皈依、发菩提心、献曼达(为累积福智资粮)、与除障(以金刚萨埵法)。这些有如种子,播于四思惟所施放之土地上。
不如是假藉世俗,欲认知胜义,则不可能。不依靠世俗之身,则心之真实体性,不能认知。相同的,无世俗之修--即方便,则空性之体性,不能显现。世俗与胜义,同时而有,相辅而作。认知此,甚为重要。
以皈依为例;从外言,有所谓Kon Chok Sum,即三宝,佛法僧。佛宝为法之来源,即导师;佛所开示为法宝,即道阶;而心趋向于者为僧宝。
以未出轮回,因妄惑与痛苦,故皈依以期解脱痛苦。因不了知真实体性,并因妄惑,故诸大聚合,以显此虚幻身。而且此虚幻身,被执持为坚实,直至了知诸法之真实体性为止。故于究竟解脱妄惑之前,此身实有,痛苦实有,且三宝实有,而受皈依。
因此,从外言,应以依止心,皈依佛、法与僧。但是,从内言,佛、法与僧为表义,深奥而具方便,使出轮回。依胜义谛观点,佛、法与僧,甚至在自身之内。胜义上,自心为空,为光明照耀之自明,为明体--觉性,此心之自身为佛宝。法外显为声与义,闻且修之,然从内而观,其为空性。自性上,其为明体--原始心性之游戏,无灭无碍而自明。僧外而为心趋向于法者,其内则为心之无所不遍,与灭无碍而自明。僧外而为心趋向于法者,其内则为心之无所不遍,与无所不包之相状。
三者皆圆满成就于自身,因不认知此,故必须皈依于外之佛、法与僧。真正作加行时,心至诚依止,如法观想皈依境,身谦恭作礼拜,语念皈依颂。最后归座,融所观于自身,认知此三事,作、受与所行,皆自身之明体。修者为自身;皈依境为自身之幻作。如是住于明体之体性中;除明体外,无别有可得。
佛陀于Dode Kalpa Zanpo中云:‘如来示
现如梦,于如梦有情说如梦之法,然真实无有说,无有来。’从佛无有来之观点,法亦无有来。一切无非了别,只为诸法之外显而有。
关于皈依之修行,世俗上,皈依之对象,为所依止者,与所礼拜者等,而胜上,为离事一所观融入时,心住于自然离事之境地。
发菩提心或求正觉心,意指所行只为利己,则非奉行佛陀之道,有碍菩提。因此,一切有情曾为父母,在轮回中受苦,因此,令其解脱痛苦之意念,真实为菩提心。菩萨戒有言:‘从今起直至轮回空尽,一切有情皆曾为父母,所件作无不思欲利益之。’因此,从世俗观点,有待解脱之有情,有待生起之悲心,并且有‘我’--悲心之生起者。悲心之发起与惠施,佛陀本身已真实宣说。如是为世俗菩提心。
因此,于世俗菩提心之修行,观想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直至得菩提,思欲解脱其痛苦,并且念发菩提心颂,如所修要求之量。亦有教法言,应将自乐与他苦相换。呼气时,施给一切喜乐福德,甚至其因于诸有情,而吸气时,取受其一切痛苦,令其解脱之.此修亦甚为重要.不增长菩提心,以及不使自身远离此生之贪着,则不能证得菩提.因不能惠施悲心于他人,以及因贪着自我与此生,故受缠缚.以,卜皆世俗菩提心之修行.
