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路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8:03
横断山区——万山不许一路通
无论对于筑路还是行路的人,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横断山区,都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地区。可能世界上最为险峻的路都集中在这里了。弯路多,盘山路多,灾害更多:滑坡、泥石流、塌方、洪水、地震、雪崩……为什么这里的路这么险?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峡谷区。6 条大江从北向南并行流淌,把地壳深深地切下去,切成一道道深达几百米、几千米的大峡谷。路不是顺着峡谷和大山而行,而是偏偏要穿过这一道道峡谷,越过峡谷间一道道高耸的大山。山与河是南北向的,路却是东西向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历险。

川藏公路航拍via

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甚至可以说是用11 万中国人的血汗换来的。它穿越横断山脉14 座海拔5000 米以上的大山,横跨岷江、金沙江等众多大河,横穿8 条大断裂带,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前所未有。这两幅图展示的是业拉山一带的景象,川藏公路如一道细细的白线挂在巨大险峻的山体上。(摄影/ 李天社)
爬上去、降下来是这里路的节奏。成都到拉萨的川藏线是横穿整个横断山区的一条公路,这条路是揭示这一地区地质地貌特点最典型的路。有一张川藏线的海拔高度变化图,是每隔一公里采集一个海拔高度值绘制的。这张图生动再现了这条路海拔变化之剧烈,从海拔512 米的成都到海拔3650 米的拉萨,2000 多公里的距离内,地形的起伏变化有如心电图一样,大的起伏里有无数小的起伏,小的起伏里还有更小的起伏。
为了降低爬升的坡度,路成了“之”字形的不断重复。下临深谷、上覆雪山是这条路上常见的风景。紧贴着陡峭的崖壁,路切掉山坡,变斜坡为直壁,重力作用使山坡上风化了的土石层一有风吹草动就滑下来。清除了,再滑下来;滑下来,再清除,这是这条路上永远在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游戏。就像荷马史诗中西西弗斯推的巨石一样,推上去,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
这条路很难成为一条全线的柏油路,塌方和泥石流总会让这条路的某一段成为土路。古乡泥石流、102 大塌方、通麦天险 ……无数的钱和人力投入,无数次的抢修,还是照旧。
还有雪,一年5 月,我们过康定西边的海拔4270 米的折多山,山下杜鹃花红,麦苗青青,来到山顶,突然风雪弥漫,路被雪封。许多车滞留山上,黑夜寒风凛冽,有人烧起废轮胎取暖。
这条路有许多惊人的故事:一天南迦巴瓦雪山下的一条冰川突然断裂,冲入雅鲁藏布江中,江水突然断流,接着洪水冲破阻挡,奔腾而下。悲惨的故事也在这条路上流传:一队军车行驶到了易贡附近,山谷中泥石流突然暴发,18 名战士和几辆车顷刻被泥石流吞没。

大渡河畔手掌般的公路。 在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青藏高原向第二级台阶四川盆地倾斜过渡的地带,大江大河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高山深谷就成了典型写照。大渡河也不例外,它深切的构造峡谷里奔腾着烈马似的湍流,两厢山势陡起,这一段辟筑于峡谷陡坡上的公路仿佛就挂在山体岩壁上。尤为令人叫绝的是,这段路活脱脱是一只伸出来的大手的形状,手臂浑圆,指尖如削。(摄影/ 曹铁)
太行山——那些全是“落地飘窗”的公路

河南辉县市郭亮村的挂壁公路。 太行多绝壁,一条条深邃的大峡谷,两边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绝壁。开不成环绕而上的盘山公路,人们便将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绝壁之上。这种路若隐若现,如挂壁上,便有了“挂壁公路”的美称。在河南省辉县市的郭亮村,村民为了走出被绝壁围合的村庄,硬是在绝壁上开凿了这条石洞公路。走在其间,一个接一个的石洞仿佛一连串视野宽阔的落地飘窗。

太行山的挂壁公路仅仅是太行山公路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大多是村级公路,是村民修筑的,锡牙沟的挂壁公路,是全村男女老幼800 多人用了30 年时间建成的,全长7.5 公里。为什么挂壁公路大多是村级的?说到这一点,不得不说“嶂石岩地貌”,这是太行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嶂石岩是河北省赞皇县一个小村庄的名字,这个村名来自于这里的一种地貌——绵延数里像屏障一样的长崖。后来就用“嶂石岩”来命名类似这个地方的地貌。这种地貌的特点是:连续不断的阶梯状长崖,相连成套的嶂谷、瓮谷,棱角鲜明的块状地貌。这种地貌的岩体是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
在这些嶂谷、瓮谷和阶梯状的长崖所在的地方,不会有大规模的人类聚落存在,因此一些省级、市级、县级的公路不会也不需修到这里。在一些嶂谷和瓮谷中有村庄存在,比如山西平顺县的井底村就在一个形如深井的瓮谷中,所以村名叫“井底”;河南辉县市的郭亮村也在一个套谷中。这些被绝壁围起来的村庄,为了走出去,在悬崖上凿出了中国公路的奇观——挂壁公路。

