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无“瓶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1:20
近一段时间来,我反复听到一些糟糕的故事发生:要么是广东家具企业和玩具企业破产了;要么是它们的利润率低到无法再低的地步;要么是它们迫于劳动力成本压力,不得不迁至内陆地区,甚至干脆离开中国去了越南。
这似乎一再昭示中国传统出口企业已经陷入糟糕的困境之中。毫无疑问,这些故事发生也有迹可循:比如民工工资上涨,特别是新《劳动法》让企业成本急速攀升;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此外,美国经济衰退也冲击了中国出口,这表现在中国出口订单的下降。
为此,经济学家们纷纷建言:中国应该放弃制造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我的看法是,中国轻工业品利润率没有下降,沿海城市的企业也没有集体“出逃”的迹象;甚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市场份额也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出口还会一如既往地稳定增长。
出口仍无忧
的确,中国出口增速在放缓,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07年的20%。但我认为,这种下滑对中国宏观经济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中国出口增长依然位居亚洲之首。
最新的情况是,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增速明显下降,但还是维持21%的较快增长。这主要反映了在1月份和2月份,中国出口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外部环境的干扰。但反过来看,即使美国次贷危机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也无法改变中国出口部门在极高基数上继续增长。
3月份的出口数据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从2月的6.5%上升到30.60%,回升明显。据此,如何能说中国出口已经很糟糕呢?
同样,我认为,4月份出口情况也会不错。因此,整体趋势的结论是中国出口表现依然非常强劲。
证据一:市场份额在上升
无可非议,中国出口部门是受到一些外部摩擦,但如果压力非常之大,那为何它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没有下降。
数据显示,中国最传统的出口产品——轻工业产品(玩具、服装鞋帽、家具和运动产品)和电子产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总体占有率维持在35%和40%左右,根本没有下降。
当然,由于外部环境动荡,欧美两大市场的分别占有率还是有所变化。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产品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下降了大约1%,但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却上升了2%左右,完全抵消了美国市场份额的减少。
证据二:利润在提高
有些观察家看到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降反升,认为是中国企业在压低利润率以求维持市场份额,但我却根本看不到这种趋势。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来看,中国出口企业并不存在利润压力。数据显示,中国轻工业出口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剔出通胀因素后,从2000年以来就一直稳定在5%左右,进入2006年后,利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上升。
上述数据有些含混,于是我将出口产品分为四类:电子产品、纺织品、食品和其他轻工出口产品(如图1)。它们也是中国劳动力最密集的行业。理论上讲,这些行业也最容易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但从2000年开始,它们的利润水平在不断提高。唯一例外的只有电子产品,从2000年到2006年的利润水平在缓慢下滑。即便如此,它们的利润率在2006年之后也有较大回升。
这些数据可信吗?一些国际人士可能会怀疑。我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非常可信,也可以找到不少佐证。
首先,中国出口企业有不少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甚至是伦敦和纽约的上市公司,它们披露的数据变化趋势与国家统计局不谋而合。
其次,中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很好地显示了中国之前的经济轨迹,比如1997年到1998年之间的中国经济硬着陆。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单独隐瞒中国出口企业的真实情况呢?
最后,确实有些出口部门的利润在下滑,它们以汽车,钢铁和冶炼等周期性强的行业为主。从2001年到2003年,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泡沫,它们的利润增长非常快,从2004年到2006年,它们的利润又明显下滑,直到2007年的复苏。
我曾经谈过,这些企业和相应的行业由进口转为出口,是近些年来中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它们的行业周期性决定了它们的利润不可能长期稳居高位。
因此,这些企业利润的变化,主要不是基于汇率和劳动力的影响,也不可能会从沿海迁至内地,所以和本文主旨不冲突。
证据三:企业定价没削弱
各方面数据都证实,近两年来,中国非熟练制造业工人的年均收入出现了高幅上涨,而这些工人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国的出口部门。2005年至今,人民币也处于升值之中,人民币兑美元最近12个月升值达到10%,这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肯定大于内销企业。
从上述两点来看,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肯定在提高。同时,我们上面也提到,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是为什么?
简单来说,中国出口企业有能力维持竞争力,并掌控利润。也就是,它们通过提价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我通过三组数据——美国进口数据、欧洲进口数据和中国香港转口数据——来分析中国出口产品情况。
中国轻工业产品和电子产品都绕道香港地区出口,因此香港数据有特别的启发意义。近几年来,香港转口的中国货物价格一直在涨,尤其是轻工业产品。产品提价也正是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被削弱的重要标志。
欧洲和北美数据也表明中国企业的确在提价。有观察家认为,中国企业非常小而分散,没有定价能力。确实,单个中国企业确实不大,竞争优势也并不明显。但美国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商标可是大名鼎鼎,中国企业也因此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
也 许,中国企业的优势并不如以前强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提供与中国出口企业相匹配的产品。需要记住,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之时,其他新兴 市场国家的货币也在升值;而且它们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上涨。在短期内,我们又如何能期待一个新的经济体能影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呢。
暂无“西进运动”
中国出口企业动向尤其牵动世人的关心。我所看到的数据确是,近10年来,东南亚沿海企业创造的出口份额,始终在直线上升。
的确,最近有许多报道和研究都指出,中国出口部门纷纷从沿海地区撤离,企业主们认为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找到廉价的劳动力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这些研究和报道是根据他们在广东的调研而作。从数据来看,广东出口企业的份额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也确实有部分企业选择了外迁。同时,广东企业份额减少,也代表了珠江三角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下降。
但不能用广东现象来代表整个东南沿海经济的趋势,因为福建、浙江和江苏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而且,这三省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增长,足以抵消广东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如图2)。
广东出口能力的削弱揭示了中国不同出口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自1998年以来,中国轻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玩具、家具和鞋帽,一直在下滑,而这些产品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但在此期间,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在明显上升,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区,它们能以附加值较高的科技产品,来攫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从中国出口企业的布局来看,它们有着非常紧密的产业链,也往往集中在一个产业区域内。对它们来说,如果从东部迁到中国中西部等内陆地区,短期内很难建成配套体系。所以,中国出口遭遇压力之初,成批企业外迁的现象是很难想象的。
暂无“瓶颈”之忧
无可非议,中国基层的一些出口企业确实遭到了前些年所没有的麻烦。任何国家都会遭遇发展的瓶颈,中国自然也不会例外。如今,中国遭遇的工资上涨、汇率调整和全球经济减速压力,自然会有观察家认为,中国离发展的瓶颈越来越近了。
从 国际经验来看,之前亚洲四小龙和其他国家都遇到出口问题,但问题的积累都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期间,原先那些以出口见长的国家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一个 重要的特征就表现在无法向下游产业转移自己成本上涨的压力,出口企业最终难以为继。如果中国出口出现这样的迹象,就可以断言中国出口已经面临重大拐点。
但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中国整个出口企业所遇到的困难还并不是严峻,尽管劳动力价格上升,但劳动力还很便宜;尽管人民币在升值,但还不算高估。因此,中国发展离瓶颈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