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何以突然“派糖”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5:53
东莞何以突然“派糖”果?
韩方明
据媒体报道,东莞某父母官日前宣称受澳门特区给居民以退税等方式派发“红利”的启发,打算给市民发放“临时生活补贴”。要搁在平日,听到这样的消息,真令人替东莞市民高兴,可如今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叫人真个高兴不起来。
东莞突然“派糖”的做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这个时候,正是童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尚未尘埃落定的情况下,东莞对那些不良商人尚未惩戒、对为东莞工业经济付出血汗却饱受屈辱的童工们还没有给予物质和精神补偿,却开始琢磨着给自己派发“红利”了!
且不说某公作为东莞“一把手”,对此设想是否经政府有关部门的集体决策、是否报市人大审议通过,单单就是那一笔巨款从何而来、以何名义出手,奈何语焉不详。
据悉,东莞目前有户籍人口170多万,而常住人口则有800多万。如果按照澳门一半的标准、仅给户籍人口2500元红利就需要拿出42.5亿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公平原则,同样再按照澳门一半的标准给非户籍常住人口1500元的话,又要120亿元不止。
这样一来,东莞政府需要准备超过162亿元以上的资金来实现某公的这一设想——不知他如何向地方财政或者地方人大游说?毕竟那巨款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事关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偏偏是某公随口说说而已,那么,是不是就更荒唐了!?
众目企盼,岂能顾左右而言他。
东莞童工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东莞终于登上了国内外众多报纸的头条,全世界再次认识了东莞,而这次断然不会是什么好形象。
东莞童工事件比山西黑砖窑事件全然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山西的黑砖窑所涉及的受害人还大都是成年智障人,而东莞童工事件中受害人都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少男少女!
事件发生后,不仅中央责令东莞政府彻底调查事件真相,舆论都期盼着东莞方面尽快展开调查,尽快查清真相,尽快惩治犯罪行为,尽快解救童工,尽快将结果公之于众。
公开的调查结果有四项,一是被媒体曝光的四家无良企业均未发现童奴;二是查出来的四川凉山儿童,大多数是工头从凉山带到东莞,无人反映被拐卖或者强行带到广东,无人反映曾受到性侵犯,而且只有一人承认自己是十五岁以下;三是曝光记者中的一名实习生是武汉大学新闻系四年级学生,其暗访所得“未经报社核实”,警方已经到武汉大学找这位记者;四是东莞掌握了凉州籍的黑中介,专案组仍在调查中……
东莞警方“解救”了百余名童工,而大多数非法奴役童工的私营企业则迅速地将厂里的童工扔出厂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没有对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遭受噩运的孩子们哪怕一分钱的补偿,哪怕连说一声道歉的话都没有。心,怎么就那么狠!
4月30日,东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东莞政府近日来针对“四川凉山童工被拐骗东莞打工”一事所展开的清查行动的进展情况:“在已清查的3000多家工厂中,没有发现大规模使用童工情况。”这样的报告让人无法认定,究竟是“没有使用童工”还是“没有大规模使用童工”?
一名记者可以有卧底的勇气,而一级政府竟无查清真相的能力,这未免太让人生疑:究竟是没有能力,还是不愿意?抑或是“家丑不外扬”?
东莞丑闻已经突破了的公平、正义的底线,不是几颗“糖果”就能搪塞的。东莞政府如此态度面对舆论监督,敷衍了事、瞒天过海,又岂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为?疑似于小手工作坊编织出来的上骗中央、下欺黎民的报告,相信老百姓不会答应,媒体不会放过,中央也不会满意。
作为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珠三角富得流油,东莞GDP已经连年达到三千亿元,俨然成为一个有钱的“大佬”城市。它靠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投资,工厂林立,这让东莞经济指数一直排在前列。世人都知道,由于工业污染,东莞的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然而,谁又知道,早在全国上下声讨山西黑砖窑的同时,东莞的GDP里面早就有了童工的血泪,而且还在把祖国的花朵凌虐成为可怜的性奴!
面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失职,面对受尽屈辱的儿童,政府不是拿钱出来用于为儿童们受伤的心灵疗伤,而是为GDP增长过快、政府“利润太高”而发愁,急着分红!难道就因为那些孩子不是东莞的孩子?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好比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
作为一个地级市,市政府盖得比国务院还阔气,全市却没有一所正经像样的大学,盖好了公共图书馆却不更新藏书,社会上赌博、包二奶成风,治安混乱、劳资关系紧张……这种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基础上的加工业而苟活的城市,对正在崛起的中华是耻辱而不是值得骄傲!
俗话说,知耻则近乎勇。还是那句话:东莞如果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就只能是一个有钱的城市,永远也成为不了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当然,东莞不仅欠社会舆论一个正当的交代,还欠全社会一个正义和公平、欠这些孩子作为儿童、作为人的尊严!如果企业非法使用童工不是东莞政府部门放纵的结果,那么,东莞就应该把多余的钱拿出来一点,补偿这些孩子的童年、让这些孩子返回校园、走进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