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吴有训——物理学家的气派(中国青年报 2008-5-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2:02
钩沉
吴有训:物理学家的气派
本报记者 杨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4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本来,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合大学的专业是化学系。至于考试科目中的“物理”,这位16岁的少年只是借了本教科书,提前一个月“恶补”一下。
正是这段“临阵磨枪”,他发现了物理学的奥妙之处。就在入学后不久,杨振宁听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建议,转学物理系。
多年后,这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写信给吴有训说:“如果没有当年老师们的启蒙和引导,我现在的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我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另一位物理学家钱三强原本在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就读。钱玄同的这位三公子,最初的理想是成为电机工程师。在听了吴有训教授的“普通物理学”课程之后,这位日后的“中国导弹之父”转而投考清华大学物理系。
从1928年起,吴有训在清华物理系执教17年。有人统计,仅从1929年至1938年期间,物理系毕业生中就有22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王淦昌、钱伟长和于光远等。
“能够做到这样的位置,吴老的确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作家萨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由于父亲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他听说过不少有关这位前任副院长的故事。
据说当年物理系的学生闹过罢课,带头者恰好是杨振宁。起因是有位教授上课照本宣科,大家觉得枯燥无味。当时不少教授认为学生是无理取闹,因为那名教授的学术水平公认不低。但吴有训认为错在老师,理由是科研和教学没有直接联系。他亲自给罢课学生讲课,用婚姻关系来比喻电子学,这不仅令学生大为倾倒,也让那位教授心悦诚服。
“这样的威风可不是摆出来的。”萨苏评说,接着又补充道,“吴有训身材高大(身高1.90米),形象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早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时,吴有训就显示出这种气派。当时有学生参与爱国运动,南京警备司令部前来逮捕相关人员,被吴有训一口回绝,并以辞职作为担保。在担任校长3年时间里,他由于类似的理由交过14次辞呈。
这种气派被科学史学者王大明形容为“正气”。从1983年起,他做过将近10年的吴有训研究。其中令人难忘的一幕发生在叶企孙的追悼会上。作为吴有训之前的清华物理系主持者,叶企孙竟以“国民党C·C特务”的身份凄凉谢世。为了抗议悼词的不公和追悼会的规格,吴有训愤然中途退场。
上世纪70年代,两篇批判爱因斯坦的文章准备在《红旗》和《中国科学》上发表。为此,中国科学院专门组织人员审查此事。之前发言的学界前辈,大多含蓄地表示要慎重云云,唯有吴有训直白地说:“我看这些文章不成熟也不合适,这会闹出笑话来的。”
不过,在实验室里,这位物理学家似乎没有那么“气派”。王淦昌回忆,吴有训常常穿着粗布工服,时而用锯斧加工木材,时而修补X射线管。对此,他的解释是:“实验物理的学习要从使用螺丝刀开始。”
一次上完课,他来不及换衣服,就去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开会。孰料被门卫拦住,缘由是没有西装革履和轿车接送,实在不像堂堂大学校长。
令王大明深感遗憾的是,吴有训在1949年之后,并没有在学术方面有所突破。甚至于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这位首任原子能所所长也未能直接参与。
很少有人了解这其中的内幕。有传言说,因为吴有训不是共产党员,没有资格加入这项国家机密活动。但王大明认为,可能是因为吴担任中国科学院的领导,精力大多需要放在行政管理方面。
据说吴有训还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得知了爆炸成功的消息。在陪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研制的科技人员时,周恩来总理特地请吴有训讲话。他望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许多是当年清华园里的学生,竟然脱口而出:“同学们!”但马上意识到这个称呼不合时宜,赶紧改口为“同志们”。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5/14/content_218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