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 育儿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1:44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本文Tag标签: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 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 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一、数学是什么?
在很多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经受过数数、加减之类的“数学启蒙”。然而,数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只是教幼儿学会算多少道算式题就可以,而是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价值。除此之外,数学学习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的“学术性”学习活动,能够给他们一些早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1.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幼儿数学教育目标
要教好数学,我们要明确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实施数学教育的依据。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确立教育活动的评价依据等,因此,在数学教育中,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如果目标过高幼儿学不了,如果目标定的过低,幼儿没兴趣,我们制定的目标让幼儿“跳一跳够得到”,这样幼儿才有意思。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
幼儿期不但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更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数学教育必须把发展幼儿智力放在首位,而智力的核心即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幼儿的思维训练局有特殊的作用,尤其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思维逻辑性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把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那么幼儿园该如何制定目标:
1、 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三、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爱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
操作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 及内容(略)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
(一)、数学教育内容组织安排的特点: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该体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需要将一项内容、要求,分解为若干相互衔接、由浅入深的具体内容,然后将这些具体内容分配到各个教育活动中。例如:小班的分类活动,开始让幼儿学习将相同的实物放在一起;接着可学习按标记对实物(或图形)进行分类;以后可以让幼儿先进行分类,再选择相应的标记表示分类的结果。
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例如:数和形结合、分类和计数结合,几何图形和分类结合,图形认识和排序结合等。小组活动的内容安排,应尽可能安排多项内容和多种形式。例如:既可以有认识数的内容,也应有图形认识、分类、排序等内容。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一般可分集体和小组两种活动形式。集体活动。这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全班幼儿共同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幼儿学习,这些情况有:(1)有些数学知识、技能,需要教师直接教给幼儿,例如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学符号等。(2)新的数学活动,教师需要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讲解、演示,让幼儿明确在活动时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3)有些数学关系到幼儿难以独自发现和感知,这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情景,遇到幼儿去观察,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最后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了解并体验到某一数学关系;(4)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已获得的感性经验,通过整理和归纳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形成一定的结构。教师也可以引导、启发幼儿运用拥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集体活动虽是教师直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但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采用游戏的形式或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学习,绝不能将集体活动中的直接指导变成注入式的教学,变成教师讲、幼儿听的被动形式,让幼儿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名词和术语。
小组活动。这是幼儿实际操作数学材料、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设计、安排小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小组活动的内容应多元化,这样可使幼儿获得多种数学感性经验,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有层次性,这样可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3)一项活动内容应安排多次练习,幼儿对任何一项内容的学习,都需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掌握;(4)同一知识内容,可提高多种知觉形式来表现,可选择多样的材料组织活动,从而使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
如何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目标,应该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规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无论在何种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都应当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否则,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将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根据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我觉得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实把握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2、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的目标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4、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充实
幼儿操作材料的准备、设计、制作
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组织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操作材料的准备、设计和制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幼儿如何操作?学具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数学活动中,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幼儿听了、看了,有可能理解,但也只是零散的、片面的、肤浅的。如要将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那就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其实,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操作,因此,在准备操作材料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反复的拿捏、取放,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的。
2、,为幼儿提供“层次差异性数学材料”。
3、为幼儿提供“多样性”材料。
4、提供相应的数量。
如何上好一节课?
一、幼儿数学教学法的运用
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选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优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下面我就幼儿园常用的六种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操作法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何优化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有效主动地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呢?实践中,我发现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所以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这种材料多数是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品、玩具等),并且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使他们都有操作的机会,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操作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为幼儿操作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2)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要对幼儿讲清楚操作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3)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4)操作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索;(5)进行结果讨论,帮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明确概念,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
2、游戏法
游戏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戏方法有:(1)有情节的游戏,如看电影按票号坐座位;(2)运用感官进行的游戏,如听鼓声说数;(3)口头游戏,如数数歌;(4)竞赛游戏,如倒数比赛等。
3、比较法
比较法的目的是通过两组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按照比较的形式来分,可分为对应比较(如重叠等)和非对应比较(如单双排的不对应等)。比较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比较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认真观察比较;(2)教师要以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要围绕重点要求进行),指导幼儿进行比较;(3)观察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努力发现,并学会总结和归纳。
4、启发探索法
启发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儿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其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启发探索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启发探索法要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3)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师的启发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5)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开导、鼓励,并给予帮助。
5、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目的是通过教师展现直观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呈现出来。讲解演示法运用过程中要注意:(1)演示的教具要直观,易于幼儿理解接受;(2)教师讲解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归纳演绎法
归纳法是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概括出简单本质特征和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演绎法是运用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推理能力,并能运用之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如幼儿在认识了三角形之后,知道凡是有三角三边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在学过1、2,3,4,5的排列规律后可以推理出6-10的排列形式。
其他方法(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
三、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教师语言
数学活动历来提倡让幼儿多活动,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建立一些初步的数概念。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都在尽量地少说,多留时间给孩子,因此,在数动中,对教师的语言则要求更高,要求教的语言少、精、规范。
1、导入活动中的教师语言。数学课的导入部分,多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铺垫,同时,导入活动也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用一些有趣的语言,而且比较亲切的口吻同孩子进行游戏,让孩子在—种有趣的、轻松的心理环境下,随着老师的语言而渐渐走进数学王国,因此,在导入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应有趣而亲切。
2、新授活动中的教师语言。在数学课的新授活动这—部分,多是以教师传授—些新的数学知识概念,或是同—知识的不同活动形式。相对而言,教师要适当多说一些,因此在这—部分,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清楚、有次序,而且有重点。
3、指导幼儿活动时的教师语言。幼儿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轻柔的语气,用引导的语言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正确操作,这时的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而不是将操作结果直接表述于幼儿。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幼儿更清楚地了解活动规则,完成操作活动。
4、评价活动中的教师语言。评价活动是数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表扬遵守活动规则、操作活动完成的好的孩子。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孩子提出希望,因此,在这个时候的教师语言应客观、公正,尤其是提出希望时应亲切,以免使能力弱的幼儿丧失信心,产生自卑。
存在问题
数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很强的计算能力,而这些令人刮目的能力,很多是幼儿死记硬背的结果。幼儿的计算能力很难与实际生活结合,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 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 视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 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 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 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 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 ,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六、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 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 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 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 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 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 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 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 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 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一)