关于胜义菩提心,佛陀对弟子Rabjor:言‘所有诸法,如幻亦如梦.’佛陀如此说,因为任何所显,无不变灭,无有自性坚实或不坏者.执尘世为坚实,贪欲先引之,继而以迷惑之绳縳之,如此便迷失于永无止境之世法;此为轮回无尽之因。或有以为,虽然轮回如梦,也许菩提为坚实与不坏,但是佛陀说:甚至涅槃本身,亦如梦如幻。无有可名之为涅槃者,无有名为涅槃而可触知者。
佛陀明白宣说:‘色不异空。’例如,月映于水中,然水中无月,不曾有过。无有色,其为空。而佛陀接着说:‘空不异色。’空性自身,显为色之形。离色无有空性可得。二者不可分,不可执为二种可分之本质。月映于水中,然水非月,且月非水;因此,水与月不可分。一旦超出轮回,即是‘波罗蜜’、或‘到彼岸’,无有涅槃;涅槃界中,无有轮回。
或有言:‘然彼处,有可见之。’待真正细察后,不在彼处。因,此若有问其真实如何而,有事实上,诸法从因果相依而有。因果相依为何呢?月与水不可分而,有然月显现水中,只因诸法皆如是聚合。净水为主因缘,而月为次或增上缘;此二种因缘遇合时,显现相依因果。此为主因缘与增上缘之一致显现。
直言之,主因缘或轮回之根本,为我执,而所有虚幻显现,成为增上缘,二者遇合时,引致轮回三界之显现。诸法只于相依之行相中实有。于此应确实认识。龙树云:‘离开因果相依,无别有诸法。’因果相依之体性,更进一,步细察后,知悉除空夕性外无有物;所以离开空性,无别有诸法。此大乖之胜义见为空性;此观点于较低教法中无有。
若真正细察,渐见诸法为空性之游戏;所有诸法无余净尽,而终于了达其体性为空。然或有言,如此则应不需要任何物了。需要与否,在自身,由自心决定。只空言空性,仍有不足,必须证而见之。若心真正为空,则无欲望、苦乐、善或不善;不需饮食或着衣,于此心得自在。有如挥手空中,究竟无碍。观修目的,在住此空性之自然位。而于此位中,所有外界诸法,现证为空性。此即为何有观修;在令诸法净尽,融入空之体性,而趋入空性之要域。首先应了知诸法之胜义自然位为空,继而于世俗上其如何显现。
从空之体性,生起一切世俗显现,而轮回在其中。必须清楚了知,实相中其为何,并且其如何显现。具此见甚为重要,因无此见,观修变成无力。只坐着而说:‘其皆为空。’有如倒置小杯:杯中空无之空间微小,只留下非常狭窄而有限之空性。无倒认知此问题之精要处,甚为重要。胜义上,无受苦之有情,无轮回,无痛苦,如是一切皆空,如明净之虚空;然以因果相依及虚幻显现之故,世俗诸法生起,而有于轮回受苦之有情。
大般若母──空性之礼赞有云:‘甚深智慧,虽无有言,不知置辞。’其究竟超越言语,超越思虑,超越方所。无生;无灭。若问有何差此可比拟,则如虚空。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无有中间。故此如虚空之体性,为空性之表征:广大、无际、无碍,广袤而辽廓。
或有言:‘如此则自身之明体──自心体性,如虚空,远离一切囿限。’然其非只是空。若细观之,有可见者──而‘见’只是必须用来沟通之字。可见之,可观修之,可安住其中。若如实而见空性之真实体性,即是见‘诸佛之母’。以上所说,只为胜义菩提心之戏论。
接着为金刚萨埵除障法。胜义上,无有所除、能除、与除。然以不能任其无为如是,故妄惑与障碍生起。由我执之虚妄了别,而受无尽痛苦,所以需要除障,而有此世俗方便之修行。为除障,金刚萨埵于自身之真实位,或明体上显现,其甘露流降,自身妄惑,无余净尽。观想并代念诵除障之方便──百字明。诸法之自然位上,亦即本来位上,一切从本以来清净,如虚空。此为胜义之金刚萨埵除障法。
现在说到献曼达,其目的为累积福德。为何需累积福德,作智慧之因呢?因一切虚幻诸法生起,皆由执着而来。乃有虚幻显现,故须将其清除之法,并且因能清除,故亦有累积福德之法。供献‘我之身躯,我之资具,与我之善根’时,此为世俗具相之献曼达。从胜义观之,一切从本无有,有如明净空寂之虚空。因此,若住于原始觉性之境地,即是胜义之献曼达,与胜义之累积福德。
甚至在上师瑜伽中,因为相依因果,心成染污,故上师显现,以提醒自心之清净,而为清净之所缘。当其心成染污,并且对上师之了别清净,故世俗之上师实有,依止之我自身实有。乃从外而观想上师,作祈祷,并且接受其灌顶与加持。以上皆为从外言,世俗之上师瑜伽修行。
目前为止,正作祈祷于具相显现之上师。接着诵云:
‘上师化光与我成无二
见自觉性即胜义上师。’(注)
若有问,胜义上师在何处呢?即在心之实体性中。明体之实相位,即是究竟成就上师宝位之处。持续住于此决定解之觉性中,即是为胜义之上师瑜伽修行。
此为外加行与内加行,互相间之如何关连。
译者按:以上教法为尊贵之敦珠宁波车,于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九日,在伦敦所作之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