河南辉县市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昆山隧道” 站在远处观望对面崖壁上“挂壁公路”的一个个石窗,宛如一幅山水画中一长串细小的墨滴——正是这串墨滴,让天堑变通途,绝处现生机。这几张图展现的是河南辉县市沙窑乡的“昆山隧道”,阳光透过石洞照射到公路上,让汽车始终行驶在明暗交错之间。这险中求胜的挂壁公路,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串起了一处处深山美景。(摄影/ 单之蔷)
云贵高原——存不住水的地方路长久
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有名的石灰岩大面积分布的地区。石灰岩地区的地貌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像广西桂林的峰林、峰丛,云南路南的石林,贵州的织金洞等都是喀斯特地貌。我们知道喀斯特地区是少水的,主要是地面少水,因为水都会渗透到地下,或通过地下溶洞、暗河等流走。
地表缺乏水分,缺少河流,这对于修路是好事。但不仅缺水,还缺土,因为喀斯特地区石灰岩被水溶解后又被水带走了,所以喀斯特地区少土,少松散的沉积物。少水少土,路基是坚硬的石灰岩,因此石灰岩地区路基坚硬、稳固,不会出现冻胀翻浆的现象,也很少陷车。
喀斯特地区一个个溶洞、天坑、地缝、天生桥、象鼻山、漏斗、竖井等特殊地形对地表影响很大,修路要躲开这些地形。西南喀斯特地区多峰丛、丘陵。贵州是中国有名的山地省,俗话说:“地无三尺平”。我去过黔东南。山峰一个接一个,山路极其险峻。因为频繁的下坡,不停地刹车,刹车片摩擦高温变软。为了防止刹车失灵,当地卡车上都有一个水箱,一根管子把水引下来,洒在四个轮子的刹车片上降温。当地的司机告诉我:外地的卡车来此,不知路况,车上没装水箱,无法给刹车片降温,刹车失灵,往往酿成惨祸。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边的路。 喀斯特是一种发育在石灰岩基础上的特殊地貌。水带走了岩石里的可溶性成分,溶蚀成各种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深井似的“天坑”是其中一种。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在世界大型岩溶漏斗中大名鼎鼎,长长的旅游公路一直把游客送到漏斗边缘最高端的一处山尖上,从那里,人们可以俯瞰600 余米深处生长在巨大“坑底”的原始森林。(摄影/ 李晋)
云贵地区的盘山路多。原因是这里的山不够大。因为山小,所以“之”字形的路,每一个笔划都无法延伸很远,像横断山区的路那样。这里的山路只好采取多拐弯多盘旋的办法降低坡度。“二十四拐”、“三十八拐”之类的路大多数出现在云贵山区。

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 此段公路竣工于1936 年,乃是二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生命线”、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曾多次被日军轰炸。时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约瑟夫·史迪威准将,受命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因此这条载入世界军事史的公路也被称为“史迪威公路”。

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这是夜景
西北干旱区——大路远上白云间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是一片真正的沙海——茫茫苍苍,了无际涯。1995 年竣工的1 号公路和2007 年竣工的2 号公路,使得千百年来隔“海”如隔红尘的南疆和北疆拉起手来,让丝路上古老的和田地区又重焕新颜。和一般公路不同,沙漠公路建设必须考虑公路防护问题。这里的沙丘平均一年“流动”5 米,为了阻止周围20 米高的沙丘吞噬公路,人们沿公路两边用“芦苇栅栏”和“芦苇方格”织成巨大的网兜,将路旁的流沙牢牢地兜住;除此,还种植了数百万株红柳、沙拐枣和梭梭草。于是沿路飘起长长的绿绸带,成了大漠腹地里别样的浪漫。(摄影/ 郝沛)

甘肃赤金镇的“笔直公路”。 唐人王之涣叹曰:“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出了玉门关,甘肃关外沙区的茫茫戈壁和大漠就展现在眼前,并一直铺陈到天边。图中玉门赤金镇附近的公路笔直如离弦之箭,从平坦辽阔的戈壁滩中一射而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旁浊流滚滚的石油河,在戈壁滩中撒欢儿似的弯曲出自由的曲线。(摄影/ 田捷砚)

准噶尔盆地的“折尺公路” 。 新疆有很多荒无人烟的大漠和戈壁滩,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把路筑成折尺一般的模样,是为了防止运输石油等资源的司机在这样静寂单调的底色里疲劳驾驶,避免事故。(摄影/ 田捷砚)

新疆砖铺的老218 国道。 用砖铺就的公路?是的!这段红砖路位于现在从新疆库尔勒市到若羌县的218 国道旁,是1966 年至1968 年新疆筑路工人用红砖铺成的老国道的一段。那条举世无双的老国道宽6 米,长102 公里,是知青们用8000 多万块红砖筑成的,作为“世界最长的砖路”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老国道已成为历史遗迹,只保留下了5 公里作为边疆公路建设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