物体的分类和排序
10 以内的数
10以内的加减法
小 班
把相同的物体分别归类,按物体的颜色、大小、长短、形状等特征分类。
把3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排序。
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每组不超过10个)。
区别1和许多及其关系。
认识4以内的基数。
中 班
按物体的颜色、大小、长短、形状、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分类。
把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排序。
认识10以内的基数,初步理解数的守恒。
认识10以内序数,认读阿拉伯数字。
大 班
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把1到10的圆点卡片或数字卡片排序,把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认识10以内数的相邻数。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书写阿拉伯数字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二)




简单的几何形体
量的比较
空间方位
时间
小 班
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认识大小、长短。
认识上下、前后。
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中 班
认识长方形、梯形、半圆形、椭圆形
认识粗细、高矮、厚薄。
扩大上下、前后的认识范围,如向上、往下等。
认识昨天、今天、明天。
大 班
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学习二等分、四等分几何形体,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远近、容积等,初步理解长度、体积的守恒。
区别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认识时钟(整点、半点)和日历(星期)。
幼儿园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集       合
分类
1.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分类活动,把集合中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逐步排除物体颜色、大小、形状的干扰。
2.    按各年龄班不同教学要求,从易到难利用实物、图形等按物体的外部特征(颜色、大小、形状)分类,由一个特征到两个特征到三个特征(视幼儿能力增加),亦可按物体的数量、量的比较(长短、粗细、厚薄等)、方位的比较(上下、前后、左右等)、物体的用途等分类。
3.    一般让幼儿先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分类,再逐步独立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4.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进行应用。
比多少
1.    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用重叠对应或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物体的多、少。并用这两种方法相互验证。
2.    让幼儿先组合(按不同特征将物体分成两组),进行比较活动。
3.    鼓励幼儿任意选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法进行比较两个集合中物体的多少(如单排对应、连线对应、数量对应等)。
排序
1.    按各年龄班不同教学要求,从易到难利用实物、图形等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等差异进行排列(差异从较明显到较不明显),或按物体数量逐一递增、逐一递减规律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进行排列。
2.    在大班中可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或先找出物体的排列规律再按这一规律继续排列。
3.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进行应用。


“1”和“许多”
1.    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
2.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看、听、摸、跳中进行区别。
3.    让幼儿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对“1”和“许多”的认识。
4.    让幼儿通过分合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10以内基数
1.    从口头数数到点数(说出总数)到目测数群(具体实物)到抽象数字,使幼儿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2.    让幼儿掌握点数法:按物点数或按数取(找)物。
3.    让幼儿掌握比数法:会将两个集合中的物体用对应比较(重叠或并放对应)或不对应比较,边数边比较,发展按群数数能力。
4.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和计算活动中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计数的操作活动。
5.    数的形成教学要防止模式化地重复教“几添上几是几?”这句话,可在学习和计数活动中有机结合进行。
6.    相邻数教学可在小、中班时先让幼儿理解两个数间的相邻关系,再在大班时认识三个数间的相邻关系(可采用三组实物作比较,以第二组为中心),教学中可用类推法让幼儿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并在游戏活动和操作活动中练习。
7.    倒着数的教学可结合数实物进行,用连续先顺数再倒数的方法练习并在连线游戏中巩固,注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
8.    注意和训练发展幼儿的数的守恒观念。
10以内序数
1.    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先认识1~5的序数,再认识6~10的序数。可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
2.    注意和分类、排序活动结合教学,注意区分序数和基数的不同。
3.    可在游戏活动、各科教学中结合进行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
认读、书写数字
1.    认读数字1~10,可在中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时结合进行,可用形象化的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认读时,数字要放正。
2.    书写数字0、1~10可在大班数的组成教学时结合进行。指导书写时应注意养成幼儿正确书写的姿势,并要注意幼儿书写时笔顺正确、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教师可先在“日子格”本上书写。
3.    可与基数、序数、比多少等教学结合,在做多种操作练习(寻找、画图、连线、举数字卡片、填数字)中巩固。
10以内数的组成
1.    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学习1~5的组成,再6~10的组成。可在幼儿动手进行分合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演示、讲解。
2.    通过观察归类让幼儿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一般在教4的组成时可引导幼儿发现得出互换规律,在教7或8的组成时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得出增减规律;教9或10的组成时可以运用这两个规律用类推法找出所有的分法。
3.    注意运用记忆表象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如举卡片、猜数、合数等)学习,防止停留在死记硬背分合种数的教学中。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    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学习1~5的加减法,再学习6~10的加减法。通过各种实物教具演示和讲解并采用集合图法使幼儿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认识各种符号。
2.    加减运算可采用编题列式、看图列式、按式题讲题意等方法进行。在教6~10的加减法时可要求幼儿按自己的操作过程或图片内容列出加减算式。
3.    注意运用数的组成知识作为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注意指导在按物体不同特征分类列式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幼儿智力。
4.    注意充分调动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认识数字0,一般在教5的减法以后进行。结合实物教具、口头减法让幼儿知道0的实际意义和两个相同数减等于0的运算。
6.    口头应用题(求两数和、剩余、两数差)的教学中,可由教师编题列式到幼儿编题列式到幼儿创造性编题列式。


量的比较
1.    按各年龄班教学要求让幼儿运用目测法或触摸法进行比较,同时学会用相应的词汇(大些、小些;比较长、比较短等)表达。
2.    先在两样差别较明显的物体间让幼儿作比较(用重叠或并放法),再在三样物体间让幼儿作比较,找出最大的、最小的。
3.    注意让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感知的各类物体不同属性方面作量的比较。
4.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幼儿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幼儿初步判断长短守恒、面积守恒和体积守恒。
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
1.    一般由教师边操作边说明作示范,引导幼儿会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的方法(可让幼儿先作自然测量,教师再进行讲解)。
2.    一般用小棒或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虎口)测量实物的长短和宽窄;用小绳测量实物的粗细;用绳子或脚步测量两个物体距离间的远近;用小盒或小瓶测量水、沙等实物的多少;用观察盒感觉测量实物的轻重等。
3.    量的测量中注意结合复习有关数的内容。如测量黑板长度时,小棒的一端对准黑板左边的七点,每移动一次小棒画一个记号,最后数出量过的段数,用数来表示量的结果。

几何形体(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1.    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实物,逐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不同外形特征,再在周围环境或记忆中联想寻找相应实物、画片。
2.    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和区分相似的另一种几何形体,如长方形与正方形、圆形与椭圆形、正方体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长方形与长方体等。
3.    充分运用操作活动,让幼儿学习把几何图形分类;拼搭、拆叠、剪贴、拼合、印、画几何图形;自制简单的立体图形等。
4.    运用智力游戏法,让幼儿把几何图形变形、分划、数出重叠图案或立体图形中不同形状的数量。
5.    注意利用几何图形作为学算材料,进行数形有机结合教学,注意在幼儿日常的拼搭游戏中结合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展幼儿创造思维。
等分(二等分、四等分)
1.    运用讲解演示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二等分线段(两端对齐,剪开),二等方正方形(边对边,角对角,剪开)。
2.    让幼儿运用操作法在拆叠、分割。拼合中进行学习,并可在角色游戏中应用。
3.    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基础上或运用记忆表象进行判断、推理、区分,找出二等分、四等分图形。
4.    可与物体量的比较、自然测量、空间方位、识别几何图形等内容结合进行。
空间
1.    一般先认识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左右各部位,再认识以他人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各部位。
2.    可在有意识、有组织的观察活动、寻找活动和各科教学、日常生活、游戏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学习。
3.    教学中注意改变自身或客体的位置,以使幼儿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时间
1.    联系幼儿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时序或根据有时序内容情节的图片认识时间。
2.    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认识时钟表(认识12个钟点的排列位置、分针、时针、整点、半点)。
认识整点:先认识12点,再讲时针按顺时针方向拨一圈,认识1点。同样方法认识2点、3点……
认识半点:先认识12点,再把分针拨动半圈,指着6,时针在12和1的中间,认识12点半。同样方法认识1点半、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